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倫理思想
陳佐舜
神思 第四十八期 二零零一年二月 47-65頁
**********
摘要
陳佐舜先生的文章認定中國傳統的倫理體系以儒家為主,道家為從,佛家為賓。作者以六個儒家做人道理去介紹中國傳統倫理:即家族倫理、信仰上天、中庸之道、修身為本、勤學尊師、崇古敬老。這種傳統倫理思想在二十世紀初曾飽受衝擊,故須自我轉化,才能發揮功能,從民本思想發展到民主思想,德性心與認知心並重,不但注重知識技能,更要有品格培育及文化修養。天主教學校若能加入宗教課程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配合,更收事半功倍之效。
**********
1. 緒論
傳統倫理思想是傳統性社會的倫理價值觀。但甚麼是傳統性社會?在西方,有一種按照經濟發展史觀的說法,把牛頓時期以前的社會稱為傳統性社會。那時科技水平頗低,生產力有限,宇宙觀比較狹窄。在牛頓一六八四年發明萬有引力後,毆洲人漸漸瞭解自然界由若干可知的法則所支配,開始有系統地利用外在環境為人類謀福利,生產力逐步增加,於是進入近代科技社會。1另一種說法是從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來界定傳統性社會,認為凡社會結構有層階性,個人地位通常經傳襲而來,社會行為代代相同,受習俗支配,那就是傳統性社會。2
本文所講的中國傳統社會,可以說按照上述第二種方法來界定,亦即從秦漢直到清朝末期的中國社會。在二千幾百年的悠長時期,中國社會沒有根本改變,一直是農耕社會,重農輕商,一直保持君主政制,保持層階性和受制於習俗。
研究比較文化的學者梁溟說:「百年前底中國社會,如一般所公認是沿秦漢以來,兩千年未曾大變過底。我常說它是入於盤旋不進狀態,已不可能有本質上之變,因此論『百年以前』差不多就等於論『兩千年以來』。」3梁溟也把中國傳統社會看作理性早、文化早熟、倫理本位的社會。4由於中國傳統倫理是一個很廣泛的題目,本文衹能扼要和簡短地略作介紹。
2. 中國傳統倫理的主脈
中國傳統倫理體系以儒家、道家及佛家(釋)思想為主脈。其中以「儒」為主,「道」為從,「釋」為賓。
先簡單介紹處於附從地位的道家。道家思想是自然主義,求與自然調和,求生命的超越境界,求長生不老。道家主張避世。他們主張無為;反對求學,認為求學有害無利。反對倫理道德,主張反璞歸真。主張率性,認為人性善,心靈和情慾的活動都是「善」。他們要清除心知的執和人為的造作。《道德經》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也就是說:棄絕仁義的有心有為,回到自然樸素的慈孝。5道家以道為萬物活動的主體,生化萬物,養活萬物,但並不稱功而自作主人。道的變化原則是:以退為進,以弱為強,以往為復,無為無欲,任憑自然;人生之道在於遵守這些原則,不求小智而求若愚的大智,不求小德而求無人為造作的大德,不求小的生命而求發揚生命到極度,如同道之大。6
其次,源自印度而處「賓」位的佛家教義導人出世。佛家相信人生為「生、老、病、死」四苦,所以講「苦、集、滅、道」
四諦,先研究人生痛苦的綠由,歸咎於「無明」,因為「無明」才誤認我和萬物是有,於是發生貪念。次則破除引致痛苦的「我執」和「物執」,得萬物皆空的「般若」(智慧),再由「般若」明見自性,最後由自性而與「真如」融合為一,進入「槃」。「真如」指如常不變的真理;「槃」指修成正果而得解脫,可入於不生不滅之門。從「無明」到「般若」,都以「心」為中心點,故佛家標出「明心返性」為研究主題。由「見」性而入「槃」],是一種「心觀」。在佛學,「假心」為宇宙,「真心」為「真如」。在「真如」內,一入一切,一切入一。7
有別於道家的避世及佛家的出世,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體系主流的儒學,是不折不扣主張入世的思想,專求現實人生之道,教導世人善度現世生活,幾乎可以說不問生前,也不問死後。《論語》記載孔子的名句:「不知生,焉知死。」 在中國傳統社會,讀書人所讀的書幾乎全是儒學著作。各朝代科考試的試題都取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二千幾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一直都深受儒家崇尚及重視現實的精神所影響。連廣泛流傳而代表民間通俗智慧的諺語,在在都蘊藏儒家思想。
上面以「避世」、「出世」、「入世」來說出道、釋、儒三家思想的不同特色。其實,道釋兩家的教義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感染而轉向入世。道教從漢代(主曆前約200年)以來便不斷吸收儒家思想。在兩宋之間(約十一世紀)
更興起全真教,以自食其力為號召,顯示從避世的態度轉為入世苦行。教主王重陽的「立教十五論」中,有兩論最與入世苦行有關。第十二論「聖道」,認為入聖道必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此即入世的功行。第十五論「離凡世」則謂離凡世者不是「身」離,而是「心」離。亦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8 繼全真教而成立的真大道教及淨明教的教義,基本上都吸取了儒家入世的訓諭。9
另一方面,唐朝佛教惠能大師(638-713) 創立了新禪宗,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之說。他的「無相頌」]有以下頌語:「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此「頌」在後世通行本改作:「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從這些話可看到佛家思想從出世轉向入世。後世的禪宗大師要世人回向世間,並非改變捨離此世的教義,而是認清此世對於「解脫」有積極意義,不經過此世的磨鍊,就到不了彼岸。以下第三至第八節分別介紹中國傳統社會倫理的六個特點,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做人道理。這六個特點是:家族倫理 (重親情,盡孝道),信仰上天 (生活之道以上天隱為基礎),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安份守己),修身為本 (修心養性,內聖外王),勤學尊師
(好學不倦,尊師重道),崇古敬老 (信而好古,敬重長輩)。
3.家族倫理10
中國傳統倫理中以家族倫理佔最重要地位。
1. 家族為重
古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五倫中前三倫是家族倫理,後兩倫是社會倫理,可視為族倫理的伸延。中國人最重親情。《禮記》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
2. 婚姻大事
儒家認為天地有好生之德,世人生活的至善,在於同與天地合其德,參加天地的化育。《禮記》說:「地合而後萬物興焉,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婚禮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是禮儀之本,由此而有家禮及祭祖之禮。
3. 百行孝為先
《禮記》說:「身也者,親之枝也。父母是根,子女是枝幹。儒家認為「孝」來自天生之愛。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長也。」儒家教人克盡孝道;父母在生,應孝敬侍奉,父母死後,應事死如事生,包括拜祭先人。最好揚名顯親,《三字經》勸人「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4. 國家與天下
中國人由家結成族,結成國,乃有「國家」之稱。儒家從家族倫理推廣到社會倫理。《禮記》說:「聖人以天下為一家。」中華民族認為自己來自同一祖先,自稱為炎黃子孫。中國人把其他中國人稱為同胞,視之為有血統關係的人。儒家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提倡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禮記》禮運篇把大同世界描寫成「大道之行也天大為公」的太平盛世。
4. 信仰上天11
儒家給人的印象是不談宗教,不談鬼神,祇談生活之道。《論語》有這樣的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也教人「敬鬼神而遠之」。
但儒家在指導人生之道,卻以上天隱為基礎。談到命、天理、天地好生之德、祭祀、賞罰、禱告,無一不以對上天的信仰作為理論的根據。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一般人都相信「頭三尺有神明」。
1. 命
儒家從三方面談「命」:
天命:天命有三種:上天選擇皇帝的天命,制定倫理規律的天命,制定人性的天命。歷代皇帝下詔,開頭用「奉天承運」,即奉行天命,承順氣運。
《論語》:「吾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使命:是上天給一個人的特殊任務。孟子所謂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
命運:《中庸》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即以平常心克盡己責,等待接受命運安排。
2. 天理
《中庸》的「天命之謂性」 和朱熹所說「性即理也」,都是天生之理。《朱子語類》說:「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會之心。」又說:「性只是理,萬理之總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間公共之理,稟得來便為我所用。」天理就是人的性,性由天命而有。
3. 天地好生之德
化生萬物的神妙力量,來自造物上天。《易經》說:「生生之謂易。」又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禮記》:「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
4. 祭祀
《尚書》記載祭皇天上帝的祭祀,自堯舜至清朝從未終斷。《後漢書》「祭祀志」:「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
5. 賞罰
《尚書》:「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民間共同的信仰。
6. 禱告
中國老百姓一向都求天降福,求神保佑,不敢輕慢。《論語》:「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5. 中庸之道12
凡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國人在「允執厥中」原則下生活,養成以下的民族特性:
1. 安份守己
做好本份,本份以外的事不必多問。《論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事林廣記》:「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各求自安,不管大眾事務,於是往往出現「公眾大廳無人打掃」的現象。
2. 不走偏激
不論政策、制度或行動,都不喜歡走極端。《論語》:「小不忍則亂大謀。」一般人都知道:「好漢不吃眼前虧」和「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的道理。
3. 好和平
喜歡相安無事,認為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認同「和平二字值千金」的說法。
4. 留餘地
事適可而止,避免過份,要留點餘地給別人和自己。出自《兒女英雄傳》的一句話「得饒人處且饒人」,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
5. 重人情13
人際關係富人情味。以合情為合理,不重視法律。有些有公職在身竟會枉「法」而徇「情」。
6. 修身為本14
孔子認為求學是為求知人生之道。《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生之道不僅在於知,最重要是修身和實踐。
1. 心靈為上
人心有良知良能,有仁義禮智之端,修身是培養這些善的種子。心也有情慾妨害善種子,所以須克制情慾。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2. 守道重德
四書講解道和德的地方很多,尤以《論語》記述最多,例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士志於道,而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道不同,不相為謀。」「朝聞道,夕死可矣。」「德不孤,必有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3. 仁義精神
孔子最注重仁德,視為一切善德的總綱。孔子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要我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表現在同情心、勸善、寬恕、厚道、濟貧。
「義」即適宜。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記》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為人之義。」孔子主張「正名」,定每人在社會中所佔地位和權利義務。「義」表現在責任感、潔、正義感、朋友交情。但事事講禮儀,有時變成偏重形式,祇有表面,沒有內涵,亦即祇要面子,不求實際。15
4. 勤儉自持
儒家談勤儉,主要是要讀書人專心向學。《論語》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似乎是為了勸人專心向學。《三字經》結尾說:「勤有功,戲無益」,由上文「苟不學,曷為人」,「幼而學,壯而行」及「我教子,惟一經」
看來,主要是勤學,要人明白勤一分多一分學問,閒半刻少半刻功夫。但在古代農村,一般人都深知「人勤地不懶」和「惜衣得衣,惜食得食」的道理。流傳於民間有關勤儉的諺語相當多。
5. 內聖外王
古代中國讀書人最大的願望是「內聖」(修己成聖)和「外王」(治理國家)。四書都講解內聖外王之道。《大學》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也從修身說到齊家,再說到治國平天下。《論語》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亦即修己安人,由內而外,推己及人。
《孟子》以「性善」為理論核心,由此推衍出其修己、安人、仁政的思想。孟子的外王以「仁政」為理想,而「仁政」以養民及保民最為重要。
7. 勤學尊師
1. 勤學
儒家勸學。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禮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勸人思問。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勸人終身治學。顧炎武說:「君子之學,死而後已。」蘇軾:「窮不忘道,老而能學。」
2. 尊師
《論語》:「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而不倦。」《禮記》:「師嚴而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3. 學而優則仕
古代讀書人所讀聖賢書都要他們內聖外王,以實現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理想。做官可稱為讀書人的宗教信念。16
8. 崇古敬老17
1. 崇古
儒家對堯舜之治推崇備至,認為讀書人都應以維護和恢復古代文化為己任。四書和其他古籍有許多讚頌及仰慕古代盛世的文字,例如:《論語》:「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子曰:舜其大孝也與!」「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以堯舜之道為遠祖而加以傳述,取法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而加以闡明。《孟子》:「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法堯舜而已矣。」《三字經》:「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2. 敬老
傳統農業社會,長者經驗豐富,往往是後輩的導師,所以受人尊敬。「敬老」雖有別於「尊師」,卻不無關係。在儒家思想中,「長幼」是五倫之一,而「長惠幼順」乃人之義。
9. 從諺語看到倫理思想對民間的影響
諺語本來是民間在生活經驗中累積的教訓、知識和體驗的總結,在大交誦流傳中,經不斷修改潤色,逐漸形成富於哲理的精簡文學。18
在中國傳統社會,雖然教育不普及,文盲很多,但大部份村落卻有窮秀才開辦私塾,負責任教導鄉村孩子讀書識字學習聖賢道理。於是農村興「耕讀傳家」的風氣,不少村童半耕半讀,變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他們準備考科試的私塾便是「天子堂」。這樣促使士人與農民相互流通,也促使許多道德訓諭廣泛流傳而成為萬口交誦的諺語,或多或少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取向和處事態度。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廣泛流傳的諺語多得不可勝數。限於篇幅,以下僅按照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六大特點,分別選列一些有著作出處的箴言,和民間自創的諺語。後者一部份或許也有出典,祇是作者沒有尋獲而未予列出;無論如何,大多數是受傳統倫理思想發和引伸而來。19
家族倫理
有子萬事足 (蘇軾) |
有其父必有其子 |
知子莫若父 (管子) |
虎父無犬子 |
父慈子孝 (禮記) |
子智父親樂 |
慈母多敗兒 (史記) |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 |
夫唱婦隨 (關尹子) |
為老不尊,教壞子孫 |
嫁㊣H﹛A嫁狗隨狗 (埤雅) |
孝感動天 |
相敬如賓 (左傳) |
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 |
糟糠之妻不下堂 (後漢書) |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興 |
不癡不聾不作家翁 (資治通鑑) |
佳偶天成 |
疏不間親 (左傳) |
好狗不咬﹛A好夫不打妻 |
天下一家 (禮記) |
秤不離鉈,公不離婆 |
四海之內皆兄弟 (論語) |
能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 |
唇亡齒寒 (左傳) |
打虎還是親兄弟, 上陣定要父子兵 |
樹倒猢猻散 (談藪) |
兄弟如手足 |
信仰上天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尚書) |
磍Y三尺有神明 |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論語) |
人有誠心,神有感應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論語) |
好心有好報 |
吉人自有天相 (左傳) |
人善人欺天不欺 |
皇天不負苦心人(兒女英雄傳) |
命有時終須有, 命媯L時莫強求 |
天道好還 (老子) |
聽天由命 |
盡人事以聽天命 (鏡花緣) |
人算不如天算 |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紅樓夢) |
人無神靈,寸步難行 |
天無絕人之路 (元曲) |
人憑神力,草望春生 |
中庸之道
過猶不及 (論語) |
爬得高摔得重 |
不患寡而患不均 (論語)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 |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
欲速則不達 (論語) |
有理不在高聲 |
三思而後行 (論語) |
驕者必敗 |
各適其適 (莊子) |
各有所好 |
弄巧反拙 (拙軒頌) |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 |
聰明反被聰明誤(洗兒戲作詩) |
和平二字值千金 |
貪多嚼不爛 (紅樓夢) |
酒隨量飲 |
人心不足蛇吞象 (山海經) |
知足常樂 |
修身為本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
積金不如積德 |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不修不得 |
哀莫大於心死 (莊子) |
火煉真金,苦煉真德 |
為善最樂 (後漢書) |
吃不盡的苦,學不盡的乖 |
放下屠刀,立地成彿 (山堂肆考)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回頭是岸 (元曲) |
終身為善善猶不足, 一日作惡惡自有餘 |
敗子回頭金不換 (兒女英雄傳) |
言善不難,行善為難 |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
未修佛果先結人緣 |
見義勇為 (論語) |
衹要自己上進, 那怕人家看輕 |
君子成人之美 (論語) |
樹正不怕日影斜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
作福不如避過, 避禍不如省非 |
既往不咎 (論語) |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
得饒人處且饒人 (兒女英雄傳) |
送佛送上西天 |
明人不做暗事 (西遊記)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飲水思源 (徵調曲) |
施恩莫望報,望報莫施恩 |
日間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京本通俗小說) |
近水不可多用水, 近山不可枉燒柴 |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後漢書) |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悇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 |
勤是福根,奢是敗苗 |
一諾千金 (史記) |
勤儉不怕資金少, 苦幹不怕困難多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說苑) |
勤能補拙,儉能養齱A 省能救憂 |
近朱者赤,近墨芘 (野客叢書) |
勤儉置富,忠厚家 |
上樑不正下樑歪 (元曲) |
不是靠天吃飯, 全靠兩手動彈 |
忠言逆耳利於行 (家語) |
依人都是假,跌倒自已爬 |
大丈夫視死如歸 (韓非子) |
要食龍肉,親自下海 |
不平則鳴 (送孟東野序) |
仁義值千金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樂府) |
知過不難,改過為難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錄) |
寧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
盡忠報國 (宋史) |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師表) |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
勤學尊師
開卷有益 (澠水燕談) |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
溫故而知新 (論語) |
勤學又勤問,不怕沒學問 |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朝成名天下知 (琵琶記) |
暴學三年天下去得, 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
學然後知不足 (禮記) |
要得出人頭,還在書中求 |
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大器晚成 (老子) |
聖賢千萬語,提醒夢中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
活到老,學到老 |
玉不琢不成器 (禮記) |
卷不離手,曲不離口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顏氏家訓) |
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 |
教學相長 (禮記) |
自古書有味,硯田無惡歲 |
有教無類 (論語) |
學到用時方恨少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 |
不進則退 |
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荀子) |
冰出於水而寒於水 |
崇古敬老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 |
家有一老,猶如一 |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
明鏡可以察形,往古可以知今 |
老馬識途 |
老人不傳古,後生要失譜 |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老馬蹄下不迷路, 老人足下不迷途 |
10. 中國傳統倫理飽受衝擊
十九世紀末,許多嚮往西方文明的中國知識份子,把那時中國社會的封建及落後歸咎於儒學。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及「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20的口號。
當時知識份子反對儒學不無理由。外面的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進步。可是由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傳統社會卻故步自封,盤旋不進。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封建社會,而儒家素來認同封建制度。儒家認為一國之君是奉天命統治國家;在五倫中「君臣」一倫獨大;「君仁臣忠」乃人之十義之二;必要時,為臣者須捨生保護國君。儒家相信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國之有君比人民更為重要。孟子以「仁政」為理想;著重保民,使之安居樂業;著重養民,使之豐衣足食。這是以民為本的理想,本來不錯,可惜少了一樣最珍貴的元素–––民主。有了選和制衡的民主機制,人民才可以當家作主,參加選有固定任期的總統、首長、立法議員;政府決策須通過公開辯論及諮詢程序;人權可獲保障,也可免除獨裁及以暴力改朝換代的禍害。21
另一方面,從十七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在科技上不斷改進。但由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傳統社會卻停滯p前。那是因為儒家祇知培養於經典的通才。中國史學大師錢穆說:「因此在中國智識界,不僅無從事專精自然科學上一事一物之理想,並亦無對人文界專門探求其一種智識與專門從事某一種事業之理想。因任何智識與事業仍不過為達到整個人文理想之一工具,一途徑。」22
可是社會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亟需專門人才。教育界辦學不應衹培養通才,也該因應社會的需要而培養各種專才。
11. 傳統倫理思想之自我轉化之道
及在香港發揮教化功能的展望
在過去一百年,有許多學者致力謀求中國傳統思想的更新,特別是謀求儒家倫理思想自我轉化之道,使之重振生機活力,在當代社會發揮教化功能。雖然學者所持意見未盡相同,但大體上都會同意,傳統的儒家思想應該化解以父為天的家族權威,強調父母子女夫妻及家庭成員間的「愛」的關係,剷除國君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從民本理想擴展到民主思想,對德性心與認知心並重,兼顧培養通才和專才,包括高科技人才。23就香社會來說,我們很需要中華文化的薰陶。許多學校不重視傳授中華文化,很少引導學生欣賞和認同自已「根」的所在。此種對中華文化承傳不足的現象,一方面源自殖民地時代重英輕中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也由於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所影響,學校衹注重傳授知識和謀生技能,而忽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品格培育。 為了革新社會風氣,我們需要大力推行中華文化及倫理教育,特別讓青年人汲取中國倫理思想的菁華,例如孝順父母、忠厚誠信、仁愛和平、尊師重道、好學不倦、勤儉自持、見義勇為、愛惜生命、尊敬耆老、中庸之道、內聖外王、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倫理訓諭,把它實踐到日常生活。此外,應向青年人廣泛介紹成為通俗智慧的中國諺語,這些諺語大多數由傳統倫理思想發或引伸而來,也能發揮移默化的功能。
最後,天主教學校的宗教課程,在闡述基督的聖訓時,似可多引用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及民間流行的諺語,使福音本地化,好能與香人「根」之所在的中華文化產生聯繫和共鳴,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註釋
1 W.W.
2
3 梁溟著《中國文化要義》,香港集成圖書公司1963年,11頁。
4 同註3:11,12章。
5 王邦雄著《21世紀的儒道》,臺灣立緒文化
1999,218頁。
6 羅光著《中國哲學的精神》,臺灣學生書局 1990,3,80-81頁。
7 同註6:9,12 頁。
8 余英時著《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B人精神》,臺北 聯經 1987:26-40頁。
9 同註8:15-26頁。
10 同註6:231-246頁。
11 同註6:101-136頁。
12 同註6: 137-154頁。
13 金耀基著《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代1990; 88-89頁。
14 同註:6:173-192頁。
15 同註13: 89-90頁。
16 同註13:56頁。
17 同註13:55-56,168-170頁。
18 季成家 高天星 尚延令 張祚羌 合編 《中國諺語選》,甘肅 人民出版社1981:前言1頁。陳佐舜編譯 《中國諺語選集》,香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73:英文序言。
19 欲接觸更多諺語,可參閱註18所列兩本著作或坊間其他許多諺語選集。
20 「德先生」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是science科學。
21 劉述先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美國新澤西 八方文化 1996:41頁。
22 錢穆著 《國史新論》,香港 自印本,1953:68頁。
23 王邦雄著《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北 立緒文化1999:7-19頁。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