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 | 神學年刊 |
(1997)p.73-86 |
---|---|---|
淺談信仰、哲學和神學的關係 |
|
有了信仰,便防礙哲學嗎?用了哲學,便毀掉神學嗎? 本文嘗試簡單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論述為何有人稱哲學是信仰的絆腳石;第二,論述哲學與信仰的和諧;第三,哲學可為神學服務;第四,哲學於神學的作用。 人不斷在尋找,總想將呈現出來的問題,一一解答,最後能把握和活出真實的人生意義,這個過程,就像回應一個召喚一般。從基督信徒的角度看,那召喚我們的就是天主。祂創造了我們,給予生命,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而人與生俱來,就從心底裡,不斷要尋找祂,並在其歷史和文化中,感受到祂的臨在。 當人察覺到天主就在歷史中,尤其透過基督事件,顯示自己,人就把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完全交給天主,接納祂啟示的真理,即祂為委身和依附的對象,並全人向祂表示自己的同意,這就是信仰。 活出信仰,有不同的方式和層面,例如:參加禮儀慶典(彌撒),積極傳福音,善度良好的道德生活,以基督的愛心參與社會建設等。禮儀,福傳、道德、愛心就像信仰的外衣,人們看見這外衣,就會看出這是信徒。當然,我們假設或希望,穿這件外衣的人都是誠於中,形於外。 另一方面,人活在此世,亦會按其理性,在自己生活中,了解世界,尋找人生的答案,並按自己所確定的活出來。我們暫且不談這些答案是否真確、融通、完整、嚴謹、科學,而籠統地稱按此努力得出來的答案為哲學。信仰和哲學都同樣地提供人生觀,不過,前者源於啟示,後者依靠理性。事實上,信仰和哲學提供的人生觀有時會很不同。 這裡不期然會冒起一些問題:假如信仰是真的,難道哲學就是假的嗎?兩者是必然彼此對立的嗎?假如是不的話,哲學作為嚴謹的學問對信仰可有益處?何種益虛? 一.哲學是信仰的絆腳石 「你們要小心,免得有人以哲學,以虛偽的妄言,按照人的傳授,依據世俗的原理,而不是依據基督,把你們勾引去了。」(哥2:8) 有些人藉保祿這番話來勸人慎防哲學的誤導,因為哲學是異端之根源。一些教父,如戴先(Tatian) 和戴都良(Tertullian) 亦引用此言嚴厲抨擊哲學,督促教友,為保全基督教導的純美,絕不該受哲學的沾染。 「屬血氣的人,不能領受天主聖神的事」(格前2:14) 有些人認為哲學全賴人的理性,而人在罪的污染下,理性本身也是敗壞的。故此,哲學只會阻礙信仰。此外,哲學使人驕傲,因為人會企圖以自己的思維取代聖經,甚至以作工取代恩寵。自宗教改革後,不少新教徒從這神學角度去否定哲學的重要性。 有信仰的人只該傳達其所接受的真理,為基督徒來說,就是傳福音。「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我沒有用高超的言論或智慧,給你們宣講……我曾決定,在你們中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格前2:1-2) 因此,為有些人,傳基督就不該講人的智慧,哲學是信仰的絆腳石。 到了所謂現代,笛卡兒為建立哲學體系的必然性,對任何知識全面疑惑,將信仰的真理擱置一旁。休謨則將知識只規範在感官經驗中,任何超出此經驗的,都不得而知。康德聲稱純粹理性不可知悉物自身,只可將宗教作為現象研究,但不能對神自身作理性的肯定,只有透過信仰,人才可接受神。哲學不能達到任何有關神的真理。這理論不知不覺地成為現代哲學的基本預設。 在這啟蒙運動下,冒起很多近代哲學的研究,將信仰和理性對立起來,就好像信仰是理性的墳墓。若要運用理性,非要假裝沒有信仰不可。總之,擱置信仰,理性才可得到釋放。這樣,所謂「基督徒哲學」為現代的「唯理主義者」簡直荒謬絕倫。 拒絕信仰滲入哲學,免得哲學受損,這種戒心以不同的方式一直伸延到近代。例如,海德格認為哲學本身的功能就是提問,若有人自以為已有答案,又如何真實地提問,為此,基督徒哲學是一個悖理。雅士培宣稱誰有先存的答案,在哲學上必註定失敗,因為哲學是向超越開放的進程,任何理念上固有的絕對肯定必會阻滯此進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