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3
神學年刊
(1992)p21-28
 

從中國人的正統觀念看法律的解釋問題

 

 

1. 中國人的正統觀

正統觀念與法律的解釋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正統論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大爭論,而法律的解釋則是倫理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嘗試把二者放在一起,因為兩者都涉及道德觀念。中國文化是受道德觀念所浸淫,不論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都多方面的受道德思想所影響。

正統的爭論,由來已久。隱公三年《春秋公羊傳》日:「故君子大居正」,隱公元年《公羊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論者多認為是正統論之濫觴。(1) 春秋以事繫年,故須主客分明,正閏之說遂起。正統論雖有時從時間上計年次,定正閏,以承接去決定正統的問題。但從空間上的一統看正統,卻成為爭論的主流。朱子撰《資治通鑑綱目》,其凡例曰:「凡天下混一為正統」。這種純粹從空間的定於一言正統,極為學者所責備。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統而未正,或正而未統的朝代。秦、隋、元被認為統而未正,西蜀、南宋則正而未統。「統」以國土統一言,但「正」呢?歷代有以前代血統為正,如蜀漢、東晉、南宋等,故要托出前代帝王的子孫以求「正」;有以據前代舊都所在為正,如魏據漢都以為正;有以據位之久暫,以定其正不正。享位不久,則不謂之正,如楚項羽、王莽等是。有以種族定正偽,如以漢族為正,其他遼、金、蒙古、滿族皆為偽。梁啟超曾評這些定正不正的標準,「互相矛盾,通於此則窒於彼,通於彼則窒於此」。(2) 要兼具統而正,學者又加上道德的因素。

宋代章望之首先有正統、霸統之別:「予今分統為二名,曰正統、霸統。以功德而得天下者,其得者正統也,堯、舜、夏、商、周、漢、唐、我宋其君也;得天下而無功德者,強而已矣,其得者霸統也,秦、晉、隋其君也」。(3) 明方孝孺、徐奮鵬分別有正統、變統之說:「何謂正統?建道德之中,立仁義之極,操政教之原是也;夏、商、周然也。漢、唐、宋雖未必純,亦近之也,斯以謂之正統。何謂變統?取之以詐力,如晉、宋、齊、梁諸君,即業膺全盛,非正也。守之以殘虐,如秦、隋,即歷傳數百年,非正也。夷狄僭中國,如劉裕、如蒙古;女后據天位,如呂雉、如武曌;強臣奸大寶,如曹、如莽、如堅、如溫等,皆非正也,斯以請之變統」。(4) 標準雖非全以道德,但以道德為主。清魏禧進一步分出正統、偏統、竊統三者,(5) 已無新意了。

無論如何,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統治者有些是正統,有的是不正統。可是問題來了,若是正統的統治者,自然是眾望所歸;但非正統的統治者,其治下的人民仍然要生活的,這些統治者所定的法律,人民該採取怎樣的態度?該不該守?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1. 歐陽修「正統論上」云:「傳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統』。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與不一,然後正統之論作」。見《歐陽文忠公集》第十六卷。 

饒宗頹也認為正統之說始於春秋。見饒氏《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龍門1977 1。

2. 梁啟超「論正統」,見《分類飲冰室文集》全編卷十一。

3. 章望之「明統論」中篇,原文缺,據蘇東坡「正統辨論」中錄出,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一。

4. 徐奮鵬「古今正統辨」,見《徐筆桐先生集》卷八。

方孝孺「釋統」、「後正統論」中有正統、變統之說,見《遜志齋集》卷二。

5. 魏禧「正統論上」,見《魏叔子文集》卷一。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