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21
神學年刊
(2000)p137-160
 

香港基督徒21世紀的信仰

——人與宇宙在天主內一起運行

 

 

8.全球化的劃一化(uniform globalization)或夥伴式的一體化(global partnership)

現今說全球化是指英語化,英語化即美國化,也即是劃一的一體化。電腦方面的全球化,也傾向壟斷的一體化,所以免費而可自行發展的Linux 操作軟件系統是比微軟公司的壟斷,為中國是來得更好。

全球化和一體化應是怎樣呢?應是全球夥伴一體化(global partnership),不是劃一化的全球一體化(globalization)。一體化對窮國不公平,有錢人和跨國公司對窮國不公,所以應是多元性的夥伴式的一團化(pluralistic global partnership),大家一起全球化,不只是我跟隨你而變成一體化,這一點和本地化很有關係。普世教會,不是指單一化的關係,而是多元化的普世性,是夥伴式的關係。新的科學所帶來的共同的新宇宙論,會與生態系一起強調多樣性的一體化。

9.跨文化的價值觀和圖像(cross-cultural values)

另一種的全球性的共通性,是跨文化的價值觀和圖像,有人研究全球不同和多元化的文化中,有五種形狀是共通的。這些圖形有治療、啟發作用,若要說本地化的獨特但不與其他地方分割,就需學習懂得應用這些圖形,應用在我們生活中。不只是講話,然後寫書,更要加上應用以改變自己,協助我們成長,治療和更新我們,與信仰生活可有密切關係。在培育、禮儀和靈修方面可以是受用。

我很簡單地列出這五類圖形和其意義可有的作用:

i.圓圈的形狀:意味和指向完整性和合一的經驗;渴求:獨立、個體性;

需要:空間、找尋自己、找尋身份。

 

ii.十字形(加號):指向關係與整合的過程

強調:質素、有時間與人分享、喜歡合作

需要:支持

 

iii.旋轉型:指向成長、改變與進化的過程不斷回到同一點,但在不同的層次上;對事情、人和地方有新的透視

需要:多元化、新奇的事物、改變。

 

iv.三角形:目標:夢、遠景;金字塔、箭頭、聖山、自我發現、啟示;

需要:跟從自己的夢境。

 

v.四方形:指向安定、可靠、安全;

願意:建設、進行計劃

需要:持續性、有所交代、完成事務。

還有心理學所講的「原型」或「原始型」(Archetype),在信仰培育、團體文化、禮儀和靈修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有了多方面的忽略。

最近興起及發展不錯的「超人格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視宗教傳通和靈性一面為最基本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和參考。

10.「天地人」和「身心靈」缺一不可

探討神學,是要說關於天、關於人、關於地,缺一不可。神學的一個盲點是有關「地」,生態環境,因而無意中疏忽了大地和創造者天父的特質。這盲點也使台灣主教團的新天主經,縮窄了奉行天父的旨意的範圍,從原本的「地上」(整個創造)縮窄到只在「人間」。天主的計劃和旨意,是運行在整個宇宙裡,希望會很快改回用「地上」,因為不少人每天都在念基督所教導的禱文,每次的感恩祭也是必念的。

任何本地化神學都需要包括本地化的生態神學,是信仰的基要部分。在每次的聚會中,要留意有沒有忽略「天地人」任何一方。在個人層面,也要留意有否遺漏「身心靈」的任何一面。這可以幫助我們在信仰生活和神學方面,保持其整全性和完整性。

11.創世紀的關鍵重要性

21世紀的本地神學,需要重新探討創世紀的創造故事,特別在天主創造中有關天主的「好」,天主的欣賞、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基督徒需要培養同樣的心態和精神。

人治理、管理大地,若從控制角度去看,我們會以統治、霸道、官僚的心態去做。絕對的控制是不對的,是最差的霸道。人有天主的肖像,要有天主的態度,懂得欣賞。欣賞是最前提,治理和管理是在後,有所需要才做,如風暴後的重建、引水入沙漠讓草可生長等等。一般來說,是接受大自然所賜予,天主在大自然中所賜予的一切。不是廿四小時也在管,是有問題才管,其他時間是欣賞配合,以夥伴式與天主和大地一起運行。如果我們接受大爆炸和新科學的理論,人與大地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

12. 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21世紀也帶來一些範式轉移,這個轉移是本地神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以下列出幾方面:

i. 從「人為中心」(homo-centred, anthropocentric)轉移到,以「生態為中心」(eco-centred)或以「天主為中心」(theo-centred)。這種關係會是像蜘蛛網絡的多元多線式的關係。

世界不是從人的意願及創作力產生出來的。宇宙是先於人類存在,亦不屬於人類的,是屬於天主的。

人是在宇宙的運作和進化而出現,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人是宇宙不同物種之一。另一方面,人是宇宙進化而達到覺醒和自我意識(the universe attaining conscious self-awareness)的要素,人的出現,是宇宙深層幅度的演進。人以欣賞和喜樂慶祝宇宙的奧秘,是宇宙中出現的新功能。人的身體是與星球息息相關;人組成的要素,早在50億年前,已在星球產生了。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一分子,亦有他們特有的功能。

ii. 經濟範式轉移:

a)從無限和不斷的增長,轉移到可持續的增長(sustainable growth);

b)從視自然界只是為人所應用的資源,轉移到視自然界為互相扶持的生命系統;

c)從一個男性直線式方法看事物,轉為以生態的循環式。

d)我們的經濟模式也要從「人為中心」和剝削性轉移到以「生態系為中心」(eco-centred)。

廿一世紀所需要的範式轉移,是從「無限和無止境的經濟增長」,轉移到「可持(sustainable)的發展。

我們需要從一種視自然界只是為人所應用的資源,轉移到視自然界為互相扶持的生命系統,而人在其中尋找自己扮演的角色。

一個關閉式的商業交易過程,會只顧及生產和產品交易,不多考慮自然界不斷的貢獻。發展錯誤地被認為是無限和無止境的不斷增長。

在「發展」的概念裡,忽略了地球資源是有限,而盲目地視無限發展增長和方便,作為理想目標,加速消費和浪費,亦同時製造了不斷增長、堆積而難於處理的垃圾,使海洋、河流、土地變成龐大的垃圾缸。

我們也需要從一個男性直線式方法看事物,轉為以生態的循環式看宇宙和生活。每天睡覺、起床、梳洗、吃飯、再睡是循環式。若用直線式看事物,便會和宇宙及生活本質上脫節。宇宙、人、生活便會分割。這樣做神學,肯定會脫離人生,肯定脫節。從人為中心,演變以生態為中心,天主為中心。從直線式經濟,無止境的增長,不斷消費(如拉橡皮圈一樣,拉斷了或再沒有彈力),轉為循環式的息息生輝。要有循環,維持彈性,成為可持續更生,增長不要耗盡,可留有餘。

iii.歷史和團體的範式轉移:

從局限於「人類」的歷史,轉移到宇宙和宇宙中不同物種的共同歷史,需要轉移擴闊到物種之間、人類與地球的共同歷史的探討。只局限於寫人類的歷史,會使我們不夠大體,所寫的歷史要兼顧整個創造才得體和完整。天主的創造史是與整個創造有關,所以完整的歷史是整個宇宙的歷史,包括宇宙間所有不同物種共同的歷史。

地球團體也不只是局限於人類的團體,而是地球上的一切所組成的團體。雀鳥、花草樹木等,都是我們的團體的組成分子。

iv.神學的範式轉移:從由上而下,轉移到也重視由下而上

神學不能只是由上而下,而更重要是由下而上。神學經常是由上而下的概念來看待宇宙(hierarchical conception of the cosmos),把人類放在「宇宙的中心」或在一切之上。

我們需要轉移到視基督為治療一切分割的那一位,無論是人與天主的分割,或是人與其他受造物的割離。

從16世紀,西方強調了與可見的世界脫離,而傾向於神聖永恆的世界,才可達到人類真正的命運和完美境界。這樣,自然界便成為人可剝削的物品,是為滿足人的理性,美感的享受,任由人類的擺佈和應用。

進入21世紀,生態神學指出,自然界與人類一起,才是一個地球團體,一個整全的宇宙團體。

v. 科學的範式轉移:

a)從機械式概念轉移到動態式、精神物質並存的概念

b)從斬件式、局部式(parts mentality)轉移到整全性(holistic)概念

c)從機械式概念轉移到動態式、精神物質並存的概念,也從斬件式、局部式(parts mentality)轉移到整全性(holistic)概念。

過往一般的科學範式,認為世界是一機器。西方醫學也有受機械的觀念所影響,傾向於「換零件」的做法來處理身體的病痛,忽略身體本身的再生、自我治療和自我演進的能力。

整個世界是動態式,精神物質並存。機械式之科學只是局部式(parts mentality)處理問題,需要轉移到整全性(holistic)方法處事。

我們需要從機械式物質進化過程的構想,轉移到視自然界為動態式精神和物質的轉化過程。現在的科學研究,例如新物理學和量子學,已到達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難以形容的體會,機械式的物理語言已不足夠用,科學家在物理實驗中,遇到了宇宙奧秘,而不得不驚嘆,使得某些科學家轉移到東方的玄妙哲學和宗教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體會。這促使西方宇宙論、科學家、哲學家、宗教人士等,也重新找回西方的神秘主義的靈性傳統(mysticism),箇中的智慧和啟示。

新物理學等科學,體會到宇宙萬物的一體性和多元性。

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半的科學家,正在與戰爭有關的機構,研製殺害和破壞生命與環境的方法和工具。

vi. 從局限於左腦的理性分析,轉移到左右腦的整全運用:克服二元論的分割。

我們現在也正在從局限於左腦的理性分析,轉移到左右腦的整全運用,克服二元論的分割。左腦會處理分析和理念,與理性化、邏輯、思維、疑問、右手、接受寬容、中立的訊息等等有關。右腦方面會帶動繪畫、藝術、唱歌、跳舞、笑,與創作力、直覺性、靈性感覺、更高意識知覺、左手、接受強硬、命令的訊息等等有關。

vii.從性別歧視轉移到也重視婦女貢獻的得著

這是本地教會和神學,絕對不容忽視的一面。婦女對生態意識、深層了解和投身,是不可抹殺。男女平等,不單對婦女更公平,對男士和整個社會都有好處,婦女的心得和貢獻是無可限量的。

以上種種的轉移,在深度上,婦女有突破性的貢獻和啟發。婦女習慣性用右腦多於男士,男士可以從中學習。

13. 本地化神學之建設

以下我提出幾個建設本地化神學的要素:

i. 貧窮弱小者 = 基督

建設本地化神學的其中一個基礎,是關心貧窮弱小者,這是信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個地區都會有貧窮弱小者,而本地神學,不能不包括他們在這地方教會的信仰反省,辨認天主在他們身上所發出的呼召,以及教會對社會正義的行動和實踐。

本地神學,需要學習在貧窮弱小者身上體會基督,以及在這實況中怎樣去傳基督的喜訊。本地神學更需要嘗試,從天主特別偏愛的貧窮弱小者的角度和實況中,學習了解基督的福音,也就是願意基督在他們的身上和實況中,向做神學的人士和當地教會傳福音的訊息。教會學習怎樣泛愛世人,需要從貧窮弱小者開始,並作為出發點和方向。徹底關心貧窮弱小者,會帶領教會和神學,為整體人類(整個社會和世界)作出貢獻。21世紀的貧窮弱小者,也包括所有被殘害的生命。基督徒不能對其他生物殘忍,也不能支持這樣的做法(如屠宰家禽的方法和過程),我們這方面的意識,仍需要培養和提高。

ii. 重視個人的「心身靈」

神學家和神學生,需要學習體會和關心自己的「身心靈」,因而學習教導信徒,渡健康的身心靈的生活、習慣和治療。健康的飲食,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身心靈的關心,也是直接關心土地和環境,更是為後代子孫著想。選擇健康的食物,是配合祈禱和飯前經的感恩和祝福。如果我們選擇不健康的飲食,我們怎樣可以感謝天主﹖難道我們可以對天主講:「天主,謝謝你賜給我和我的家人,這些不健康的食物!」這與神學有直接的關係,與本地神學更有關係。以往會講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性思慮,地方性實踐行動) 。現在已加了另一句: "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 (全球性思慮,地方性飲食),盡量吃當地的新鮮「當造」(按季節性的產物)的健康食物。

iii.教友民間的禮節儀式

信仰的禮節儀式,具有關鍵的重要性,但只依靠聖堂內為教友所組織的禮儀儀式,是不足夠的(雖然堂區內的聖事儀式是不可或缺)。

每日早晨,起床、伸懶腰、洗臉、刷牙、穿衣服、吃早餐、看報紙等等,都是每日慣例的儀式,也是必須的事情。

早禱、與天主講早晨、劃十字等,也是日常的信仰禮節和儀式,問題是這些日常的禮節較少和薄弱。堂區的禮儀,用上了很多大自然的東西,同樣日常的信仰禮節和儀式,也可用上大自然的事物,事實民間的禮節,是會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儀式可由自己創造。

我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協助自己與大自然接觸,也希望體會溫暖、光和改變。我們需要先決定這次要有這種體會,簡單的程序(包括引言式的祈禱和結尾) 和用具,如蠟燭(為表達光)和溫水(為體會溫暖和洗手潔淨) ,如果需要,也可以先寫下引言的禱文。

開始和天主談話(引言),看著蠟燭的光靜下來,覺得適合時,放雙手在溫水裡洗手,望著天、地、大自然配合來做,體會光、溫暖、潔淨的改變。結束的禱文,可以綜合體會和感恩等。

這類簡單的儀式是很有用的,若只是去聖堂,靠神父組織,施行聖事,這樣就本地化不來。我們需要有民間對這樣儀式的意識和嘗試,個人的或小組形式的,甚至更多人參加的都可以。在這方面,可以建設天主教鄰居小組的禮節和天主教家庭文化。晚上,幼兒睡覺前,在他們的額頭劃個十字祝福他們,會是個很好的信仰習慣,也配合幼兒受洗時由神父、父母、代父母等的同樣的祝福。

iv. 與不同宗教交談

香港不同的宗教,各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和實踐,蘊藏著深度的智慧,也有不少是與中國文化有關。不同宗教的共通點,也可協助我們掌握到神的生命以及神的基本要素,更可以激勵我們重新了解天主教的信仰。

v. 聖事與標記

聖事是指向神和他的愛,以及他救贖性的行動,在有形可見的事理體會無形的恩寵;這樣,天主教的聖事觀,為21世紀可有很大的貢獻。因為可見證著一種心態和方向。就是一切事物都含有不可思議的內涵和意義,期待著顯露的時刻,宇宙的一切,有天主的含蓄性,讓我們體會他和他的神聖,他和他的奧秘、智慧和愛。

所以七件聖事,不只停滯在教堂和教會組織內,而是指向一切事物,這點在討論生態環境和天主的創造,尤其合適。

vi. 聖經:信仰的個人、團體、民族靈性經歷和故事,神話,「原始型」

為21世紀的香港教會和整個中國教會,以至普羅大眾,我們需要在聖經中找尋信仰的內涵以及靈性經歷的故事,無論是個人(如約伯)、團體(如書信裡的)或是民族性的(如在出谷紀所記載)。我們可以取材於這些經驗,細緻地、詳盡地看其中的精神,整個的經歷、演變過程、發展的途徑、奮鬥中的突破等等,然後,再回看我們個人、團體和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和經歷。應有不少可以應用,成果也可能會出人意表。

聖經怎樣應用「神話」(myths)和「原始型」(archetypes),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發,有關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中的「神話」,尋回並體會最重要最需要的「原始型」。這些會給我們不少的啟發,無是神學方面或是禮儀和信仰培育方面。

vii.禮儀本地化

我建議禮委每年帶出一樣與禮儀本地化有關的東西,無論怎樣細微也可以,重要的 每年有一些可以累積下來的建設,60年後便會見不少的成績,所以,這建議不是只向某幾個人提的,而是整個教會,也不只是這一代的人,而是與下幾代的人都有關連。

viii.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一年一度的本地化研討

神學本地化是一件艱巨的工作,但是必須做的事。我建議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每年 次舉辦。這可以累積神學本地化的探討和結果。神學本地化是要刻意做才會出現,不能輕浮地掠過就算。

xi. 輔助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建設本地化神學,與建設本地化教會,是相息相關不可分割的事。建設本地化教會 中一個基本原則,是『輔助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要讓有關組織、團體、地方教會等自行運作、發揮和成長,不必要時不作任何干涉。這與天主創造的大自然運作的方法一樣。大自然基本上已經可以自我組織、自我治療、自我演進,而這些潛質應受到尊重。在有必要時(例如不能自我治療的嚴重創傷),人才需要插手介入。介入的方法仍保持尊重這種種潛質,協助回復這些自我運行的能力。這是天主創造中的運行,最高智慧的表現。所以,這「輔助原則」在建設本地化神學工作上,無論運用在思想、行為和結構等方面,都很配合。

x. 生態環境

在199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出,關心生態環境是信仰之基要部分。因為我們尚未做,所以要提醒。現今是科學時代,又進入生物科技時代,而現時的危機演變,正帶引著我們走向另一新世代:生態時代。如果我們的討論,仍停滯在科學、科技時代,我們只是留踏在將會過氣的年代,現今科學科技,要與生態時代相適應地作出貢獻。

神學需要對這些範疇有所醒覺。

最後,想提一下有人指出:面對現今年代的危機,我們需要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性考慮,地方性實踐和行動),這是因為現今危機的情況是涉及全球性問題,而我們又疏忽這幅度。亦有人體會,在當地行動中,重要的一環是吃當地的菜種(更經濟和環保,圍范大,普羅大眾直接有分),所以提出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全球性考慮,地方性飲食)!

有人覺得行動也要全球性,於是提出think globally, act globally,其後又發現,為一些人,全球性問題太大,不一定能掌握到,或者會覺得壓力過重,事實上,個人在各自的地方和情況中,作出細小的承諾與實踐是同樣重要,所以提出: 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地方性考慮,地方性實踐和行動)。

放在一起,我們要多方面考慮和實踐: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

Think globally, act globally

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

四方面是同等重要,視乎情況而界定著重那一方面,更好是可以為本地和全球著想而有所實踐的行動。

我再次多謝聖神修院,恭賀修院在共慶30週年之際同時邁向新世紀!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