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筵席
高夏芳
神思 第五十五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 11-19頁
**********
摘要
高夏芳修女一文強調吃喝飲食是人的基本需要,啟示中天主以賜糧表示慈愛與關懷,以設宴請客顯露友誼、尊重、團結、共融。耶穌樂於參與人間宴會,因為這是友誼的交流,生命的分享。筵席是真理呈現的地方,使虛偽表露無遺,也彰顯天主對罪人的慈愛。耶穌也設宴款待人,並把自己化為食糧,滋養人的生命,藉飲食表達對人無盡的愛。
**********
1. 民以食為天
勿以為重視吃喝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獨有特徵,在聖經中飲與食也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單看「餅」與「酒」,這基本食物及飲料,便各出現四百餘次之多。
創世紀記載天主給人的第一道禁令是:「你們不可吃」,耶穌卻在最後晚餐時對門徒說:「你們拿去吃」。為原祖,吃禁果的後果是:「你們吃了,必定要死」(創2:17),耶穌的許諾剛相反:「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得永生」(若6:54)。可見這「吃」中有乾坤,喪亡與救恩,都可繫於其上。
飲食吃喝,是人維生的最基本需要。天主既賜給人生命,也養育人。賜賜穀,使人豐衣足食,便成了天主慈愛的最直接表達,也是人最易領情,最易體驗的受恩方式。聖詠作者這樣讚美造物主照顧萬物的無微不至:「你從高樓宮殿上灌溉山地,以你出產的果實,飽飫普世;你使青草和植物生出,餵養牲畜,為給人服務。又使土地產生出五穀,美酒,人飲了舒心神,膏油,人用來塗面潤身,麵餅,人吃了增強心神,……一切生物都瞻仰你,希望你按時給他們飲食」(詠104:13-15,17)。當以色列民逃離埃及,邁向福地,在曠野中行走時,天主就讓天降「瑪納」,巖石湧出清泉,使他們充饑解渴。他們旅程的目的——福地,是一塊「流奶和蜜」的土地(出3:8)。「那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淵之水從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在那地你決不缺吃,在那你將一無所缺,……幾時你吃飽了,應感謝天主,因為是他賜給你這樣肥美的土地」(申8:7-10)。
為感謝天主,最自然的方式也是獻上食物,將天主所賜,人類最珍惜,最需要的東西,呈獻給祂。以色列傳統的禮儀有不同的祭獻,獻上的多是食物:牛犢、羊、油、酒、餅、果子等。在約櫃前常供奉十二個「供餅」,為記念並感謝天主與以色列十二支派訂下的盟約(參閱肋24:5-8)。時至今日,我們在感恩祭中仍藉奉獻餅酒,對主表達謝意。在奉獻時,主祭者誦念:「上主,萬有的天主,你賜給我們食,我們感謝你。我們將這麥麵餅/葡萄酒,大地的產品及人類勞苦的果實,呈獻給你……」。可見食物在天人交往中,成了一種賜恩謝恩,示愛還愛的最有力的語言。不難領悟,為何耶穌選擇了用餅酒的方式,長留於我們中間。
2. 天庭設宴
如果賜是天主慈愛、關懷的表示,設筵請客就強調更深切的友誼、尊重、團結、共融。聖經多次運用這圖像,其尤當作者們要表達天主要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格前2:9)天國福樂時,沒有比天庭設宴更貼切,更能達意。
在舊約中,這圖像最明顯地出現在依撒意亞先知對天主救恩的滿全實現所作的描寫中:「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他要永遠取消死亡,吾主上主要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依25:6-8)。這不是渺茫的憧憬,而是深切的信念,是上主的許諾。
以「在天國赴宴」作為未來福樂的影照,在以色列一直流行到耶穌時代。當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時,同席中有人對他說:「將來能在天主的國吃飯的,才是有福的」(路14:15)。耶穌自己也用了這圖像來描寫在世跟隨他,與他同甘共苦的門徒將會得到的賞報;「你們在我的國,一同在我的筵席上吃喝」(路22:30)。這福份不局限於那群他在生時親自召叫的門徒,也要普及萬眾,廣施於萬代:「將來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堣@坐席」(瑪8:11)。同樣,默示錄的作者把救恩的滿全描寫成諸天同慶的「羔羊的婚宴」(默19:6-9),所有跟隨羔羊者都被邀參加。
沿用此意我們在感恩祭中領聖體前主祭者這樣邀請信眾:「請看,天主的羔羊!請看,除免世罪者!來赴聖宴的人是有福的!」能在世參與感恩祭已是福樂,這福樂更提前及保証誠心參宴者將來能在天國偕同天主及諸聖坐席,共吃團圓飯。
3. 耶穌赴宴
天主子成了人,取了肉軀,和我們完全一樣,為能把我們提升,分享他的生命。他來到此世,為能把我們帶到天鄉,這是降生的奧蹟。依循這邏輯,他參與我們的筵席,與我們同吃同喝,分享人間煙火,為能日後讓我們參與他在天上所設的筵席。他的作客是為了請客,他在地上赴宴,是為了在天上設宴。
按福音記載,耶穌經常去別人家中吃飯,他的第一個奇蹟——在加納變水為酒,便是在朋友的婚宴中行的。他的隨和作風曾引起別人誹議,對這些批評,耶穌顯得有點厭倦及啼笑皆非:「我可把這一代人比作什麼呢?……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個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3-34)。他們不但在背後指責,也當面質問耶穌:為什麼「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行祈禱;法利塞人的門徒也是這樣;而你的門徒卻又吃又喝?」(路5:33)
不單耶穌的赴宴引起閒言閒語,耶穌與誰共席,更成為滋事者的批評輿論的中心。試就四福音中對耶穌赴宴的報道最詳盡的路加福音,把耶穌的宴會分成下面三類:
3.1 與朋友共席
耶穌的人情味濃厚,對友情十分重視,到朋友家吃飯應非罕有,比如在葛法翁伯多祿家他應曾多次作訪,也曾治好伯多祿的岳母,受她款待。這片段三位對觀聖史都有記載,除此以外,路加還特別蝑z耶穌在瑪爾大及瑪利亞兩姊妹家作客(路10:38-42)。在朋友家耶穌無拘無束,言談也份外輕鬆自然。這兩姊妹性格有天淵之別:一個愛動,一個愛靜;一個善言,一個好聆聽沉思;一個幹勁十足,一個內向含蓄。瑪爾大緊張忙碌,看見妹妹優哉悠哉地坐在耶穌腳前聽他講話,做姊姊的看不過眼,想要耶穌幫忙,教訓一下妹妹,她甚至有點怪耶穌縱容妹妹,耶穌卻幽默地回答她:「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重要的只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耶穌並不責怪瑪爾大的殷勤招待,盡地主之誼,他只提醒她勿本末顛倒。宴會不只是「宴」,更是「會」,不是主人的表演,不是佳餚美酒的張羅舖排,是友誼的交流,是生命分享,是聆聽,是關懷,是欣賞。
耶穌復活後應該還多次與門徒及朋友共席,比如在加里肋亞湖邊與他們分享剛捕到的大魚(若21:13)。伯多祿在向群眾宣講時可以很自豪地說:耶穌復活後顯給「天主所預揀的見証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宗10:41)。路加記載了一個意義特深的片段:耶穌與兩位往厄瑪烏的門徒共步及共席。這兩位門徒在耶穌死後心灰意冷,想離開耶路撒冷這個令他們失望傷心之地。耶穌以陌生人的身份陪伴他們,同他們走了一段路,又給他們解釋聖經,最後與他們共進晚餐。「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拿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路24:30-31)。可見宴會不只能令人飽肚,也可使人開眼。
3.2 與法利塞人共席
法利塞人請耶穌吃飯絕非出於真心誠意,可能有一點是出於好奇,一點是交際手段,沾這位奇異人物的光來誇耀,增加自己的風采聲望,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想近距離觀察耶穌,找出批評他、控訴他的更具體理由。所以,這些宴會是挑戰、是陷阱、是考驗,不易應付。法利塞人外表很客氣,其實虛偽狡猾,笑娷瓣M,言談看似平淡,可是句句攻擊,句句挑剔。耶穌清楚這一切,卻仍莊嚴大方,從容自然地應邀赴宴,且每次都能機智地應付,巧妙地控制局面,扭轉方向,變守為攻,利用這近距離來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路加記載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吃飯,有三次之多。一次在一個叫西滿的人家中(路7:36-49),席間有一個罪婦進來,淚洗耶穌的腳,又用香料傅抹,西滿心塈撋。耶穌遂打了一個比喻,讓對方明白,自己根本連那罪婦都不如:「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接耶穌就斬釘截鐵地下結論:「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
另一次耶穌被請到一個法利塞人家中用膳,那堸牧B滿坐,當中有些是自以為學識淵博的法學士,還未開飯他們就為難耶穌,引一場劇烈的辯論。主人怪異耶穌不按法利塞人的嚴格要求,飯前洗手,耶穌就趁這機會斥責這些假善人們只顧外表的洗濯而不理心內的邪惡腐敗(路11:39-52),這餐飯結果使猶太人的首領對耶穌的敵意加深,「耶穌從那堨X來以後,經師們及法利塞人開始嚴厲追逼他,盤問他許多的事,窺伺他,要從他口中抓到語病」(路11:53)。
還有一次,氣氛也是很僵硬緊張,敵意很濃。時在安息日,家主是一個法利塞人首領,路加特別注明「他們留心觀察他」。席間他見到一個患水臌症的人,耶穌治好了他。這次他不等同席者的批評,主動地向他們發問:「安息日許不許治病?」「你們中間誰的兒子或牛掉在井,安息日這一天不立刻拉他上來呢?」他們被問得啞口無言,不能答辯(路14:1-6)。
其實,筵席是一個真情真理顯露的地方,誠意可自然發放,表露無遺。虛假也掩飾不住,尤其是與耶穌共席。法利塞利人以為可藉飯桌酒菜來窺視耶穌,到頭來竟是他們的邪惡被揭穿,被指責。猶達斯蓄意出賣耶穌,以為無人知曉,豈料在最後晚餐時耶穌與他四目相交,洞悉他的陰謀,還向他暗示:「你所要做的快去做吧!」(若13:27)。
3.3 與罪人共席
耶穌最「越軌」,最令人詫異的宴會就是在罪人家中作客,與他們同桌共食。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一個理想的賢人、善者、聖者、正人君子,應該「不插足於罪人的道路,不參與他們的席位」(詠1:1),耶穌當代的經師們更將之絕對化、僵硬化,認為善惡分明,善人不屑及不應與罪人為伍。耶穌的作風卻完全不同,他「稱我們為兄弟,並不以此為恥」(希2:11)。他一開始他的傳教生活,就與罪人走在一起,混在他們中間,在約旦河邊與眾罪人一起,排隊輪候,接受悔罪的洗禮。他死時與罪犯無異,被逮捕、受審判、被定罪、被處死、與兩個兇犯一起被釘,「被列於罪犯之中」(依53:12)。他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聞風而至的是那些被社會排斥的邊緣人物,貧賤者、受苦者、行為不正者。路加這樣描寫:「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路15:1)。
耶穌經常在稅吏及罪人家中作客,他在那吃飯吃得當然比在法利塞人家中更輕鬆愉快,而這些被視為社會低層的下流人物通常也較粗豪爽朗,較好客,較易合群。當耶穌召叫了稅吏瑪竇跟隨他後,這新門徒便立即請吃飯。「當耶穌在屋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坐席」(瑪9:10),一下子就在耶穌周圍組成了一群大吃大喝的烏合之眾。這當然引起那些自鳴清高,傲氣凌人者的批評,控訴,甚至毀謗。他們常在耶穌背後竊竊私語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他是一個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瑪11:19),「他竟到有罪的人那塈貑J」(路19:7)。耶穌卻坦蕩蕩,光明磊落,不亢不卑,繼續堅持自己的做法,不但在罪人家中逢請必到,甚至不請自來。他爽快直截地對那爬上樹上偷看他的稅吏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路19:5)。他也耐心地為自己這種做法作解釋及辯護,他來「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2:17),「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瑪9:12),他的使命是「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他為了解釋此點,講了三個漂亮的比喻:亡羊、失錢、蕩子回頭(路15),以彰顯天主對罪人的慈愛及對罪人回頭的喜樂。
4.耶穌宴客
耶穌不但樂於參與人間宴會,不但在天鄉預備盛宴等待我們,他在世時也曾設筵款客,而且每次都食物豐富,令人飽享。
在他行的奇蹟中,除了治病驅魔外,還有一些施恩賜的奇蹟:變水為酒,增餅,大量魚穫等。這些奇蹟處處都顯出耶穌的慷慨大方。在加納婚筵中,耶穌送給新婚夫婦及參宴者六大缸裝得滿滿,品質上乘的美酒(若2:1-11)。增餅時不但在場的人個個都吃得飽,還剩下十二籃子(若6:1-4),復活後耶穌在加里肋亞湖邊,門徒們辛苦了一整個晚上,一尾魚都沒有捕到,耶穌卻讓他們一下網就捕到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重得連那班壯漢也拉不上,要找人援助(若21:1-14)。耶穌永不斤斤計較,施恩時永不要求找換,設宴時永不供應僅僅需求,常超值超量,綽綽有餘,令人驚喜。
可惜,天主的大方卻並不常為人所了解及接受,耶穌為這些不領情不受愛者的難過在婚宴的比喻(瑪22:14;路14:16-24)中表露無遺。一個國王高高興興地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張燈結綵,佳餚美酒,一切都預備妥當,但被邀者狻痤捶茩u宴,他們的藉口是:忙做自己事,忙做生意。君王大怒,認為這些人根本就不配參加他的筵席,他派僕人到街上邀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弱小的,使他們成為君王宴會的座上客。
天主為貧窮弱小者設宴,這已令人驚訝,但還有聞所未聞的奇異事:天主子化為食,成為我們的滋養及生命活力。耶穌一出生便被放置在馬槽中,他的第一張床是個飼料的容器,好像已喻意他將成為食物。他也清楚地宣講,他賜給的食,不像在曠野中的「瑪納」,令人飽肚一時,「我所要賜給的食,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若6:51)。
他與門徒告別是在晚餐中,這次餞行飯是他自己細心預備的。他撰擇了時間,地點(路22:7-13),他更不自禁地對門徒說:「我渴望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我告訴你們: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國成全了,我決不再吃它」(路22:15-16)。飯前他親自給門徒們洗腳。然後,在大家坐席後,他拿起餅酒,簡單而隆重地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你們都由其中喝吧!這是我的血」(瑪26:26-27)。就這樣,他將自己交付,用飲食的語言來表達他無窮的愛,用筵席的象徵來透露他願我們團結合一,彼此相愛的意願,用餅酒的實質來顯示他要永遠長留於我們中間,作我們生命的源泉及滋養。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