<< 上一頁

 

28
神學年刊

(2007)p.47-92

 

 

新紀元與基督信仰

 

柯毅霖

 

 

2. 亞加識記錄(The Akashic Records)


「耶穌走到東方」這故事主要來自一位名叫利維(Levi Dowling 1844-1911)的神秘學者的「耶穌基督寶瓶年代的福音」(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59)。這部「福音」抄錄自「天主的記憶冊」(Book of God’s Remembrances),名為亞加識記錄。根據神秘學者,亞加沙(Akasha)是一個圍繞地球的心靈領域,其中每個人的詞、思想或行動都刻在不朽的記錄中,名為亞加識記錄。利維的福音發展了耶穌遊歷的故事:在遊歷過印度和西藏之後,耶穌到了埃及,在那裡他通過了七層的啟蒙直到他達到基督性(Christhood)。其他神秘學者,例如基斯(Edgar Cayce 1877-1945),就是依據著亞加識記錄的路線,他們聲稱在昏睡狀態中讀到這記錄。
很明顯「耶穌走到東方」這故事和亞加識記錄缺乏任何理性的、科學的和歷史的證據。這些著作無法跟新約中所提供對耶穌的見證相比。任何重要研究都會排除類似這種遊歷的可能性。


3. 新紀元的基督60


新紀元對基督的為人和工作的從新理解根自19世紀末的神秘思想。美國的形上學家昆比(Phineas Parkhurst Quimby 1802-1866 61)在新紀元基督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提出肉體的痊癒源自心靈,身體上的疾病來自錯誤的思想或者不正確的信念,這些都可以讓「基督」來糾正。昆比把耶穌和基督清楚地分開,他認為耶穌可以發現真理,把他提升至高於世上任何其他的人。昆比的想法深深地影響了基督科學論的創始者瑪莉比加愛迪(Mary Baker Eddy)。


昆比也啟發了一些在1890年代冒起的內聚形上團體,這些團體通常被稱為「新思想」(New Thought)。這些團體視基督為無位格的神聖性質或原理(impersonal Divine Nature or Principle)。他們相信耶穌比任何人更體現了基督原理,完全實現了基督性質。耶穌不是一個救世者,他只是一個「路途指示者」(way-shower)。


新思想的基督論的成功和散播帶來不同的支派例如由查理及蔓桃費爾摩(Charles and Myrtle Fillmore 1845-1931及1854-1948)於1891年創立的基督教統一學院(Unity School of Christianity);以及由賀斯(Ernest Holmes 1887-1960)於1926年創立的宗教科學聯合教會(The United Church of Religious Science)。


佳瑪(Swinburne Clymer 1878-1966)是一位薔薇十字會員(Rosicrucian)62,他期待新紀元的泛神啟示。根據這位曾寫過多本有關基督的書的作者,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火花,一個神聖性質的胚芽,這火花隱藏著潛在的基督。


布拉亞茲基(Helena Blavatsky)認為至高的世界導師也就是「基督」,他進入了一個門徒身上去指引人類靈性的進化63。每一次「基督」的「降生為人」便是神向人多一點的揭示。基督五次降生為人,分別為佛陀(在印度)、漢密斯(Hermes)(在埃及)、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在波斯)、奧菲斯(Orpheus)(在希臘),和耶穌。同樣,貝桑特(Annie Besant)認為基督需要一個人的形態,他並沒有死在十字架上。救贖實際上來自靈性的進化,並需要經過連續的降生為人,這樣使每個人都有潛能成為「基督」64


史達納(Rudolf Steiner),卻跟貝桑特爭辯,堅持耶穌之死跟人類的救贖有點關係。史丹拿的基督論基於亞加識記錄,他認為基督降生為耶穌便是人類進化的中心事件,並把人類回復到精神領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流到世上,並經過一個精氣化(etherisation)的過程。在他死的一刻,基督離開耶穌的身體,化身(incarnate)到這個蒼穹大地(etheric world),為了救贖的原故,現在尋求在人類中「大量化身」(mass incarnate)。基督現在屬於全世界,可以進入所有人的靈魂,不論國籍和宗教,這才是他「第二次來臨」(second coming)的真正意義。65


對於大衛史賓加(David Spangler)來說,基督是「宇宙的基督,普世的基督,新紀元的基督」66。他是宇宙的原理,運用了耶穌的身體,「是一精神存有,其屬性依不同的方式灌注並呈現在所有提升人類的宗教和哲學中。67」透過他的復活、透過基督的能量由蒼穹大地的流溢,和人類基督意識的提升,這宇宙基督成為救世者,因為他已進入進化的過程。


貝利(Alice Bailey)跟史達納的看法不同,她認為基督的第二次降臨會是一個化身(Avatar),而不是臨到所有人當中。基督再來時將不會再有任何宗教、社會或意識形態的區分。他「是世界的導師而不是一個基督教的導師」68


蓋和厄娜巴肋(Guy and Edna Ballard)這兩位神學家選擇相信「卓越大師」(Ascended Master)。耶穌便是其中一位「卓越大師」69,這些大師,他們的靈性意識已經達到最高層,而且成為人類靈性進化的指導者。


在1958年馬克波法茲(Mark Prophet 1918-1973)創立了普世得勝教會,現在由他的遺孀伊麗莎伯(Elizabeth Clare Prophet)領導。他們所相信的包括由那些指導人類靈性進化的「卓越大師」而來的啟示。他們抗拒因著耶穌的死而得到的救贖這信條。耶穌得到基督性,就跟其他「卓越大師」一樣70


秘教和新紀元作家羅拉戴維斯(Lola Davis)確信新紀元基督存在於不同的意識層面。「基督」是靈性大師階級組織中(Spiritual Hierarchy of Masters)的領袖的名字71


新紀元作家 M.S. Princess 和海倫舒敏(Helen Schucman 1909-1981)支持基督本來就存在於人之中,我們要重新發現我們的基督性是很重要的72


新紀元信徒利費伯(Peter Liefhebber)和葛替瑪(Hilton Hotema)對於基督的理解更進一步。在論述基督時,他們提出神秘傳說中的人物亞普羅尼斯(Appolonius)和彌勒(Maitreya),兩者具有基督的真理,並會在基督第二次再來時具體化成為他73


著名的新紀元作家甘美(Benjamin Creme)將有關彌勒(Maitreya)的理論以獨特的方式加以發展。彌勒(Maitreya)原本是佛教的人物,被認為是每個宗教所期待的人。他是基督教所期待的再來的基督,是猶太教所等待的默西亞(Messiah),是印度教所盼望的克利修那(Krishna),是佛教所期待的彌勒菩薩(Maitreya Buddha),回教的麥迪或救世主。為一切人來說,他就是一切。74


總括來說,在新紀元基督論中,耶穌(僅是一個人的載體)和基督(一個神聖的、宇宙的、非位格的個體)之間的分別是基本的。耶穌具體地體現了基督的真理,完全實現了基督的本性。
第四部分 基督徒對新紀元的反應


1. 新紀元的耶穌


不少基督徒作家已經對新紀元這般理解耶穌基督提出了詳細的反證,不論是「耶穌走到東方」的故事,還是史達納複雜的闡述,或者是甘美(Creme)荒謬的構想75。在這裡我不會批評這些理論,不但因為這將會花太多時間,而且也似乎沒有必要。我認為不合理的是他們對基督所用的「神學」手法,他們忽視了新約,也毫無理由地拒絕基督教傳統。而他們忽略歷史、客觀性、理性、科學、批判方法和驗證等等也令人莫名其妙。在對基督的神秘的解釋中,沒有一部份是訴諸理性的,因此也不可能應用對和錯這概念,因為證據預設了理性和客觀性。要接受以一個神秘的系統來解釋聖經是不可能的,他們尋找聖經章節中隱藏的、潛在的意義,但忽略歷史性和拒絕標準的釋經學。他們捨棄了歷史記錄上的耶穌,轉投向諾斯替福音上的基督,甚或神秘的亞加識記錄和其他虛幻的、不可思議的文獻。不過福音還是唯一記錄耶穌的文獻,而又經得起批評和科學分析的。新紀元作家和先導者,他們挪用了基督的名號卻忽視他原初和特定的聖經意義,這是不能開釋的。


我們已經見到新紀元基督教神學的發展雖然與主流脫離,但經常用基督教名詞和概念,引用起來既混亂又令人困惑。新紀元和基督教神學所用的名詞和概念在不同的範疇中一次又一次地重疊,例如在神學環境保護主義、女權主義、宗教多元主義和宗教交談之中。基督教神學家應該繼續運用概念如地球之母、神內的女性元素、宗教作為靈性的珍寶、宇宙基督等等,而不因著用這些詞而被分類為新紀元的信徒。但他們要留意到在這兩個陣營中在名詞上的混淆,到最後由基督教過渡到新紀元的演譯可能變得並不困難。


2. 基督的化身(The Jesus Avatar)


在中國傳教的歷史中,有學問的朋友常常問傳道者一些問題,似乎預計到要接受唯一的耶穌基督的困難。在中國晚明時代,艾儒略(Jesuit Giulio Aleni 1582-1649)的朋友周孝廉(音譯Zhou Xiaolian)曾提出以下的建議:把天主教與佛教和老子的教導合併起來。76


艾儒略另外一個有學問的朋友,葉向皋(音譯Ye Xianggao)斷言耶穌可能「只是世上一個偉大的聖人,就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教的釋迦牟尼等等,他可能不是真正的天主。77」在另一地方,這位朋友這樣寫道:「在上層領域中的皇實在曾多次在東方降生為人,成為堯、遜、孔子,還有其他其他….。因此,他可能也在歐洲降生為人,成為教會中神長們說的耶穌。對於中國人來說,很明顯歐洲的耶穌也不過像孔子,或者中國的其他智者一般而已。78


3. 與新紀元一致的宗教多元主義


霍斯(Matthew Fox79)的神學明顯有神秘的方向,使他忽略了歷史性的耶穌,而轉向專注追求一個宇宙基督,一個「聯繫的模式」80(the pattern that connects)。霍斯要求一個「深層的普世教會主義」(a deep ecumenism),他的意思是要把各種宗教的各種人匯聚在一神秘的層次,追隨著宇宙基督這位先驅者。雖然霍斯不認為自己屬於新紀元,他說這是有錢人的東西,但他對宇宙基督的描述卻與新紀元的宇宙基督不謀而合。


天主教的神父Diarmuid O'Murchu',他也是量子神學(Quantum Theology)的作者,他邀請讀者用以下的方式做神學:「請傾盡你一切的想像力、直覺感知能力、創造力、和能夠驚訝的能力。也請帶同你的野性的一面、你心深處嬌柔的一面、你受屈的孩童、你受傷的雙親、最重要的是你那浮誇的藝術家。81


O' Murchu'的神學與新紀元宗教的綱領相似得令人吃驚。在他的書中,天主和神性(用甚麼詞語都無關重要,因為它們都只是人所編造的)都是創造的能量。每一宗教都是神性啟示的特殊結晶。啟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並不能夠納入任何一個宗教。聖三論是人類嘗試去解釋神基本的相對關係,罪惡是人和各系統之間共謀的破壞。最大的罪是人以為自己是神之下最終的生命模式,而因此有權成為其他創造物的主宰。我們生存的世界無始無終,已離世者其實在我們周圍,活在另一維度之中。復活或輪迴再生並不是事實,只是精神/心靈的創作82。O' Murchu'對宇宙基督的描述被新紀元宣傳者全盤接受。「基督教神學家傾向主張,如果宇宙基督與那獨特、歷史上的基督分開的話,便變成毫無意義。……這便是量子神學徹底不同的地方。它認為宇宙基督……是原始奧秘,由此我們得到含有神性的人性和形象。各個宗教之中的神的形態,包括基督教,都是源自這宇宙源頭。83


Raimundo Panikkar也曾對宇宙基督和歷史基督提出明確的分別。他的看法跟卡爾拉耐(Karl Rahner)的「匿名基督徒」理論相同,對宗教多元論抱包容的態度84,Panikkar逐漸肯定耶穌與基督間是不相符合的。「基督」是一個超級名稱,當中包括很多名稱,而耶穌是其中之一。基督徒可以繼續認為耶穌是基督,但不是基督就是耶穌,或者唯有耶穌是基督,Panikkar肯定這樣的理解,是為了要超越了西方對基督的了解85


4. 宇宙基督


以「基督意識」(Christ Consciousness)或者非人格的宇宙基督來把耶穌基督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是我接觸新紀元基督論中發現的最大問題。與其說耶穌是天主子降生為人,是「唯一從天賜下的名字」,正如基督徒所承認的,新紀元會說耶穌只是眾多可能的化身之一,眾多的基督之一。


正如上述,宗教多元論的神學也採用宇宙基督這分類。宗教多元神學的倡導者斷言有需要以天主為中心或救贖為中心的神學來代替傳統以基督為中心的神學,他們提出把歷史上的耶穌與宇宙基督明確地分開。首先是基督教的創始者,只要他是歷史人物,他便只是宗教眾先知之一;第二是對宗教、人類和宇宙的終極滿全。對某些人來說,宗教交談要求所有宗教放棄明認自己為唯一真正的宗教。基督教尤其應放棄以耶穌為唯一降生為人的天主。


但這樣理解宗教多元論可能引起混淆,引起同化、相對主義、混合主義和缺乏區別。這樣便無法「尊重各宗教共存的真正多元主義。86


對宇宙基督這樣理解,我覺得是跟新約的基督論戲劇性地分開了。宇宙基督是一個正統的和必然的神學範疇。這範疇不能從整個基督奧秘分割開來,也不能賦予一個脫離了新約和基督信仰的另外意義。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基督啟示的普世性一定要從一個救贖的歷史角度去看。創世的教條顯示了創造的行動是天主的自我溝通,也即是啟示。由於創世的行動構成了歷史,因此人類的歷史也反映了這啟示。所有民族都以某種方式從天主中接受。再者,耶穌基督透過降生為人而跟世界和世界上每一個人結合在一起。(若望保祿二世,人類救主,n.37 Redemptoris Hominis);因此,人類的歷史事實上是天主顯示其啟示的場所。耶穌降生為人、受難、復活表達了基督教特性中,其不可化約的歷史性和具體性。這些事情的意義也是普世性的。他跨越了文化和民族,為的是要擁抱他們。我們存在於歷史中,我們對天主的經驗也是歷史性的。這樣的一個普世的啟示只會如此這般地存在於這特定及唯一的歷史事件之中。這事件就是耶穌基督,這事件是不能被忽視或取消的。天主,這不可見的「一」,只能透過可見的、歷史性的、實質的事情去了解。基督啟示的「實質性」是不能被忽略的。


再者,基督徒所相信的,天主人性的特徵在新紀元思想中消失了,在取消了差別和他者性之後,逐漸淡化了基督信仰中天主聖三的特性。在肯定天主只存在於人的自我當中的同時,也否定了天主與人類之間溝通和對話的可能性。這對基督信仰來說,後果是嚴重的:新紀元靜靜地,但有效地徹底破壞了不單是歷史中的概念、人與天主的關係,也破壞了創造(creative)、天主的眷顧、救贖等教理87


5. 新紀元的傳教挑戰


新紀元對當代人在精神和行為上的影響可說是深入民心,當中包括那些在傳統基督團體長大的人,雖然他們只是不自覺地跟隨了新紀元88


新紀元曾觸動你。你聽過它的意念、聽過它的音樂、看過它的藝術品、見過它的超級明星、讀過它的文學作品,和買過它的產品。你甚至參加過它的療程,參與過它的禮儀,接受它的哲學,卻不知道它便是新紀元。


不但如此,全球化的現象助長了新紀元所帶來的衝擊,對亞洲的挑戰尤其重大,而這地區對宗教多元論有一份自然的傾向。事實上亞洲人欣然地接受不少新紀元的意念,因為它們有部分跟古老的宗教教條,如印度教、道教、和佛教等一脈相承。


對於一些擁護新紀元概念的人,或一些因著心靈的渴求而到處尋找宗教選擇的人,無可否認,新紀元在人性上可以為後現代提供一些合適的答案。在一個思想混亂的時代,當不同的信仰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真理的時候,頌揚基督對很多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他們視之為過時的,傲慢的,甚或是無知的態度。因為真理已經在人內,等待被揭露。在這環境下傳福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可能是很多人,甚至是傳道者,都已放棄了直接宣講基督。


在近這三十年來,尤其在天主教,跨文化接觸和宗教交談已經被視為在亞洲傳教的一項重要挑戰。我想加上一點,耶穌本人,這個基督論的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新紀元挑戰基督教徒,但他們無需要因著新紀元表面的勝利而氣餒。早期基督教也曾遇上類似的情況,諾斯替派、各樣令人迷惑的宗教、各種神秘的崇拜、禮儀和教導、異教,這些都把耶穌基督的人性貶低為一個鬧劇,或者視基督的神聖為過度的意識,戲劇性地挑戰基督信仰。如上所述,在明末,耶穌會的傳教士也面對相似的問題。


就正如基督紀元開始的時候,信從基督為天主降生為人這獨特事情,也被視為羞恥的和愚蠢的,但在這後現代環境中,就算第三個紀元已經開始,耶穌的題問:「你說我是誰?」繼續成為人類基本的挑戰。


早期教會的回應,便是無畏地把基督論定義有系統地陳述,還有由無數高潔的傳導者和勇敢的殉道者以信德真實地作見證。今日基督的門徒也像昔日的基督徒一樣被召叫做同樣的見證---「去成為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跟隨基督未必使你每天的經驗都是刺激的,或為你帶來意識的變更。作為基督徒,他們的心不是被變更(alter),而是被天主的恩寵轉化(tranform)。基督信仰並不是對人類心靈期望的簡單宗教答案,也不是人類的需要(an answer to human needs)的答案(唯一及原始的)。人類的問題不會高於或重要過天主白白給予人類的恩寵,祂主動地去愛我們,來到我們中間,所用的方法可能跟我們所期待的相反。


很多人對新紀元的教導採取開放的態度,因為他們正尋找意義、滿足、靈性經驗、寧靜、和內在的平安。對這些探求有需要正面地面對,去重新發現基督禱文、默想、靈修和奧秘中豐富的地方,甚或未為人知的傳統,對天主的問題和經驗應該是教會傳教的核心。很多後現代的人視廣闊的時空為冷漠的、不相關的,好像我們只是孤單在世,我們的存在是荒謬似的。新紀元對靈性的探索強調有需要保證死並不是生命的完全終結,對基督徒和傳教士提出基督徒永生的希望這陳舊的教導作出挑戰。


新紀元有一份突出的個人利己主義的特性。在某程度上,它是成功人士、有魅力者、富有人的宗教,實踐它可花費不少。基督徒應重新揭發解放神學(Theology of Liberation)的正面教導,同時跟從基督山中聖訓的福音,使宗教走向非資產階級的路上,尤其在所謂經濟發達的國家中。教會的傳教任務跟耶穌的一樣:向貧窮的人傳播福音。


新紀元有很強的女性觀點,這點贏得很多女性的共鳴。這方面跟教會一直以男性為主導的形象相反,這形象特別反映在教會的階級中。事實上,教會的確很多方面還是受著家長式的思維方法所帶來的苦。女性在教會的角色不能被化約。女性參與教會的生活及領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遙遙未能解決的問題。再者,福音的傳播與教義的講授,在教會內也要跨越傳統上天主的家長與男性形象。新紀元的女性面貌真實地、正面地挑戰教會跨越目前男性的面貌,而在各方面成為包容不同性別的團體。


正如保祿六世所提到,個人的、真誠的見證對後現代人來說是寶貴的。經驗在現今的宗教世界裡似乎成為唯一「有權威性」權威(authoritative authority)。基督的門徒和傳導者應該提出對基督徒信德一套既合乎理性,又跨越理性的論說。他們要透過與耶穌的個人關係而經驗到滿足、目標和歡愉。把這種生活中的溝通與分享放在基督的奧秘中,會由經驗中證實耶穌是無可代替的。


附錄


1. 新紀元的書
新紀元有它的作家。宗座的文件(2003)提及13本書:包括威廉布魯的《新紀元之精華作品集》(William Bloom, The New Age. An Anthology of Essential Writing, London, Rider, 1991); 卡巴(Fritjof Capra) 寫的兩本書,倡導新紀元科學:《道的物理學:探究現代物理和東方神秘主義之間的異同》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Berkeley, Shambhala, 1975; 《轉捩點》The Turning Point: Science, Society and the Rising Culture, Toronto (Bantam)1983。以下作者發展新紀元的宗教層面:甘美(Benjamin Creme)的《基督的再臨與智慧大師》(The Reappearance of Christ and the Masters of Wisdom, London, Tara Press, 1979);還有弗格森那本有影響力的書《寶瓶同謀》(The Aquarian Conspiracy: Pers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Time, Los Angeles Tarcher 1980;基思(Chris Griscom)的《狂熱就是新的頻率》(Ecstasy is a New Frequency: Teachings of the Light Institut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897);湯瑪斯(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大衛史賓加(David Spangler)寫的五本書:《新紀元的遠景》(The New Age Vision, Forres, Findhorn Publications, 1980),《啟示:新紀元的誕生》(Revelation: The Birth of a New Age, San Francisco, Rainbow Bridge, 1976),《向著星際的遠景》(Towards a Planetary Vision, Forres, Findhorn Publication, 1977),《新紀元》(The New Age, Issaquah, The Morningtown Press, 1988)《神聖的重生》(The Rebirth of the Sacred, London, Gateway Books, 1988)


在上列的名單之上,我想加上以下的人和書:達斯(Baba Ram Dass, born Richard Alphert),一位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他曾寫過一些非常流行的書,在70年代的美國開創了新紀元,其中有《現在這裡》(Be Here Now, Hanuman Foundation Santa Fe, NM 1971);《唯一的舞蹈在這》(The Only Dance There Is, Bantam Books, Doubleday Dell, New York, NY 1973);《磨坊的穀物》(Grist for the Mill, Unity Press, Santa Cruz, CA 1977);《醒悟的旅途》(Journey of the Awakening, Bantam Books, New York, NY 1978);《愛的奇蹟》(Miracle of Love, Hanuman Foundation, Santa Fe, NM 1979)。海倫舒敏(Helen Schucman)寫的新紀元教科書有:《奇蹟的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 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 CA 1976)。莎莉麥蓮(Shirley MacLaine)的《險境》(Out on a Limb 1984,也是一套電影)和《光下共舞》(Dancing in the Light 1986)是最為人所見的新紀元信仰的傳播者。其他新紀元作家還有左治(George Leonard)、珍休斯頓(Jean Houston)、芭芭拉(Barbara Marx Hubbard)、諾文(Norman Shealy)、森建(Sam Keen)和提莫泰(Timothy Leary)。


在20世紀的前半,著名的作家已料到有不少的主題和情感是新紀元文學所喜愛的:例如海文赫斯(Hermann Hesse)著名的《釋赫發》(Siddhartha 1919),《那西賽斯與高密特》(Narcissus and Goldmund 1930),還有《東方之旅》(Journey to the East)。李察巴哈(Richard Bach)跟他非常成功的《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e Seagull 1970),李察曾為Silva Mind Control89的學生,他也曾解釋精神進化的神話。我認為那位非常成功的巴西的小說家保羅科爾賀也是一位新紀元作家,為新紀元的主要概念提出文學上與道德上的價值90。他的書有《朝聖》(The Pilgrimage 1987)、《煉金術師》(The Alchemist 1988)、《斐琪瑞》(The Valkyries 1992),《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 1994)、《薇若莉卡看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 1998)、《愛的十一分鐘》(Eleven Minutes 2003)。


賽倫新紀元中心(The Salem New Age Center)(salemetr.com)列出最暢銷的新紀元書籍。單看書的名稱就能讓人知道新紀元的焦點和興趣。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女性。書名如下:《與主對話》(Conversation with God);《治療所有疾病》(Cure For All Diseases);《愛在世上》(Love Is In The Earth);《七種致勝的精神法則》(Seven Spiritual Laws of Success);《你唯一需要的占星書》(The Only Astrology Book You’ll Ever Need);《動物能量》(Animal Energies);《零點的醒悟》(Awakening To Zero Point);《治癒你的身體》(Heal Your Body);《巫師之道》(Way Of The Wizard);《無限的心靈》(Infinite Mind);《光明之手》(Hands of Light);《神聖的空間》(Sacred Space);《女巫年鑑》(Witches Almanac);《人類心靈的煉金術》(Kryon Alchemy of The Human Spirit);《你能治療你的生命》(You Can Heal Your Life);《你將變成星際人類》(You Are Becoming A Galactic Human);《風水-入門指南》(Feng Shui:A Layman’s Guide);《靈氣》(Reiki);《治癒的接觸》(The Healing Touch);《香油香薰完全手冊》(Complete Book of Oils and Aromatherapy);《讓心靈使者和天使作精神治療》(Psychic Healing With Spirit Guides and Angels);《天堂的預言》(Celestine Prophecy);《經驗的指引》(An Experiential Guide);《走入無時間的國度》(Into A Timeless Realm);《放鬆》(Relax);《天主話事》(God Is In Charge);《維加:對孤獨開業者的指南》(Wicca: A Guide For The Solitary Practitioner);《女性就是藥物》(All Women Are Healer);《和平戰士之路》(Way of Peaceful Warrior);《多少生命、多少大師》(Many Lives, Many Masters);《向成功之路開啟心靈》(Open Your Mind to Prosperity);《被光擁抱》(Embraced By The Light);《創意視象化》(Creative Visualization);《完全升天手冊》(The Complete Ascension Manual)。


在同一個網址中還看到最暢銷的有關啟示的、健康和治療、不明飛行物體、維加和新的異教書籍。


2. 新紀元的音樂


新紀元音樂大概在二十年前出現,很快變得非常流行。這是新紀元在當今社會用來宣傳的主要工具。大型的音樂商店沒有一間不為新紀元音樂另闢一角。


新紀元的成分來自電子音樂,「新的聽覺上的」器樂曲(new acoustic instrumental music),治療音樂、精選的神聖風格(selected sacred styles)、塞爾特音樂(Celtic music),還有其他不同的組合。新紀元音樂通常是平靜的、夢幻的、柔和的、召喚的,有幾分靈性和神秘的,為了幫助營造氣氛和控制情緒。主要的顧客是「優皮」一族、年輕的、成功的單身人士。


有不少有名的藝人都曾製作類似新紀元的音樂,當中包括:Brian Eno, Enigma, Paul Winter, Peter Gabriel和Secret Garden。塞爾特音樂尤其成功,它在1988年一位名叫Enya的愛爾蘭歌手的初次登台中出現時,已別樹一幟。憑那傳統愛爾蘭樂器所奏出的輕妙、縈繞心靈的音樂,便能辨認得出賽爾特式的新紀元音樂。隨此之外,Clannad, Loreena McKennitt都是在這音樂範疇中有名的藝人。
David Arkenstone所表演的音樂如在銀河漫遊,而George Winston所作的曲卻充滿詩意。其他新紀元音樂家有Philip Aaberg和Adiemus。


3. 新紀元電影和電視劇


新紀元概念和習慣在著名的流行歌手和電影明星中非常流行。那些明星常常提到能量(energy)如何正面或反面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事業。為了中和那些反面的影響,及從作為一個天皇巨星的壓力中釋放出來,他們藉著印度教大師的指引、練習冥想、鑽研占星術、佩帶水晶,備有其他能量和帶來好運的物件。


新紀元的擴大在加州尤其顯著,那裡有很多新紀元中心、領袖、贊同者和支持者。結果它不單影響電子媒體工業,也影響娛樂世界。電影工業(特別在荷里活)曾製作大量電影,其主題跟新紀元的信念有關,雖然他們並不經常明確地承認這點。以新紀元模式中的現實和時間為主題的電影有:20世紀殺人網絡(Matrix);半夢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緣分兩面睇(Sliding Doors);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s);隔世救未來(Frequency)和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講述視覺幻影經驗的受歡迎電影有大魔域(The Never Ending Story);星球大戰(Star Wars);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Splash: Mr. Peabody;第六感女神(The Muse);美人魚(The Mermaid)。以死後生命為題材的有:鬼眼(Sixth Sense);人鬼情未了(Ghost);夢田園(Field of Dream);情約今生(Meet Joe Black);重生(After Life)等等都很流行。還有無數提及與外星人接觸的電影,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 E.T.;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超時空接觸(Contact);天繭回歸(Cocoon)等。以下的電影宣揚增強能力和感覺能力:不一樣的本能(Phenomenon);靈異駭客(Stir of Echoes);生死奇蹟(Resurrection);閃電奇蹟(Powder);魅影奇俠(The Shadow);變形博士(Altered States);大驚小怪(Brainstorm)。以天使為主角的電影有天使多情(City of Angels);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and Michael)。製作跟魔鬼相關的電影的數目也日漸增加。


莎莉麥蓮(Shirley Maclaine)可能是目前最有名的新紀元人物,她自己也曾在電視迷你劇集Out on a Limb 中演出,當中說出她加入新紀元的路程。


在1994年Michael Tolkin導演了一部電影叫〝新紀元〞(The New Age),以批評諷刺的手法描述美國的新紀元世界。


新紀元的思想和信念在電視節目中更為明顯,在電視節目中,對於現實、虛幻、怪異、魔法、超自然等之間的分界是含糊的。最受歡迎的節目中有Twin Peaks, Ally McBeal, X-檔案等。
在以「天主教」為主的義大利,在數電視娛樂節目中,有一位占星術家,以科學家的嚴肅態度讀解星座和預測未來。當然這不是新鮮事,但在過往,占星術和魔法會被視為是墮落的、是該被指摘的現象,只限於小數落後的人。現在卻已被完全提升為高尚的、流行的東西,而富有的、聞名的、有魅力的人都投入其中。

 

 

 
  1. 利維(Dowling, L). 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 1st ed. London: L.N. Fowler & Co., 1947.
  2. 對不同作者有關新紀元基督論的摘要,有很感激Rhodes, R.的The Chris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也可參考Pennesi, A.O. II Cristo del New Age. Indagine Critica. Vatican City: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1999.有關新紀元的基督,除了上述的各篇文章,也可看Tuner, Elizabeth Sand. What Unity Teaches. Lee’s Summit, MO, n.d.: Unity School of Christianity ; Holmes, E. What Religious Science Teaches. Los Angeles: Science of Mind Publications, 1975.
  3. Quimby, Phineas P. The Quimby Manuscripts, edited by Horatio W. Dresser. New Hyde Park, NY: University Books, 1961.
  4. 薔薇十字主義是一種神秘崇拜,應該源自埃及的「神秘學校」(Mystery School).
  5. 見Blavatsky, Helena P. The Secret Doctrine. Wheaton, Ill.: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66.
  6. 見Besant, A. Esoteric Christianity. Wheaton, Ill.: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53.
  7. 見Steiner, R.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Christ in the Etheric. Spring Valley, NY: Anthroposophic Press, 1983; Jesus and Christ. Spring Valley, NY: Anthroposophic Press, 1976; The Four Sacrifices of Christ. Spring Valley, NY: Anthroposophic Press, 1944.
  8. 見Spangler, D. Reflections on the Christ, p.107.
  9. 見Spangler, D. Conversation with John, 5. Middleton, WI: Lorian Press, 1983, 也可參考Spangler, D. Revelation: The Birth of a New Age. Middleton, WI: Lorian Press, 1976.
  10. 見Bailey, A.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Christ. New York: Lucis Publishing Co., 1979;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Hierarchy. New York: Lucis Publishing Co., 1957.
  11. 見G.W. and Donald Ballard. Purpose of the Ascended Master “I AM” Activity. Chicago: Saint Germain Press, 1942.
  12. 見 Prophet, M., and E. Prophet,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Los Angeles: Summit University Press, 1974.
  13. Davis, L. 的書 Toward a World Religion for a New Age 經常在新紀元的網頁中出現,但我找不到有關出版的地點和年分的資料。
  14. Princess, M.S. Step By Step We Climb. 引述於The Christ of The New Age, Let Us Reason, 一個基督教的護教網址www.letusreason.
  15. 見Liefhebber, P. Jesus of Nazareth and Maitreya the Christ. Hilton Hotema, Mystery Man, Snowbowl, Missoula, MT, n.d.: Lucis Publishing Co.
  16. 見Creme, B.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Christ and the Masters of Wisdom. North Hollywood, C: Tara Centre, 1980.
  17. 見Sire, J.W. Scripture Twisting. Downers Groves,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80; Newport. The New Age Movement; Van Vander, L. and K. De Haan. What’s the Appeal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Grand Rapids, MI: RBC Ministries, 1990; Groothuis, D. Confronting the New Age; Goodspeed, E.J. Strange New Gospels; Romarheim. The Aquarian Christ; Beskow, Per. Strange Tales About Jesus; Rhodes. The Counterfeit Christ.
  18. 見Criveller, G. “Dialogues on Jesus in China (13): Dialogue versus Syncretism”. Tripod # 129 (2003) 41-44.
  19. 見Criveller, G. “Dialogues on Jesus in China (11): Jesus, Buddha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Tripod #127 (2003) 50-53.
  20. 見Criveller, G. “Dialogues on Jesus in China (10): Is Jesus a Sage like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Other Chinese Sages?” Tripod # 126 (2003) 57-60.
  21. 見Fox, M.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8.
  22. 同上 pp. 133-135。
  23. 見O'Murchu’, D. Quantum Theology,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the New Physics, 5. New York: Crossroad, 1998.
  24. 同上 pp. 197-203。
  25. 同上 p. 178 。
  26. Panikkar, R. The Hidden Christ of Hinduism, revised ed. Maryknoll, NY: Orbis Books, 1981.
  27. 見 Panikkar, R.的The Hidden Christ of Hinduism後期的版本的序言。我指向的是義大利文版本, II Cristo sconosciuto dell’Induismo, 19-23. Milano: Vita e Pensiero, 1967. 在序言中Panikkar承認自己無情地批評原初版本。
  28. 見Fuss, The New Age, p.5.
  29. 見Macari, C. “La “mistica cosmica” del New Age.” Religioni e Sette nel Mondo # 6, pp.16-6。以下的基督教作家提議與新紀元交談:Maloney, George A. Mysticism and the New Age. Chris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Creation. New York : Alba House, 1991; Poupard, P. “Editoriale.” Religioni e Sette nel mondo # 5, pp.7-13; Poupard, P. “Editoriale.” Religioni e Sette nel mondo # 6, pp.7-14; Maccari, C. La New Age di fronte alla fede cristiana. Torino: Elle Di Ci, Leumann, 1994; Danneels, G. Le Christ ou le Verseau. Malines-Bruxelles,1990; Quillo, R. Companions in Consciousness: the Bible and the New Age Movement. Liguori, MO: Liguori Publications, 1994; Catholic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the New Age Movement. Liguori, MO: Liguori Publication, 1995; Bergeron, R. “II New Age nel .” Religioni e Sette nel mondo, # 6, pp. 71-93.
  30. 見Chandler, R. Understanding the New Age, 19. Milton Keynes, England : Word Publishing, 1989.
  31. Silva Mind Control於1944年由一位墨西哥天主教徒創立,他宣稱自己受到耶穌新的啟示。他用的方法目的在提高意識,以達到符合新紀元思想的定位。見Fuss, The New Age, pp. 11-12.
  32. 見Castelli, F. “L' Alchimista di Paulo Coelho, cammina sui sentieri del New Age.” La Cattolica # 1 (1997) 227-238.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