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4
神學年刊
(2003)p.43-67
 

由「形下」走向「形上」的思想追索談莊子的「道」

 

1. 聖經網頁

「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撿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把他們扔在火 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瑪13:47-52)

這段耳熟能詳的福音比喻,正好反映出網絡神學的情形,尤其是網上聖經的實況。「互聯網」好比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魚類。這些漁穫包括各種資訊,有善的、有惡的、甚至帶有病毒的,我們都要一一「拉上岸來,坐下,撿好的,放在器皿裡(my favorites、add bookmark);壞的,扔在外面(delete)。」可是這「揀魚」的行動並不容易,首先因為「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路5:6);其次是魚類林林總總,目不暇給,就如耶穌復活後那次漁獲竟有153條(若21:11):這數字是當時希臘文化概指世上所有魚類,今日的網頁又何止153個?

為了推行網絡神學,首先要認識實況,對各種神學資訊加以判辨。神學的基礎是聖經,而聖經的研究在最近兩個世紀中突飛猛進,加上互聯網的協助,聖經學的傳播與交流更形迅速。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資訊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實際只能觸及先進國家和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對於大部分第三世界地區而言,這仍是不毛之地。今日世界經濟命脈與資訊科技息息相關,而大部分第三世界地區卻無法參與,同樣網絡神學也容易成為富裕國家的基督徒「奢侈品」,與世上大部分兄弟姊妹的實況脫節。尤有甚者,一些基督徒竟以自己富裕的生活,作為基督信仰優越和實效的證據。話雖如此,我們仍不可輕易放過資訊科技(IT)這個天主給現代人的恩賜,我們目前所要做的就是數據整理(Data Processing = DP),亦即若望所說的:「不要凡神就信,但要考驗那些神(Dokimazete ta Pneumata = DP)是否出於天主,因為許多假先知來到了世界上。」(若一4:1)這行動亦即保祿所指的「辨別神類(Diakriseis Pneumaton =DP)」(格前12:10)。辨別資訊,可謂今日「辨別神類」的一個具體環節。

網上研究聖經首先要擁有信實可靠的聖經文本,可以隨時閱覽和下載,並加以處理和應用(如copy、paste)。聖經文本分原文及譯文:製作聖經文本的網頁,在譯文方面則常會涉及版權問題。按一般常例,任何屬知識產權的作品,在五十年內均享有版權,隨閱覽外,不得擅自以任何方式採用。在聖經原文及古譯文方面並沒有版權問題,只須自行輸入,但在網頁製作上卻有許多技術問題,諸如特殊字庫、右至左排序(如希伯來文舊約)、和字體兼容性等問題。目前已有數個聖經原文及古譯文的網頁,可供自由下載及應用,但部分也列出應用守則及需要預先取得密碼。至於聖經譯本方面,則要面對版權問題,這不僅是經濟收益的問題,尤其更是文責上的問題(許多網上譯本的文本錯漏百出!)。一些網頁提也提供與聖經研究有關的網頁連結,並附有聖經文本的搜尋器/檢索器,頗像昔日的「聖經詞彙索引」(Bible Concordance)的功能。(注意:許多網址經常變更,有時需要用網名或作者來搜尋。本文最初發表於二○○○年五月,至今二○○三年十一月時,許多網頁已更改,故需重新撰寫,加入最新資料。)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