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
17期 | 神學年刊 |
(1996)p129-161 |
---|---|---|
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交談 |
|
六. 結語 我認為,佛教強調覺悟,應可有益於人類在今日世界有自覺地開展出人性中最好的一部份(即所謂佛性)。這對於基督宗教亦頗為重要,因為如果沒有覺悟的體驗,也不會有對上帝的深切經驗。就如同海德格所言,有存有之開顯,始知神聖之本質,知神聖之本質,始知神之本質。同樣的,只有在對本性的自覺之基礎上,吾人始能在真理與善的光照中與上帝合作。就此而言,佛教所提倡的佛性與覺悟,實為一切宗教心靈奠下了人學基礎。不過,就另一方面言,佛教所言「覺悟」亦需由基督宗教所言的「救恩」來提升和完成。在此,所謂救恩是由無限的上帝來轉化並極成人的有限存在,而上帝本身是超越存有與虛無,位格與非位格的昐別。若無此一無窮奧密之神,開悟與解脫之經驗將缺乏存有學基 礎。(29)「設若」缺乏存有學基礎,「眾生皆可成佛」一語將成為只是宗教性的勵志話頭而已。 當然,在此我只用「設若……」的條件句。我想從佛教的緣起論應可發展出某種宇宙論和存有學解釋。(30)需知佛教中「信、解、行、證」四者,仍以「解」為最重要,然而宇宙論和存有學解釋亦應視為「解」的重要因素。若後者仍付闕如,亦應視為人的無明的一部份。也因此,宇宙論和存有學解釋,不能僅以「戲言」視之,卻要用創造性的詮釋予以開展。佛陀自己將這類問題視為「戲言」,亦可詮釋為他承認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就基督宗教言,人的理性既然有限,就需要其它資源以補其知(例如神的啟示)。 無論如何,面對今日人性處境之艱難,加上非人性的科技正在製造種種人性異化之苦境,佛教與基督宗教應發揮其整全而開放的人文關懷,致力於救世救人。尤其值此黑暗的虛無主義幽谷,佛教與基督宗教更應靈活其價值創造動力。此一動力首先是深植於兩者對人性之善的肯定上,此即佛教所謂「眾生皆有佛性」,基督宗教所謂「人是上帝的肖像」。 此外,面對當前社會各種宰制現象嚴重,佛教與基督宗教不宜主張效益論與義務論,以免成為政治與商業宰制推波助瀾的意識型態。相反的,它們應透過對於本有的德行倫理思想的發楊與實踐,超克效益論倫理學與義務論倫理學之不足,致力於人性的卓越化與關係的和諧化。 總之,在接近本世紀末與迎接人類第三個一千年來臨之際,佛教與基督宗教在各自發揮特色,尊重差異之時,仍可相互濟補,共同為人類的覺悟與救恩而奮鬥。
|
29. 在此,所謂「存有學基礎」指一切存在者的終極根,而非限於如海德格所謂人的存有理解。人不宜將「存有學基礎」人學化。「存有學基礎」是一切無根基者終極而自由的根基,其意甚至要比海德格所謂Abgrund更為深刻。 30. 覺悟之時,雖可在主觀上自緣起論所揭示的因果連鎖中跳出,由於自覺而不再受其決定,但並不表示因此就可否認或取消因果連鎖之客觀存在。 |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