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6
神學年刊
(1995)p153-166
 

書評二——韓大輝的《與基督有約:從慶典到奧跡》

 

1.導言

經過初步的空中瀏覽,《與基督有約》一書給予筆者一個充實的感覺——活像一間微形的聖事圖書館。相信《與基督有約》一書給予讀者的初步印像是文字上的革新。 從前不單非天主教徒,就連天主教徒自己聞「聖事」也「色變」;相信讀者讀過《與基督有約》一書後,將來讀者聞「聖事」同樣也「識變」,是知識上的蛻變。這蛻變基本是源於我們教會一直對「聖事」一詞過份地留於歷史上某種僵硬的解釋所至。

作者就他在聖事神學上多年鑽研的心得和聖事神學在牧民層面上的反省在本書的題目上作了一個嶄新的點題——與基督有約。 我特別被這個「約」所吸引,亦被副題中的「慶典」所掀動。《與基督有約》一書開宗名義指出其內容不單停留在聖事總論的範圍內,而且更會擴大其課題,重看基督就是所有聖事的共同淵源。所有聖事源於基督,基督對人的愛和救恩計劃本身就是奧跡。人在高興的時侯會辦喜事;基督徒面對基督這奧跡時更會驚嘆,繼而要慶祝。這一點就是我們的主題 ——與基督有約。基督徒怎樣慶祝呢?綜觀歷史,我們慶祝的高峰在於透過聖事慶典步入奧跡,與主相遇。就是這個「相遇」正正走進我們的主題 ——與基督有約。這個「約」有盟約和約會的意義。

2.特色和架構

《與基督有約》一書的對象是神學生,其目標是作為一份精簡的神學反思材料。此書的特色是在聖事的課題上同時達到「博」和「精」兩環。此外,書中所緝錄的資料大都附以原文而在徵引外文時,皆以不同字體作識別。例如拉丁文用斜體字、英文用正楷、聖經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則採用羅馬拼音法,字體亦有所不同,務能幫助不諳原文的讀者。

《與基督有約》一書的架構共分十五章,除了首、末章分別為導言和結論外,其餘十六章分成五篇,分別是聖經篇(二至五章)、教父篇(六、七章)、釋義篇(八、九章)、總論篇(十至十五章)和慶典篇(十六、十七章)。每篇既可獨立地成為一個單元,亦彼此相輔相承。這點也正是此書的一個特色。

3.方法論

總觀而論,《與基督有約》一書提出了兩個主要的方法作整體的支撐。分別是「溯源法」和「推理法」。前者顧名思義是走回歷史中去探討前人為何要慶祝、怎樣慶祝等等的問題。當中又分作有「貫時法」和「同時法」分別作為橫軸和縱軸作研究。「貫時法」針對在不同時期出現的聖事之傳統和觀念;「同時法」則以時間作單元列出歷史上有關基督的慶典。方法二「推理法」,是以關鍵性的範疇或模式,通過神學的反省成為普遍的原理,加強神學的聖事慶典的解釋力。此二方法基本上被用於《與基督有約》一書內每一章。另外作者在行文時,經常有一問題——聖事怎樣才能跟基督徒的關係更密切——存留在腦海中 。此被關注的問題顯著地出現在第一章的導言中,作者指出我們若誤解聖事,那麼聖事的舉行,可以成為「撕裂」我們生活的因素。他指出七件聖事會有「撕裂」成長、「撕裂」天主、「撕裂」共融、「撕裂」公義、「撕裂」情誼和「撕裂」健康的可能性。

在《與基督有約》一書的內容上,三個神學原理或可稱之為預設會相繼出現在神學家的探討中。它們分別是「心物同向律」、「生活希望律」和「天人交換律」。現在讓我們走進每一章中看看其中的神學方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