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禮儀生活傳統」的傳衍

 

羅國輝

 

神思 第四十五期 二零零零年五月 90-97

 

 

 

**********

 

 

摘要

羅國輝神父的文章認為人類文化的互動和繼承是富有生命力的,成為生活的文化傳統。教會同樣有其生活的禮儀傳統,其傳衍是既「一體」,又是「多元」「一體」是「聖經」和「宗徒的生活傳統」,「多元」是歷代不同地方的生活傳統。教會的禮儀傳統,在歷史上協助了信仰條文的表達,但亦能繼續發展成為將來教會援引作為她信仰的佐證。這種祈禱律、生活律、信仰律互動的傳衍過程,亦構成本地教會的具體文化,同時貢獻和豐富了普教會的信仰生活和禮儀傳衍。

 

**********

 

 

 

生活的文化傳統

「傳統」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文化」按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定義。不過,參考《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79年),「文化」可描寫為: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發展而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換句話說,也可了解為:人類在求生的歷史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經濟、政治、社會體制、教育、倫理、宗教和哲學思維等體系,也包括表達和體現這體系的節日慶典、歌舞、音樂、運動娛樂藝術等活動。

在某特定地域的族群所發展出來的,是某特定地域的族群文化,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可有不同的特殊之處;但除了其「特殊」之處外,也有與其他地域的族群文化相通之處,這可稱為普遍的人類文化(普的文化)。論具體的文化,則是先有「個別」,才有「普遍」的;正如「人」寓於「眾」。

個別族群文化和個別族群文化之間也可互動,包括認同/認同、繼承/不繼承、突破和發展的互相影響和推動。這「互動」以「時間年代」作「縱線」,又以「空間地域」作「橫線」,視乎其接觸層面,而有「縱」「橫」交錯的互動。如果某一時空文化的某些特質被「認可」,以達致欣賞、接受和「同化」,便可產生「繼承」,如一代傳一代,或一地傳一地;同時也因適應不同時空的不同需要,而有不同的配合和新的發展和突破。不過,這些新的發展和突破,可以是積極的去蕪存菁,也可以是消極的物以類聚地積存惡習,視乎此時此地該族群的靈性發展。無論如何,人類文化的互動和繼承是富有生命力的,有如人類的繁衍,能衍生出同宗不同「房」的「一體多元」文化,即既有著某些相通的「核心成分」,又有著獨特的自我一面;當然,如果連「核心成分」都已沒有一點相通之處,只在「裝扮」上類似,那麼便很難界定是否「同宗」了。

不過,今日人類族群交往密切,資訊發達,互動頻繁,正是「天涯若比鄰」(地球村),故此人類文化也正漸漸走向「全球化」。這是大勢所趨。

以上的文化「互動」、繼承、突破和發展,皆保存一脈相承的「文化核心」者,稱為文化「傳衍」,而非單單機械性的「傳承」。這「文化傳衍」是富有生命力的,即所謂「生活的文化傳統」。

「生活的文化傳統」在歷史和地域環境中的傳衍工具,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者是記錄下的一切,包括經書、文獻、禮典、法律、組織典章、詩歌、戲劇、藝術舞蹈、節日等,「不成文」者包括生活習慣、倫理態度、人格修養等。

 

生活的教會禮儀傳統

在這文化傳衍的觀點下,基督的教會作為宗教社團和族群,也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它在時空中傳衍的生活傳統。教會生活傳統的傳衍工具也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者包括聖經、禮儀慶典、訓導文獻、組織典章、法典、神學、節日、音樂、藝術等;不成文者,也有倫理觀點態度、靈修操練、生活見證等。其中,作為基督宗教,把在基督內神人交往的事實,活生生地保存、通傳,體現和宣示出來的,則以「聖經」、「禮儀祈禱」、「教義陳述」和「倫理生活」作為核心(《天主教教理》(1992) 74-100條)。又其中,「聖經」及「宗徒時代的生活傳統」,包括其禮儀祈禱、教義陳述、宣講和倫理生活等,保存了從基督而來,由宗徒所傳授的不變之信仰核心(類同「文化核心」)。至於宗徒以後,不同地方和時代,歷來所產生的神學表達、紀律、禮儀祈禱等「傳統」,雖提供了具體的模式,適當地在不同地方和時代,保存、體現、表達和通傳了基督宗教,但比對其由宗徒傳下來的不變核心,即在「忠於聖經和宗徒傳統」(即從宗徒傳下來的共同信仰、聖事和聖統的共融)的條件下,是可以不斷保存、修改、放棄和發展的,亦即可以活生生地傳衍的。這「教會生活傳統」的傳衍,包括「禮儀生活傳統」,便既是「一體」又是「多元」的;「一體」者是「聖經」和「由宗徒傳下來的生活傳統(包括禮儀傳統,尤其是聖事)」;「多元」者是歷代不同地方的生活傳統,包括禮儀慶典在內(《天主教教理》(1992) 813-822, 857-865, 1200-1209條)。

在天主教會的宗教體系中,「禮儀」從「外觀」而言,是其文化傳衍的組成部分;從「內」而言,是教會活力的來源,和生活的終向(禮儀憲章9-10條),因為教會在其「禮儀慶典」中,通傳並體驗父、子、聖神主動地與教會肢體不斷交往、共融、相通,以達成其救贖的目的,並賦予教會肢體充沛的活力,和神人合一的豐富生命;同時,教會也藉此具體地體現自己作為基督身體的本質(《天主教教理》(1992) 1077-1112, 1118條)。可以說,教會的「禮儀慶典」是天主與教會的合作,給教會成員保存、保障、提供和傳衍基督宗教神人交往的特質,換句話說,是表達和體現基督宗教的事實。事實上,教會之所以擁有活生生地在基督內神人交往的體驗和信仰,正是基於不斷在從宗徒傳下來的「禮儀傳統」中舉行禮儀慶典;也就是說,不同地方和時代的教會,舉行那一脈相承地保存下來的一體而多元的「禮儀」時,所得到的共同體驗和信仰(Tradition and traditions),可以說是「祈禱律制定信仰律」的最佳佐證(《天主教教理》(1992) 1124條)。

事實上,今天教會仍引用「祈禱律」(歷代禮儀所保存的宗徒傳統)來表達和說明教會信仰條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以宗徒時代以來的「宗徒信經」及洗禮格式來說明「天主聖三」乃所有基督徒信仰的基礎R.M. Woolley, Coptic Offices, The Macmillan, 1930, pp. vi-vii;《天主教教理(1992) 167, 168, 170-197, 232-267條等);以共融(聖體)聖事來說明和體現教會和基督的關係:教會猶如一個身體、與基督一起成為活祭,以及在主內永遠共融(格前10; 11; 12; 5:6-8;羅12:1-8;若6:51-57;《天主教教理》(1992) 1322-1419條);甚至在二十世紀,教會宣布「聖母蒙召升天」的信理時,也引用東西方教會傳統中有關該慶典的經文來說明(《天主教教理》(1992) 966條)。甚至《天主教教理》(1992) 683-747, 1091-1109條等,也多次援引祈禱律來發揮聖神論。這就是「教會禮儀生活傳統」在基督信仰體系中的角色之

 

「教會禮儀生活傳統」的傳衍

然而,教會禮儀生活傳統是否仍在傳衍當中呢?如何傳衍呢?又是否會繼續發展,以致將來被教會援引成為信仰的佐證呢?答案是可能的,因為教會的禮儀慶典既體現神人在基督內活生生的交往,基督的信仰也是活生生的,故此當教會,以從宗徒傳下來的禮儀傳統和信仰為基礎和核心,在今日和明日的生活中,繼續回應不同的需要,以及舉行禮儀慶典時,教會禮儀的生活傳統,也不斷傳衍。例如在二千禧年的四旬期首主日,教宗若望保祿二就破天荒地,在聖伯多祿大殿,為教會子女以往的過失而舉行悔罪的儀式,其中的內容和禱文,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好為今日和將來各地教會的自省作為借鏡。香港教區在二千禧年一月一日,於政府大球場所舉行的禮儀,也不失是本地教會在此時此地對天主,對人民和歷史的信仰回應。其實,香港教會在六四事件前後的祈禱和禮儀、九七回歸的祈福聖祭(1)(包括當時東正教聶基道主教在禮儀中的祝福)(2),既基於禮儀和信仰的傳統弟前2:1-3;羅馬禮聖週五的代禱文;拜占廷禮感恩禮的代禱文),又是本地教會於此時此刻的信仰體現。至於能否成為「祈禱律」,又發展成「生活律」,進而成為「信仰律」,以影響後世子孫,則有待本地教會在其時空中如何不斷回應天主的恩召了。事實上,這是「教會禮儀生活傳統」,在本地教會中「傳衍」的必然過程,即「祈禱律」、「生活律」和「信仰律」的互動,同時也構成了「本地教會」的具體文化。只有這樣,本地教會才真正成為具有本地生活特色的個別教會。當然,這具有本地特色的個別教會,包括其禮儀生活的傳衍,也不是「孤立」的,尤其在今日全球化資訊和交往頻繁的時代,肯定會與其他地方教會產生互動,而貢獻和豐富普教會的信仰生活和禮儀傳衍。不過目前來說,還要打破的,是客觀的「語言」困難,或「固步自封」的「唯我獨尊」主義,以體現並建立富有生命力和健康的信仰互動。

今日「教會禮儀生活傳統」的傳衍仍有許多空間。首先是各地方教會,尤其是亞洲教會,不僅要站穩本有的「羅馬禮儀傳統」,也要參考其他教會的禮儀傳統,尤其是東方教會的禮儀傳統,並結合本地天主教會今日生活的需要,去「繁衍」本地禮儀生活的傳統。其次,是當今世界和社會文化的訴求,尤其是青年、少年、兒童成長所面對的問題日新月異,「教會禮儀生活傳統」能否幫助他們,並在他們身上傳衍,這是「禮儀傳統」在牧靈生活上的挑戰。目前最重要的,還是積極協助各年齡層的天主子民,按其文化發展其祈禱生活。(請參閱黃克鑣著,《心靈流溢---禮儀以外的祈禱》,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出版,2000年)我們為此祈禱吧!

 

 

參考書目

1. CHAUVET L., Symbol and Sacrament - A Sacramental Re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Existence, The Liturgical Press, Minnesota, 1995.

2. CONGAR Y., Tradition & traditions, Burns & Oates, London, 1966.

3. DUES G., Catholic Customs & Traditions - A Popular Guide, Twenty-third Publications, Connecticut, 1992.

4. FISCH T. (ed.), Liturgy and Tradition -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of Alexander Schmemann,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New York, 1990.

5. IRWIN K.W., Liturgical Theology - A Primer, The Liturgical Press, Minnesota, 1990.

6. JONES C., WAINWRIGHT G. & YARNOLD E. (eds), The Study of Liturgy, SPCK, London, 1980.

7. MARTIMORT A.G. and others (eds), The Church at Prayer, Volume 1: Principles of the Liturgy, The Liturgical Press, Minnesota, 1987.

8. MCGONIGLE T.D. & QUIGLEY J.F.,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Paulist Press, New Jersey, 1988.

9. SCHMEMANN A.,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Theology, 2nd edition,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New York, 1975.

10. SCHMEMANN A., Liturgy & Life: lectures and essays on Christian development through liturgical experienc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Education, 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 New York, 1993.

11. VAGGAGINI C.,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The Liturgical Press, Minnesota, 1976.

12. 《神學辭典》,光啟出版社,台北,1996

13. 韓大輝,《與基督有約---從慶典到奧蹟》,香港公教真理學會,香港,1995

14. 羅國輝,《在地若天---五至十三世紀羅馬聖堂彩石鑲嵌畫釋義》,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香港,1999

 

1. 九七回歸祈福聖祭

集禱經:天主,歷史的主宰,你願意人按照你的命促進公益,獲享幸福的生活,求你在這個歷史時刻,幫助香港市民與祖國人民團結合一,共同建樹一個合乎你聖意,和符合人性尊嚴的社會,並使國民的靈性生命日益茁壯。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你的聖子,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頌謝詞:主、聖父、全能永生的天主,我們時時處處感謝你,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並能使人得救。

你藉聖子耶穌救贖我們,並賜下聖神作你愛的保證,使我們無論何時何處都能體會你救恩的來臨。

你恩賜香港的歷史問題能以和平方式,順利解決,使國人重新團聚共融。我們讚美你。

你是歷史的主宰,一直照顧著香港市民和祖國同胞;你永恆不變的慈愛使我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困難和挑戰,並攜手建樹一個合乎你聖意的社會。我們讚美你。

你聖子曾應許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為此,在這歷史時刻,願普世人類都能見證這和平的意願;我們亦隨同天使,總領天使,以及全體聖人,歌頌你的光榮,同聲歡呼…

2. 東正教會聶基道主教祝福詞:

上主,宇宙的主宰,你是堪受讚美的;你造生了萬物,也選立了世上不同的民族,使我們的心神充滿智慧,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語言、傳統。今日是你安排的,為使你所祝福的香港市民與神州同胞團圓。你因古聖若瑟與他的父親雅各伯和兄弟們團圓而欣慰,請以同一圍繞以色列家的喜樂之神降臨香港。求你使我們未來的歲月得享平安,並在真理中,充滿互相諒解及修和的精神,藉此讓你的國度在人間建立起來,如同在天上,使組成香港的各階層人士能和諧共處,善度合乎人性尊嚴的生活。求你賜予我們力量,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使我們謙卑地走你的道路,不怕犧牲。求你幫助我們勇敢地為主基督作證,在人前樹立善表,也求你福佑我們的執政者,使他們穩健地治理香港。求你也助佑胡振中樞機,以及本港教區的聖職人員和教友,使我們大家共同為你賜予的信仰作證。

你是我們的主、萬物的創造者、義德的太陽和真理之神。願光榮歸於你:聖父、聖子、聖神。亞孟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