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7
神學年刊
(1996)p.1-103
 

信仰小引導

 

2. 天主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新興教會這席描述信德的話清楚指出,對一位信友而言,相信天主,並不單單表示相信祂的存在而矣,相信天主,猶如用口和心宣認天主即是愛。這等如承認天主並非獨自一個,因為要愛最少要有兩位,需要將自己向另一位開放。天主——愛,是三位的共融,即「愛人的一位」、「被愛的一位」及那份付出和被接受的愛情,亦即是父、子及聖神。因此相信天主 ——愛,表示相信天主是三位一體,祂們三位是如此完美無瑕的結合著,所以祂們是真真正正地在愛中成為一體。另一方面,祂們彼此的關係又是這樣真實和明顯,所以祂們又實實在在的是三位在付出和接受愛情,彼此相遇並互相在愛中向另一位開放自己。

然而這端有關聖三的道理,對我們的生活及人類的歷史到底有什麼意義?意義可大得很。相信天主——愛,表示肯定我們之中沒有人在天主前只是個數目字。因為這位三位一體的天主不但個別認識我們,而且藉著降生成人的基督,在聖神內,我們每一個人,個別地被萬愛之源的父永遠地愛著。

或許有人會問,上面所引述之《若望一書》的作者,他是怎樣知道天主是愛呢?答案在緊接著的章節可以找到:「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9-10)。

這便是天主對人的無限愛情之最高表徵;天主為愛我們而受苦;天主使我們的痛苦成為祂自己痛苦,祂不把我們單獨留在痛苦的黑夜裡,如果父曾經在聖週五伸開雙臂環抱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祂同樣會把雙臂伸向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我們有什麼罪、受了什麼苦或如何死去。這部對希臘人來說是「愚妄」,對猶太人來說則是「絆腳石」的宣揚十字架的福音,對一切人,及每一個人說:你不是孤獨的,「我永遠愛你」(耶31:3),我把你抱在懷中(詠131:2)。「我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49:16)。縱然一位母親能忘掉親生的兒子,我也不會忘掉你(依49:15)。

在基督的十字架下,我們才發現天主是一股流向我們的愛,是愛的本身!而聖三就是我們得救的福音,這福音在聖週五那天無言地向我們打開。因此相信天主的人不但相信天主存在,他們更宣認他們所相信的天主是位有「位格」的天主(Dio personale),是一體,因此是唯一的,亦是三位:父、子和聖神,三位在愛中永遠地互相交流。他們三位以一份恆久常新和個人的愛,愛著我們。這份愛是如此強烈地催迫著天主,以至祂願意為人死於十字架的極刑,這可說是痛苦的極限。所以,假如祂是位只會從天上俯視人間以懲罰世人的判官天主,那我們大可以對這位神明掉頭不顧。但事實並非這樣,我們看到的這位天主形象卑微,無聲地承受著聖週五的恥辱。面對一位如此卑下的天主,我們再不能拒絕祂。因此,我們所相信的天主是位自甘變成弱小的天主,為了我們而被捨棄;是位不願驚嚇我們,只願向我們顯示祂無限愛情與溫馨慈和的天主。十字架上的天主是位仁愛的天主,祂愛人是逐個逐個地愛,因為愛總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事。為此,十字架讓我們看到聖三,即天主的本來面目是 ——愛!

作為「愛」。天主三位中的第一位是耶穌的父,祂從開始便愛了我們,甚至為了我們而讓自己的兒子死去:「他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羅8:32)。父是愛的永恆之源,是仁愛最終的「根本」,是永不止息的「贈與」。「天主並非因為我們好或漂亮而愛我們,天主因為愛我們而使我們變好和變得漂亮」(路德)。天主絕不會由於厭倦而不愛我們,因為祂不是因為我們值得祂愛而愛我們,而是因為祂從開始便愛了我們,並會一直愛到底。所以為什麼當你愛人時不要說:「我有天主在我心內」,卻應該說:「我在天主內」(加里喬賓)。(5)因為是天主把愛感染給我們:是天主在我們內開始了我們自己永遠無法開始的事—— 愛。聖奧思定曾說過:沒有事情比誘導人去愛更偉大,因為誘導人的那位先要愛了被他誘導的人。(6)天主正是用這辦法使我們有能力去愛:祂先愛了我們,且永不會對我們厭倦而不再愛,因為祂自己就是這份永不會終結的愛情,這愛情歷久常新,永不凋零。而幾時我們相愛時,是祂使我們有能力去愛。於是我們明白為什麼聖奧思定說,只有新人才會唱新曲,而只有那些願意讓天主愛他們的才堪稱為新人!這首新曲即是人在與「永恆的愛」天主相遇後所改變的生活。因此父是我們永恆的「愛人」,這位「愛人」從開始便愛了我們,亦正是祂這份愛在我們內帶出我們的愛情故事。

如果父是「永恆的愛人」,那麼子便是「永恆的被愛」,即從開始便讓自己被父愛著的那位。子的這重身份讓我們明白到,不單只去愛是件神聖的事,讓別人愛你,接受愛情亦同樣神聖;不是只有贈予才神聖,感恩也一樣神聖。所以連天主也曉得說感謝!這位聖子,這位被父所愛著的,這位「永恆的居所」,是祂從開始便一直對「愛情」回答「是」。所以每一次當我們懂得說「謝謝」,即接受別人的愛的時候,正是聖神使子臨於我們內。因為懂得去愛還不夠,尚需要讓自己被別人愛,在別人的愛前變得卑微,在自己的生命中,為接待另一位而留下空間,如此,我們才可以成為子的肖象,成為「愛的居所」。誰若不能接納另一個人,尤其是異己者,那他也不能接受天主,亦無法成為子的肖象。就如父 —— 「永恆的愛人」把去愛的能力感染給我們,這位子 —— 「永恆的被愛」,也把「感謝」,即接受別人的愛的能力傳給我們。

在「永恆的愛人」—— 父和「永恆的被愛」——子之間的是那位結合和釋放的聖神。西方教會的傳統,從奧思定開始,都以聖神為「永恆的愛人」 —— 父和「永恆的被愛」——子之間那份永恆愛情的「連繫」。因為聖神正是這份神聖愛情的平安與合一。為此聖神進入我們內,把我們連結起來,當我們修和時,祂事實上是將我們與天主及其他人連結一起。這位聖神賜給我們共通的語言,使我們締結和平之盟,令我們可以團結一致,因為祂是「兩人之間的愛情」,是永恆仁愛的連繫,由「一位」付出再由「另一位」接受。至於東方教會的傳統,則認為聖神是「天主的超拔」(l’estasi di Dio),是使天主走出自我的那位。祂來是為使人明白,相愛並不表示兩人彼此四目交投,而是大家都望向同一的目的(狄聖蘇比利)。(7)聖神不單只將「愛人」與「被愛」即父和子結合在一起,祂更令天主從自我中走出來。所以,聖神是天主給人的禮品、是天主的愛的一個沒有回頭的「出谷」、是天主的生命的溢出。因此,當我們接受聖神並讓祂改變我們的時候,我們再也不能仍然停留在四目交投的階段,我們感到需要走出自我、需要「出發」、需要將這份自己接受了愛帶給其他人。

而宣認天主是「三位一體」即是相信上面所說的一切,並願意為此而獻出生命,使我們的歷史沉浸在聖三無限的愛情內。為此,對三位一體的天主的信仰並非是天主教會的無中生有,或蓄意要將教義複雜起來。卻是教會整個信仰的中樞和心臟,因為這端教義使人確實知道天主是愛。難道我們實實在在需要向世界宣揚的,不正是這喜訊嗎?

三次被稱為聖的天主,

愛情的三位,

請使我用口和心

宣揚你們這神聖而永恆

之愛的故事

的無限美麗。

父,我承認你

是一切完美恩賜的源頭,

是「永恆的愛人」。

子,我宣認你

是那位接受一切

並交出一切的「被愛」。

聖神,父與子授受的愛情,

永恆仁愛的「連繫」,

永恆愛情的「超拔」,

請與「愛人」——父和「被愛」——子一起接受我的朝拜。

我渴望在你內把自己隱藏起來,

這樣我便永遠被你迷失般地愛著,

也向你學習如何去愛。

 

 

5. GIBRAN Khalil,一位於本世紀初廣受西方讀者歡迎的亞拉伯詩人和作家。喬賓原藉黎巴嫩,父母均為熱心的瑪樂尼得教教友。他在西方受教育,成年後決定回國服務。其作品都是針對事弊,尤其是有關亞拉伯地區那時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不義,喬賓都毫不客氣地予以批評,因而被迫留亡國外。他一九三一年逝世時,只有四十多歲。其殯葬禮極備哀榮,各不同教派都有派代表出席:除了他本人所屬的瑪樂尼得教外,尚有天主教、個別的基督教派,回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等。為表示對他的敬仰,人們把他的遺體葬在他兒時常去的聖堂Bsherri那裡的薩奇海修道院中(Monastery of Mar Sarkis)。

喬賓的著作不算多,但幾乎每部書都是震炫一代之作。他去世已六十多年,今日西方仍不斷把他的作品重印。本文中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他的《先知》(The Prophet)一書,亦是喬賓最受歡迎的作品,另一名著是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反叛的心靈》(Spirits Rebellious)。

瑪樂尼得教會的意文是Chiesa Maronita,是出自安提約基雅教會的一支,屬東方禮,有自己的瑪樂尼得禮儀(Liturgia Maronita)。十字軍東征時瑪樂尼得教會開始跟羅馬教會接觸,並自一二一六年起,與羅馬教會保持關係至現在。由於與羅馬教會的密切關係,瑪樂尼得教會的禮儀曾經被大幅度的拉丁化,這種《同化》行動之最高峰期,要算羅馬與瑪樂尼得教會於一七三六年在黎巴嫩山一起舉行的主教會議。不過,從一九四二年出版的瑪樂尼得禮書所見,他們教會的禮儀已漸漸返回昔日之安提約基雅傳統。

6. St Augustine of Hippo, De Catechizandis rudibus.

7. DE SAINT EXUPERY Antoine,亦即是自四十年代瘋魔文壇之《小王子》一書的法藉作家。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