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12
神學年刊
(1991)p1-44
 

從禮儀運動看聖事神學

 

 

小結

現代的神學有賴其他學科的貢獻,如:哲學,詮釋學,宗教現象學,釋經學,歷史研究,教父學,教義發展史,語意學等,而演變得更豐富和多姿多釆,令人對基督、教會和自身的奧跡有更深切的了解,聖事神學亦不甘後人,在助人整理人生觀的道途上建立新的里程碑。但如果聖事神學不能應對生活的需求,亦不曾發展起來。禮儀運動為聖事神學帶來豐收的時代,正因為信友們渴求在禮儀與生活重新整合,從而更新教會,這種渴求需要神學的理論支持。

今日聖事神學的走勢是整合各種觀念和生活經驗,企圖將禮儀慶典、生活價值及學術知識融會貫通,為達至一套有系統和普遍論證形式的意義架構,使其足以剖析及整頓吾人對聖事的經驗(fides quaeres intellectum)。另一方面,聖事神學亦須顧及吾人的文化背景,將聖事的標記融入文化中,將之提昇,使信奉在舉行聖事慶典之餘,體會到自己的文化亦具有一種類比的「聖事性」,因為它既隱含又彰顯和實現天主的救恩(fides quaerens culturam)。綜合上述,我覺得這種嚴謹的反省可分為三部份,而且它們該彼此相輔相承:

1. 本體性的理解

即透過啟示內容中最基本、最關鍵的訊息,產生對聖事經驗的認識和價值體會。這些最關鍵的訊息,如:救恩史,奧跡,崇拜,紀念,重演,慶典,徵象,宣告,相遇等就像一些普遍性的原理可解釋具體的聖事經驗。理解的內容有兩部份,一方面吾人深入了解聖事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要體會其價值,進而在意志上、靈修上對其作肯定及生活的委身。

2. 知識性的探索

主要是做知性的詮釋學,以啟示作為準則,詮釋活生生的聖事慶典,及一切有關慶典的人生經驗及文化因素,故須研究禮儀慶典的歷史沿革,剖析禮儀典籍的內容,盡量找出其共同之處,從而引申一些普遍原理,藉此整頓聖事與人生的經驗。

3. 語言性的表達

神學作為學問本身是知性語言,用作闡釋和傳遞理念的,較為抽象的,通常當然是以文字為主;聖事是包括標記、儀式和經文的行為語言,用作「紀念」和「重演」奧跡的,屬象徵性的,並非以文字為主,聖事神學的語言一方面是延申思想的媒體,另一方面也該是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媒能,為應用在禮儀上時,更能迎合人的需要,植根於本地文化,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而且使禮儀真正成為教會團體行動的「泉源」和「頂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泉頭活水來。」禮儀運動告訴我們,在教會內從事神學反省的人,也須以禮儀為泉源,這樣的聖事神學必使人生更為豐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