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24
神學年刊
(2003)p.1-41
 

由「形下」走向「形上」的思想追索談莊子的「道」

 

4. 結論 ——有我與忘我在「道」中的通一

  在莊子形上哲學的思想看來,「道通為一」的「一」乃是「道」的超然狀態,更能顯示「道」是「自本自根以固存」的「實存」存有。若人能以「道」觀物,那一切的事物都在「一」內成為一個「整體」,萬物也便皆一,即德充符篇中所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自其同者視之」即「以道觀之」,萬物便沒有分別相,秋水篇亦言:「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貴賤是人為價值分別,也因人的「成心」、「容私」而有的拘執,陷入生滅變化中,不能體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齊物論)的境界。

  因此,人當從大夢中覺悟,好使心靈活動免陷於偏見執著,照看萬物的本然狀態,大歸地返其真:在「道」內成為「一」,因為「『一』即是意指破除封域而達到圓融和諧的境界。」(49)所以,當我們談「道」的意義時,就是從人的認識上談「道」,分析「道」,怎樣談也只是顯示「道」自身,是「知識」認識的層面,這與莊子的本意似乎不能符合,因為莊子認為「知」是相對的,故強調「大知」(齊物論)和「真知」(大宗師),要求人必須:「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大宗師);在宥篇亦言:「墮爾形體、吐(黜)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於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可見,要從體悟中,先「忘」物我,「忘」知,而有「氣虛」之「心齋」(人間世),即能「吾喪我」(齊物論),以至於「無己、無功、無名」(逍遙遊),便能「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德充符),一切皆「依乎天理」(養生主),達到與「道」的「無私」之境:「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應帝王)這就是莊子生命歷程向「道」回歸的「忘我終向」,即由知「道」而進入體「道」得「道」的「兩忘而化其道」的境界,也就是莊子生命哲學的終極歷程之「道通為一」的妙境。(50)

  陳鼓應在解析「道」的意義中也這樣說:「在莊子看來,『道』是『整體』,就不能分割;有分割,就不是『道』了。有著『整體之道』的認識,自然能產生一種博大的心境;有著『萬物皆一』的認識,自然能培養一種開放的心靈。博大的心境與開放的心靈,在精神上是自由自在,無執無繫的。這樣,莊子談『道』(從齊物論篇來說),原是從認識論出發;然而,他的興趣卻不在於討論客觀性的知識,而在於藉此檢討主體心靈的境況。他所關注的是人在『體道』之後所達到的精神狀態。」(51) 這種生命精神「體道」的境界可說是「道的境界」,是莊子生命精神的終極歷程所要達到的「道通為一」的圓融境界,也即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篇)的境界。

  莊子超越生命的歷程從「忘」的思路以至與「道」通合為一,實在就是一個「忘我的終向」,終向的目標就是「道」,所以我們可以說:莊子的生命歷程是一個「忘我」的歷程;莊子的(生命)哲學是「忘我之學」。(52)

  莊子要關注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道」,然而在體「道」之先,人需「學」道和「聞」道,但不停滯於「學」與「聞」中;故在回歸「道」的歷程中,莊子更強調由人的日常生活之事裡(即形下的現象),要求人用心去體悟,好能放棄使人離道的事與物,思與行,如是者,人無不感悟「道」之行乎人的生活的事事物物中,以體悟生活中的「道」,且與「道」契合,使自我的生命不斷地攀假(登)於「道」境(形上的道),實現與「道」通一的境界。

  莊子的形上哲學不在於主宰世界,而是重視人在欣賞自然的美,走上忘物我的超越歷程,與自然融為一體,即將生命轉化成道,就是由形下轉化成形上的追索,如鯤轉化為大鵬,飛向天池,活在天池裡的意境般;此刻,就是形下的一切,提升到形上,其提升的方式就是將形上內存於心靈之內,人的主體性行動,也與道的行動合一,共同締造一個圓融的宇宙和人生。(53) 為現時代的需要反思,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莊子那一份忘物我的超然啟發,使人與「道」相應通一,就是達到「寥天一」處;此刻,人若能「以道觀之」的態度來觀世界、觀人性,即再回頭看世界與人性,必然能互相欣賞和接納,因為在此境界中,「物無貴賤」之分,以地為天,以天為地,亦必然說:「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遊)這正是莊子哲學上一個極重要的轉捩點:一個精神解放而走向高超境界的哲學家,同時還要渡著一種平易近人的生活,即儘管一個哲學家達到一種極高的境界,他也要回到現實世界上來;當他回到現實世界再看世界時,對於人世間的許多愚蠢、愚昧、錯誤的地方才可以原諒。如此,回到人世間,人世間便不是鄙陋世界。(54)

 

 

 

 

 

 

 

 

49. 陳鼓應著,「經學、解詁、諸子」,《莊子「道」的意義之解析》第三輯第一冊,大陸雜誌語文叢書 221頁。
50. 嚴靈峰編著,《老列莊三子研究文集》經子叢書(第九冊),國立編譯館 1983年 527-537頁。
51. 陳鼓應著,「經學、解詁、諸子」,《莊子「道」的意義之解析》第三輯第一冊,大陸雜誌語文叢書 221頁。
52. 王叔岷說:「莊子重忘我……大智忘我。……莊子,大智人也。莊子之學乃忘我之學。」見《莊學管闚》,藝文印書館 1978年 11頁。
53. 鄔昆如著,《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月刊345,第三十卷第二期,台灣輔仁大學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出版 2003年2月 15頁。
54. 方東美著,《原始儒家道家哲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3年9月 42-43, 250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