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20
神學年刊
(1999)p.13-32
 

開拓新紀元的中國基督徒人文主義精神

 

四. 寄語:中國基督徒在本土文化中活出基督

中國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內容強調「德成於內,文見乎外」,就是除了重視禮樂教化外,更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和諧關係,標立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明明德」,以及生命發揚之親愛人人的「親民」精神。為展示二個不同層面的人文理念之互聯互動,我們可以有二點的強調:

其一是在於轉化個人的氣質,使之合乎倫理道德的規範,成為有道德的人。

其二則規範整個社會、國家的秩序,使之和諧而治,安居樂業。17

這二個中國道統的理念乃奠基於真美善上的,有歷久不衰的真理,與基督信仰有著一份融通的開放性,正等待著與基督信仰的介入。筆者深信基督信仰是超越文化的,且基督降生神學有著闊面的思域,即基督的降生是進入文化中,復活後的基督再降生就已經超越了猶太文化,而融為希臘文化、再融合羅馬文化,融入世界各民族、各地域... ...也融入中國文化中。這種融通推動了宗教的交談,教會也欣賞其他宗教,如回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孔教等宗教的真理啟導,且能與不同宗教合作,齊心為社會謀求幸福,推廣心靈道德的教育,為世界創造和平等,這些思想與行動導使教會落實於本地文化,使不同的文化也能活出基督的真貌。

故此,在新紀元的中國基督徒人文主義必須重新啟導人對人性與真我的了解;中國基督徒的人性觀基礎在基督的愛與中國文化中的強調的仁愛與慈悲:--

愛是生命的本質

因為天主是愛......

愛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愛所開顯的生命活力就是寬恕

 --推己及人與正己正人

寬恕為人帶來共融與互動

愛的精神是人性尊嚴的被重視

人性尊嚴賦予人生存的權力

 讓人在「真理」中活現自由

 使人在「生存」上有平等與人權

為尊重人性的真美善

為重視生命的定整

 生命要有覺醒

 人要有受教的心

 精神的跳躍

 發揚生命的光明面

人要不斷地更新自己以至發展自己

 創新一切以求進步

指向著--

 自我生命的超越

 無執於物我

... ...於是

人明白萬有總歸於基督(弗1:10)

在十字架上作愛的奉獻

一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心--

中國基督徒的人文精神

超越人、地、事物

默默無言

超越不同民族、社會、文化、萬物... ...

靜觀中的等待

建立世界的和平

 心靈的和諧

 社會的共融

 自然的平衡

「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生生仁德

澤及萬有

萬有以德配天之通貫相融為準

--立真處

明善處

知美處

於是,我們本著人文精神,將信仰配合個人的靈修修養,社會與國家的秩序,為自我生命的立德,社會國家的和諧作一些信仰與文化交融的反省:

1. 中國文化中的修養工夫,歷代都強調修德成聖,其方法不離反省、改過、靜觀、返樸歸真、養心寡欲、心齋坐忘、明心見性等,這正是靈修的工夫,正等待基督信仰的融入,作一個超越文化的交融。為新紀元的來臨,靈修的交融可展現為新時代倫理道德的重整和基督徒人文精神的反思。

2. 我們肯定:在中國人文精神中有其民族性的文化表達,其中的宗教、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的表達,都記載了中國人的心路歷程與文明進步。

3. 基督信仰展示了救恩的臨現人間,這救恩是普世性的,如「月印萬川」般地覆蓋整個世界,融入不同文化中,卻保留不同文化的特質和獨特性,如道德意識,生活價值等;也顯示了信仰與文化的共通性,即在同一的終向下共同朝向一個大目標,相輔相成的交融,使人的生命趨向至真至美至善的境界,所謂「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4. 中國文化的開放性遠自二千年前已有文化的大綜合:原以道德修養為首的儒家思想和以意境消遙為主的道家文化,接納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且讓佛教的精神融入中國儒道的文化中,故有引道釋佛、引儒解佛的現象,形成了中國文化中儒、道、佛的合流互動。今日,我們中國基督徒也以一個開放的態度,以尊重信仰與文化的交融,接納基督信仰的介入中國文化,引儒解釋基督信仰,也引道佛與基督信仰作互動的融通。培育中國基督徒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對文化和社會變化有敏銳的應變與回應的能力,視信仰與文化交融為福傳基要,亦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責任,還要積極參與推進關社的互聯互動、關懷弱小貧困的兄弟姊妹;這樣,我們要以「基督中國化」的口號落實在中國人的生活裡,讓世人在中國基督徒身上看到基督,讓教會也在中國基督徒身上看中國人。

5. 在新紀元中,我們在生存的憂患意識下,要有生命的警覺性,人不可再被物質所牽鎖;要認同生命在真理中的自由,美善中的修和,信仰中的轉化,發動為真理自由抗爭的「責任感」;喚起心靈美善而為建樹和諧、共融、平等的社會共同努力的「使命感」;呼籲人人為愛而服務,願意投入參與保衛社會道德及心靈上世紀良心與自然生態環保的「參與感」。因為「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莊子德充符篇)。但,為什麼我們都常因自己的好惡而傷害自己的天性,也傷害大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共融呢?中國基督徒的抉擇本是積極的;所以,在新紀元的來臨,當有一個「愛」與「捨」的抉擇:--

我要將自己的血灑下,

 為換取新生、自由、愛情、平安、寧靜...

我要將自己的肉留下,

 作為粉碎虛偽、欺詐、暴政、剝削、不義...的見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門檻》書中說:「公元二千年是我們應該更團結的時候,更樂意開步走向基督在受難前夕所祈 禱的那種團結。這種團結的價值無窮,在某種意義上,這涉及世界的未來, 也是天主的國在世上的未來。人類的脆弱和偏見不能破壞天主對世界和對人 類的計劃。如果我們確認這一點,我們就能懷著某種樂觀的情懷展望未來。 我們也能夠全心相信『在我們中間開始這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完成。』(參 閱斐一:6)」

願我們將自己與社會放在愛的洪流中,得享生命的共融合一:「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一體」;

願我們將自己和社會放進希望裡,使世界得享幸福與和平;「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願我們將自己和社會放在樸素裡,使大自然的和諧為萬有的生命帶來生生不息的創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萬象斐然,永恆不息」;

願我們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理念((都能彼此對話,放下偏見,為真理共同服務,使人人活出真善美聖。「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 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莊子漁父篇)

 「我的肉身和我的心靈雖已憔悴;

 天主卻永是我心的福分和磐石。

 看,遠離你的人必將趨於沉淪,

 你必消滅一切背棄你的人民。

 親近天主對我是多麼的美好,

 只有上主天主是我避難所。」(詠73:26-28)

 

 

17. 《哲學大辭書》,第一冊 輔仁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 「人文化成」 69頁 「人文化成論」乃唐代呂溫之文,大意指依憑人自身之德能,制作一套文化規範,用來教化世人,使之完成文化之要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