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四四期 二零零零年二月 59-72頁
**********
摘要
本文別具一格地從聖像畫的傳統中,看到兩千年來基督徒如何運用美麗的畫像來表達自己的信仰、傳遞自己的信仰、向世界宣認自己的信仰。基督徒藝術家藉聖像畫幫助人去瞻望和經驗那不可見的天主聖三和天國。作者認為聖像畫的本地化不但助人更深入的與天主相遇,更有助基督徒的合一及宗教交談,此可成為第三個千年努力的目標。
**********
千禧年,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為基督徒而言,更是意涵豐富。這一年,是喜樂之年,在聖三的救贖計畫中,人得到更大的釋放,重享光明與自由。這一年,是淨化之年,在聖三上智的感召、光照下,人再一次真誠地觀照自己,向聖三作更深度的皈依。這一年,是共融與修和之年,在聖三之愛的滋潤下,人的傷口得到治癒,人與人、教會與教會的破裂逐漸彌縫。而人類時間的紀元,基本上是以救主耶穌基督的誕生為根據。我們慶祝千禧年,是再一次盛大慶祝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跡。在耶穌基督誕生的第三個千年來臨之際,我們不僅緬懷基督在人間的救贖工程、祂在人世之旅的生命,也瞻望在這第三個千年中,如何更生活出基督的降生奧跡,以及聖三的救世工程。我們可以由神學、歷史、聖經……多方角度來深究這一個問題,而本文所切入的角度是在聖經、信理之外的另一個傳統–––聖像傳統,以此為基點,對千禧年及基督的降生奧跡、聖三的救世工程,以及基督徒的角色,作更進一步的探討和反省。
當我們談到「聖像」時,先要界定它的範疇。所謂「聖像」,在西文中是icon,源自希臘文的εικων,原義是肖像(image)或雕像、人物描寫(portrait)。有人認為只有畫在木板上的才叫做聖像;但更廣泛的看法是,無論是畫在木板上、是壁畫、馬賽克鑲嵌畫、或雕刻,只要是神聖的肖像,都可以稱為「聖像」。 本文中論及聖像時,是採取從寬的界定法。
在教會誕生之初,就經常用圖像來表達信仰。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地下墓窟(catacomb)中,常見到「符號式」的藝術,如:以魚的圖像表達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世主(ιχθυζ);以十字形的船錨表達救恩的希望(希6:19);以孔雀(鳳凰)象徵不死鳥,表達復活永生之意。 後來,又由這些符號性的圖像發展成為聖像畫。在地下墓窟、陵墓,以及教會(包括早期的家庭教會)中,普遍可以看到在牆上、天花板上,以壁畫、馬賽克鑲嵌畫的形式,來表達信仰內容。這些內容常以基督、聖母、舊約和新約的故事、宗徒們、以及聖人們為主題。其實,不論主題是什麼,這些繪畫的核心意義都是基督的救恩,或者也可以說,這些都是救恩史的片段。在知識未普及的世代,許多人目不識丁,外邦人藉著聖像畫認識基督和基督宗教;基督徒也藉著聖像畫,更深的認識自己的信仰。這些千古流傳的藝術精品,是傳遞信仰、培育信友,也是基督徒向世界宣認信仰、表達自我的重要且美麗的方法。
我們可以由一些聖像畫的例子,來瞭解過去兩千年來,基督徒如何藉著聖像畫,更深的傳達並深化信仰。目前可考的最早基督徒聚會所的遺跡,是三世紀中葉北敘利亞的Dura-Europos 的家庭教會,這是當時一戶富有人家的屋宇,有兩個空間為教會用,一個空間為洗禮,另一個為聚會。其間牆上就有「枯骨復生的神視」(厄 37:1-10)、「法郎與梅瑟的童年」……等取材自舊約的壁畫。 此外,為紀念亡者的地下墓窟中,也有許多早期的聖像畫。如聖伯多祿大殿之下墓窟牆上的一幅基督以太陽神的面貌出現的馬賽克圖像,就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基督的圖像(約在二世紀中葉)。 其他還有許多取材自聖經的壁畫,如:亞當厄娃的原罪、火窯中三青年、主的晚餐、基督授鑰匙給伯多祿、耶穌治癒患血漏的婦人……等;以及表達信仰的圖像,如:聖母抱聖子圖、祈禱的婦女、善牧圖……等,都是在羅馬附近的地下墓窟中常見的繪畫題材。這些是初期教會的表達,其中大量的吸收了當時文化中的象徵,並加以轉化,賦予基督信仰的新意義。如:船代表教會、孔雀和棕櫚樹代表永生、花園代表伊甸園。當然,也創造出許多新的象徵,特別是在二世紀後,如:賢士來朝表達外邦人的皈依信仰、餅和酒代表基督的體血和永生的食糧。
當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公佈了「米蘭詔書」之後,教會進入昇平時代,基督徒大量增加,容納基督徒聚會的大聖堂也應運而生。皇帝親自帶領基督徒參與彌撒,藝術家們也被鼓勵在聖神默感之下,努力想像天國情景,並在聖堂的繪畫或馬賽克鑲嵌畫中表達,以滋養信眾。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算是在義大利東北部被稱為「馬賽克的首都」的拉文納(Ravenna) 所保存的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在這個市鎮裡,許多聖堂和陵墓中的聖像畫,都反映出當時人的信仰內容、禮儀生活、和對天國的嚮往之情,充滿豐富的神學意味以及瑰麗的色彩。
五世紀初,帝國首都由米蘭遷到了拉文納,並在此興築皇帝的宮殿、皇家聖堂和許多聖殿,極具特色。我們略舉些例子來一窺當時的風貌。五世紀的陵墓Galla Placidia Mausoleum的入門處很清楚的表達出基督徒對死亡的看法。大門上方的半圓形拱壁是基督善牧圖,身著金衣、頭頂金色光圈、手執金十字架的基督面容年輕且寧靜,正在植物繁茂的郊野牧放群羊。整幅圖像給人平和之感。大門之前,有一段短短的通道,通道上端是圓弧狀的拱頂,代表天空的湛藍襯底上,規則的散佈著代表月亮花的白色花冠的圓形圖案,它們正照亮了藍天。這片圖案,象徵著天國。這兩幅鑲嵌畫,寓意著基督徒死後的歸宿就是天鄉,唯有透過善牧基督,才能進入永生的國度,與復活的基督同在,享有永恆的平安。
六世紀的聖維他聖殿(The Basilica of St. Vitale)也蘊藏著豐富的教會珍寶。一進正殿(nave)舉目所見是拱壁(apse)上一幅鑲嵌畫,顯示基督永世不替的尊威,天國的生機盎然,以及聖人在天國獲享榮耀。在拱壁之外、聖所兩側的牆上,有幾幅與祭獻相關的鑲嵌畫,主題分別是亞巴郎夫婦款待三位遠客(創18:1-15)、亞巴郎獻子(創22: 1-14)、亞伯爾的祭獻(創 14:1-4),以及默基瑟德的祭獻(創 14:17-20)。 當信友在此參與感恩禮時,舉目見到舊約中的重要祭獻,這些祭獻正是新約中基督祭獻的預象。而祭台上此刻正重現基督的祭獻,我們的祭獻也參與其中,這是何等美麗!天上、人間,過去、現在、未來,都交融在此時此地的禮儀慶典中。這樣的經驗,正是對信友靈修的深化以及信仰內涵的瞭解,最大的滋養。
在拉文納的兩個重要的洗禮堂,五世紀的主教座堂洗禮堂(The Neonian of Orthodox Baptistry, or The Baptistry of the Cathedral), 以及六世紀的亞略洗禮堂(The Arian Baptistry),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兩者在圓屋頂(dome)都有耶穌受洗圖,以及環繞外圍的十二宗徒手持榮冠的鑲嵌畫,且構圖類似。兩幅耶穌受洗圖都是耶穌裸身站立在約旦河中,洗者若翰為祂施洗。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兩幅畫中,若翰的手都是放在耶穌的頭上,很明顯的,是依當時按住受洗者的頭,使受洗者全身都浸入水中三次的洗禮習慣所描繪。但前者的圖像在二十世紀中葉改建時,卻改為若翰手拿盛水器,往耶穌的頭上澆水,這已是後代舉行洗禮的方法了。而在兩座洗禮堂中,耶穌受洗圖的外圍,都環立著代表教會的十二宗徒手拿象徵殉道的榮冠。而在亞略洗禮堂的圖像中構圖略有不同,每兩位宗徒之間尚夾著一株果實纍纍的棕櫚樹,象徵他們神聖的殉道所得到的豐厚的恩寵和永生的果實。且聖伯多祿手中拿著天國的鑰匙,聖保祿手中握著兩個卷軸,表達他們的特別使命。他們領著其他十位宗徒朝向一個象徵王權的空寶座,寶座上放著一個華麗的紫色坐墊,其上倚著飾以珠寶的十字架。顯然,他們,也就是整個教會,正等待著基督在末世的再度來臨。 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在這拱頂的畫幅下受洗時,頭頂上耶穌的受洗和自己的洗禮,正相互呼應;也意識到成為基督徒之後的生活,就是加入教會團體,和頭頂上的宗徒們一樣,勇力的奪取天國,以期獲享永恆的生命與光榮。
另一種純木板畫的聖像,也自有其另類的精采處。教會傳統上認為基督的第一幅聖像,出現在祂在世生活的時期,西方教會稱之為「聖容」(the Holy Face);而在東正教會,稱之為「非出自人手的聖像」(the icon not made by human hands)。但是此聖像第一次被提及,是在第五世紀Edessa 的Addai主教的訓導文獻(The Doctrine of Addai)中。而此聖像的源頭故事,也藉著東正教的禮儀經文,流傳廣遠。 所謂「非出自人手的聖像」,是肯定基督的道成人身,讓天主之子的面容成為真實可見的,這面容不是由人的概念所創造,而是來自天主。從此,人對基督聖容的敬拜就有了根據。其他的聖像也慢慢出現。
初期聖像畫的大寶庫,西奈山的聖凱瑟琳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Catherine)中,就保存著第六世紀的一幅「全能者基督」(Christ Pantocrator)的半身上釉聖像。畫中的基督雙目炯炯有神,蓄著鬍鬚,右手做降福狀,左手捧著鑲有寶石的經書,表達祂的聖言身分。祂的頭部後方有光圈,圈中有一十字形的標記。
第六世紀在埃及中部的Bawit 隱修院中的一幅「基督保護Mena 院長」(Christ Protecting Abbot Mena)的全身聖像,也十分膾炙人口。圖中的基督,左手懷抱鑲著寶石的經書,右手扶在Mena 院長的右肩上,表示對他的保護。這是在聖像中極少見的景象。二人的頭上,都有表達聖人的金色光圈,但基督的光圈中,尚有一個十字架,表明祂的身分。
在第二個千年,隨著神學的演進,聖像畫的傳統也繼續發展,且更臻成熟。就馬賽克鑲嵌畫的部分而言,無論是在聖堂或洗禮堂的拱壁或拱頂的畫幅,都有深厚的信仰意涵。
義大利翡冷翠(Florence)主教座堂前面著名的洗禮堂San Giovanni,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築, 首建於第四世紀,目前的外貌是十一、二世紀所重建。屋頂的內部,是一層層十三、四世紀的鑲嵌畫,內容幾乎包括所有教義,由原祖父母背命,新、舊約聖經故事,直到天堂、地獄、最後的審判。而巨幅的最後審判者救世主基督伸開雙手的聖像畫,是整個屋頂畫幅的核心。 當受洗者在這八角形、充滿信仰畫幅的洗禮堂受洗時,他所承認、宣信的內容,正在頭頂上;他也體驗到當他受洗之後,將和基督一起復活,進入永恆的生命。洗禮的精神,於焉彰顯無遺。
羅馬聖克來孟聖殿(The Basilica of San Clement) 十二世紀的拱壁鑲嵌畫,表現了另一種十字架與天國的丰采。這一幅鑲嵌畫的中央是十字架,基督為救贖人類而自獻生命於其上。十字架上棲息了許多白鴿,象徵善人、宗徒的靈魂,他們都跟隨基督,奉獻了自己。聖母和若望站立在十字架的兩側,見證了基督的救贖,並伸出手來,把基督介紹給世人,也把世人引領到基督面前。十字架化成了生命樹,茂密且富生機的葡萄枝由此繁衍而出。許多聖人、花朵、果實,及象徵復活與永生的孔雀錯雜期間,好一幅美麗愉悅的新天新地的天國圖像!在畫幅的下端,有四道活泉自生命樹下流出,(默22:1-2; 若7:37-39; 19:34; 則 47:1-5),滋養著牡鹿與萬物,使萬物藉此生命之泉,獲享永生。而在畫幅的頂端,是象徵天主的光榮尊威的曼朵拉(mandorla),在不可逼視的光明中,不可見的天父由雲彩間伸出手來,以榮冠為祂的愛子加冕,並喜悅的祝福天上地下的一切。在畫幅的基部,是群羊圖。圖左的城牆是白冷城,耶穌誕生之地;圖右的城牆是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地上基督自獻之地,新耶路撒冷是天上的聖城,天主子民最後的歸宿。基督的一生是由白冷走向新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徒,也走著相同的道路。基督頭上頂著光圈站立在中間,其他的羊群由白冷和新耶路撒冷走向基督,表示天上地下的教會,都以基督為永恆的歸向。
聖母在教會傳統中,一直享有特殊的尊榮。在聖像畫中,也有這樣的表達。羅馬四大聖殿之一的聖母雪地大殿(The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Maggiore),就有十三世紀、極富麗又意蘊深刻的記錄聖母在基督救贖工程中的重要角色的聖像畫。在拱壁中,由左至右有五幅鑲嵌畫,分別是:聖母領報、耶穌聖誕、聖母安眠、三王來朝、獻耶穌於聖殿。而在這五幅小畫之上,是整個聖殿的主題畫作:基督為聖母佩戴榮耀的冠冕。在這幅極顯尊榮的鑲嵌畫中,基督和聖母身著盛裝,同坐在貌似新床的寶座上,基督的右手正為聖母加冕,左手捧著一本展開的書卷,上面寫著「來吧!我所選的!我要立你作我的寶座!」聖母,這位上智之座,則是身體微微傾向基督,雙手也舉向基督,彷彿向世人介紹天主子基督,並領人走向基督。這幅畫除了表達聖母在世時是基督救贖事工合作無間的襄助者,死後在天國受享無上的光榮之外,還有另一層含意。聖母在此圖中也象徵著慈母教會,聖教會是基督的淨配,所以與基督同坐在新床上,並向世人宣告基督的聖名,也引領世界來到基督跟前,參與基督的救世工程。
在木板上以所謂「蛋黃彩繪法」作畫的聖像畫,在第二個千年也達到登峰造極之境。這些瑰寶,多半保存在東方禮的教會傳統中。大體上,這些聖像的主題是:基督、聖母、聖人、天使,和瞻禮慶節。我們僅就與基督救恩事件最緊密相關的部分,略舉一些例子來討論。
「基督的誕生」聖像,是十五世紀的作品。聖像的中央,是一個山洞,基督被襁褓包裹著,狀似木乃伊,躺在一個似祭台、又似棺木的馬槽裡,表達基督的誕生是完全的自我空虛與貶抑,是為了救贖的死亡;祂的生命與死亡,正是一個祭獻。馬槽的旁邊有牛、驢在守望,正呼應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說的:牛、驢認識自己的主人(依 1:3)。聖像的頂端,是代表天國的曼朵拉(mandorla),由此透過象徵聖神的星狀標記,向襁褓中的基督射下三束光芒,表達救主基督的道成人身是聖三的聯合工程。在基督右側的山洞外面,聖母躺臥在紅色的布幅中,但她並不是注視著愛子,反而望向聖像左下角的若瑟。畫中的若瑟正愁眉不展的煩惱著,一位身穿獸皮的荒野老者還不斷的蠱惑著他。在東方教會早期的傳統中,從來沒有西方教會所習見的「聖家圖」,因為他們相信基督由天父所生,若瑟只是一個懷疑者的角色,懷疑聖母的貞潔,不能相信基督道成人身的奧跡。他代表的是世上所有不相信這個救恩奧跡的人們,所以聖母悲憫的看著他,並替他祈禱,以示聖母關心世上所有不信的人,並為他們轉禱。聖像的右下角,是兩位女子在幫耶穌洗澡。這個部分顯示了基督的人性,祂既是天主,也是人,所以人間孩童所需的一切,祂也需要。聖像中層的左邊,是三王來朝,彰顯基督救世主的真實身分。中層的右邊,是曠野中的牧童,愉快的吹著號角,向世人傳報基督誕生的好消息。聖像的最上層,是三位天使,分別站在山洞的左右兩側,崇敬的朝拜降生成人的上主,並向牧童報喜。於是天上人間,一起歡唱「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 2:14)
基督復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東方教會從沒有描繪過基督復活的那一剎那,因為從來沒有人知道過。最通常用來表達基督復活的聖像,就是基督下降陰府,救出亞當、厄娃,及其他在地府中期待救援的靈魂。聖像中的基督身穿金衣,迥然不同於祂在世時的衣著,表示祂已是在復活光榮中的救主基督。祂踏碎了地府的門扉,以鎖鍊禁錮了地府的撒旦。祂拉起亞當,解救他的靈魂。新舊約中兩位亞當的相遇,是天國圓滿的預告。厄娃也雙手合掌祈禱的跪伏在另一側,和其他懷著信德期待救恩來臨的靈魂一樣,跟著亞當一起復活。基督飄然的衣袂,表示祂的行動快速且強而有力。祂正以這樣充滿力量的復活之姿,臨現在我們當中,帶給人們希望和活力。在亞當、厄娃身後站立的聖人、先知,都見證了基督的救贖,祂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天鄉之路。
還有一幅不得不提的經典之作,就是俄國聖像畫大師Andrew Rublev 在十五世紀初的作品「聖三像」(The Holy Trinity)。 在千禧年中細細體會、默想這幅聖像,更有深意。聖三間的共融、愛、與生命,正是我們基督徒所要學習並生活出來的榜樣。
在東方教會的傳統中,聖像不只是藝術品,更是禮儀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東方禮的聖堂中,充滿了聖像,尤其是分隔聖所的聖像畫屏,更是表達出深遠的神學意境。 在聖像環繞的聖堂中,教友們絕不孤寂,因為所有的祈禱,都與聖像中聖人的祈禱相結合;每一幅聖像,都幫助人去瞻望、凝視那不可見的聖三與天國。隨著禮儀年的進展,在禮儀中也陳列著與慶節精神相稱的聖像,在禮儀過程中,信友們可以自由前去親吻這些聖像,表達他們對像中人物或救恩事件的敬仰和感恩。在生活中,聖像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新人結婚時,雙方的父親會用聖像祝福新人。每一個家庭都掛著聖像,客人到訪時,先對著聖像祈禱、致敬,再與主人打招呼。出外旅行時,也都隨身攜帶輕便的小聖像。聖像成為信仰生活與禮儀崇拜中的重要角色。
二十世紀末,除了複製古典的聖像之外,也有許多新的創作和聖像的本地化出現。就華語教會而言,香港對聖像本地化的努力有目共睹。米蘭外方傳教會(Pime)的會士嘗試以中文入畫,讓中國人看得懂聖像的意義;並且把香港的景物畫進聖像中,讓香港人覺得自己也在聖像中,一起參與基督的救恩事件。 香港教區為聖年特別製作的基督聖誕的聖像,目前正在香港每一個堂區陳列,陪伴信友在祈禱及體會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跡中度過聖年。澳門新建的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兩側,共懸掛了十四幅取材自新、舊約,由亞巴郎蒙召到聖神降臨的救恩史聖像,當信友在此聚會、慶祝時,感覺自己的生命,也是救恩史的一部分。台灣台北的聖方濟沙勿略堂,祭台背後的牆壁上,是方濟沙勿略修會會士所繪製的聖人圖像,在禮儀中,表達天上的聖人們也與我們共融。此外,也有些十字架是現代畫風的救恩事件聖像畫的集錦。這些聖像都傳達了信仰訊息,也逐漸深入教友的信仰生活中。
就普世教會的角度來說,東正教會已在香港正式建立教會,藉由聖像傳統來互相學習、交流、瞭解的機會更趨繁複,這為促進基督徒的合一,極為有利。
因此,聖像畫的進一步發展及其本地化,和以聖像為基礎的宗教交談,都可以是第三個千年繼續努力的目標。
因此,當我們此刻歡欣的慶祝千禧年,這個喜樂恩慈之年、淨化之年,以及共融修和之年時,讓我們再一次喜樂的浸淫在美麗的聖像傳統中,去經驗、去默想、去學習;更深的悠遊在聖三的無限大愛中,並在此大愛的觸動下洗淨自己,以清純的「天主肖像」的本來面目,消成見、除私欲,彼此真誠的相愛、共融,在人世之間彰顯天主的光華,讓天國就在此時此刻鮮活的臨在於人間!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