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會的社群關注

探索偶拾

 

麥健泰著

廖佩蘭譯

 

神思 第四十八期 二零零一年二月 1-8

 

 

 

**********

 

 

 

摘要

麥健泰神父的文章認為舊約和新約都存在著社群關注的訊息。作者以安提約基亞歷史中的個人做例子,探索早期教會如何實踐社群關注:第一個是聖竇,傳說他在安提約基亞寫福音;第二是安提約基亞的主教殉道聖依納;第三是生於該城的金口若望。他們雖然對社會結構沒有作出基本的改變,但他們重視人是甚麼,多於他能擁有甚麼。人若接受天主愛的召喚,最終定能為社會帶來革命性的發展。

 

**********

 

 

 

序言

舊約聖經並沒有採用「社群關注」的詞彙,然而以色列人是有實踐社群關注的,就正如你會期望一群脫離奴役後的人會關注到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的存在。當他們在埃及法郎之下為奴時,上主派遣梅帶領他們脫離奴役到達曠野。在曠野中,拯救他們並賜予他們自由的天主,與他們訂立盟約,以確立人神關係並維繫人與人彼此的關係。藉此盟約,他們將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在日後的法律中更指出,在他們之中不再有貧窮,最低限度不會再有永久的奴役。「社群關注」成了他們信仰與文化的主要部份。

先知們強烈的言辭,指出這民族常常忘記上主與他們所訂立的盟約與及他們彼此間應具有的團結精神。他們竟接受一個由法律規定每逢聖年便要免除的奴隸制度。然而上主並沒有遠離他們,反而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

天主的第二位聖子降生成人,寄居在他們中間,藉基督自己的血,舊的盟約變成了新的盟約。在新的盟約之中,人與神及人與人的關係是以「愛」作為最終的依歸;真福八端(瑪5:1-12)與及六對比(瑪5:21-48)總括地指出天國的繼承者應具有的生活態度及情操。我們可察覺到那繼承之物並非是指聖詠37章所指的「土地」繼承,而是目睹天主(瑪5:8)。當耶穌基督升天後,留下的新選民以獻身事主、宣講罪的寬恕及實踐社群關注,作為新選民顯著的標記。

耶穌初出道的言詞就更為具體地表達出那訊息:「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4:18-19

 

早期教會的實踐

我們可以藉昔日的一些探索去理解早期教會如何傳遞那曾出現在舊約中,並且表達於耶穌的訓誨中的社群關注。我們可以在安提約基亞(Antioch)作出三個探索。安提約基亞是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個很重要的城市,也是利亞(Syria)的首都。在那,耶穌的跟隨者第一次被稱為基督徒,聖保祿宗徒也是從那開始他的傳教旅程。

基於聖瑪竇於第一世紀末在安提約基亞寫他的福音書的假設(公元8090年),我們就以他作為論述的開始。第二位的見證人是安提約基亞的聖依納(約於公元107年在羅馬逝世),第三位是金口若望(約於公元349年在安提約基亞出生而於公元407年去世)。希望這些探索能推動讀者繼續更深入地去研究。

 

1. 聖瑪竇

初期教會的信徒,相信耶穌升天後,很快會第二次來臨,審判一切的生靈。聖瑪竇在他所寫的福音中並沒有提及耶穌何時以人子身份再來,然而這將是一件有永影響的莊嚴事件。再來時,將會帶著王權與權能,由天使伴隨著而來。「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瑪25:31-32

整個景象令人回想耶穌山中聖訓如何坐下來宣講(5-7章),不同之處是現在(基督的第二次來臨)要評估的「門徒」及「信眾」是否已把自己完全融入於內,以作為生活的準則。耶穌基督第一次來臨時,以謙卑的人子身份來到世上,那些神貧的人、哀慟的人、溫良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憐憫人的人、心裡潔淨的人、締造和平的人、以及為義而受迫害的人,宣告上主的祝福。與此同時,要改變他們的一些錯行如:謀殺、通姦、離婚、虛誓、報復及憎恨仇人;亦以完美的楷模示範在他們眼前,一如在天之父般完美要求信徒們對天父要絕對信靠:懷著「純潔的心」,不被自私所玷污。與人相處亦需懷有此純潔的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時刻絕對服從天主,同樣地為了人的幸福,我們更是義不容辭地作出應允。

此刻,在最後審判的時刻,是掌握上天下地一切權柄的光榮之子。是經歷過殘酷的死亡,並把綿羊和山羊分開的那一位。

是以甚麼作為分隔的準則呢?那判斷的準則不是以蓋華廈、吃珍饈、穿錦衣,玩股票及在此世界操控他人來作定斷。按世界的準則以上的人都被稱為「優質」的人。不對,這並非人子的準則。的唯一準則是:當飢餓、口渴、無家可歸、衣不蔽體、患病或在監獄中,他們有沒有照顧呢?

祂與真福八端所指的「蒙祝福者」認同。受審判的人有否在「蒙祝福者」中「服事」呢?對他們做了就是對做了。「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的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這個判斷的準則賦予「社會關注」一個嶄新的意義。

 

2. 安提約基亞的聖依納爵

聖依納是安提約基亞的第三任主教,也是聖伯多祿的第二任繼承人。由於他對耶穌絕不動搖的信德,他在羅馬被判處丟往猛獸的刑罰以娛樂群眾。在他等候面對死亡的時刻,他寫了幾封信,其中部份在下文引述;他的社群關注源於他接受了傳遞給他的信仰與及他與耶穌的共融。

他寫信給羅馬的基督徒,並不是為救自己免於死亡,他寫道:「我是天主的麥穗,藉獅子的利齒細磨,為基督做成最純的翩v(錄自安提約基亞的聖依納瞻禮日課經文)。這些說話令我們想起保祿致羅馬人書所寫,甚麼也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8:38-39

給斯米納人(Smyrnaeans)他寫道:「觀察到關於他們對主耶穌基督的恩寵所持的錯誤見解及他們違反天主旨意的生活!他們所關注的並非是仁愛的工作、或是孤兒、寡婦、受苦的人、囚犯、釋囚,更不是饑餓和口渴的人。他們對聖體聖事及祈禱表現冷淡,因為他們並不相信聖體聖事就是救主耶穌的身體,為我們的罪而受苦,並在天父的慈愛中,死而復生。」(給斯米納人的信)

「寡婦是不容忽視的。除了主,你(里加Polycarp,斯米納的主教)就是她們的監護人…不要以傲慢的態度來對待任何男性或女性的奴隸,然而他們也不應以傲慢的態度作回應;為了光榮天主,他們應獻出更好的服務以獲取天主所予的更大自由。他們不應念念不忘爭取獲得釋放而有損社群的利益;否則他們變作放縱慾念的奴隸。(錄自依納里加書《早期基督徒作者》第97頁)

當批評那些持錯誤見解的人時,依納似乎在曾引用聖竇福音第25章。由於這教條及榜樣是出自基督本身,故此依納以此作為真正信仰的標準並不稀奇,可是他對奴隸的見解令人一下子愣住,我們不禁自問「基督徒怎可能持守這看法?」

我們可察覺早期教父對奴隸制度的行使不予譴責是於奴隸制度是當時社會制度的主要部份。聖保祿致費肋孟書中,要求他重新接受那個在逃走時由保祿付洗敖乃息摩Onesimus):「不再當作一個奴隸,而是超過一個奴隸,是一個弟兄」,這成為後世典範。聖洗聖事,據聖保祿所言就是 「穿上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迦3:26-28;見格前7:2124)奴隸是家庭的成員,故此在使徒牧函中有基督徒行為的規範,這包括奴隸及各家庭成員要守的規範。參看「弟書」第二章。(弗5:21-6:9;弟前5:1-6:2

天主降生成人,賜給了人無比的人性尊嚴,但這還未能使他們覺察到奴隸制度應該被視為「邪惡制度」。其實在某程度上他們認為主人及奴隸,兩者都是基督的「奴隸」。只不過在相對上較近的時期才承認,所有人,不分男女,基本上都是平等的,這是與生俱來的「人權」。

這個承認,並未能阻止奴隸制度在現世的個人及政府層面上施行。在2000101日被列入聖品的嘉諾撒修女約瑟芬柏姬達Josephine Bakhita),在童年時代於蘇丹被買賣數次,這引起世人的關注,即奴隸制度仍存在於現世中。再從二十世紀人類在集中營受著殘酷的對待以及僱主怎樣待工人的事例中,我們可作出更深入的反省。

 

3. 聖金口若望(公元349-407年)

約於公元349 年,金口若望生於一個小康之家,居住在安提約基亞。當他年輕時,他接受了很全面的希臘語言和文化的教育,這為他後來很受用。當他還年輕時,他到山區隱居,度修道的生活。首四年,他與一群組織鬆散的修士一同生活;其後的兩年,他以祈禱、禁食、守夜和細心背誦新舊約作為生活方式。他實行嚴格的補贖使他的身體嚴重受損,然而天主早已把他磨成為有價值的工具,將來成為執事、神父和主教。

幾年之間,他被祝聖成為執事。執事們是作為主教的「耳朵、心、口及靈魂」,不是作為宣道者,而是協助主教履行各式各樣的工作。他們照顧窮人、生理及心理的病人、寡婦、孤兒、以及在獄中的教徒。其後,回顧這段時期,他指出安提約基亞教會已支援了3000個寡婦及貞女,亦同時間照顧了社群中的邊緣人士。同樣地,在金口若望開展其事業的階段,上主亦正為貧窮者準備著一位鬥士。在此我們可以順便提及,在四世紀時推動了安提約基亞教會的聖神,同樣也在十九及二十世紀推動了傳教士們在中國建立教會。他們都表達出同樣的「社會關注」。

當金口若望在公元387年被祝聖成為神父時,他首先在安提約基亞以一個顯赫的傳教士形式開展他的事業;其後,他成為君士坦丁堡主教。在他被祝聖那天的講道詞中,他刻意透露了他對社群的關注:「財富帶來邪惡並阻礙我們邁向天國。」

在他早期的司鐸生活,他似乎已決定了與平信徒分享他的聖經知識。他開始了很大規模的一連串的講道詞的註釋,其著作仍然留存至今。他運用他非常優良的希臘文,並以他全面的聖經知識與及他對可憐的窮人的深入認識,向那些有名譽及有財富的人的自私行為和生活方式,作出嚴厲的批評。他憤慨於他們的奢華巨宅,他們擁有大批的太監去迎合他們的一切需求,他們的衣櫃載滿了華麗的衣服,他們的豪華宴會充滿了來自外國的奇特食物以滿足食慾,有長笛手奏樂,有舞蹈員和小丑的表演來滿足他們其他的官能。一個人的真正光榮,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的財富,而是在於他本身是否謙遜,有禮,並且慷慨大方救濟有需要的人。

對於富人的這些形容,與貧窮人那令人心碎的情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閱讀這些時,就好像是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的釋延伸。16:19-31)恰恰相反,惹人注目的消費並不能表現出一個人在天主眼中的價值。

金口若望在他的講道中不厭其煩地再次強調窮人在天主的眼中是寶貴的,並且在他的一篇(七篇其中的一篇)談及富人與拉匝祿16:19-31)的講道中,強烈地指出,富有的人若不把自己的財富與人分享,在天主的眼中與盜賊無異。他更加引述了瑪拉基亞3:10及德訓篇4:1並說:「因此,這些經文教訓我們,若我們拒絕去救濟有需要的人,我們將得到與盜賊一樣的懲罰。」

有一次,金口若望向他的會眾指出扶貧應優先於任何意圖粉飾教堂的行動:「你尊敬耶穌基督的身體嗎?那就不可輕視裸。切勿一方面在此教堂內給錦衣作尊敬,而另一方面察覺到在外面衣不蔽體,冰冷僵硬。時常都要記著主耶穌所講『這就是我的身體』,並履行的話,又說,『當你見到我饑餓時,你沒有給我吃』,並且『你們若沒有為這些有需要的人做,就是沒有為我做』。從第一種角度去理解,基督的身體(聖體)並不需要衣服,而是要以一顆純潔的心去敬拜祂。從第二種角度去理解,它的確需要衣服及我們能給予的一切關注…在基督的餐桌上準備了金杯,但讓挨餓又有甚麼用處呢?先給饑餓的吃,然後才把餘下的錢花費在祭壇上。」(日課,常年期第21,星期六,第2篇經文)

縱使金口若望對奴隸制度有很多批評,然而他並沒有極力爭取廢除奴隸制度,理由是這制度已被接納為社會結構的部份。但無論如何,奴隸制度是基本的惡,並不是天主對人類的計劃的部份,它仍繼續存在是因為我們未能做到愛人如己的要求。只有奴隸和主人都接受了音才能改善其惡果。金口若望眼見富人的生活方式只會促成奴隸的激增。他所見到的解決方法就是不用非必要的「家庭傭工」,教曉他們謀生的技能及把他們釋放。

 

總結

藉我們的探索,我們對於舊約的訊息與及耶穌的教訓怎樣傳到希臘語言的世界有了一些概念。音的導師及傳教士,在沒有嘗試作出基本的改變下,全盤接受他們所處的社會結構。他們樂於宣講耶穌是主也是救世者。那些接受耶穌基督的人,就必需要在生活上肖似基督:完全服從天父的期望。他們認識到天主是在召叫所有的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猶太人或希臘人、富人或窮人、為奴的人或自由的人與同享永生,因此以上的差別並不再有意義他們全都是天主的兒女。對天主的召叫答覆「是」或「我在這裡」,就是表達出願意不斷地努力地度一個滿全的基督徒生活。

天主對個人及全人類作出分享其永生的愛的召喚,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若我們一心一意地接受它,必定會為社會帶來革命性的社會發展。在基督徒的歷史中,最終也能達致奴隸制度的廢除,以及產生一個視貧窮為違反人性尊嚴的社會。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從聖神的推動,那麼便會有更多革命性的發展隨之而來。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