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羅國輝 << 目錄 >> |

 

 

01
神學年刊
(1977)p09-26
 

從中國人觀點看--基督信仰的授受

 

引言

創世紀首三章的信仰,即萬物之來源,人類的遭遇及命運等問題,經過了時代的演進,信仰生活的反省,在神學發展上,已形成了教義神學的一部份,統稱為「創造論」。

然而,此篇短文的目的不在於分析聖經問題與教會訓導,只看重於介紹各種不同型態的「創造論」,試圖看出它的不同趨勢。

依筆者管見,創造論的不向趨勢可分為四大類型,即:經院哲學推理型,科學宗教協調型,存在主義感悟型,救恩歷史實踐型。現在簡略地把它們介紹如下:

(甲)經院哲學推理型

1.歷史背景

基督信仰早期從中東向西方發展,經歷教難而成為公開的信仰後,接觸了當日盛行的希臘文化,因而亦吸引了希臘文化的特點,著重理性的推敲。

2.問題探討

當代「創造論」所探討的,主要是有關天主的實有,創世的時間及目的,善惡的存在等問題。

3.發展

這些問題的探討經歷了不少時間 ,也引起了種種意見和爭論。

當時神學論及世界是由天主造成時 ,指出世界從無中被造成。「無」不是一種生存的材料,也非已經存在材料的變化。故從無中被造成的真正意思,是不經任何東西而來,只憑天主全能的意願而成就。

至於天主創造世後,並非讓它獨立存在,卻不斷支持照顧,故有限的受造物對其造主,應不斷地有著存在的從屬關係。

天主創世的目的是分施衪的美善;但這個分施並不限制天主的自由,卻是祂自由選擇的結果。

至於「惡」,無論是物質上,或是倫理上的,都是「缺陷」,就是「善的缺乏」。天主容許物質的惡是為了整個宇宙的完美。至於倫理的惡,則不是天主所積極願意的,不過,祂容許了,是為了使人具有自由,能夠以有限的程度去分享祂的自由和創造的能力。故此,人有選擇善或離棄善的自由。(1)

然而,這種哲學推理式的神學探討,在「世界是否可能沒有一個開始」這個問題上,起碼就有以下不同的理論了!

第一種是聖文篤與其他神學家的意見 ,認為世界「永遠存在」(即沒有一個時間上的開始),這概念本身就有內在矛盾。因為正如上述的「從‘無’中創造」的意義,就是由「非存在」而到「存在」。

第二種是奧力振的意見,奧氏受了拍拉圖哲學的影嚮,竟也說有幾個沒有時間上開始的世界,不過其中最早的一個是由天主創造的。

第三種卻是聖多瑪斯與其學派的意見 ,認為世界的「暫存性」既不能從它的本質,也不能以它與天主的關係來證明,因為這與時間及空間無關。他們以為「創造」的概念本身可以沒有持續及開端;故此,說天主可以。自由地選擇「從永遠」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實在是不會有矛盾的。

從上述的種種爭論上見到神學問題如何變成理性爭論 ;不過,當問題爭辯得白熱化時,多瑪斯卻從這種理性神學的爭持中醒覺過來,他指出理性無法證明世界是否可能沒有時間上的開始,因為世界在時間中開始是信仰的真理,而非理智的真理,而且這項真理也不是理智所能夠探獲的,而祇能靠天主的啟示。可惜當時卻沒有人以此作為起點來追尋神學的問題。

無疑,這種哲學式的神學為教會的道理奠下了基礎,導致梵一大公會議下列的宣佈:「誰不相信,世界與在世界的一切,無論精神或物質的一切,是由天主從無中造成;或說天主在意志方面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去創造,也是被迫去愛慕自己;或否認世界之被造,是為天主的光榮,皆應予以施罰。」(2)不過,這套神學有它的限度,它只給與善用思維者一個信仰的起點而已,故仍需另一套創世論去圓滿補充。

(乙)科學宗教協調型

1.歷史背景

自從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十九世紀對天文,考古,生物等的研究,為宇宙來源,人類的起始等問題,提供了不同的理論,使依附在信仰上的傳統解釋受到沖激和挑戰;加以共產主義及無神主義者也以這些理論作為攻擊信仰的證據,故導致了科學宗教調協型的創造論的誕生。

2.問題探討

當時,對宇宙的偉大和歷史的悠遠,有著不同的估計。有說地球已有45億年歷史,而人類的出現也有百萬多年了。於是,問題就針對看聖經的紀載及其解釋的可靠性。更甚的是「進化論」的出現,它直接動搖了天主創造人類的解釋,也涉及了原祖一元或多元,及原罪流傳等信仰問題。

3.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首要的要研究聖經上的註釋。於是解決的辦法就是放寬了聖經字面的解釋,例如創世紀第一章的「一天」解成一段時間。繼而是申明聖經是一部宗教書籍,而非嚴格的歷史書或是科學書;又信仰的對象並非是聖經的文字,而是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也就是說這個有形可見的世界,不是自有的,永遠的,而是天主所自由創造的;宇宙的變化,生命的產生,生物的進化,這一切的最後原因,不可能不是天主所創造與牽制的。從此聖經的註釋漸漸走上其本身的範圍,而不再與科學互較長短了。(3)

在這種趨勢下,科學宗教協調型的創造論仍可分為「消極護教式」的,和「入世積極式」兩類。

「消極護教式」的基礎,仍是哲學推理,它的方法是以哲學批判的眼光來看科學,如果發現有「護教」作用的理論,則盡量用之來解決教會「創造論」的問題;如果有「相反教理」的話,則盡量以哲學來攻擊 ,或以其他的科學理論來質疑 ,找出其漏洞。此舉屢見於當時,甚至是廿世紀上半年的書籍和教宗的談話裡。例如:當「宇宙恆定說」和「宇宙膨脹說」被提出後,神學家們便沾沾自喜,常以這兩種學說來協調聖經和教會的訓導;對於「宇宙恆定說」,他們認為這是天主創造了「原始原子」;而對於「宇宙膨脹說」,他們就以為是天主不斷用創造來補充物質的逐漸疏薄。甚至教宗庇護十二世,也在一九五一年在科學院說:「科學真好像一躍回到千百萬年之前,能對那個太初的「有光」作印證。那時,一片光海和物質自「無」中一躍而出,同時,化學元素的微粒散而復合,結成千百萬的銀河系。至今所確定的事實,對造世的時間並未給予絕對證明,一如形上學和啟示對造世所能給予的,或啟示對造世之有時間性所能證明一樣。我們所涉及的有關自然科學的事實,尚待較深的探討和證實,而建基其上的學說,亦需有新發展和證明,才能供給原屬自然科學領域之外的論證。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的自然科學家,以為宇宙被創造的觀念和他們的科學觀念可以完全調合,甚至由於科學研究,他們會自然地被導向創造觀念上去。」(4)

「消極護教式」的科學宗教協調型創造論,當然不能接受「唯物進化論」。因為唯物進化論認為有一個非創造而來的永恆物質,而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人的身體靈魂都是從這個永恆物質,以純機械方法演化而來的;故此否定了物質是天主在時間中所造化的信念。然而,此類型的創造論,卻接受了以有神進化論,就是承認天主是物質和生命的原因;承認生物是按天主的計劃從被造的胚種,或從原始的類型發展而來的。不過,有關人的起源,則必須承認有天主的特殊創造,而這特殊創造至少該包括精神的靈魂。(5)

至於人的起源是多元或一元的問題、則仍堅持一元論,因為當時還未能了解原罪流傳的信理與多元論如何能夠協調。此種論調可見於庇護十二的「人類通諭」中,這可說是「消極護教式」科學宗教協調型造世論的具體表現了。(6)

「積極入世式」的科學宗教協調型的創造論的基礎是科學與信仰;它把科學的探討化成超越經驗的信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日進神父。他本身是位考古家,一面忠於人類進化的研究,一面也忠於自己的信仰經驗。他的內心世界與他的科學研究都構成了他對創造的看法。

他嘗試假設一個配合進化宇宙觀的創造論;他認為創造不是立刻完成,而是一個逐漸組合的過程。創造是結合;進化是天主不斷創造組合這世界的表現,一直要到最終,在基督再臨而達成完滿。基督是這個過程的基石和中心,是「開始」,也是「終結」。而宇宙的進化本質不外是基督化(CHRISTO-GENESIS),不斷的組合演進,直至基督再臨時的「最終完滿」。因此,這世界為天主絕不是多餘的,因為基督參與其中。除了罪惡,我們體驗的一切,均有神聖的意義,幫助我們完成宇宙基督化的過程。(7)

痛苦、死亡和罪惡是人類的矛盾。人的知識越高,便越體會到罪惡,沒有樂觀的前途,又會因此反叛而拒絕前進。但是德氏卻強調進化的積極一面,因為基督的復活已經戰勝了死亡。藉痛苦失敗我們獲得進步,最後藉著完全歸向上主,進入最美好的境界。(8)

德氏從信仰角度假設了一個最終轉捩點,整個進化的過程經逐級的組合而最後被吸引歸於上主。宇宙化(COSMOS GENESIS)實在就是基督化(CHRISTO GENESIS),基督是進化的轉捩點及終點。人類參與基督化,直到宇宙達於成熟,屆時將是人類脫出時空,躍向另一中心,而進入天人合一的永恆境界,也是基督再臨的時分。

由此可見「積極入世式」的科學宗教協調型創造論對信仰滿懷希望,對科學探討充滿樂觀,它有著科學與宗教情操,發揮創造的期望和了解。

(丙)存在主義感悟型

1.歷史背景

在理性與科學發展得燦爛無比時 ,神學也隨之著重抽象思維,與人的日常生活脫節。雖然,世界一方面好像是在進步中,充滿樂觀的景象。然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所遭受的破壞是如此慘酷,所受的痛苦又是如此的深重,於是人開始懷疑:人是在進步中抑或是在自我毀滅中?因而導致存在主義應運而生存在主義深入人的心靈問題,發出了絕望、有限、自由、抉擇等的怒吼,也引起了基督信仰的回應,使神學反省從抽象和協調的趨勢回歸到人的內心。

2.問題探討

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再是客觀的,而是主體的。故此,焦點不再是宇宙存在及人類被造等客觀問題,而是宇宙和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神創造世界與我的命運有何關係。可以說是追求信仰內容與個人存在的探討。

3.發展

存在主義感悟型的神學是建於「我信」的經驗,「我信」就是那信仰是我的,是我的經驗及行為,即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巴特說:「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與人交接的恩賜,在這交接中,人可以自由轉取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說的恩典之道,他們不顧生活上與這道相反的一切,仍然一次即足地排除一切完全信賴祂的應許與指導......基督信仰也是一種決心,在這決心中,人們得到自由在教會式的言語上,處世態度上,尤其重要的是在他們的言行相符上,信賴上帝,及對耶穌的真理,公開認識和負上責任......基督徒的信仰更是理性的啟發,在這啟發中,人們得自由地生活於主耶穌基督的真理裡,同時由此認定自己生存的意義,及其一切遭遇的原因和目的」。(9)

關於創造論中所了解的神,巴特認為;祂是一位存在 ,生活,活動及向我們顯示其自已於自動的愛情工作中的上主,而這自動的愛情工作乃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決定和完成,也是唯一的上主的內容。而那唯一的上主,在本性及在永恆中乃是「父」,祂是「子」的源頭,也是和「子」聯合一起為「聖靈」的源頭。由於祂的本體,那種「父」的性格,祂是全人類的「恩父」,祂在歷史,透過祂的兒子及透過聖靈而叫人們為祂的兒女」。(10)這樣,基督信仰的創造主是「父」,是生活的「父」,是走向人類的「父」,是今日「我」和「你」生命的「父」。

依據聖經信仰的奧秘,存在主義感悟型的創造論文指出:「在上主成為人身這一點看來,我們清楚知道上主不願意單獨地存在;祂並不嫌惡這個與自己不同,而具有它自己的本體、性格和自由的世界,祂的言語本身就是這創造世界的力量。祂創造、支持及管理世界,把世界視為表現祂的光榮的舞台----而在其中的「人」,就是祂的光榮的見證。」(11)。於是創造者上主是「人生」的經驗,這項經驗在歷史的耶穌身上,也在今日的「我」的身上。這創造是一項恩典,給人自由去抉擇,也要求人立即作抉擇。

從以上所引述說巴特的論調,存在主義感悟型的創造論可見一斑。此類型的「創造論」的重點是在於人神的關係,是神向人的召請,也是人抉擇神的回應;而創造論就是這些關係歷程及交往經驗的一個「導言」或「引子」。

(丁)救恩歷史實踐型

1.歷史背景

存在主義感悟型的創造論強調了此時此刻的神人關係,而未曾注重信仰歷史的一面。但在聖經註釋學的發展過程中,經研究所得的資料,發現了啟示的歷史性的一面。某些神學家如田立克等,更研究「歷史」在信仰上的意義,於是發覺整個基督信仰都產生於歷史之中,可以說是歷史中呈現的救恩;而這歷史也就是所謂的「救恩史」了。同時在社會主義的影嚮下,大戰後的第三世界的國家,發奮圖強,要擺脫殖民主義的控制,特別是拉丁美洲的經驗,更促成有心改革社會及人類生存環境的神學家們的反省,造成了救恩歷史實踐型的神學。

2.問題探討

救恩歷史實踐型的創造論,關心的是如何在歷史中踐行和表達「救恩」這事實。它在此時此地的具體人民生活裡,看到了罪的經驗,而詢問原罪的信仰基礎,再反省「救恩」的意義。它不是回顧過去的救恩,而是著重「今日」和「將來」救恩的實現,也就是問及現今此地的具體命運和其中的信仰。

3.發展

救恩歷史實踐型的神學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仍是方興未艾。一般來說,對原罪的了解已擴展為社會性及結構上的罪,即指不正義、壓迫和剝削等現象。今日的救恩就是把人從這些現象中解放出來,救恩史就是此項解放的過程和基礎,藉著此項救恩史的實踐,天主的國度必要臨現於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救恩歷史實踐型的神學家,要算南美洲的賽貢度(J.L.Segundo S.J.)神父。他說在聖經中,罪的觀念並非只是個人自由上的具體選擇;且也是結構上的,社會性的一項事實演進。(12)

人類歷史就是人類被拯救的具體史實。而拯救就是「解放」,即從罪的權役中---不能避免的犯罪中,轉變到愛的可能。基督為使人完全解放所作的工程就是「創世」的工程,它要繼續「人化」,直至得到「天主子女的完全自由與光榮 。」(羅:8.I9-2I)(13)

全部宇宙歷史就是解放的偉大戲劇,目的是「自由」,而這目的,也只有不懼怕人為的毀滅與挫折,才能獲得的。「創世」並非完結;創世的工程要從「創造者」的手移到人的手,這樣,「自由」、「創造力」、與「天主子女」的光榮,才能顯示出來。(14)於是創造的信念,就是要人加入「解放」的行列裡,成為救恩歷史實踐的一股力量。

可見救恩歷史實踐型的創造論是對 「創造」的一項動態了解,它從神介入人類歷史的交往中,得到實現救恩的力量,而成為此時此地救恩行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

反省及建議

1.反省

上述各類型的創造論,對當代問題提供了解答,也為「主創造宇宙人類」的信仰,開闢了一個新的角度,產生不同的影嚮。當然,每一類型,都不能是全面的,同時也有它自己的不足;因此,各類型不但不互相排斥,且互相補充,每一類型都為將來的探討典下一些基礎。

「經院哲學推理型的創造論」以人的理性去解釋和討論創造論的問題,澄清了許多觀念,也給人理智的基礎去接受啟示的信仰,在多次大公會議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它佔據了大部份的神學歷史,多至十多個世紀。可惜其缺點是流於抽象推理,與生活脫節,所有概念只能留在學者的思想中,成為有識之士的論題,而不是普遍地影嚮人生,使人人都得到救恩活訊息。更甚的,是此類型的「創造論」與其他救恩的過程孤立起來,使人看不到救恩的連貫與創世的計劃,缺乏歷史與內心層面的表現。消極護教式的「科學宗教協調型創造論」,在唯物無神論的泛濫中,發揮了衛道的作用,可惜消極護教式的創造論在信仰內容的了解上,並沒有多大進展,仍然欠缺創造與救恩的全面反省,而只是把「天主」看成「隙縫中之天主」,用祂來解釋任何不明白的事理,把「創造」放於科學無能的慈悲之下,關心理論,而忽異人類的實際命運。

至於積極入世式的 「科學宗教協調型創造論」,打破了以往以理性為主的創造論,更能以信仰的心靈來看人類之肇始和命運,使人了解天主創造天地並非一下子即大功告成,而是與救恩相連地不斷進化,要求人不斷努力參與,使宇宙達致基督化。可惜,這積極入世觀未能充份具體地使科學與宗教兩者得到溝通與匯合,使科學的研究和對「無限存在」的崇拜化成一體。

「存在主義感悟型的創造論」突破了滿足理性的神學局限,而直指信仰中神的存在性關係,成功地把創造論帶入一個主體化的事件,把人生創造與救恩在內心層面連貫起來,使「創造」成為生活的信仰訊息,而不是客觀的思想概念。可惜這類型的創造論強調了人神關係的縱面,而未發揮出神人關係的歷史性橫面,未能具體地探問整個人類的經歷。它重視了個人,但忽略了全人類的命運。 

「救恩歷史實踐型的創世論」,一反以往理論的弊端,而直接的反省信仰生活;它的靈感與基礎也非推理,而是從聖經的註釋發展而來。同時,它也不再斷章取義的孤立了創造的問題,卻對人類的處境命運作整體的反省,因而領悟救恩的介入人類歷史中。救恩與創造也并非概念 ,而是今日的現實 ,成為一股行動的力量。它關心的不是理論,而是行動,是解決人類惡劣命運的一種實踐。但是,這觀念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太重著橫面歷史解放的一面,而忽略神人關係的縱面,欠缺內心修養,易走入暴力革命的危險,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不過,救恩歷史實踐型的創造論是一個還需開拓的神學領域,其動向及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從以上的反省中,可以見到人對救恩的了解,是隨著人類歷史而成長的;事實上,天主聖神是不斷的在信者的生活上拓展力量;在不同的時代,產生不同的效果。從基督徒自我保衛式的姿態(反映在第一和第二類型的創造論)發展到對神對世界的開放(反映在第三和第四類型的創造論),信仰再不是 「我」的保有,而是朝向「信者」與「不信者」一起的「解放」;「創造化成天地萬物」的信念要成為事實 ,歷史也成為有意義的得救過程。基督的信仰就是人生活和命運的轉捩點;而神學之表達信仰也不是空洞的名詞,而是生活動力的基礎。

既然如此,在回顧今日香港教會的神學現況,筆者願意用以下本色化創造論的探討,作為建議另一項問題的開始,並希望藉此引起同道們的共同探索。

2.本色化創造論的探討之建議

創世紀既是以色列民族信仰經驗的產物,而教會在千多年的歷史裡,也曾不斷設法去了解創世紀首三章的意義;但此時此地的人怎樣去了解宇宙人生秩序的終向,人類存在的命運,人的有限性及罪的經驗,繼而建立人神的關係呢?這是本地人信仰所要走的道路。

故此,筆者試用以下列兩個問題作為一個探討:

一、與當地文和的交談

與本地文化交談是建立本色化神學的過程,然而中華基督信仰神學學者們專論此題的仍未要於文字,偶然有關此問題的也只有在探索中華人仕對「天」、「神」、「上帝」等觀念時略然提及。故現試從數篇中國神學家之作品中,把散佈各處有關創造論問題的國人思想,整理一下:

(一)國人基本思想中對「神的問題」,往往信而不問,至於天地之來源問題亦是如此,思想界中關心的是 「人事」而非「鬼神」,所謂「敬鬼神而遠之」。而一般通俗百姓也抱著「有事有神,無事無神」的態度,至於從哲理來解釋天命人事的,也著意倫理之修養,或與天地化合之內心境界的祥和及仁心而矣。

(二)國人在歷史中,在世事變遷裡亦嘗體味一位掌管了人生命和國家詐運的「上帝」,如商書湯誓「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維此文正,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夏王滅德作威,只敷虐於萬方百姓……天道福善禍謠,降災於夏。」又如「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於是從世事變遷中亦將宇宙人生秩序之終向歸之於天。「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詩大雅),好像有一位有原則,有意志的「天」。而其中所以個人存在的命運亦是如此,故孟子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故此在綱常之中,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又「天討有罪」(尚書皋漢篇)解決了人性上罪之問題,以示人要順天命而生,不違天意。

(三)也有從宇宙的觀察,而達至吾心之體認,去了解我們所謂創造論的問題,如老子本義廿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致,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用 ,吾不知其名,名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瞭章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後宋明理學更倡理氣之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於是天地人事也如此包括其中,而至張橫渠更擴之於人心的體悟 ,人存在的命運 ,西銘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加上易傳繫辭上第一所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遂以天地宇宙大道之原則放於人事倫理。於是在處理人不仁之問題也就以存天理,去人欲,以達致與天地同德亡,「天人合一」為理想。(14)

上述對創造論的了解,在向國人講解信仰時是適合的,因為某些觀念是可以互為表裡的,如「仁」比「愛心」,「生」比「永生」,「人欲」比「罪惡」,「天人合一」比「神人復和」,然而難道這就是我們基督信仰的涵意嗎?這關乎中華文化在啟示中所扮演的角色。信仰與文化,何者為器?何者為道?如何以本色神學來作「體」和「用」呢?大致而言,國人在探討人生宇宙終向,人類存在命運,以及罪惡問題中,皆是以人的努力作主的,故以似於位格的「天」,「上帝」,或以像沒有意志的「理」去解釋神,這些比起基督信仰中的了解相距很遠。有云中國文化對上帝了解的終點,恰是聖經講及上帝的起點,因為基督徒的信仰是神主動的啟示,祂進入人類的歷史,由創造主而成為救主,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不是衝突,而是融為一整體的,這當然是本色神學的工作。然而上述所談「創造」的問題,多是取自中國古代哲理的書籍,此等觀念和理論,對現代人的影嚮究竟還有多少,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一套「已往」的哲學理論與觀念去解釋「現今」生活的信仰,我們相信這不是本色化神學所要追尋的。       

其次,在沒有探索本色化創造論之前,也許我們要研究一下對象這問題,中華文化在此時此地到底是指那些中國人的文化?中國大陸?台灣?還是香港的「中華文化」呢?這三個地域表面上的政治體系、經濟與社會結構皆不太相同,(當然在同一地域的人的心態、思想及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我們決不能含糊地祇用「中華文化」這個名詞去探討本色化創造論。

如果本色化的過程是要與實際生活作交談的話,那麼,首要的工作是要明瞭現代人所關注的問題。現代人不是要知道宇宙的源始,而是要知道人類往何處去,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人類世界發展的目標等,上述所用中國哲理去了解創造論的做法,能否解答現代人的問題,確是一個疑問。再者,神的觀念(對神的認識往往跟著社會組織而改變,(在古經中,游牧民族所認識的上主跟立國後都市化所認識的上主便有分別),古代的中國社會組織結構跟現代大有差異,以往對「天」的認識能否適應現代此時此地的人呢?

二、與實際生活交談

既然本色化創造論是本地人以信仰的眼光反省自己的生活與歷史,現在就試以香港人的概略生活經驗去反省創造論的意義。「出谷」,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上,在他們的宗教經驗上,並且在對創造的了解上,都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從那時候開始,他們由不同的小支派,共組成為一個民族,確定了他們在列邦中,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和身份。從這事件中,以民體會到天主願意衪的子民獲得自由,衝破奴役制度的枷鎖,抗拒壓迫的暴行,在天主恩寵的光照下,人民可為自己的命運作出決定和努力,開創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於是,歷盡 黑暗到光明,從過去的懷念和懊悔,投向未來的憧憬與希望的經驗後,以民在創世紀首三章中,為人生秩序終向,人類存在的命運和罪惡等問題,提供了明確的內容與意義。

但香港人便缺乏如此的「出谷」經驗;(也許某些個人或團體會在有限的程度下爭取「出谷」的經驗。)這個涉及香港何處去這問題。(要獨立,還是永遠做殖民地,抑是回歸台灣或中國大陸政權的懷抱?)因看政治微妙的關係,使到香港人不能確定自身的身份,更談不到有希望的未來。加上因此而產生的機會主義,錢銀至上,今朝有酒今朝醉,少做事,多嘆世界的「哲學」,或是「命裹有時終會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宿命論」,創造論決不能在這類經驗中建立起來的。

結語

由於萬物都渴求看天主子女的自由,故深信來日的創造論仍要承先啟後,向著更深的「救思」歷程邁進;隨時隨地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作出指引。創造論既是救恩的起點,植根於天主的愛情之中,故希望所有為改造世界及人類命運而獻出努力的人,都能接觸到創造萬物的主宰及其愛情 ,俾創世的目的早日完滿實現。

 

 

(1)胡安德譯,柯布登著,多瑪斯思想簡介。聞道出版社。(I974)I5I一I69頁

(2)施安堂譯,鄧辛疾,蕭默治著,天主教會訓導文獻選集。(I974)742頁

(3)王昌祉主篇,現代問題的解答,光啟出版社(I964)I82頁

(4)晨輝譯,馬僖,亞力山底合著,科學、哲學與宗教,光啟出版社。(I962)71頁

(5)王維賢譯,奧脫著,天主教信理神學,徵祥及光啟出版社。(I967)I960一I6I頁.

(6)同上I64頁

(7)王秀谷等著 ,德日進與人類遠景 ,現代學苑月刊社(1969)88頁

(8)同上89頁

(9)卡爾.巴特著,胡簪雲譯,教義學綱要,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3)10,22,30頁

(10)同上40,51頁

(11)同上66頁

(12)Juan Luis Segundo S.J., EVOLUTION AND GUILT, ORBIS N.Y. 1974, 77頁

(13)同上83頁

(14)同上140頁

(15)羅光:生生之理,神學論集14期。

房志榮:從申命記的寫作過程談到教會的本地化。‘神學論集’21期。

房志榮:儒家思想的天與歷經中的上帝之比較。‘神學論集’31期。

中華基督教神學論集,申華基督徒送書會(1974)

周聯華著:如此我信,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2) 

 

 

 
| 神學年刊主頁 | 羅國輝 << 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