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5
神學年刊
(1994)p.37-47
 

道教生死觀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 哈姆萊特 

         

生死乃人生之一大問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宗教家莫不對此作出自己的解答。宗教滿足了人類對死亡的關懷,即所謂終極關懷。美國學者哈維蘭在《當代人類學》中說:

一切宗教都滿足許多社會和心理需求。在這些需求中,有一些 ── 例如,正視死亡和解釋死亡的需求 ── 是普遍性的。

可見一切宗教都將對人的終極關懷作出解釋,當然這種解釋是各說不一的。那麼道教的解釋怎樣呢?換言之,道教對生死問題的看法如何?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分析這個問題:

1. 道教對生死的看法是個動態的歷史過程。

2. 道教生死觀的特性。

3. 道教生死觀的外王之用

道教生命倫理學與生命政治學。我們分別透視。

1. 道教對生死的看法是個動態的歷史過程

道教對生死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始終如一,而是個動態的歷史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歷史嬗變,即漢魏兩晉時期,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道教生命觀在這三個歷史階段發展情況不同,前後有變化,我們分別考察。

1.1 漢魏兩晉時期

這一時期,道教生命哲學(它對生命問題總的根本的看法)孕育產生,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就是強調肉體長生不死,人能夠變化形體而成為仙人。到魏晉時,雖然出現了主張精神不死的思想苗頭,但不佔主要地位,道教對生死的看法主要還是肉身成仙說。

道教中肉體不死,長生成仙說,最早可於《太平經》裡發現。《太平經》把「道」詮解為肉體不死之道,認為「人失道命即絕,審知道意命可活」,可以永恆不朽。德國學者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在談到原始宗教和神話對死亡的態度時指出:

如果有什麼東西需要証明的話,那麼並不是不朽的事實,而是死亡的事實。而神話和原始宗教是絕不承認這些証明的。它們斷然否認死亡的真實可能性。在某種意義上,整個神話可以被解釋為對死亡現象的堅定而作頑強的否定。由於對生命的不中斷的統一性和連續性的信念,神話必須清除這種現象。原始宗教或許是我們在人類文化中可以看到的最堅定最有力的對生命的肯定。

《太平經》的生命哲學即繼承了原始宗教和神話對死亡堅決否定的精神。

漢代道教生死觀尚不成系統,證明也不充分,思想發育未成熟。到魏晉時,葛洪對道教神仙不死的生命觀作了系統證明,所著《抱朴子內篇》是道教中第一部把神仙不死的生命觀建築在理論體系上的著作。葛洪之後,再也沒有人像他那樣對人能成仙不死作如此系統的證明。魏晉時還值得注意的是《西昇經》。如果說《抱朴子內篇》站在傳統立場上講道教生死觀,那麼《西昇經》中,道教肉體不死成仙的傳統觀念已經被佛教式的否定形體所取代。《西昇經》勸人「不貪身形」,「絕身滅有」。但此種生死觀不是漢魏道教的主流,而是一股清新的小溪流。漢魏道教生死觀受佛教的輻射程度還不太強烈,但已顯出某些認同傾向,出現了分化的苗頭,這一苗頭到南北朝隋唐即成分化發展之勢。

1.2 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這一時期,道教受到佛教的強烈輻射,生命哲學呈分化發展的勢頭,除了傳統的神仙不死說,又有將佛教無生無死說與道教長生不死說混雜在一起的混合說,還有將道教傳統的神仙長生說徹底拋棄,完全接受佛教不生不滅的生命觀。對這三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傳統派,半傳統派和反傳統派。很顯然,發生此種分化的直接原因,就在於佛教生命觀的影響以及道教中部份人士對它的接受。

1.2.1 傳統派的生命觀

傳統派基本上堅持漢代以來道教傳統的神仙不死說,受佛教生命觀影響不多。此可以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為代表。他主張靠人的主觀努力去延長生命乃至長生不死,人發揚主體能動性,再加上恰當運作養生方法,就可超越生命的自然之限,邁向長生。司馬承禎《坐忘論》說:「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他也是發揮傳統觀點。對道教傳統的神仙不死說作了重要發揮的是唐代吳筠的《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另外,道教茅山宗對傳統生命哲學的堅守,這個特色也體現在杜光庭身上,杜氏肯定肉身能成仙。

1.2.2 半傳統派的生命觀

所謂半傳統派是指道教中一部分人在吸收佛教生命觀的同時,又保留了道教自身傳統。他們將道儒釋三教的東西混合在一起,缺乏理論上的創造性。由於他們湊合道儒釋三家而消化不良,便出現許多理論上的自相矛盾,一會兒講道教的神仙長生,一會兒說佛教的無生無滅,身為空幻,不太協調。

1.2.3 反傳統派的生命觀

所謂反傳統派,是指在生死觀上徹底否定道教傳統的肉體成仙說,肯定生必有死,肉體為臭皮囊,虛假不實,祗有精神才能不朽。反傳統派對道教傳統的生命哲學進行價值重估,完全接受佛教不生不滅的生命觀,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道教內部的全盆佛化派。在道教傳統中,身與道是統一的,得道是肉身的得道,拋掉肉體,得道成為一句空話。而在反傳統派這裡,肉體與道是分離的,祗有忘掉肉體,才能去擁抱道。

1.3 宋元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道教生死觀由肉體不死為主一變而為追求精神不死,這尤其表現在道教內丹學中。內丹家講完「聖胎圓成」、「陽神出殼」。所謂聖胎非肉體凡胎,而是內丹家講的「純陽長生之體」,精氣神在丹田中凝成不壞的陽神。這樣的聖胎實際上指人的精神生命,內丹家主張的是精神超越飛昇,精神不死。正因為內丹家注重精神生命的永存,故對肉體便持一種貶斥的態度,以肉身為假相,認為人無身則無患,勸人在生命體驗中把「骨肉換盡」,精神不朽。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