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六十三期 二零零四年 55-76頁
**********
(1)「上主的聖者們的去世,在上主眼中十分珍貴。」(詠116:15)這句聖詠用在一生追求忠信於上主的聖方濟身上,尤其顯得具體。
(2)聖方濟於1226年10月4日被死亡姊妹引領,在亞西西市外的寶尊地天神之后聖母堂(Our Lady of the Angels Chapel at Porziuncula),即方濟會小兄弟的母院,由此世踰越至天鄉。修會前一任的保護人胡格林(Hugolino) 樞機,即於1227年繼任為教宗的額我略第九世,出於強烈的宗教及政治動機,馬上展開方濟的列聖品程序。為了方濟的列品,額我略九世同時建立了兩根紀念的支柱,就是為方濟寫傳記和為方濟建大殿。方濟在生時已經聲譽顯赫,聖德出眾,聖蹟甚多,故此他位列聖品的過程十分順利,教宗並於1228年7月16日在亞西西親自主持列品的儀式。而大殿方面,其下層於1230年已大致完成,於是順理成章地把聖人的遺骸從聖喬治堂遷移到大殿;至1253年教宗依諾森第四世祝聖了宏偉的大殿。而教宗額我略第九世早於1229年2月25日,親自批准了由方濟會小兄弟多默薛拉諾(Thomas of Celano,慣稱薛拉諾)所撰寫的《聖方濟傳》(The Life of St. Francis,慣稱第一傳記,簡稱薛一)。
薛拉諾在傳記中開宗明義地表示:「我立意抱著虔敬的熱忱,並以真理為前導,秩序井然地敘述我們聖父方濟的作為和生平。但由於無人充分地記起方濟所有作為及訓示,故我雖然拙於寫作,仍然竭盡所能,嘗試按照教宗額我略的訓令,至少將我本人由聖人口中聽到的,和由忠實可靠的證人所蒐集的種種,予以筆錄。不過,由於聖方濟發言時,經常避免使用費解的語句及富麗文辭,所以我希望在這方面真能榮為他的弟子。」(薛一1)可是,薛拉諾言不由衷。他用了綺麗的文藻,優美的拉丁寫作技巧,並參照了當時流行的瑪爾定、本篤、及伯爾納多等聖人的傳記,來描述簡樸的方濟。因為傳記寫於聖方濟離世後的二至三年,大量的見證人仍健在,故其內容基本上應是可信的。
薛拉諾描述當代的人,把聖方濟的死亡,視為一個慶典。「當時聚來了許多人,他們齊聲頌揚天主說:『主,我們的天主!你應受讚美及頌揚,因為你將這樣寶貴的寶藏,委託給我們來管理。無可言諭的聖三,願讚頌及光榮歸於你!』整個亞西西,成群結隊,整個地區的人爭先趕來,觀看威嚴的主天主,在其聖僕人身上所展示的奇事。人人一依其內心的喜樂,唱著喜慶的聖歌,並為了其願望的兌現,共同頌揚救主的萬能。」(薛一112)
三十多年後,1260年,兄弟們在法國納博納(Narbonne)舉行總會議時,指派當時的總會長文德(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編撰會祖的傳記,為確立聖方濟的真實形象,以平息修會內部的分歧。文德根據手上有的資料,從聖經學及神修學的角度,寫成了《聖方濟大傳》 (The Major Legend of St. Francis,簡稱文一)。此作品於1263年在義大利比薩(Pisa)舉行的總會議中,得到大會的認可,成為方濟會內有關聖方濟的官方傳記。大會同時取締一切有關方濟的傳記,連薛拉諾所寫的也不能倖免,雖然那是教宗額我略九世所親自要求及批准的。文德以方濟所喜愛的飛鳥,來形容聖方濟的死亡,是一個慶祝的機會和場合。「在聖人去世時,雖然天色已晚,一大群百靈鳥聚集在屋頂;即使正常來說,他們喜歡白日的晴朗,而討厭夜的陰影。牠們在屋頂上飛來飛去,非常高興地歌唱。這證明牠們對聖人的光榮所表達的喜樂,而聖人則曾多次請牠們頌揚天主的光榮。」(文一14:6)
(3)聖方濟生命的末刻,是如何的呢?他的心情及態度又是怎樣的呢?薛拉諾以喜樂及平安來描述:
「就這樣,方濟好久以前已得悉的主的言語,正在預定的時間應驗了。方濟在他熱切希望在的地方休息了不多幾天。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近,便叫來兩位他的特殊的兄弟及兒子,命令他們以愉快之情,高唱頌揚上主的聖歌,以慶祝其將來臨的死亡,尤其是其將接近尾聲的生命。他本人也依其能力所及,歌唱達味的聖詠說:『我高聲向上主呼求,我高聲向天主求助(詠141)。』
「侍立在旁的一位最為方濟所鍾愛的兄弟,一見此事,深知方濟即將結束,便為其他兄弟十分焦急。於是向方濟說:『啊!善良的父親,你的兒子們現在沒有了父親,他們失去了用以注視真光的眼睛!請記起你留下的孤兒們!請寬赦他們的一切過失!請以你聖善的祝福,使在場與不在場的他們喜樂吧!』方濟對他說:『看,我的孩子,天主在召喚我;我寬赦在場與不在場的兄弟們所犯的一切罪惡與缺失,我盡可能赦免他們;我要你將這事轉告他們,並代表我降福他們全體。』
「最後,他命人取來福音書,並恭讀若望福音由『在踰越六日前,耶穌知道他離開此世,並回歸於父的時候已到』的一節開始(13章)。即使他沒有出命,會長也有意令人恭讀這段福音。這也是他從前第一次打開聖經時所出現的一段福音,即使該經本是含有這段福音的整套聖經。
「此時,方濟命人將他放在苦衣上,並灑上灰土,因為他將變成灰土。及至許多兄弟聚集在曾經作他們父親及領袖的周圍,並敬謹地侍立在旁,以期待他的聖死及善終時,他的至聖靈魂便脫離了肉體,並被收容於光明的大海中,而其肉體則安眠於主內。」(薛一109-110)
大概在寫成《聖方濟傳》的二十年左右,薛拉諾奉兄弟們的指令,於1247年完成了他的第二本方濟傳記,名為《一個靈魂所渴望的紀念》(The Remembrance of the Desire of a Soul,慣稱第二傳記,簡稱薛二)。他融合了新取得的資料,更細緻地反省聖方濟的經歷,以喜樂歡迎死亡:
「正值兄弟們慟哭之際,方濟令人取來麵包,他降福並擘開麵包後,分贈給每個人一小塊。他也令人取來福音經書,並令人由聖若望福音中『踰越節前......』這句話開始唸給他聽。他在追念主與其弟子們所舉行的最後晚餐。他做了這一切,都為了恭敬並紀念至聖聖餐,並表示其對兄弟們深厚的愛。
「他利用其去世前僅有的幾天,以頌揚天主,並教導其深愛的人們,與他一同讚美基督。他自己曾一依所能,開始誦唸:『我高聲向上主呼求,我高聲向天主求助。』也請一切受造物讚頌天主,並引用其早期所撰寫的語句,勸他們愛天主。他也勸人人畏懼和厭恨的死亡,來歌頌天主,並喜樂地迎接它,敦請它暫往在他那裏說:『歡迎,我的死亡妹妹。』
「他向醫生說:『醫生兄弟,請英勇地告訴我說:生命之門—死亡—就在眼前。』繼而向兄弟們說:『你們若看見我到了最後一刻,便把我赤裸裸地放在地上,就如你們前天所見到的一樣,並讓我死後躺在那裏,就如一個人不慌不忙地步行一英里的工夫。』時間終於到來,基督的一切奧蹟都實驗在他的身上,他遂幸福地飛昇至天主那裏。」(薛二217)
聖文德在追述聖方濟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後旅程時,大致跟隨了薛拉諾的資料。他特別提及聖詠142首最後的一節,表達出方濟如何渴望這一刻的來臨:
「方濟在印五傷後的二年中,也就是他開始度修會生活的二十年,忍受了各種病痛的淨化和打擊,這些痛苦將他鍊成一塊可以用來修建天上耶路撒冷的石頭,和可以被高舉在成德極峰上的料子,猶如經過鐵錘敲擊的金屬品。
「此時,他要人們把他抬到寶尊地天神之后聖母堂,以便在該堂吐出其最後一口氣,因為起初他曾在此領受了聖神的恩寵。一到了那裏,他很希望依照永生真理的榜樣,表示自己與世俗一無共同點。在他最後的一次重病中,這病是為結束其所有病痛者,他赤裸裸地躺在地上,為能竭盡其心靈的全副熱忱,赤身與赤身的敵人做最後的戰鬥;因為這是仇敵發洩其怒氣時候。
「他一躺在那裏,便將其貧窮的會衣脫掉,並一如其習慣舉目向天,以專心致志靜觀天主的光榮,他以左手掩著他的右肋旁,免得使人們見到他的聖傷。同時,也對其兄弟們說:『我已做了我該做的一切,願基督教給你們所應該做的!』
「其同伴們憂心重重,並開始哭泣。其中一位是聖人稱之為院長的兄弟,這位兄弟由於天主的默示,便以一襲會衣和一根腰帶及褲子,送給基督的乞丐,因為他知道這正是聖人所要的。他就說道:『我借給你這些衣物,因為你是乞丐。而你應該為了服從而收下它們。』聖人為之大悅,其心靈洋溢著幸福,因為這證明了他自始至終嚴守了與貧窮夫人的信約。然後舉手向天頌揚了基督,因為他解脫了在自己上的一切羈絆,並賞賜了自己能自由自在地去會晤他。
「果然,他做了這一切,都為了熱愛貧窮;他除非以借用的名義,甚至不願使用一身會衣。貧窮而赤裸的基督,痛苦地被懸在十字架上,而方濟則渴望在一切事上相似基督。這便是他所以在修會生活的開始,赤身站立在主教前,並有意赤身離開這世界的理由。他以服從及聖愛,請求在場的兄弟們,許可他躺在地上,直至他逝世後,就像人不慌不忙地步行一英里的時間。的確,方濟是人類中最肖似基督者!其唯一願望是相似基督,並完全傚法了他,因而他被認為堪當有肖似基督的標記。他生時則傚法了基督的生活,他死時則傚法了他的聖死,並且願意在死後仍然似他。
「方濟在接近死亡末刻時,便將該會院所有的兄弟們叫到身旁,他先一本慈父情腸,溫柔地向他們講了話,安慰他們,並勸他們熱愛天主。他特別提到了貧窮及忍耐,以及對羅馬教會的忠實,尤其強調福音為生活的最高準則。兄弟們圍聚在聖人的周圍,而聖人則向他們伸出手來作十字形,因為他愛十字聖號,並以此聖號及被釘者的神能與名義,降福了一切在場與不在場的兄弟們。同時方濟也說道:『我的孩子們,我向你們說再見,你們要敬畏上主,你們要常留在主內。將來你們要受窘難及誘惑,凡堅持於其開始的生活者是有福的,我現在走向上主,我將你們託付於他的慈善。』
「他講完這些勸言後,便命他們取來福音,並請他們誦讀聖若望經書:『踰越節慶日前。』然後,他盡其所能,唱了下列聖詠:『我高聲向上主呼求,我高聲向上主求助。』並將這聖詠誦唸至最後一句:『義人前呼後擁歡迎我,因為你大量恩待了我。』最後,天主所有奧秘在方濟身上全部滿全,他聖善的靈魂,便脫離了其肉體而被天主光榮的深淵所吸收,而方濟於是便安息主懷了。」(文一14:3-6)
《佩魯賈傳說》(The Legend of Perugia,簡稱佩魯賈),把方濟的死亡,詮釋為一個榜樣,一面明鏡,一種喜樂。按現代的一些方濟學者的意見,《佩魯賈傳說》這本書並不存在,因為它的內容,全都出現在於1244年至1260年間完成的《亞西西彙編》(The Assisi Compilation,簡稱彙編)內,它應是後者的部分內容。
「由他悔改之初,到他死的那天;無論疾病健康,方濟都常掛念著要認識和實踐主的旨意。有一天,一位兄弟對他說:『父親,你的生命及品格,曾經是、現在仍是兄弟們,甚至整個教會的火炬及明鏡;你的死亡也將是一樣。這為兄弟們及無數的人來說,會造成很大的悲痛憂愁。但為你來說,卻會帶來極度的慰藉及無窮的喜悅。實在,你將從大勞動至大休息,由苦痛誘惑的海洋,到達永遠幸福的彼岸。你由悔改之初至死,經常愛慕及自願遵守的嚴厲貧窮,將由無盡的財富所取代;而肉身的死亡將換取永生。在那裏你會永遠面對面看見主天主,他就是你在此世以極大的熱情、願望和愛所瞻仰的那一位。』
「那兄弟繼續毫不掩飾地說:『父親,你要確切知道,如果主不從上天高處為你的身體送來救藥,你的病是無法醫治的;按醫師的診斷,你命不久矣。我現在向你提出警告,是為舒暢你的靈魂,你因此可以內外恒常地喜樂於主,你的兄弟及訪客亦可因此而發現你是喜樂於主。他們一定知道,你快要死了。為那些眼見及耳聞的人來說,你的死必會構成回憶及榜樣,就像以你的生命及品格所造成的一樣。』
「雖然被病患的重擔壓倒,方濟卻以身心噴湧的極大喜悅來讚美主,並對他的同伴說:『由於我快要死,把安哲祿兄弟和良兄弟請來,為我詠讚我們的死亡姊妹。』二人來了,強忍著眼淚,詠唱萬物讚主頌,那是方濟在病痛中編撰的;為了光榮天主,同時也為了舒慰自己及他人的靈魂。在最後的一段之前,他們加上了幾節有關死亡姊妹的讚歌:『我主,願你因我們的姊妹、肉體死亡而受讚頌,她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死於大罪的人,是有禍的。那些承行你至聖旨意而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第二次死亡將不會損害他們。』」(佩魯賈100 / 彙編7)
(4)究竟聖方濟如何面對死亡,特別是他自己的呢?研究方濟個人的作品,他對死亡的看法,在印五傷的前後,似乎有著不同。
一些作者認為,方濟對死亡的看法,很大程度受到他在1219年8月29日親睹埃及達米埃塔(Damietta)戰役結果的影響。在此之前,方濟一直有殉道的熱望。因著這份為愛主而對死亡無懼的熱望,方濟願意往回教人的地域去。他終於成功地抵達米埃塔,可惜在那裏,他看到的是十字軍與依斯蘭軍隊互相仇殺。在方濟勸告十字軍的領袖不果之後,傳記作者生動地繪劃出當時的悲慘情況:「正值交戰時,聖人不放心,命令其同伴起來觀看。該同伴首兩次一無所見,待第三次奉命觀看時,看見整個信友部隊抱頭鼠竄,結果是敗北而非勝利。我軍的損失奇大,連死亡帶被俘者共六千人之眾。聖人非常同情他們,而他們悔恨之苦亦不亞於聖人的痛心。但聖人尤其痛惜者為西班牙人,因為他們由於勇冠三軍而所剩無幾。」(薛二30)
在方濟於1220年-1224年間寫給人民首長的書信中,可能就反映了這種經驗:
「你們要衡量並留神,死亡之日已近。因此,我以最大可能的尊敬懇求你們,切勿因此世的掛慮與操心,而忘記了主,或違犯他的誡命。因為一切忘記他的,及背棄他誡命的,是被詛咒的;亦將會被他忘記。並且,死期一到,人們自以為擁有的一切,將會從他們奪去。並且,在世上愈有智慧及權勢的人,他們在地獄裏受的酷刑,亦將更嚴厲。」(致人民首長書 2-5)
差不多同一時期,他給所有的信友,寫了另一封信,再次論及死亡的恐怖:
「你們妄想將會長久擁有此世的虛幻,但是你們被欺騙了。因為正當你們沒有思慮、和未料到、和無知時,日子和時辰將至。身體變得衰弱,死亡臨近,親戚和朋友前來說道:『料理你的後事吧。』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兒女、和親戚及朋友,假裝在涕泣。他迴目見到他們在哭,被一股邪惡的衝動所感觸。他在自己內思量,說:『看!我把我的靈魂和肉身,和我的一切,都交在你們手中。』事實上,這人是被詛咒的,他將他的靈魂和肉身,和他的一切,信賴及放置在這些人手裏。因此,主透過先知說:『信賴人的,是被咒罵的人。』(耶17:5)他們立刻請一位司鐸前來。司鐸對他說:『你願意為你的一切罪過接受補贖嗎?』他答:『願意。』『你願意如同你可能的,從你的財富中,賠補由你作惡和你以不同方式欺瞞及騙取人們的嗎?』『不。』司鐸問:『為甚麼不?』『因為我已把一切都放置在我的親屬和朋友手中。』他開始喪失言語,那不幸者就如此死去。
「然而,一切人要知道:一個人無論在何處及如何,沒有懺悔和補贖,和他能補贖而沒有補贖,就在犯罪中死去的,那麼,魔鬼便以極大的苦惱及磨難,從他身體把他的靈魂奪取。致使除非曾經身受的,沒有人能夠知道。那些他以為有的一切才華、能力、和知識,也要從他奪去。而且,他把財產遺留給親戚和朋友,這些人將拿去和瓜分財產,以後並說:『願他的靈魂被詛咒,因為他原可給我們更多,和獲得比沒有獲得的更多。』蛆蟲吃食他的肉身,而在這短暫世界中,他的肉身和靈魂都殞滅了,而且將要一起在地獄中,那裏將有無盡的刑罰。」(致普世信友書 71-85)
在1224年的秋天,聖方濟於拉威納(La Verna)山上印了五傷。下山後,他繼續週遊宣講,然後回到聖達勉堂(San Damiano)嘉勒會外邊的小茅屋休息,他曾在該聖堂內與苦架上被釘的耶穌基督交談。傳記作者記述,當時的境況,竟讓方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痛苦與死亡不再是困擾他的因素,他更因此編撰了名傳後世的「造物讚」 (又稱太陽歌)。
「方濟在這會院居留的時候,有五十天或更長時間,日間不能忍受太陽,晚上更難以忍受火光。他經常留在隱室的黑暗中,由於他的眼十分疼痛,令他無法躺臥或睡眠,這對他的眼睛和健康都很不好。那房舍及隱室,由於是為方濟預備,所以用草蓆造成;有幾次他將近休息及入睡時,有很多老鼠跑來跑去,在他四周甚至在他身上跑,妨礙他休息,甚至擾亂他的祈禱。老鼠不但在晚上煩擾他,在日間亦如是;在他吃飯時,牠們爬到餐桌上,情況是如斯惡劣,致使他和同伴們認為是惡魔的騷擾,而這也是事實。
「有一晚,他正在想著自己所忍受的所有磨難時,自覺可悲,就在心內說:『上主,在我的病苦中,求你扶助我,讓我有力量耐性地承受。』他突然在神魂中聽到一把聲音:『兄弟,請告訴我,如果作為補償你的痛苦磨難,你得到一個巨大而珍貴的寶藏,能令整個大地變成純金,卵石變成寶石,水及河川變成香液。而當你將卵石及水,和這寶藏相比較時,難道你不會覺得它們毫無價值嗎?難道你不會歡躍嗎?』方濟答說:『主,這將會是一個巨大、彌足珍貴的無價寶藏,遠超過人所能喜愛和企望的。』那聲音繼續說:『在你的痛苦磨難中,你要高興歡愉;你現在應在平安中生活,就像你已經在我的王國內享受一樣。』
「第二天,方濟早上起來,對同伴們說:『如果有國王把一個王國賜予一位臣僕,那臣僕該是多麼高興?但如果國王把全部國土都賜予他,他不是更要喜不自勝嗎?因此,我應該在痛苦磨難中充滿喜樂,只在上主內尋覓慰藉,把讚美獻給天主父,他的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以及聖神。事實上,我雖是個可憐無用的僕役,但天主竟賜我如此豐厚的恩寵和祝福;他因憐愛,竟屈卑來向我保證;我生活塵世,卻享受天國。因此,為了天主的光榮,為了我的安慰,也為了近人的啟導,我渴望為上主的受造物,撰寫一首嶄新的「造物讚」。這些受造物服務我們每日的需求,沒有它們我們無法生存,人類卻透過它們大大冒犯造物主。雖然我們每日都對如此宏大的祝福,但卻欣賞不足,沒有充分去頌讚造物主及這些恩惠的分施者。』他坐下,集中精神一會,然後大聲喊叫:『至高、全能、美善的上主,....』接著,他為這些詞譜了樂曲,教會了他的同伴。
「他的心靈滿溢甘美及慰藉,他願意巴斯域兄弟,與幾位熱心屬靈的會士,走過世界角落,去宣揚及詠唱對天主的讚頌。巴斯域兄弟在世俗時,是詩王,也是最優美的歌曲專才。首先會由最好的宣講者講道,然後大眾有如天主真實的吟遊詩人,詠唱「造物讚」。在歌曲結束時,宣講者要對群眾說:『我們是天主的吟遊詩人,我們希望得到的唯一償報,就是見到你們,度真正的悔改生活。』他接著問:『除了吟遊詩人,即那些努力感動人心,為達到人們心靈喜悅的人外,誰會是真實的天主僕役呢?』當他這樣談論到天主的僕役時,他蓄意是指小兄弟,天主把他們賜給世界,是為要拯救世界。
「方濟稱這些造物讚為『太陽歌』,以『至高、全能、美善的天主』開始。因為太陽是受造物中最美麗的,如要和天主比較,它比其他受造物更為合適。方濟說:『在日出時,每人都應讚美天主,他創造了這天體,在日間給我們光亮;在黃昏,當夜幕低垂,每人都應讚美天主。他造了火兄弟,在黑暗中使我們能清楚看見。我們都像盲人,而天主藉著這兩個受造物,賜給我們光明。因此,我們應為了這二者,及其他每天服務我們的受造物,以特殊的方式,讚美它們光榮的創造者。』他無論疾病健康,都會全心這樣做,同時也樂意邀請他人,詠讚天主的光榮。當他臥病在床時,他常單調地吟唱這讚歌,然後由他的同伴們繼續;如此,他因思念天主的光榮,會忘掉自己強烈的苦痛。他不斷這樣做,一直到死的那天。」(佩魯賈43,見薛二213)
以後,方濟為了亞西西主教與市長間的不和,在加上了10與11兩節,促成了二人的重修舊好。「我主,願你藉著那些因你的愛而寬恕他人,忍受病苦和責罰的人受讚頌。持守平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由你、至高者獲得加冕。」
方濟在差不多的時間(1225年),也為嘉勒會的姊妹們寫了一首類似「造物讚」的讚歌,此即「為聖達勉堂主母們而作的勸勉讚」。在其中,方濟道出他這段時間對病苦的救恩價值之肯定,亦反映了印五傷的經驗:「那些為病苦而心情沉重,和其他因她們而筋疲力竭的人,妳們一切人都要在平安中承受。因為妳們的疲累,將以高價出售,而且每一位將被加冕為皇后,與童貞瑪利亞同在天上。」(5-6節)
在接近死亡的前夕,聖方濟為「造物讚」再加上最後的兩節:「我主,願你藉著我們的肉體死亡姊妹而受讚頌,她是任何活著的人都無法逃脫的。死於大罪的人是有禍的。那些承行你至聖旨意而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第二次死亡將不會損害他們。」(12-13節)他因天主賜予救恩的許諾而心神安泰,其中流露出對死亡的了解,已和在「致普世信友書」及「首長書」中所表達的,並不一樣。方濟不但無懼死亡,反加以歡迎,視之為天主臨現的一種表達。在這裏,他把死亡看成天主的另一個受造,並前所未有地稱之為姊妹。
(5)既然傳記作者,已把聖方濟的死亡看成一個慶祝;那麼,慶祝聖方濟的由死入生的踰越,始自何時呢?
筆者才疏學淺,無法研究出把踰越(transitus)一詞用作方濟的死亡,由甚麼時候開始。至於方濟會小兄弟對這個方濟踰越的慶祝,並非來自早期的兄弟們。史料的見證,最早來自1926年法國的《關於我們聖會祖方濟慶日的日課及彌撒》(Officium ac Missa de Festo S.P.N. Francisci),1951 的《羅馬--方濟會歌詠集》(Cantuale Romano-Seraphicum),和1963年的《亞西西聖方濟的禮儀》(Liturgia di S. Francesco d'Assisi)。這些見證都把方濟踰越慶祝的來源,指向十七世末或十八世紀初的法國及佛蘭德地區(Flanders)。
為甚麼在這個時間才突然開始慶祝方濟的踰越呢?據學者們研究所得,是由於受到那時代不同的因素所影響。外在的影響因素,有人文方面(包括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及自由主義)、宗教方面(包括共濟會、楊森主義、反教會運動、及反修會運動)、社經方面(包括工業革命、人口成長、及生產力經濟)和政治方面(包括君國主義、民族主義、及法國大革命)。方濟會內在的影響因素,消極方面有修會生活的封閉、閒散、和鬆弛;而積極方面,則有嚴守會規紀律及隱修地運動的興起。再加上實際發生的事件,亦引發了方濟踰越的慶祝。歐洲各國的政府,命令關閉修道院(如義大利於1866年)。在1882年,慶祝了方濟誕生700年,並推動了對方濟藝術與學術( 如Paul Sabatier)的研究。而教宗庇護九世及良十三世,都是方濟第三會會友,對推動聖方濟的敬禮不遺餘力。教宗良十三世,更在1897年,把各自為政的守規派、沉思派、革新派、及赤足派等各派系,整合和統一為方濟小兄弟會(Ordo Fratrum Minorum,簡稱為O.F.M.)。這種種的因素,都有助催生了方濟踰越的慶祝。
至於第一次有關慶祝方濟踰越內容的記錄,則來自十九世紀末。愛爾蘭籍的方濟第三會會友Jarlath Prendergast於1887年出版的《聖方濟之繩索,聯同大赦及熱心敬禮》(The Cord of St. Francis with Indulgences and Devotions)一書中,首次提供了慶祝的內容,但無註明慶祝的日期。其內容十分簡單,只包括了:對經「至聖善的靈魂」(O sanctissima anima)、聖詠142、及聖詩「恭賀聖父」(Salve sancte Pater)。
第二次的記錄較為詳細,資料來自法國的方濟會士於1893年出版的《典禮禱詞的規則》(Formulaire de Prieres Ceremonies)一書。在其內,並無註明慶祝的日期,但有仔細的指引。程序為:
1. 全體在聖方濟小堂集合。
2. 唱對經「至聖善的靈魂」。
3. 領唱員帶唱聖詠142,最後一節代表方濟踰越的時刻;然後是 聖三光榮經。
4. 跟著是跪下張手像十字,誦念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各五次。
5. 站立唱聖詩「恭賀聖父」。
6. 結束禱詞:天主,在這一天,你賜予我們真福會祖方濟,永恒福樂的賞報;求你慈憫我們這些以溫良敬禮紀念他死亡的人,能分享他真福賞報的喜樂。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你的聖子,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眾答:亞孟。
7. 領唱員唱請讚美上主,而眾答感謝天主。
8. 主禮者以方濟聖髑降福民眾。
9. 風琴與鐘齊鳴,以示慶節之愉悅。
慶祝的日期,第一次規定在10月4日舉行的,見於1895年出版的《羅馬-方濟會禮典》(Rituale Romano-Seraphicum)。
上面曾提及在1926年出版的《關於我們聖會祖方濟慶的日課及彌撒》,所記載的內容也差不多,但減省了一些指引。
1. 唱對經「至聖善的靈魂」。
2. 領唱員帶唱聖詠142。
3. 在聖三光榮經後,重唱對經。
4. 跟著是跪下誦念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各五次。
5. 站立唱聖詩「恭賀聖父」。
6. 全體跪下,唱以下詩節。領唱:方濟謙虛貧窮,升天財富滿盈。答唱:天庭歌頌聲中,方濟備受光榮。
7. 主禮站立念結束禱詞。
8. 領:請讚美上主。答:感謝天主。
自此以後,有關慶祝的內容,因著不同的時空及團體,時簡時繁,日期也沒有劃一,在不停地修訂。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成為方濟踰越慶祝的分水嶺。大公會議的《修會生活革新法令》指出,「修會生活適應的革新,包括繼續返回基督化生活的根源,及各修會原來的目標,與對時代環境變遷的適應。」並且強調「為教會的利益起見,每一修會必須有其特別性質及職務。因此當忠心地認清及遵從創會人的精神與固有宗旨,以及純正的傳統,這一切便是建立各修會的祖產。」(2節)
按梵二精神的反省,方濟會小兄弟把這個慶祝訂在10月3日晚上舉行。這慶祝已成為修會會士每年都舉行的活動,其重要性有如踰越慶祝之於基督信徒。而禮節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的十一個重點:
1. 主禮:一般是院長,他是一位司鐸。
2. 開始禮:包括聚集、遊行、持蜡、歌曲、祈禱;和彌撒相似。
3. 敘述聖人之死亡:這是較主要的變化,類似聖週禮儀的苦難敘述。主禮扮演方濟的角色,敘述則涉及薛拉諾、聖文德、或佩魯賈有關方濟最後時刻的記載。
4. 分餅:有時候,把麵包馬上食掉,類似最後晚餐。
5. 福音(若13:1-17):傳記作者把方濟的最後留言,化為一個服務的召喚。耶穌的命令,提醒方濟弟子們門徒精神、服務及使命。
6. 詠142:包括了對經「至聖善的靈魂」。這是整個禮節的高峰,在最後一節時吹滅蜡燭,象徵方濟進入永恒的生命中。
7. 加入方濟會之聖歌:如「造物讚」、「方濟和平禱詞」、「天主,我們讚美你 (Te Deum)」、「恭賀聖父」、「瑪利亞,你是全美的」(Tota Puchra)、及「聖方濟的祝福」。
8. 講道或反省:可採用何種方式,一般與聖職或非聖職的身份無關。要加入這部份,顯示禮節意義本身已不再是自明的。
9. 會規或遺囑:可有可無。
10. 主禮/院長或方濟聖髑之降福:亦可採用覆手、擁抱等方式。一般而言,院長是降福者,其他人是接受者。
11. 結束禮:有時歡慶,有時靜默。
(6)為甚麼要參加每年一度的聖方濟踰越的慶祝呢?這個是每一位方濟弟子和願意跟隨方濟的人所必須提出的問題,正如基督徒必須要明白自己為甚麼要參與每年一度的基督的踰越一樣。
為甚麼要參加每年一度的聖方濟踰越的慶祝呢?反省一個人的死亡,首先要檢查他在生時的言行。要投入地參與這個慶祝,首先要加強對聖人的認識,然後就是對方濟生命的認同,誠如傳記作者所載:「智慧者說:『人一到臨終,他的行為就暴露出來(德11:29)。』我們眼見這句話榮耀地實現在聖人身上。他以愉快的心情行走在天主誡命的途徑上,並經過美德的每個等級到達了高峰。他猶如一個打成的器皿,經過許多災難的錘擊而臻於完美境地,並看到了整個成德的終結。就在此時其工程才顯得尤其奇偉,而其生活方式之來自天主才真正表示出來。」(薛二214)
在方濟接近生命的終結時,傳記作者曾記錄了極堪回味的三個細節:
「雖鑒於病情的惡化而不得不節制原先的苦工,他仍然在說:『兄弟們,我們要開始事奉天主!因為到現在我們還少有作為,並少有進展。』他不自以為業已達成目標,仍然孜孜不倦,繼續朝向革新生活的目的邁進,並時時渴望開始工作。」(薛一103)這一種聖保祿的精神(斐3:12-16),是參與聖方濟踰越慶祝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他有意再度服務癩病人,並如從前一樣受人輕視。」(薛一103)方濟因為修會管理及宣講福音的使命,迫使他在不知不覺間,離開了原始服務癩病人的工作。臨近生命的末刻時,他更因宣講及奇蹟而被視為活的聖人,又因為印上了五傷而行動不便,服務癩病人的可能性日漸減低。但這一種不斷反省自己聖召和使命的做法,是參與聖方濟踰越慶祝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他這樣躺在地上,脫去了麻袋似的衣服,照常面向著天,整個人沉浸在光榮,並以左手掩著右肋旁的聖傷,向其他兄弟們說:『我做了我應做的事,願基督訓示你們應做的一切。』」(薛二214)方濟並未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兄弟們的身上。生活、病痛、及與主交往的經驗,讓方濟更深切地體會到天主對每人的召叫,都是獨特的。這種個人生活的自由,給予其他人個別發展空間的態度,是參與聖方濟踰越慶祝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為甚麼要參加每年一度的聖方濟踰越的慶祝呢?反省一個人的死亡,就是尋找他一生的旅程。聖方濟的的一生,就是一個踰越,他的死亡,正是生命旅程最後的踰越。他勸勉兄弟們要緊記,人生如逆旅,他愛稱兄弟們為世上的「僑民和旅客」。方濟從伯多祿前書(2:11)取用這個稱謂,但聖經多處可在發現這個觀念(如創23:4編上29:15詠39:13;69:9弗2:19希11:13等。)
方濟在自己的遺囑內,指示兄弟們:「要防範,澈底不接受那些為他們修築的聖堂、貧窮的住屋和一切;除非它是相稱聖善的貧窮,那是我們在會規內所誓許的。他們在那裏經常作客,如同僑民和旅客。」(24節)這其實是重申會規的精神:「兄弟們自己毫無佔有,既無房屋、亦無地方、亦無其他事物。他們在此世上要好像旅客和僑民,在貧窮和謙卑中事奉主,果敢地前往乞求救濟。他們亦不應害羞,因為主自己曾為了我們在這世上做了窮人。我最親愛的兄弟們,這是至高貧窮的卓越,它將你們立定為天國的承繼人和君王,使你們事物貧窮、美德超凡。這應是你們的產業,引領你們到常生之地。親愛的兄弟們,把你們完全交付給它,為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在天底下永遠不擁有其他事物。」(1224年具教宗諭令的會規6:2-7)
由於小兄弟是流動的宣講者,旅客和僑民的形象最貼合他們的身份;亦因為他們只是過客,貧窮而不擁有事物能減低他們的負擔。傳記作者記載:「方濟常說:『他不肯為了人們借與他的、一瞬即過的、沒有價值的事物,而放棄永久的嗣業。』又說:『使我們成為天國的嗣子及君王是貧窮,而非你們的虛假事物。』」
(薛二72)聖方濟把旅程與貧窮掛勾,因為旅途的貧窮,與天鄉的富裕是一個神聖的交換。更重要的,那是主耶穌基督親自為了我們人所走過的路,他就是道路本身(若14:6)。因此,方濟多次要他的兄弟們,在這路上要「追隨基督的足印」(伯前2:21)。這種獨具慧眼的見解,是參與聖方濟踰越慶祝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為甚麼要參加每年一度的聖方濟踰越的慶祝呢?反省一個人的死亡,可以從中看到天主永生救恩許諾的實現。聖方濟一生的所言所行,無疑是一位忠信於上主的聖者。傳記作者作了一個綜合:
「與他一起生活的兄弟們知道,他日常的談話,無非是有關耶穌的種種,並知道他的言論如何甘飴及柔美,以及他同他們的交談,如何溫良及充滿恩愛。其口中的言語無非是其內心的滿盈所有的洋溢,無非是充斥於其五內的、光明聖愛之泉所噴出的泡沬。真的,他與耶穌永不分開,他心裏有耶穌,口裏有耶穌,耳裏、眼裏、手裏有耶穌,在其他肢體或部位也有耶穌。啊,他多少次坐著用飯時,一聽到、講到或是想到耶穌,便忘掉肉體的食物,而如論聖人所說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有甚者,多次在行時,由於默想並歌頌耶穌而忘掉了行路,並促請一切元素來頌揚耶穌。由於他經常以可奇的聖愛,在心裏帶有並保存有被釘的耶穌基督,故此蒙受了印五傷的光榮特恩。而這基督,則是他出神時所靜觀的,坐在聖父右邊,享有無可言喻和無可測量的光榮的,至高者的聖子,他與至高者同為至高者,他同聖父及聖神,永生永王,征服並統治世界於永世的至光榮的天主。亞孟。」(薛一115)
慶祝聖人們的死亡,就是學習他們生活的態度;慶祝聖方濟的死亡,就是學習他完全以基督為中心及一切的生活態度。這樣生活行事的人,方濟保證:「上主的神將臨在他們身上,他要在其中做他的家居和住所。他們將是天上父的兒女,做他的工作。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淨配、兄弟、和母親。當忠信的靈魂,藉聖神與耶穌基督結合時,我們是淨配。當我們實行他在天上的父的旨意時,我們是他的兄弟。當我們藉著愛和純潔和正直的良心,把他攜帶在心靈及肉體內;藉著聖善的行動,以應該在人前閃耀的榜樣誕生他時,我們是他的母親。」(致普世信友書48-52節)他在遺囑結束時,向他的兄弟們作出保證:「無論誰遵行了這些(即會規),在天上他要滿溢至高聖父的降福,在地上滿溢他的愛子、偕同護慰的至聖聖神和一切天朝的大能者和一切聖人的降福。我方濟兄弟、你們卑微的僕人,要不論如何地可能,鞏固你們裏面和外邊的至聖降福。」(40-41節)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參與聖方濟踰越慶祝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為甚麼要參加每年一度的聖方濟踰越的慶祝呢?反省一個人的死亡,就是歌頌天主的恩寵,正如教會所強調:「你在聖徒的聚會中享受讚頌;你表揚他們的功勳,就是表揚你恩寵的成果。你使他們的善行,作為我們生活的榜樣。你使我們與他們共融,而形成一家。你因他們的轉求,而賜給我們援助。他們的作證使我們的信心堅強,從事人生的戰鬥,不致失敗,並能同他們一樣獲取不朽的榮冠。」(聖人通用頌謝詞一)簡而言之,是因為「上主的聖者們的去世,在上主眼中十分珍貴。」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