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8
神學年刊
(1997)p.37-49
 

愛的跳躍伯納《雅歌講道集》的再讀--(神學碩士論文綱要)

 

3. 論文內容

論文以六章的篇幅來陳述。

第一章導言介紹論文的寫作動機、研究方法和架構。

第二章名為活力非凡的伯納,是介紹伯納的生平及著作,及《雅歌溝道集》產生的背景(text and context)。

學者認為十二世紀是一個人文復興的時代,其特色是認識自我,在靈修方面已經達到中世紀的高峰,而人文精神又已經發展到一個整合和平衡的階段。伯納一方面秉承了優良的傳統,另一方面又開拓新路向。不論在文化、靈修及文學上,十二世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伯納活在其中,實是功不可沒。

伯納是熙篤會的先鋒,他是充滿魅力的,年青時入隱修院,他的兄弟、舅舅和朋友也被他吸引而願意隨他一起進入熙篤會。他的一次講道就成功地引致巴黎的一班神職修士決意進入明谷修院度默觀的生活。

當了十五年本篤會院長的威廉.聖提里(William of St. Thierry) 也是因為伯納的緣故而從本篤會轉到熙篤會。然而,他支持十字軍的行動和與伯多祿.亞培拉(Peter Abelard) 的爭論卻引來一些微言。對於支持十字軍的行動,伯納問心無愧。至於他與亞培拉的爭論,問題的癥結可能是他們基本上對聖經有著不同的態度。

亞培拉的讀經法,以明瞭為主:誦讀(lectio)、提問(quaestio)、討論(disputatio)、宣講(predicatio),這種做法稱為「神聖的卷頁」(sacra pagina)。伯納的講經法,著重進入祈禱的境界:讀經(lectio)、喃喃的讀法猶如牛反芻其食物(ruminatio)、默想(meditatio)、進入高度祈禱境界(oratio)、宣講(predicatio),這種做法傳統稱為「神聖的誦讀」(lectio Divina)。

伯納是一位天才橫溢、豪情奔放的多產作家。伯納的主要思想在他早期的兩篇作品已可見到,它們是《論愛天主》(De diligendo Deo, 1126) 和《論恩寵與自由抉擇》(De gratia et libero arbitrio, 1127)。前者是他的愛情神學,而後者是他的人學的基礎。伯納的作品和書信,使他本來已是多采多姿的一生,更形豐盛。

第三章是天人戀曲,集中看《雅歌講道集》,嘗試對此集的體裁、寫作特色及神學意念作一探討。86篇講道是一豐富的愛情寶藏。《雅歌講道集》的講道與其說是一系列,不如說是散文。因為很可能從沒有在群眾面前講論過的。這些散文是環繞雅歌1:1-3:1論述天人之愛。

在探討《雅歌講道集》的寫作特色中,作者察覺到伯納是以寓意方式來詮釋雅歌的。

《雅歌講道集》是用了十八年(1135-1153) 時間寫成的,既有深度,又多元化。書中有很多模式(pattern) 伯納用來表達其思想。此舉因為他重視經驗,尤其是神契經驗,用模式的好處就是將零散的資料集中起來。由於論文的研究範圍是愛,因而選擇三個有關係性愛的模式:親吻、臥室和結合。

伯納雖然予以經驗相當的權威,但他同時指出單靠經驗的不足。經驗需要信仰的扶持,和聖經的規範。在這一節的探索所得到的結論是:信仰產生經驗、規範經驗,經驗豐富信仰、體現信仰;聖經提昇經驗,經驗豐富聖經。

第四章是妙樂三章,作者根據伯納的模式扮演演繹者的角色。

伯納以模式為舖陳方法,內中具備了特殊的裝置,就是指他運用詞彙多層意義的技巧(pattern and word)。一個詞彙可有兩至三層意義:(1) 公用的(conventional),(2) 專用的(idiomatic),(3) 功能性的轉移(functional)。例如臥室一詞,它的公用意義是指一處可供人休息的空間;它的專用意義是指夫婦獨處的空間,也可以是親密性生活的場所;在它的功能意義上,伯納展現了他將詞彙轉向(bending) 的技巧,伯納將「真正的臥室」變成默觀的最高境界。在伯納的情形,這種轉移是建基於他個人的默觀經驗之上。一個模式通常是透過幾個關鍵性的詞彙,和它們所含蘊的多層意義而得以建立的。

「親吻」模式的著眼點是恩寵的充盈;「臥室」模式將人帶進默觀的最高境界,在那裡人有參透天地奧秘的可能;在「結合」模式裡,伯納帶領人逐步邁向與聖言結合,也展示了與聖言結合的意境。在介紹伯納的模式當中,作者給予讀者一個視框,透過這個視框幫助讀者進入伯納的思想和明白他的經驗。

第五章擬題曲終情未了。伯納的思想天馬行空,他詮釋雅歌至3:1「夜間我在床上,尋覓我心愛的」。天主就讓他走入光明的處所之中,正如伯納書中的結語:「我們不是黑夜和陰暗之子,我們行走如光明之子。」第86篇講道是未完成的。另一方面,這天人戀曲令人蕩氣迴腸,陶醉其中,雖然是曲終但卻情未了。

在第五章作者使用了「跳板」二用法。作者進入了伯納從男女之愛跳到天人之愛的意境,並嘗試在意境中找出它的脈絡,這是第一跳。接著作者再從天人之愛跳到人間之愛?從天人之愛折回看性愛的本質,這是第二跳。第五章旨在綜合熟悉的題材和探索新的洞悉。

在綜合部份,作者以伯納神學中一個主調「刺痛神學」(theology of compunction) 串聯講道集的思想。「刺痛」是天主於人之內所作的行動,藉此來喚醒沈迷的人。「刺痛」是源於兩個共存的內在根由:罪,及對天主的渴求;意謂人意識到自己罪惡的同時也發現天主偉大的慈愛;人本因自己的罪而失望,現在的刺痛又因天主的美善而滿懷希望。所以「刺痛神學」基本上是樂觀的。

在替伯納神學思想作串聯上,作者以三個課題來演繹:旅途、恩情和默觀。

旅途點出人在邁向與聖言結合的進度,亦即人在愛的成長及邁向成全路上的不同階段。在模式的鋪敘裡,伯納好像曾勾畫出多個的旅途,但基本上是殊途同歸。由於人有不同的角度、感受、或強調,因而產生不同的描述和道理。

恩寵是伯納神學的主導思想,這意識在「結合」模式中尤為突出。雖說是恩寵主導,但在起點及通往與聖言結合的路途中,伯納展示了天主的恩寵與人的自由不斷交織,以致難以辨認哪一刻的行動是恩寵的效應,和哪一刻是自己的抉擇。到最後,新娘因著愛竟將自己的意志符合新郎的意志,祂的旨意就是她的抉擇。

默觀為伯納雖是極高的享受,但總離不開愛德工作,他在兩者中不斷尋求平衡。新娘既是情人又是母親,要以乳液?宣講天主的話語?來餵養嬰兒。與情人互相凝望固然使人悅樂,但照顧孩子不竟是母親的天職。但在另一處,伯納卻直言孩子當然是母親深愛的,然而最能滿足新娘的,還是新郎的親吻。其實新娘的情人和母親的雙重身分不但沒有矛盾,反而能相輔相成。愛德服務也是祈禱的一種,屬於天主的工程。

當人決定不再自我封閉而願意開放於天主時,也同時向其他人開放,願意讓聖神傾注的恩賜從自己身上外溢,使人受惠。愛德的服務美化了新娘,新娘的美貌吸引聖言的造訪。最後,伯納以垃匝祿、瑪利亞和瑪爾大同是一家人,來比喻新娘的三重美善:懂得為自己的處境而痛哭(如拉匝祿),和在天主之內而喜樂(如瑪利亞) 與此同時又有力量去幫助別人(如瑪爾大)。新娘願意在這三方面取悅天主,成為聖言眼中最漂亮的新娘。

在探索部分,作者嘗試從性愛作為天人之愛的象徵,看性愛的神學意義。男女愛可算是天人之愛的自然象徵,此自然象徵的功能:男女之愛肖似、反映、預嚐,象徵、體驗天人之愛。這一節的探討是頗為特別,因為作者除了善用伯納的專長外,也揉合了其他方面的資料,如:心理學和真實經驗,作反思。這一節的探討也受天人之愛的光照。作者希冀藉這探討給今日的基督徒夫婦一些啟迪,也願意給論文帶來一點時代的氣息。

性愛的本質在這裡有八個意義:性與愛形影不離、在結合中享受愛侶、愛得出神、愛情的專一、相敬如賓、情投意合、愛情的結晶、愛的動力就是天主。在述說人靈與聖言結合的情境時,伯納強調在結合中享受聖言、及結合境界可達至出神(ecstasy)。為此,在論述性愛的神學意義時,性高潮及性愛中的享受幅度是無可避免的課題。這些課題都是在神學上較少觸及的。

伯納視子女為夫婦愛情的甜美果實,將婚姻的承諾伸延到生育和教養子女之上。新娘和新郎在愛內共享平等這課題更是從天人之愛中演繹過來的,喚回了夫婦之愛中一個重要但又較忽視了的一環。作者更在這一節中提出了所謂「初夜的靈修」。

第六章是論文的結論,包括:交代、分享和邀請。在交代中,作者答覆在導言中所提出的挑戰、看好奇心換來些甚麼及回顧論文可有不足的地方。在分享中。作者願意將這次在論文鑽研上所得著的與讀者分享。三個心得是:神學與靈修、繁忙中作默觀、無邊的止境。最後作者邀請讀者投入生命經驗的跳躍?延續那停不了的跳躍。

論文的整體結構有點兒像「漏斗」,先是最寬闊的,然後逐漸收窄,最後讓伯納的影響力流進我們的生命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