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六十三期 二零零四年 1-21頁
**********
梵二在「探討教會奧蹟時,謹記新約的子民同亞巴郎後裔在精神方面的所有聯繫」(非基4)。這些聯繫也包括舊約以色列的禮儀傳統及慶節,然而基督徒多少也有一個心態,認為「天主為我們早已預備了一種更好的事,以致若沒有我們,他們決得不到成全」(希11:40)。由初期基督徒逐漸放棄許多猶太教的習例,甚至作出與這些習例相違的決定來看,新約子民認為「一說『新的』,就把先前的,宣佈為舊的了;但凡是舊的和老的,都已臨近了滅亡」(希8:13)。基督的出現「廢除了那先前的,為要成立那以後的」(希10:9)。
但這並沒有令基督徒真正放棄所有以色列的傳統,他們依然要慶祝逾越節和五旬節,雖然為它們加添了新的意義。看深一層,這些慶節都有其聖經根據,而且是天主隆重宣佈:「要當作上主的節日來慶祝;你們要世世代代過這節日,作為永遠的法規」(出12:14)。上文是指逾越節而說的,但春季薦新節、五旬節、贖罪節和帳棚節的規定,都附有這句隆重的按語:「這為你們世世代代,在任何住處,是一永久的法令」(肋23:14,21,31,41)。究竟教會是否必定按照聖經的規定,舉行這些慶節?抑或按上述的「新陳代謝」原則放棄它們,或選其所好?這是否誠如聖體頌「皇皇聖體」(Tantum ergo)所說的:「古教舊禮已成陳跡,新約禮儀繼聖功」(et antiquum documentum novo cedat ritui)?這些問題頗為複雜,並非一篇短文可以探討。本文謹從其中一個慶節著手,亦是一個較少天主教徒關注和討論,甚至甚少認識的慶節──帳棚節。我們要設法交代教會為何沒有帳棚節。為了明白這點,我們先要從歷史,從今日猶太人的慶節,來理解帳棚節的意義。
本文研究猶太人的慶節時,將會循著許諾之地和以色列民族這兩個方向來探索;用今日猶太人喜用的講法,即循著「以色列地」和「以色列民」這兩條思路。前者屬自然生態和地理的領域,後者屬民族歷史和神學(救恩史)的範疇。如果說天主的救恩是在歷史中完成(救恩史),我們也得說它是在地理中完成(救恩地理),因為這歷史是具體地發生在這一片土地上。這片土地包括了地貌、民族、氣候、農牧生活、生態環境、動植物群等要素,它們不但構成歷史上以色列民族生活的環境,更是救恩實現的背景,耶穌也多次以這些東西來設比喻,使人更易明瞭天國的奧秘。農牧生活對猶太人的慶節,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民族的歷史與這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許多人研究猶太慶節時,直接而且只採用聖經有關這些慶節的地方來討論。固然聖經研究對明瞭猶太慶節是不可缺少的,但聖經記載本身也有其特性,並非狹義上的歷史文獻,必須經過各種考證(criticism),才能確定其含義。但聖經與以色列民族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它除了以他們的經驗為形式對象(formal object)外,更從他們在歷史中的反省獲得活生生的意義。換句話說,這些二、三千多年前寫下來的文字,在含義和理解上都繼續發展下去,有一個自己的生命,這亦即「聖傳」的意思。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猶太人(以及基督徒)在聖經時代以後,直至今天,對這些經文的反省。尤其要注意他們如何在聖殿毀滅後,在家庭、會堂和社群中,不斷充實和生活出這些慶節來。這些都是他們對信仰的理解和實踐。
我們進行研究的步驟將會是:(1) 今日猶太社會如何舉行這慶節─家庭、會堂、社群;(2) 慶節所用的禮典、經文、習尚;(3) 慶節與農牧生活、地理環境、自然生態和猶太民族歷史的關係;(4) 經師文學對舉行慶節的規定和指示─米市納、塔耳慕得;(5) 聖經的規定和舉行慶節的記載;(6) 新約與基督徒對猶太慶節的態度和理解。
我們謹希望透過這研究,能加深對我們信仰根基的認識,從這豐富的精神遺產汲取營養,充實我們的禮儀和信友生活,並發揚光大。
帳棚節是三大慶節之一,在提市黎月(tishri)亦即厄塔寧月(etanim)十五至二十一日舉行。這慶節具有深遠的農務意義,即收穀入倉和收集果實的慶節,最初稱為「收藏節」(hag ha-asif):「即在年尾,由田地中收歛你勞力所得的慶節」(出23:16; 參看出 34:22)。又稱為「帳棚節」(sukkot),以記念以色列人在曠野住在帳棚四十年的生活(申16:13,16; 肋23:34)。這是個喜氣洋洋和最隆重的節日,也被稱為「喜樂的時節」(zeman simhateinu)(參看申16:14; 肋23:40),或「上主的慶節」(hag adonai)(肋23:39),甚至只稱為「那慶節」(ha-hag),即最大的慶節(列上12:32; 則45:25)。
在今日的猶太傳統中,帳棚節一方面與提市黎月初一的「新年節」(rosh ha-shanah)和初十日的「贖罪節」(yom kippur),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兩個節日被稱為「大節」(High Holidays)或「敬畏的日子」(yamim nora'im- Days of Awe),是集中在悔罪和審判主題上的節日,氣氛非常嚴肅。另一方面,帳棚節七日慶期後的提市黎月二十二日(即第八日),跟著有「聖會節」(shemini atzeret),二十三日舉行「慶法節」(simhat torah)。這兩個節日可視為帳棚節的延續。這些慶節都集中在提市黎月內舉行(約公曆九至十月間),使這月份倍添熱鬧。(按:2004年9至10月的猶太慶節日期如下:16/9新年節;25/9贖罪節;30/9帳棚節;6/10聖會節;7/10慶法節。)
今日猶太人在這個慶節要奉行三項誡命:1.住在帳棚(sukkah)內;2. 把四種植物(arba'at ha-minim)拿在一起;3.在慶節中歡樂。此外,還要誦念 4.「賀三納誦」(hosha'not),5. 誦讀《訓道篇》,以及 6. 舉行「大賀三納禮」(hosha'na rabbah)。
1. 帳棚(sukkah,複數:sukkot)─ 猶太人為慶祝這節日,紛紛在自己的花園、涼台、天台、停車場等空地,用樹葉、枝條、木架和帷帳支搭帳棚,並且在當中吃飯和款待親友及訪客。這傳統源於聖經的法律:「七天之久,你們應住在帳棚內,凡以色列公民,都應住在帳棚內,好叫你們的後代知道,當我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國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帳棚內:我,上主是你們的天主」(肋23:42-43)。猶太的哈息待(Hasidism)傳統更在贖罪節後隨即支搭這個帳棚,好能讓誡命接踵而來,像他們所說的「力上加力(me-hayil el-hayil)」(詠84:7)。近年來各會堂或社區所支搭的大型團體帳棚,似有取代各家自搭帳棚的趨勢,但在以色列地,各家支搭帳棚的風氣仍然普遍,且有增無已。
猶太人大部分都會象徵式地在這帳棚至少吃一頓飯,但很少會在其中度過七日七夜的。傳統上以棕樹枝為支搭帳棚的材料,也有用其他枝葉者,尤其橄欖枝(參看厄下8:15)。今日更有預先製成的帳棚(prefab sukkah)出租或出售(尤其在美國)。
支塔帳棚的規則如下:(1)帳棚必須是臨時性的,以提醒人們選民在曠野的流浪生活,以及人生的變易無常和瞬息即逝。(2)帳棚應用作棲身之所,為此應悉心裝飾,在那裡進餐和消閒,並在那裡研讀聖經和猶太經典(Talmud Sukkah 28b)。(3)帳棚的上蓋(skhakh)尤為重要,必須符合《塔耳慕得》的規定,不能完全用圍板蓋搭,因為上蓋必須用枝葉遮蓋,讓人可以看到星空。否則這「帳棚」便失去了曠野臨時居所的特色,不能「叫你們的後代知道,當我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國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帳棚內」(肋23:43)。(4) 帳棚是慶節用的,故須裝飾。人們多用鮮花、水果、剪紙、和神秘嘉賓(ushpizin)名單等飾物,把它裝飾得美輪美奐。《塔耳慕得》建議用手織的掛氈、果仁、蜜桃、石榴、葡萄籐及果、盛著橄欖油的壺、麥穗等來裝飾(Talmud Betzah 30b)。
慶節的第一天晚上,在家中燃點一支蠟燭,並誦念「燃蠟祝文」(hadlakah):
「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我們讚美你,因為你藉誡命祝聖了我們,又命我們燃點慶節的燭光。」
然後誦念「謝恩祝文」(she-he-heyanu):
「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你造生了我們,保全我們,扶持我們直到今夜,我們讚美你。」
不同於安息日的燃燭儀式,在這慶節上先誦念祝文,然後才燃點慶節的燭光。在開始進餐前,再加念葡萄酒祝文和祝聖慶日祝文(kiddush):
「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我們讚美你,因為你藉誡命祝聖了我們,又命我們住在帳棚內。」
至論按照誡命:七天之久住在帳棚內,在實踐上確非易事,歷代的經師有鑒於此,作出了許多適應性的規定和豁免。今日人們大多數會在帳棚中進餐,尤其在慶節的第一天晚上,或至少在裡面誦念祝酒和慶日的祝文(kiddush),和祝福麵包的祝文(motzi)。其餘的時間,只要能在帳棚內感到舒適,人們都會設法在裡面消閒、讀經、款客,但若天氣不佳或下雨,則毋須留在帳棚裡。經師們甚至禁止人們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留在帳棚內,因為這有違慶節的原意:「應在上主你們的天主面前喜樂」(肋23:40)。「獲豁免在帳棚進餐,卻堅持不離開帳棚的人,並不會因遵守了誡命,而獲得天主的賞報,他只是個無知的笨蛋而已」(Talmud Shulhan Arukh)。如果有人在下著大雨時,在帳棚中誦念祝文,這只會被視為妄呼天主的聖名(berakhah le-vatalah),因此是嚴禁的。
按傳統人們在七天的慶期中,每天邀請一位神秘嘉賓(ushpizin)到帳棚來。這傳統源自十六世紀在察法德(Safed)的神秘學派(kabbalists),他們還寫了邀請神秘嘉賓的禱文。他們認為七位嘉賓代表著宇宙的七個境界(sefirot)。東方猶太傳統(Sephardic,多屬西班牙系)還預留一個空座給神秘嘉賓,並誦念說:「這是給神秘嘉賓的座位」。也有些傳統每天燃點一支蠟燭,用來迎接這位嘉賓。傳統上的七位神秘嘉賓都是曾經流浪的聖經人物:亞巴郎曾由烏爾(Ur)遠赴客納罕,依撒格也遍遊客納罕,雅各伯逃難至帕丹阿蘭(Paddan-Aram),若瑟被賣至埃及,梅瑟由埃及逃亡至米德楊(Midian),後與亞郎一起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四十年,達味在曠野逃避撒烏耳王的追殺。他們的生活都反映出,「帳棚」是居無定所或流離失所的象徵。近年來更有人邀請聖經上著名的女性人物:撒辣、辣黑耳、黎貝加、肋阿、米黎盎、阿彼蓋耳、艾斯德爾,作為慶節的神秘嘉賓。
聖經規定在帳棚節的「第一天,你們應拿著樹木結的美果、棕櫚樹枝、葉密的樹枝和溪邊的柳條;如此七天之久,應在上主你們的天主面前喜樂」(肋23:40)。在聖經時代,人們拿著棕櫚樹枝繞著聖殿的祭壇遊行(參看詠118:27)。
聖經所提到的四種植物中,只有兩種可以清楚鑒定是什麼植物:即「棕櫚樹枝」(kappot temarim)和「溪邊的柳條」(arve nahal);其他兩種的描寫很籠統:「樹木結的美果」(peri etz hadar)和「葉密的樹枝」(anaf etz avot):我們很難從聖經的話鑒定這些是什麼植物。但歷來猶太經師都指定了這四種植物:(1)「樹木結的美果」就是香椽果(etrog)(Citrus medica),乃一種柑橘屬(citrus)的果樹,原產地為亞洲,在充軍回國後期才由印度經波斯傳入,今日多種植於巴勒斯坦沿海一帶。慶節適用的香椽果底部必須附有完整的疙節(pitam)。猶太傳統指知善惡樹乃香椽樹,因為只有它的果實是「好吃和好看的」(創3:6)。(2)「棕櫚樹枝」是棗椰樹的嫩葉(lulav)(Phoenix dactylifera),即長在樹梢而尚未開啟的嫩葉。棗椰樹屬棕櫚科植物(palm),嚴格來說,並沒有真正的樹枝,葉柄直接連於樹幹上。(3)「葉密的樹枝」是桃金孃(hadas)(Myrtus communis),長於山坡、平原、窪地和叢林中,最高約二公尺,葉密多枝,夏日開花,五瓣白色,有清香。(4)「溪邊的柳條」是楊、柳樹(aravah)(Populus euphratica和Salix acmophylla)。雖然楊與柳有別,柳樹枝條較柔軟,多呈垂懸狀,樹葉尖長,而楊樹兼有尖長和圓闊兩種樹葉(參看詠137:2);二者均生於溪邊,且被用作帳棚節的「柳條」。
這四種植物在猶太傳統中,具有多重的象徵。(1) 以色列出埃及的歷程─棗椰樹是西乃的本土植物,正好記念他們四十年的曠野流浪生活。楊柳樹盛產於約旦河畔,正好記念他們在約旦河谷暫居,預備進入許地。桃金孃盛產於以色列人聚居的山地,若蘇厄曾命令他們說:「那裡雖是森林,盡可砍伐,開闢的土地自然歸於你們」(蘇17:18)。因此這種葉密的樹叢,正記念他們佔領許地,闢土耕種的經驗。四種植物,只有香椽果是果實,這好比他們在許地所生產的美果。(2) 棕櫚樹葉是勝利的象徵;楊柳只生長於多水的地方,它們成了祈求風調雨順的象徵;桃金孃的常綠和清香,使它成為興盛和永生的象徵;香椽果則是豐收的象徵。(3) 以色列社會的象徵─香椽果既香且甜、棗子雖甜而無香、桃金孃雖香而無味、楊柳既無香又無味;這便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有人學問淵博且有善行,有人雖學問淵博而無善行,有人雖非學問淵博,卻有善行,還有些人既非學問淵博又沒有善行。(4) 團結合一的象徵─四種植物雖各有不同,但都要拿在一起來歡慶節日,天主也聚集各種不同的人,以兄弟友愛的連繫使他們團結一致,不分彼此,互相尊重,互諒互讓。(5)人身體的象徵─香椽果象徵心臟,棕櫚葉象徵脊骨,桃金孃象徵眼睛,柳條象徵口舌。四種植物一起表示我們願以身體的重要部位和器官來讚美光榮天主。以上都是歷代經師對這四種植物的詮釋。
猶太人尤其在會堂晨禱(shaharit)中,在誦念「亞肋路亞詠」(hallel)和行「賀三納禮」(hosha'not)時,把四種植物拿在一起行搖禮。
(a) 搖禮─這四種植物通常以長形合攏著的棕櫚葉放在中間,葉基附近的小葉編織成兩個容器,右邊放著兩條柳條,左邊放著三枝桃金孃(統稱為「棕櫚葉束」lulav),然後把香椽果挾在一起,雙手拿著。舉行搖禮的程序如下:
1. 站著用右手拿著棕櫚葉束,棕櫚葉脈應向著自己。
2. 以左手拿香椽果,把它的結蒂指向地面,並和拿著棕櫚葉束的手合在一起。
3. 然後誦念以下祝文(berakhah):
「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我們讚美你。因為你以誡命祝聖了我們,又命我們以棕櫚枝舉行搖禮。」(只在慶節首日)
然後誦念「謝恩祝文」(she-he-heyanu):
「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你造生了我們,保全我們,扶持我們直到今日,我們讚美你。」
4. 把香椽果的蒂部指向上,然後拿著棕櫚葉束搖晃。
祝文也可在家中誦念,通常是在帳棚內舉行,把這慶節的兩個象徵事物─帳棚和四種植物,連結在一起。許多人則在晨禱的「阿肋路亞詠」前舉行搖禮。有些東方猶太傳統,則先誦念了祝文後,才分別舉行搖禮。
(b)阿肋路亞詠(hallel)─上面已提過有人在誦念「亞肋路亞詠」前,先誦念四種植物的祝文。在晨禱中誦念詠118時,拿起這四種植物,向著前後左右上下各方搖晃。在誦念詠118:1「請你們向上主讚頌」(hodu ladonai)時,搖動兩次;在誦念詠118:25「上主,求你救助」(ana adonai hoshi'ah na)時,搖動兩次;最後在誦念詠118:29「請你們向上主讚頌」(hodu ladonai)時,再搖動兩次,總共搖動六次。每次搖動棕櫚葉束時,先將它們按次序指向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每處搖動三下,方式是伸手、搖晃、再縮回,重複再做。
(c) 賀三納禮(hosha'not)─ 帳棚節的七日慶期內,每天在會堂晨禱中都舉行「賀三納禮」,即眾人圍著讀經台(bemah)繞行一周,並誦唱每天指定的「賀三納誦」(hosha'not),這是專為帳棚節而作的詩歌,每句均以「求你救助!」(hoshi'ah-na)開始。這習俗源於聖經時代在聖殿繞祭壇而作的遊行,今日會堂的讀經台(上面的法律書卷軸),代替了昔日聖殿內的祭壇。
遊行程序如下:在「延續禮儀」(musaf)完結後,或按別的傳統在誦念完「阿肋路亞詠」後,先打開藏經櫃(aron ha-torah)取出聖經卷軸,安放於讀經台上,讓藏經櫃繼續打開。領經員拿起棕櫚葉束,開始誦唱「賀三納誦」,會眾以對答形式回應所唱的詩節,並拿起自己的棕櫚葉束,跟著領經員繞讀經台遊行一周,然後各回本位。聖經卷軸放回藏經櫃,然後關上櫃門。
「賀三納誦」的內容按星期天而定。安息日有特殊的「賀三納誦」(hosha'na am netzurah),但當日不作遊行(聖經時代也是如此),藏經櫃雖照常打開,但不取出聖經卷軸來。「賀三納誦」節譯如下:
「我們的天主啊,為了你之故,求你救助我們(hosha'na)!
我們的創造主,為了你之故,求你救助我們(hosha'na)!
我們的救贖主,為了你之故,求你救助我們(hosha'na)!
我們的訓導者,為了你之故,求你救助我們(hosha'na)!
為了……之故,求你救助我們(hoshi'ana)!
為了……之故,求你復興我們(hatzlihana)!......
請聽,傳報喜訊者的聲音說…(kol mevasser mevasser ve-omer)
求助你的子民,祝福你的產業,保守和扶持他們,直到永遠…
好使地上萬民都知道:你,上主,是唯一的天主,別無他神。
(在大賀三納禮上,拍打柳條五次)
上主,我們和我們祖先的天主,願你開恩…
願上主給你開啟祂的寶庫及蒼天,
賜你的土地適時的雨水,並祝福你手中的工作。阿們。」
西方猶太傳統(Ashkenazic,多屬德意志系)在帳棚節期中的安息日誦讀《訓道篇》。此書的中心思想是世物的虛幻,這與帳棚節的信息:我們所擁有的財物和家園,並非我們的靠山,非常吻合。正當一年的農務完成,人人可以安享豐衍,在上主前歡樂時,這書卷提醒人們:「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為人究有何益?…總而言之:你應敬畏天主,遵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眾人的義務」(訓1:2-3; 12:13)。作者對「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裁種有時…」(3:1-8)的思想,亦很配合一年農事的結束和重新開始。「人除了吃喝和享受自己勞作之所得以外,別無更好的事。我看透了:這是從天主手裡來的」(2:24),這點很符合帳棚節的喜樂精神。
5. 大賀三納禮(hosha'na rabbah)─ 帳棚節期最後一天(提市黎月二十一日),在誦唱「賀三納誦」時,拿著棕櫚葉束共繞讀經台七周,而不是平常的一周,而且不但把手中的棕櫚葉束搖動,還要拍打柳條。藏經櫃打開後,不但取出一個聖經卷軸,而是把所有的卷軸都拿出來。有些傳統拿出七個卷軸,然後在每繞一圈後,送回一卷軸。也有傳統在此時拿出另一束柳條,用來拍打在地上。
人們在聖經時代的帳棚節中,在祭壇四周拍打柳條,讓葉片完全脫落,象徵擺脫罪惡,因為這天被視為每年最後的審判日(參看Mishnah Sukkah 4:5-6)。經師們相信,即使是嚴峻的判決,仍可在今天得到緩判,然後才在「生死冊」上蓋印定論,因此這個拍打柳條的儀式極為隆重。今日人們仍在椅子或地上拍打柳條。在誦唱「賀三納誦」至「…傳報喜訊者的聲音說…」(kol mevasser mevasser ve-omer)(參看依52:7)一句時,大家一起拍打柳條五次,也有些人在拍打前,把它們像棕櫚葉束般搖晃。
這天的禮儀結束後,人們彼此互祝說:「定案吉利」(pikta tava),就如他們在(提市黎月初一)新年節(rosh ha-shanah)那天,祝賀他人說:「願你獲判流年吉利」(leshanah tovah tikkatev vetehatem)。「大賀三納禮」的午後,人們開始拆卸帳棚。有人習慣在「大賀三納禮」的當天晚上徹夜研讀聖經(tikkun leil hosha'na rabbah)。
帳棚節的第八天(提市黎月二十二日),雖然節期已結束,卻又開始一個新的節日:「聖會節」(shemini atzeret),即(帳棚節)「第八天的聖會」。這是人們祈求冬雨如期來臨的時候,會堂中的「補充禮儀」(musaf)結束時,誦念「求雨禱文」(tefilat geshem):「你呼風喚雨…」(mashiv ha-ruach umorid ha-gashem)。
為明白帳棚的意義,我們必須細看這節日產生的地理和氣候背境。聖經規定:「應遵守收藏節,即在年尾,由田地中收歛你勞力所得的慶節」(出23:16)。所謂「年尾」是指農事上一年的工作結束之時,即陽曆九至十月間。這時那些尚留在打穀場上的穀物,會被迅速收藏起來,免得被即將來臨的冬雨弄濕。在屋頂上涼曬了一段時間的無花果和葡萄乾,也要收集起來。橄欖也從樹上打了下來,放進石磨榨取那怡人怡神的橄欖油(民9:9),或經浸漬留作食用。棗椰樹上成熟了的棗子,也一束束的被割下來,以榨取甜美的糖醬,或涼曬備作食用。
(1)為何住在帳棚內?─秋收時在田間和果園裡臨時蓋搭的「帳棚」,亦即依撒意亞所說的:「葡萄園裡的茅舍(sukkah),胡瓜園中的草蘆(melunah)」(依1:8),在這時候已被棄置荒廢。可是正當此時,聖經卻命人重建起這些帳棚,並要住在裡面過節,在上主面前歡樂,豈不是有點令人費解嗎?聖經給予的解釋是:「好叫你們的後代知道,當我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國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帳棚內」(肋23:43)。正如出離埃及的事蹟與第一個月(阿彼布月aviv)有關,天主在西乃山頒賜法律的事蹟又與第三個月(息汪月siwan)有關,這個記念在西乃曠野住在帳棚(sukkah)的事蹟,是在第七個月(提市黎月tishri)發生。聖經記載以色列人由出埃及開始,一直都是住在帳幕(ohel)內的(出16:16; 18:7; 33:7-9),為什麼到了第七個月卻會住在帳棚(sukkah)中?這裡所指的帳棚究竟是什麼?
《塔耳慕得》的「帳棚篇」,頗能有助我們明瞭這問題,當中記載了兩位經師對「帳棚」的理解:「根據經師厄里厄則爾(R.Eliezer ben Hyrkanus the Great)的理解,這指的是上主的雲彩。但經師阿基巴(R. Akiva)卻說:他們為自己蓋搭了真實的帳棚」(Sukkah 11b)。經師厄里厄則爾認為,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應該是採用靈活性高、且能收疊起來重新支搭的帳幕(ohel - tent),因此他認定這裡所指的「帳棚」(sukkah),實為上主在整個旅程中讓以色列子民遮蔭和給他們引路的雲彩(出13:21; 14:19; 厄下9:19; 詠105:39; 格前10:1)。經師厄里厄則爾一生住在以色列地,年輕時當過農夫,不熟悉西乃牧人的生活,無法明白在這個月份,正當以色列地(冬)雨季開始,人人棄置了「葡萄園裡的茅舍,胡瓜園中的草蘆」(依1:8),為何聖經竟要人住在帳棚內過節。
相反的,經師阿基巴當了牧童四十年之久,對西乃的遊牧生活較有認識。他能計算到以色列人自第一個月(阿彼布月)開始流浪曠野,到了第七個月(提市黎月),他們正遇到曠野的草場逐漸消失,四周的蓄水池和水潭開始乾涸。這個時候正是牧民離開散落的牧放地,一起帶同羊群走到綠洲去的時候。年中這個季節,只有在棕櫚叢生的綠洲還能找到水源,雖然這裡人畜密集,生活不如外面寫意,但也成了牧民的交往機會。今日西乃曠野的牧民,仍在帳棚節左右開始來到各綠洲。這時人們把熟得發紫的棗子,一朿朿的由樹上割下,放在地上涼曬,貯作食用,或榨取甜美的糖醬,然後把棗核曬乾,磨成粉狀,用來餵飼年老無齒的駱駝。而那些割下來的棕櫚葉,便拿來蓋搭清涼通爽的「帳棚」作棲身之所,暫停不用年中其他季節適用的帳幕──這便是「帳棚」的由來。其餘的棕櫚葉便用來編繩造籃,甚至製成地蓆和鞋履等用品。
因此,在提市黎月住在帳棚內過節,確能令人想起以色列人曠野的流浪生活,只是他們在那四十年中並非全年住在帳棚內。可惜這習慣在以色列地卻構成了不便之處。因為這季節是以色列地雨季的開始,這種帳棚只適用於炎熱乾旱的西乃曠野,而不適用於以色列地。但正為了這個原故才成為猶太宗教的特色。正如另一位十四世紀的經師雅各伯•本阿協爾(R. Jacob ben Asher)所說的:「聖經把建造帳棚的誡命,與出離埃及的事蹟連結在一起…因此我們要在第七個月雨季開始之時蓋搭帳棚。這季節正是人人丟下帳棚,各自歸家安住的時候,而我們猶太人倒要離開安宅,走進帳棚去閒坐。這才能顯出是天主命令我們才做這事」(Tur Orakh Hayim, Ba'al Ha-Tur, para. 625)。
(2) 四種植物(arba'at ha-minim - the 4 species)的啟示 ─ 聖經論及帳棚節說:「第一天,你們應拿著樹木結的美果、棕櫚樹枝、葉密的樹枝和溪邊的柳條;如此七天之久,應在上主你們的天主面前喜樂」(肋23:40)。在這個慶祝一年農事完成的時候,聖經沒有命人拿所收成的果實來慶祝,卻叫人拿起四種非種植的植物來慶祝,其中只有一種是「樹木結的美果」,但卻沒有指明這是什麼。
《塔耳慕得》極注重這四種植物的鑒定。1.香椽果(etrog: Citrus medica)是樹木結的美果,樹與果都很美。石榴(rimmon: Punica granatum,參看歌4:3)雖美,但其樹貌不揚。(角豆樹)豆莢樹(carob: Ceratonia siliqua,參看路15:16)雖美,但其果貌不揚(參看Jerusalem Talmud, Sukkah 3, 5)。2. 桃金孃(hadas: Myrtus communis)是葉密的樹,除枝葉茂密外,枝葉還覆蓋著樹幹。橄欖樹(zayit: Olea europaea)雖翠綠怡人,卻並非葉密,而且樹幹無枝葉。懸鈴木(armon: Platanus orientalis)葉子雖密,樹幹卻無枝葉,而且更是落葉喬木。夾竹桃(harduf: Nerium indicum)雖葉密花美,而且枝葉覆蓋著樹幹,但它有毒,不能成為聖經所指的好樹(參看Sukkah 32b)。3. 楊、柳樹(aravah: Salix acmophylla和Populus euphratica)是溪邊的柳樹。楊樹樹皮白色,兼有長形和圓形的葉,齒狀葉緣。柳樹樹皮紅色,葉呈長形(參看Sukkah 33b-34a)。4)棗椰樹(tamar: Phoenix dactylifera)是棕櫚樹,盛產曠野和以色列地一帶,是人人熟悉的樹木,根本無須鑒別。以上都是以色列地常見的植物。
《塔耳慕得》記載了許多解釋這四種植物意義的「米德辣市」(midrashim)。但十二世紀西班牙的偉大經師邁蒙尼德(Maimonides 1135-1204,亦稱拉姆班Rambam),對這些解釋表示不滿,他在所著的《迷途指津》(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中指出:「昔日聖賢以米德辣市的方式解釋它們,把它們用作隱喻(metaphor),或作富有詩意的解釋…米德辣市的話並不是這經文的真義…據我看來,這四種植物是以色列人離開曠野、進入有果樹和溪流之地,因而感到喜樂的象徵。為了要紀念此事,人們便拿地上最優美的果實〔樹木結的美果〕、最怡人的清香〔葉密的樹枝〕、最美麗的樹葉〔棕櫚樹葉〕和植物中的佳麗〔溪邊的柳條〕來慶祝」(Part 3, ch. 43)。經師邁蒙尼德顯然是以這四種植物,來象徵由曠野至許地的各階段。這很符合聖經把選民的歷史事件,與以色列地的農事程序連在一起來紀念。
除了這個歷史象徵外,在民間習俗和猶太文學裡,這四種植物都有它們固有的象徵,與帳棚節的禮儀息息相關,這都來自它們的植物學上的特性。香椽果長採長有,是典型的多產象徵,況且它底部的疙節(pitam)顯著,甚至呈突疙狀,而這是雌蕊柱頭的痕跡,故具生育的含義。民間有服食香椽果以治療不育,和催生男嬰的信念。
《塔耳慕得》說:「人們如何實踐有關柳條的誡命呢?耶路撒冷附近有個名叫摩匝(Motza)的地方。人們習慣到那裡切取修長的柳條,把它們豎在聖殿的祭壇四周,它們的枝稍垂向祭壇…人們每天繞著祭壇遊行一週,並高聲誦念:上主,我們求你救助!上主,求你復興我們!(詠118:25)…第七天,他們會繞祭壇七週」(Sukkah 4,5)。我們都知道,柳條被割下若不放在水中,很快便會枯死,為此它們的枝稍最先因缺水而垂向祭壇。柳條較其他三種植物更快枯死,這事實也見於闡釋《出谷紀》的「米德辣市」:「正如柳條先於其他三種植物枯死,同樣辣黑耳先於她姊姊逝世…正如柳條先於其他三種植物枯死,同樣若瑟先於他兄弟逝世」(Vayikra Rabba 30, 10)。放在祭壇四周的柳條顯然是祈禱的核心──正如柳條沒有水份便要枯死,我們沒有天降甘霖,也會渴死和餓死,所以:「上主,我們求你救助(hosha'ana)!上主,求你復興我們!」這些在帳棚節前出售的柳條遂被人們冠以「賀三納」(hosha'anot)的綽號。
今日在以色列地的桃金孃盛長於加里肋亞溪畔的山坡,也見於戈蘭高地一帶。它與柳條不同,被割下後,在無水的情況下仍然挺直,兼且翠綠和散發清香。在山林大火後,它們往往是最先恢復過來,生出三行平排的新葉,遂成為永生的象徵。人們習慣在舉行婚禮時,由新娘子拿著桃金孃枝,人們更把它編成新人的冠冕。也有人把它放在臨終者的床上,或用來裝飾新開張的店鋪。這好比祈求天主賜予繁榮和成功:「上主,我們求你救助!上主,求你復興我們!」
棕櫚枝是勝利的象徵。充軍回國後期,棕櫚枝常用於歡樂的慶典,尤其慶祝勝利。「一百七十一年(141 BC)二月二十三日,猶太人興高彩烈地,拿著棕櫚枝,彈著琴瑟,敲著鐃鈸,拉著提琴,唱著詩歌,進入堡壘,因為大仇敵已從以色列肅清」(加上13:51)。公元66 年,第一次反羅馬的猶太革命中,人們鑄造了很有象徵性的錢幣,上面刻有棕櫚枝和用棕櫚葉編織的籃子,還寫上了「熙雍的拯救」等字眼。
由此可見,這四種植物與以色列地和民族的歷史和風俗,有著根深柢固的關係。這些植物並沒有任何魔法的意義,卻提醒猶太人與天主間的盟約,這盟約與民族的盛衰存亡,以及他們享用這土地,有著不可解的連繫。
1. 慶節的沿革-在聖經古老的禮儀記載中,最先記述這慶典細節的是申16:13-15。在這記載中,這慶節稱為帳棚節,但沒有解釋這名稱的由來;這是到耶路撒冷中央聖所去朝聖的慶節,節期共七天。若暫且不理要住在帳棚這一特點,這慶節的結構完全和撒羅滿舉行的聖殿祝聖禮吻合(這祝聖禮也是在帳棚節舉行,參看列上8:65-66):善信來自全國各地,節期共七天,第八天君王下令眾人各自回家。
肋23:33-43有更詳盡的儀式記載,其中34-36重複了申16:13-15的規定,但卻提及第八天的慶典,這是個罷工的節日,應舉行聖會和獻祭(參看猶太人的「聖會節」shemini atzeret)。戶29:12-34除列出那七天節期應奉獻的祭品外,戶29:35-38更列出了這第八天應作的祭獻,就數量而論,遠不及前七天的節期所獻的。這第八天常與七天節期有別,似乎是一個附帶舉行的節日,或視作帳棚節的總結。編下7:8-10記載撒羅滿所舉行的慶典時,卻把兩件事情分開,先是祝聖聖殿共七天的慶典,然後才是帳棚節的七天慶典,前後共十四天。(列上8:65受到編下7:9的影響,有一註釋竄進了經文中,這是希臘七十賢士本所沒有的)。
厄下8:13-18有關充軍回國後舉行帳棚節的記載,特別提到向全體民眾朗誦法律書(8:18)。在帳棚節期向全體民眾朗誦法律書的習慣,在列王時代是由君王執行的,讀的是《申命紀》的法律。這「宣法禮」(hakhel)一般是在安息年(shmittah)後一年的帳棚節舉行(今日以色列國曾試圖復興此禮,1948年復國後,首次在1952年舉行;1994年以色列總統在聖殿西牆/哭牆朗誦了法律書)。厄下8:14提到肋23:42-43規定人要七天之久住在帳棚中,人民遂跑到山上砍下「橄欖樹的枝葉、野橄欖樹的枝葉、長春樹的枝葉、棕樹的枝葉,和其他茂盛樹的枝葉」(厄下8:15),開始在屋頂、聖殿庭院、耶路撒冷的廣場上,為自己的家人蓋搭帳棚。「從農的兒子若蘇厄之日起,直到今日,以色列沒有舉行過如此的盛事」(厄下8:17)。這新穎之處,似乎並不在於蓋搭帳棚這一古老習俗,而是要在耶路撒冷過此慶節。
這慶節法律上的最後修訂見於肋23:40-41:要拿著一個美果和枝葉,一連七天在上主前歡樂。厄下8:13-18並沒有提到任何果實,因為這與搭建帳棚無關。舊約後期的歷史記載告訴我們,猶大瑪加伯光復聖殿雖然是在基色婁月(第九個月),卻要「按著舉行帳棚節的儀式,興高彩烈地慶祝了八天…他們拿著花枝,青枝和棕櫚樹枝,歌頌那位賜他們能順利清潔聖殿的天主」(加下10:6-7; 猶太人不視《瑪加伯書》為聖經,卻在聖殿重建節hanukkah誦讀此書的某些部分)。
2. 奠水禮(ketzad ha-mayim)- 聖經時代除了那多姿多彩拿著棕櫚葉束的遊行外,還有一個這慶節獨有的奠水禮,這儀式明顯是為祈求天主沛降甘霖。這儀式在七日慶期內每天早上禮儀中舉行。按《米市納》記載,一位年輕的司祭要拿著兩個金罐,由聖殿下到史羅亞池(Shiloach)汲水(這水池的水來自耶路撒冷唯一的水泉-基紅泉〔gihon〕,水泉離史羅亞池四百多公尺,希則克雅王曾鑿池築溝,引水入城〔參看列下20:20〕)。然後抬著水罐由聖殿的水門(Water Gate參看厄下8:3)進入,一路上人民夾道歡迎,進門時司祭還會吹號三響。主禮的司祭遂燃起火炬,帶領汲水的年輕司祭和人民進入聖殿,他沿祭壇的斜坡走上去,到了祭壇的南面,然後轉身朝向西方,那裡放著兩個銀盆,一個為奠酒,一個為奠水。司祭把水倒進奠水的盆裡,其時人民歡呼歌唱,並彼此祝賀說:「惟願上主由熙雍山向你祝福,使你一生得見耶路撒冷的福祿,使你目睹你的子女的子女,見到以色列民的平安富足」(詠128:5-6)。
整個儀式都在興高彩烈的氣氛下進行,似乎這就是依撒意亞所說的:「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援的泉源裡汲水」(依12:3)。《米市納》還說:「人若未見過汲水(bet ha-sho'evah)的喜樂,可謂不知喜樂為何物」(Sukkah 53b)。
3. 燈火通明的晚間慶典 -《塔耳慕得》很生動的描寫了慶節第一天晚上的歡慶節目。在聖殿的婦女庭院建起了三座看台,上層為婦女,下層為男人。庭院中放置了許多巨型燈台,每座燈台有四個臂叉,上面各有一巨型油斗,每個可容28公升油。年輕的司祭抬著油壼沿梯爬上燈台,把油注入斗中,然後用棄置的棕樹葉和司祭的舊腰帶作燈蕊,燃起熊熊的燈火,使黑夜變成白天一樣光明!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手拿火炬,載歌載舞。《塔耳慕得》記載,曾有一位道行高深的長者,加瑪里耳之子西默盎(R. Simeon ben Gamaliel),手拿八個火炬,淩空翻騰,伏地叩首,手指按在地上,然而火炬卻沒有觸及地面,他更俯身親吻地面,然後反騰站了起來,搏得全埸的歡呼唱采(Sukkah 53a)。
肋未人則組成樂團,在分隔以色列(男人)庭院和婦女庭院的尼加諾爾門(Nicanor Gate)前,在那裡的十五級台階上奏樂,這十五級台階相應《聖詠集》的十五首「台階詠/登聖殿歌」(Shir ha-ma'alot詠120-134)。此外,還有一個在婦女庭院中舉行的遊行,人們朝著聖殿的東門列隊前進,到達那裡時,便齊齊掉轉身來,朝著西方誦念說:「我們的祖先曾背向上主的聖所,他們正面向東方朝拜太陽(則8:16),我們的眼目卻注視著上主(詠123:2)」。
1. 耶穌與帳棚節-帳棚節在新約時代仍是一年最隆重和最喜氣洋洋的慶節。《若望福音》記載「猶太人的慶節,帳棚節近了」(若7:2),耶穌暗自上京,那時「慶節已過了一半,耶穌就上聖殿裡去施教,說…我的教訓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者的…是那真實者派遣我來的…是他派遣了我」(若7:14,17,28,29; 參看若8:26,29)。這慶節的奠水禮是由史羅亞池汲水來舉行的,若望卻指出:「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參看希伯來文shiloach)」(若9:7)。
若望繼續記載耶穌在這慶節最後一天所做的事:「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吧!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說這話,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7:37-38)。這一天人們正要舉行「大賀三納禮」(hosha'na rabbah)和奠水禮的儀式。耶穌藉此機會指出,他才是活水的泉源,只有信仰他,才可得到使人生活的聖神。
若望繼續發揮耶穌與這慶節的思想:「清晨耶穌又來到聖殿…向眾人講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2,12)。這裡所指的正是第八天聖會節(shemini atzeret)的慶典,帳棚節的晚上歡慶節目和熊熊火光,仍繞縈在人們的心中。耶穌卻說自己才是真正照亮世界的光。
若望還記載了在聖會節當日發生的另一件事,這與光的主題似乎甚有關係:「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耶穌便說…當我在世上的時候,我就是世界的光…他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裡洗洗吧──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若9:1,5-7)。這水池在帳棚節中曾是喜樂的泉源:「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援的泉源裡汲水」(依12:3)。耶穌又以被派遣者的身份,使這位從未見過光明的人能夠看見,得到了莫大的喜悅。若望說:「他去了,洗了,回來便看見了」(若9:7),似乎是要說:「他回來便看見了這世界的光──耶穌」。若望要人明白,耶穌才是這最大慶節的中心和真正意義。
2. 基督徒的帳棚節──初期基督徒的傳統,似乎已把這最隆重的慶節忘掉了。三個大慶節中,只有逾越節和五旬節仍然留下來,而且是附上了一個全新的意義。這似乎與基督徒刻意淡化猶太人的慶節有關:「不要讓任何人在飲食上,或在節期或月朔或安息日等事上,對你們有所規定」(哥2:16)。但純粹一種抗衡的動機,似乎不足以解釋這現象,何況耶穌也曾參與這些聖經規定的猶太慶節,他更說過:「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瑪5:17-18)。
匝加利亞先知說:「凡曾來進攻耶路撒冷的民族中尚存的人民,必將年年上來朝拜君王、萬軍的上主,舉行帳棚節。但是,凡地上各民族中,有不上耶路撒冷來朝拜君王、萬軍上主的,為他們就沒有雨露。如果埃及民族不上來參加,那麼上主打擊那不上來舉行帳棚節的民族的災禍,必要落在他們身上:這是埃及和凡不上來舉行帳棚節的民族所要遭受的懲罰」(匝14:16-19)。在匝加利亞的末世預言中,象徵一切天下萬民都要歸順上主的行動,就是他們齊上耶路撒冷舉行帳棚節。換句話說,帳棚節這個慶祝一年農事結束的收藏節,亦是一年最高興的節日,成了末世救恩的象徵。
與這末世意義有密切關係的,是昔日帳棚節與祝聖(或重新祝聖)聖殿的關係(編下7:8-10; 加下10:6-7),可見這節日與聖殿重建也扯上了不解緣。可是聖殿自公元70年被羅馬人毀滅後,至今仍未重建,而且聖殿中的約櫃早已在耶路撒冷毀於巴比倫人前後(公元前586年)已不知所縱(但參看加下2:1-12)。但《默示錄》卻告訴我們,在末日要出現「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已不見了…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默21L1-2)。但奇怪的是,「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耶路撒冷聖城的核心象徵),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默21:22)。換言之,這是一個新的和永恆的聖殿祝聖禮,而慶祝的對象就是耶穌基督──天主的羊:「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默21:3)。這才是基督徒真正期待的帳棚節!
近年在基督徒中,尤其是基督新教,興起了到以色列慶祝猶太人帳棚節的熱潮。姑勿論這與基督徒正統教義是否有抵觸,這確是個令人深省的現象。就以1998年為例,據知10月5-12日一批基督徒到耶路撒冷參加了帳棚節。這活動是由一個名為「基督徒大使館」(Christian Embassy)的組織所策劃(參看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Jerusalem, ICEJ News 2/10/1998)。多年來這組織安排基督徒到以色列來過帳棚節,目的是要在基督徒中復興這久已失傳的聖經慶節,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個國家的基督徒曾參與。
另一個名為「新約團體」(Brit Hadasha)的猶太基督徒團體,在互聯網上列出了十八個慶祝帳棚節的理由,其中更指出耶穌的降生很可能是在帳棚節(http://www.geocities.com/~brithadasha/shaleach/fall98/18_reasons.html)。這些都是近年來企圖在基督徒中復興帳棚節的例子。面對這現象,我們似乎也有需要再反省這些慶節的意義:逾越節──天主的存在(拯救選民脫離奴役);五旬節──天主的啟示(天主頒賜法律);帳棚節──天主的照顧(助選民征服困難)。
源自舊約的慶節,如逾越節和五旬節等,在教會神學和禮儀上都與新約的救恩事件扯上了關係。只有帳棚節沒有一定的新約救恩事件,這慶節既是聖經明文所規定,故此教會也要慶祝它,只是不在這世界上。其他的慶節都是旅途教會的慶節,唯一屬勝利教會的慶節,即只能在救恩完全實現後才能舉行的慶節,就是帳棚節,而且對象再不是任何一件新約救恩事件,而是耶穌自己──他就是我們的喜樂,是帳棚節的中心主題。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