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題目 | 期刊 | 年份 | |
1 | 王永宏 |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 | 新使者(200) | 2025 |
2 | 蔡恆偉 | 有谷哥還需要恆偉哥嗎? | 新使者(200) | 2025 |
3 | 簡明 王昱法 |
再思教會信仰培育:從囤積到對話 | 新使者(200) | 2025 |
4 | 戴慧真 |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 新使者(200) | 2025 |
5 | 唐世勇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 新使者(200) | 2025 |
6 | 吳明漢 劉玉雯 |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 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 新使者(200) | 2025 |
7 | 盧啟明 康文榮 柯善士 |
無聲的開拓者: 王長勝傳道師 | 新使者(200) | 2025 |
8 | 陳昊儀 | 打開家庭屬靈大門:重新教會「a世代」小萌班幼兒主日學 | 新使者(200) | 2025 |
9 | 邱雅憫 | 2024年平安夜, 亞利桑那州的第一次 | 新使者(200) | 2025 |
10 | 陳錦生 |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 新使者(200) | 2025 |
11 | 李明翰 |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 新使者(200) | 2025 |
12 | 吳國安 | 〈尼西亞信經>及其對今日基督徒的意義 | 新使者(200) | 2025 |
13 | 温兆遠 | 《LĀI GOA KHO KHAN-HO-HAK(内外科看護學)》 成書經過白話字醫學名詞 | 新使者(200) | 2025 |
14 | 陳書涵 | 「教會音樂師」課程心得筆記 | 新使者(200) | 2025 |
15 | 黃唯揚 | 瑪利歐、教會與人生:檢討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 新使者(200) | 2025 |
16 | 詹子藝 | 100% 的查經營 | 新使者(200) | 2025 |
17 | 傅佩榮 李賢中 |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18 | 傅佩榮 |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19 | 李賢中 |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0 | 林明照 |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1 | 許詠晴 | 《論語》中的「禱」—— 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2 | 饒忠恕 |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3 | 黃毅 | 施賴爾馬赫《基督教倫理學》中批判的文化神學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4 | 劉增鈺 張仕穎 |
使自然生成於神聖:阿奎那對亞里斯多德正義理論的接受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5 | 郝志景 | 公德培育與政治改革—— 梁啟超「公德」論的問題指向和缺陷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6 | 馮秀岐 | 自由的優先性:羅爾斯 vs 哈特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7 | 文碧方 沈芳 |
論沈清松的身體哲學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8 | 蔡傑 | 「窮神」與「窮理」:張載工夫論的兩種進路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29 | 劉榮 | 王夫之人禽之辨發微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30 | 羅啟權 | 書評:黃燕強,原儒與回歸原典 | 哲學與文化(608) | 2025 |
31 | 呂志文 | 人工智能—— 改寫了人的「關係」 模式 | 神思(144) | 2025 |
32 | 林偉喬 | 《大眾傳播工具》法令 Inter Mirifica 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持續影響與接納 | 神思(144) | 2025 |
33 | 林康政 陳慶鴻 |
人工智能的倫理議題和牧民應用 | 神思(144) | 2025 |
34 | 朱海平 | 人工智能的應用及倫理挑戰 | 神思(144) | 2025 |
35 | 袁紹賢 | 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比較及其影響與出路 | 神思(144) | 2025 |
36 | 黃祈恩 | 人工智能與教會倫理之淺談 | 神思(144) | 2025 |
37 | 潘志明 | 人工智能的醫學應用與倫理考慮 | 神思(144) | 2025 |
38 | 郭偉定 | 與 ChatGPT 聊天機械人, 來一場關於AI發展對人類影響的專訪 | 神思(144) | 2025 |
39 | 楊祖漢 | 當代新儒學之傳承與發展 | 鵝湖(595) | 2025 |
40 | 蔡瑞霖 | 普世價值與在地湧現—— 兼談文化「民族主義化」的虛假問題 | 鵝湖(595) | 2025 |
41 | 陳源鴻 | 倫理學視域下佛教思想現代化的新路徑——《思與果:佛家業力論的現代闡釋》評介 | 鵝湖(595) | 2025 |
42 | 王坤 | 「心靈純潔」與「簡單化」—— 從長青哲學視角看程兆熊「人的完成」 | 鵝湖(595) | 2025 |
43 | 呂榮海 | 程兆熊先生之鵝湖情懷、簡單化與立體文化 | 鵝湖(595) | 2025 |
44 | 李惠君 | 程兆熊先生所創辦或主持發行的期刊雜誌 | 鵝湖(595) | 2025 |
45 | 李智平 | 程兆熊先生論「大學國文」的現代意義 | 鵝湖(595) | 2025 |
46 | 李瑋皓 | 程兆熊四教思想析論 | 鵝湖(595) | 2025 |
47 | 林安梧 | 教育要「通天接地」:「性情之教」與「職分之教」 —— 讀程兆熊先生《山地書·有關教育》啟論之其三 | 鵝湖(595) | 2025 |
48 | 梁奮程 | 訪談馮耀明老師 (上) | 鵝湖(595) | 2025 |
49 | 林志鵬 | 《七十二朝人物演義》非袁黃所作考辨 | 鵝湖(595) | 2025 |
50 | 教宗方濟各頒布2025 年常規禧年頒賜大赦的規則 | 恒毅(647) | 2025 | |
51 | 傅佩榮 | 宗教與永恆—— 信仰與宗教 | 恒毅(647) | 2025 |
52 | 李家同 | 教宗今年的三個願望 | 恒毅(647) | 2025 |
53 | 孔令信 | 歷史無法逃避耶穌的道成肉身 聖誕節總會回來—— 從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總團長斐洛尼樞機在 2024 聖誕前夕的一封信談起 | 恒毅(647) | 2025 |
54 | 金毓瑋 | 《天主教會法典》— 王道職務 | 恒毅(647) | 2025 |
55 | 陸達誠 | 一個媒體忽略的重要會議在澳門舉行 | 恒毅(647) | 2025 |
56 | 錢玲珠 | 讓禧年成為恩慈之年 | 恒毅(647) | 2025 |
57 | 剛恆毅 | 相稱的意義 | 恒毅(647) | 2025 |
58 | 高榮孝 | 儲蓄互助社與教宗方濟各的對話 (下) | 恒毅(647) | 2025 |
59 | 林玫玉 | 萬金朝聖逾30載—— 信仰尋根之旅 | 恒毅(647) | 2025 |
60 | 林俊雄 | 希望的朝聖者: 在愛中啟航 | 恒毅(647) | 2025 |
61 | 彭玫玲 | 返回自然, 重見初心 | 恒毅(647) | 2025 |
62 | 羅曉平 | 做希望的朝聖者—— 朝聖漫談 | 恒毅(647) | 2025 |
63 | 楊世靖 | 聖伯多祿大教堂 | 恒毅(647) | 2025 |
64 | 田開良 | 《墜惡真相》沒有事實的真相 | 恒毅(647) | 2025 |
65 | 詹益林 | 回首來時路 | 恒毅(647) | 2025 |
66 | 張嘉玲 | 南投耶穌君王堂 | 恒毅(647) | 2025 |
67 | Laughery, Gregory J. 貴格利·勞格里 |
Thinking History, Fiction, and Biblical Hermeneutics with Paul Ricoeur: A Poetics (與保羅·利科探討歷史、虛構小說與聖經詮釋—— 一種詩學)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68 | Aspray, Barnabas 巴納巴斯·阿斯普雷 |
Ricoeur's Reception in Anglophone Theology: History and Evaluation (利科在英語神學中的接收—— 歷史與評價)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69 | Yip, Ying-lam, Scott 葉應霖 |
Rhetoric vs. Narrative?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Paul's Rhetoric in Philippians 2:15c (修辭與敘事的對立?—— 腓立比書二章15節c保羅修辭的敘事分析)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0 | 劉文玲 Lau, Man-ling |
利科式腓利門書解讀—— 從敘事神學看腓利門的「自我」角力 (A Ricoeurian Interpretation of Philemon: Contestation of Self of Philemon Based on Narrative Theology)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1 | Cheng, Wing-long 鄭穎塱 |
A Ricoeurian Study on the Role of Word in Christian Appropriation of Prophethood (聖道在基督徒挪用先知身份過程中的角色—— 利科的哲學探索)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2 | 石瑞蓮 Shek, Shui-lin |
憤怒又自責的小毛蟲—INFP+1號—— 從保羅·利科的敘事身份理論看自我成長 (The Angry and Self-Critical Chrysalis─INFP + Type 1: on Self-Growth through Paul Ricoeur's Narrative Identity Theory)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3 | 李凱琪 Lee, H.K., Ashley |
保羅・利科與敘事治療—— 以「三重模擬」完善敘事治療的哲學基礎 (Paul Ricoeur and Narrative Therapy: Consolidating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Narrative Therapy through ''Threefold Mimesis'')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4 | Chan, Chi-hang, Louis 陳智衡 |
Critical Leadership Transi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The Case of W.B. Djang (日本侵華戰爭下的緊急接棒—— 以張伯懷為個案探討)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5 | 何善斌 Ho, Sin-pan |
A Ricoeurian Analysi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Philippians: Narrative, Testimony, Contestation | 建道學刊(063) | 2025 |
76 | 陳如音 | 從教育部教師違反專業倫理防治指引論教育工作者應警惕和遵循者 | 鵝湖(596) | 2025 |
77 | 林安梧 | 臺灣當前最堪憂者何在?—— 從老子《道德經》「以正治國,以奇 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說起 | 鵝湖(596) | 2025 |
78 | 胡可濤 | 程兆熊生命哲學思想之管窺 | 鵝湖(596) | 2025 |
79 | 黃兆強 | 程兆熊先生(1907-2001)與新亞書院 | 鵝湖(596) | 2025 |
80 | 鄭栢彰 | 詮構程兆熊先生所理解 莊子「逍遙遊」之意涵 | 鵝湖(596) | 2025 |
81 | 潘秋丰 | 程兆熊先生當代新儒家地位之衡定 | 鵝湖(596) | 2025 |
82 | 劉亦莆 | 「易簡工夫終久大」: 程兆熊「簡單化」之哲學初探 | 鵝湖(596) | 2025 |
83 | 于樹博 | 牟宗三智的直覺及其宗教性 | 鵝湖(596) | 2025 |
84 | 王琦 | 五行與額勒猛達的相遇—— 論明清耶穌會士對「元行」概念的推介 | 鵝湖(596) | 2025 |
85 | 李佐澤 | 三木清人學思想中的歷史與主體—— 以《歷史哲學》時期為中心 | 鵝湖(596) | 2025 |
86 | 黎建球 蘇嫈雰 |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87 | 黎建球 |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88 | 劉希文 |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89 | 鄧元尉 |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0 | 張名揚 |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1 | 陳靜姿 |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2 | 余群 |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3 | 張立恩 |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4 | 司冰霜 龔雋 |
眾賢的法體恆有論辯護與說一切有部的時間哲學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5 | 蘇嫈雰 | 羅光總主教與單國璽樞機「愛」的對照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6 | 姚季冬 | 論程頤的政治正當性標準——以《周易程氏傳》為中心的考察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7 | 周星哲 | 非歐幾何哲學疑難:共存難題與劃界難題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8 | 梁燦 | 論自然在價值上的優先性:現象學視域下環境倫理責任的起源研究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99 | 韓超 宋喻 |
書評:干春松,《儒學的近代轉型》 | 哲學與文化(609) | 2025 |
100 | 王淑娟 | 馬克思對諾瓦利斯「宗教鴉片論」的批判 | 世界宗教研究(229) | 2025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香港黃竹坑惠福道六號 校務處:college@hsscol.org.hk 圖書館:library@hsscol.org.hk |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6, Welfare Road, Aberdeen, HK. General Office: college@hsscol.org.hk Library: library@hsscol.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