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博愛運動的獨身生活

薛君浩

 

神思 第五九期 二零零三年 83-91頁

**********

 

導言

獨身生活既是整個獻身生活的一面,所以要談獨身生活就不能不先了解獻身生活。再加上目前的題目所涉及的,是普世博愛運動的獨身生活,就要先談談現代教會內新興的「教會運動」(Ecclesial Movement)與獻身生活的關係。

《教會憲章》提及福音勸喻及那些「更密切地獻身事主」的人士的關係(第4號)。憲章中「祝聖」一詞按原文的意思不是指我們祝聖自己,獻身給天主,而是指我們被祂所祝聖。上主透過對我們個人的召喚,去度獻身的生活時,就祝聖我們,並叫我們去分享某些神恩,而獨身生活(也包括其他福音勸喻)的意義就是按這種神恩及召喚下生活出來。

 

「教會運動」與獻身生活

聖神在每個時代都喚起基督的淨配教會去回應基督的呼喚,並掀起一股響應福音的熱潮。一九九六年聖神降臨節日,教宗重申他對現今教會內強大神恩性運動的寄望,並在「教會運動」內找到這些神恩富有成果。他說:「聖神在我們時代裡的恩賜之一當然就是『教會運動』的興起;我成為伯多祿繼任人之初,即已指出這是教會及人類的希望。」在此段之前,教宗已說過:「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推展出來的更新工作既廣泛又深遠,其中最美麗的成果之一就是它們(即『教會運動』)。」

教宗所談及的豐富成果之一,就是在這些「教會運動」內產生了新的獻身生活。因此,九六年全球主教會議所發表的「獻身生活」(Vita Consecrata)文告除針對教會內古舊及現代修會生活外,也注意到聖神興起的新創作。文告中這樣說:「聖神在不同時代發起多種形式的獻身生活,現在也不斷幫助教會,一方面在已有的修會中推動它們致力更新,令它們忠於原本的神恩,另一方面給我們現代的男女分施新的神恩,令他們成立組織去回應今天的挑戰。這項聖神的工作可以從新的創建(new foundations)看得出來;這些新創建相對於傳統性的修會在某方面有其本有特色」(62號)。在同一段文字,這文告還指出這些特色包括些甚麼。它說:「這些新團體的創新性往往在於它們是由男女、由神職人員及平信徒、由已婚及獨身人士所組成;它們有特別的生活方式,有時取效某種傳統的形式,有時則修改這些形式,去回應今天社會的需要。它們致力於福音的生活,但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出來。整體而言,它們都表現出極重視團體生活、神貧及祈禱。神職人士和平信徒,各人按照他們的專長都一起參與管理這些團體,並以開放態度接受福音新傳的需求。」

一九九八年聖神降臨節,在教宗的邀請下,新興的「教會運動」二十多萬位代表雲集伯多祿廣場,向教宗宣示他們的忠誠。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盧嘉勒女士與多位其他「教會運動」創始人都出席了該次大會。盧嘉勒還答應教宗會致力於各「教會運動」之間的共融合一。

 

合一的神修──回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這個時代明顯地走向全球化,資訊科技促進各方面的人和組織單位都向外開放、鼓勵溝通合作,世界已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但同一時間,恐怖主義卻喚醒了所有富強的國家,令它們正視社會正義,和其他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要它們學習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否則全球化只會加快某些地方赤貧化,強化剝削及不平等現象,最後只會帶來衝突及戰爭。各宗教之間更要加強對話和合作,並強調普世手足情誼的關係。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回應這種新趨勢,曾清楚提到第三千年的教會需要一個共融的神修。教宗在「新千年開始」牧函中也指出:「如果我們真正地默想過基督的容貌……我們牧民的計劃不可以不從基督的『新誡命』中得到靈感(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上主在這方面的話是那麼明確,我們不能減少祂的力道,在新世紀裡,教會需要很多東西幫助她走這歷史的路,但如果缺乏仁愛,一切都是沒用的。」(42號)

張春申神父在去年十一月向四十幾位參加普世博愛運動舉辦的司鐸退省營的神長說:「共融神修的根基就是天主聖三;我們要活出共融的神修就要了解天主聖三的生活。」他又節錄若望福音耶穌透過這句話指出教會應成為聖三互愛的反映:「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17:21-23)

盧嘉勒女士在她所著的《合一與被捨棄的耶穌》一書中寫得很清楚:「合一是我們特有的聖召,也是普世博愛運動的特色」(第三頁)。共融神修與合一神修為我們來說是同義詞,因為都是指聖三內互愛的生活,而普世博愛運動的神修總綱則包含在共融合一的精神中。

 

合一神恩的起源:從福音的發現說起

「普世博愛運動」(此後簡稱「運動」)由盧嘉勒女士發起,而她和她初期同伴都是守貞的,因此獨身生活自然在「運動」中佔有一定的重要性。然而守獨身並非「運動」的神恩。盧嘉勒喜歡指出初期成員完全被所發現的「理想──天主是愛」所吸引,以致令她們忘記了身邊四周的戰爭。獻身生活只是神恩得以盡量發揮的條件及背景,亦是她們對「天主是愛」的這個理想的回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二年向「運動」成員指出,「運動」開始的靈感火花就是一份徹底的愛。就是這份愛使盧嘉勒的早期同伴都切願積極響應,其中很多都步武盧嘉勒的芳表,矢發貞潔聖願,但從早期,很多已婚人士亦都全心響往及追隨盧嘉勒女士所提倡的福音化生活,並宣發三個許諾。

重新發現福音是盧嘉勒女士講述「運動」早期經驗時,必然提及的環節。她常常強調的就是:那時在她們的生活中開始了一項福音的革命,所指的就是把聖言徹底地生活出來,而被釘及被捨棄的耶穌就成為她們仁愛生活的標準。因此,她們甚至準備為弟兄付出生命。在砲火連天的環境中,盧嘉勒和她的早期同伴都不約而同地逃到同一的防空洞裡,為的是能一起閱讀福音和分享大家生活福音的體驗。由於她們徹底地實踐聖言,因此她們越發體驗到福音的真確性,並更曉得欣賞及珍惜其中的每句話。

有一天,她們在防空洞裡讀到若望福音第十七章,一口氣讀完耶穌的遺囑,當然在她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耶穌向天父的祈禱:「願眾人合而為一」(若17:27)。盧嘉勒憶述時,說:「我們感覺到像有一道光,照射在那些難懂的字句上,使我們了解到其中的意思。我們意識到這就是我們的新生活和將要誕生的團體的『大憲章』」(仝上,第四頁)。後來她們發覺要實現這宏願並不容易,於是便祈求耶穌教導她們如何生活合一,並特別為此意向而一起到祭台前,將生命獻給基督,好讓祂加以利用去實現合一。那天適逢君王瞻禮,她們深深感到合一就是天主對她們的要求。

目前,參與「運動」,並從它的共融神修獲得啟發的,不單是一群在俗平信徒,也包括了不少的司鐸、修會會士及修女。合一的神修也受到其他基督教不同教派的欣賞及接受,以致有些基督教兄弟姊妹都加入「運動」,有些更成為獻身的成員。還有很多回教、猶太教、佛教及印度教的領袖及信徒都欣賞及分享到合一的神修精神。但始終,「運動」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成員以平信徒為主,並且按照它的規章,它的會長將永遠是一位女性的平信徒。不過作為支撐整個「運動」的骨幹,則是一群獻身的男女成員,並分別在男中心及女中心裡度團體生活。

 

「運動」獨身生活的特色

() 獨身生活是福音的生活的後果:回應天主是愛只能付以全部的愛;為那些認同「運動」神修的成員來說,認識到天主是愛並繼而揀選天主,將天主置於萬有之上是最自然不過的,因為這是最切實回應天主的第一步。很多時這一步要求我們具體的捨棄那些能誤導自己的人、地、事物,及擺脫對世物的依戀,為能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也有時為了愛弟兄,我們也需要放下自己所專注的工作,並為愛他們而付出時間及精力。這種福音化的生活所結出的成果之一,就是使一些成員聽到上主的呼召。

(二) 為「運動」來說,守貞就是愛的回應之一:它的特色就是以專一的心與上主結合。盧嘉勒女士關於這份關係寫過以下的一段文字:「『至愛』只能認識『至愛』。基督在自己的淨配身上認出那帶有自己名字及屬於自己的某些特質,這差不多就是由基督轉移到淨配中的自己;因此淨配便能與祂完全合一。既然天主自己就是仁愛:沒有比仁愛更屬於天主的,因為愛就是天主的本質。誰沒有愛就不是出於天主。我們可以很謙虛,卻缺少了愛;很明智及聽命,但沒有愛。……所以最重要的是仁愛,愛就是法律的滿全」。專心愛上主的後果就是更有能力為愛上主而愛近人,為弟兄身上的基督而服務。因此,獨身生活能夠令獻身的成員以自由的心去愛所有的人。

(三) 貞潔是一種神恩:貞潔是上主的恩賜,我們憑一己之力是不能達致的。我們為了天國而選擇獨身生活,但始終首先揀選我們的是上主自己;不是我們獻身給祂,而是祂祝聖我們,當我們還未回應祂之前,上主就已呼召我們成為祂的淨配,有如瑪利亞一樣。因為上主的召喚是義無反悔的,所以有靠我們繼續去信靠祂的愛及仁慈,去更新我們的選擇。

(四) 合一神修強調神修生活的團體性:「運動」所強調的獨身生活,除了按照教會訓示的克己方式外,應該以愛弟兄的精神去加以支持。當我們以超性的愛去愛弟兄時,弟兄就不是我們走向上主的阻礙,反而,在新的福音精神生活中,他們是與上主契合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合一神修的特色是它的團體性,它建基於個人的靈修,但所著重的並非獨善其身,而是為能最終與其他弟兄姊妹一起成聖。因此,為「運動」而言,獨身的生活與團體生活是相輔相成,兩者應該相提並論。守獨身的意義是為能好像納匝肋聖家一樣,度共融合一的生活;聖家的成員都是守貞的,而在世上則沒有比聖家更肖似天主聖三的互愛生活,而且聖家從早到晚都有耶穌的親臨。

(五) 天國生活的末世標記:正如剛才提到的,守貞的意義為「運動」來說,是為能度共融合一的團體生活,好像聖家一樣。因此,在「運動」中心守獨身之餘,更要達至在主內的合一。合一是互愛的成果,因此守獨身是為能生活出基督互愛的新誡命。正如盧嘉勒女士常常強調,共融合一是一切生活層面和活動的起步點,而不是要達到的目的。所以,「運動」的所有宗徒事業,例如瑪利亞之城或青年活動等,首先要求在成員之間要有互愛合一的保證,才有意義。獨身生活正如福音的其他勸喻如神貧和聽命,為「運動」而言,都是為建立合一。如果整個「運動」的目標就是在世上實現聖三的生活,那麼「運動」的生活就是一個末世的標記,並在這意義下,守獨身的生活更能彰顯「運動」中心的末世的角度。

(六) 在世界之中守獨身:這也可謂「運動」獨身生活的特色。所有度獻身生活的成員,除非由總部免除其本份,都要在社會中工作。這樣獻身的成員都能效法耶穌、木匠的兒子,成為受薪工人,並要在工作中聖化世界。他們就像其他市民一樣,善盡公民的本份。透過入世的生活,成為天國的酵母,從內部轉化世界。

 

總結

教宗在「新千年開始」中曾肯定地說:「合一靈修可以帶出豐盛的成果,更新所有的信眾。」但這種靈修卻要透過弟兄去生活出來,他說:「要在基督奧體至深的合一中,關懷我們主內的弟兄姊妹,把他們視為『我們中的一個』,並在四周兄弟姊妹的面上看到聖三的光輝照耀,視之為上主的恩物般去欣然接納及看重它」(45)

普世博愛運動的神修途徑就是透過弟兄,並同弟兄一起走成聖的路。盧嘉勒女士指出「運動」的合一神修就是一條集體成聖的路。在這條路上,獻身的和結婚的兄弟姊妹都成為同行者。盧嘉勒鼓勵我們走在這神修途徑上的人要懷有一種新的心態,就是要曉得欣賞弟兄身上的天主。她在一九四九年寫了一篇默想,題目是:「觀看所有的花」,就是為針對這點而寫的。由於原文充滿寓意並且篇幅有限,現在筆者介紹其中幾點重點,並加上少許自己對集體神修的了解,與讀者分享:

(一)「觀看所有的花」──愛所有弟兄身上的天主:盧嘉勒說:「天主臨在我身上,祂塑造了我的靈魂,祂是三位一體,但祂也在弟兄的心中。對我這個被召叫去活出共融靈修的人來說,單單在我內愛天主是不夠的,如果我這樣做,便有一點自我中心的傾向,在我內愛天主,而不是在天主內愛天主,成全(perfection)卻是在天主內愛天主。」這就是共融靈修的第一個特色:它帶我們跳出自我,擺脫使精神生活打了折扣的自我中心。集體神修邀請我們不再在自己內,而在所有的人身上追求天主,愛天主。

(二) 在弟兄的心靈中與主相遇:「收斂心神,與主相遇」是靈修教理的重要傳統詞語,盧嘉勒也加以運用,但賦予更廣闊的意義。她認為不單只在我們自己心中收斂心神,與主相遇,還要在每個遇到的弟兄身上與主相遇。大德蘭所講的與偉大天主陛下相遇的小室,不只存在於我們自己的靈魂,也在每一個人身上,因此她指出這就是集體神修與傳統精神的分別:「不單要愛靜默也要愛言語。」互通,就是在我之內的天主與弟兄身上的天主相通。盧嘉勒和她的早期同伴的生活體驗到這點。無論在什麼地方,她們見面時便會分享自己與天主的生活,和分享生活福音的經驗。這個做法使基督徒生活更充滿活力,可以面對社會的風風雨雨。這就是共融靈修的第二個特點,不單在自己心中,收斂心神,與主相遇,也在弟兄的內心,與主相遇,也就是讓在我們內的天主與他人身上的天主相通。

() 在地上生活天主聖三的合一:這是一個少有而強烈的肯定,但它的根基更深。要注意到,這不單是承認有天主聖三住在弟兄身上,而是讓住在我心中的聖三與其他人身上的天主聖三相通。若望福音在17章所講的「願他們合而為一」就是一個以聖三為模式的生命,「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是參與聖三的生活。如果我們這樣生活,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變成一個天主臨在的地方,任何反映天主聖三的關係,都變成聖父聖子在聖神內共融互通的地方。

(四)「耶穌在團體中間」的臨在:普世博愛運動開始到現在對這句話所了解的,就是無論那裡實踐彼此互愛的誡命,那裡就是實現耶穌的話:「無論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在我的愛內)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18:20)。全球歐洲主教會議的工作文件這樣肯定:「如果聖體是復活的上主的最偉大的臨在,用福音徹底互愛的生活帶出來的臨在是最透明的、最吸引的、最容易使人相信的。」(45節)

筆者就是從普世博愛運動的合一神修及盧嘉勒女士闡釋集體成聖的角度去介紹「運動」的獨身生活。希望能有助讀者對這個團體性的福音生活有所了解。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