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宇宙論及基督徒的創世觀

 

Christopher Moss, S.J.

                  陳子建、凌志聰譯

 

 

神思 第四十三期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33-45

 

**********

 

 

 

摘要

Christopher Moss神父憑其多年豐富的天文學經驗,認為現代宇宙結構及其來源的解說,與傳統基督宗教的創世論是可能調協的。不過,根植於創世論的父系觀念,似乎拉遠了人類明白基督徒創世論的距離,甚至與現代生物學及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不甚和諧。作者最後討論新的觀念,即創造作為天主的身體,嘗試以此克服傳統創世論的限制。

 

**********

 

 

 

根據現代宇宙論對宇宙結構及其來源的學說,比較傳統天主教對創世的教義,兩者在邏輯上完全是吻合的。這教義沒有因為科學上的新發現而被比下去,相反減少了被否定的地方。另一方面,現在宇宙論的骨幹思想--大爆炸模型(Big Bang),對比其他學說上是少一些直接認同天主教創世論的地方(雖然後者在認同上不成疑問)。其實,當代傳統天主教創世論的限制,是源於聖經及繼後希臘哲學思想剖釋中的父系的概念,這植根於創世論的父系概念拉闊了人類明白基督徒創世觀的距離,不能與現代生物學及人類學在自然中的進化了解同步發展,它的影響對現今世界上的生態危機尤為嚴重。另一個創世的隱喻--天主的身體,亦會在此作討論,嘗試在正統教義的範疇下克服對傳統的限制。

 

簡介現代宇宙論

為整個宇宙建立一套完整而合乎邏輯的概念,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當中一個重要的學術成就。現代宇宙論取代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宇宙論,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論思想在西方國家的討論直到十七世紀,經歷近二千年的光景。從十七世紀開始,迦利略及其學說追隨者運用新發明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及肯定哥白尼(Copernicus)的論點,與及完全推反早期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論。他們發現地球其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個普通的行星---九大行星中的一顆,它距離太陽(其大小是地球的百倍)九千三百萬里,圍繞著太陽一年公轉一次。並且地球的物質也不比其他行星獨特不同;相反,它們是完全一樣的物質。所謂的恆星只不過是另一些離我們太陽系非常遙遠的太陽而已,它們像我們看見的太陽一樣,由萬有引力決定其在太空中漫遊的軌跡。

由十七世紀天文望遠鏡的發明開始,這種對地球的新觀念迅速地被確立了,但直到今世紀,隨著物理的理論發展及觀察發現,我們才對整個宇宙的架構有所認識。在這世紀的初期,我們銀河系的範圍被界定了。雖然微弱的星際塵在銀河系的平面上阻隔了來自遙遠的星光,限制了對太陽毗鄰星體的可見程度,但其實我們銀河系的大小比這些可見部份還大很多很多倍---它的直徑大約是九萬光年之距(1),在它內估計有一千億顆星體。在這世紀的初期,曾辯論及總結在太空中所看到的星雲,其實是相似我們銀河系的一些星系,在我們銀河系邊緣以外的星群,它們離我們銀河系的距離有好幾百萬光年之遙,而可見的宇宙估計包含千億個如此的星系。

除了對亞里士多德宇宙論的挑戰,轉移了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性之外,希臘宇宙論概念也經歷重大挑戰。希臘哲學,特別是柏拉圖(Plato)主義者,他們的哲學思想認為真實與完美的體現是一種靜態不變的狀況。但是現代科學顯示它是會改變的,不停的創造正是宇宙的特性。這發現最先是在十九世紀生物學上得到的,從而演變成達爾文(Darwin)對生物演化所提出的進化論。到二十世紀,人們才發現宇宙的結構是隨著時間而演化。

直到二十世紀初,愛恩斯坦(Einstein)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成為研究宇宙的理論基礎。牛頓(Newton)定理曾說明行星與星體間的運動是由星體間的萬有引力所決定,引力大小與星體的質量成正比;愛恩期坦的廣義相對論重新界定星體的移動是因著時間空間的弧度而決定的,而時間空間的弧度卻是取決於宇宙內質量與能量的分佈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一致的模型、用來推廣出宇宙的過去和將來的物質分佈狀況和型態。

愛恩期坦對宇宙的相對論的起點是所謂的哥白尼理論---它假設了一個相反亞里士多德所作的假定---地球並不是位處太空中任何特殊位置。運用這個假設與觀測銀河系群的平均分佈結果,可以推斷出宇宙的物質分佈是一個大尺度的平均分佈。對於這個推斷,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可被表達為Friedmann-Lemaitre-Robertson-Walker (FLRW) metric。這個metric,加上宇宙的平均物質密度作為參數,描述了宇宙的幾何結構及其演進。如果這個參數的數值足夠大,我們便推度一個有限空間但沒有邊界的宇宙(2);而一個較小的數值則能推度一個沒有邊界而無限開放的宇宙(3)

對於一個以同類物質分佈的宇宙,它的廣義相對論數學公式的解式,顯示了宇宙的演化有兩個可能:就是正在時空中膨脹或收縮(因而做成其平均物質密度的增加或減少)。後來賀保Edwin Hubble)發現鄰近的星系群正不斷地離開我們的銀河系,顯示了宇宙正在膨脹。一個膨脹的宇宙表示其從前平均物質密度比現在大,我們因此可以推度出宇宙的起始時間,其密度是無限大的。一位比利時天主教神父兼宇宙學家,林密(Lemaitre)神父曾發展出一套建基於「原始原子」(primeval atom)的宇宙概念,這概念就是現今廣被接受的大爆炸理論的雛型。由從前一個異常高物質密度的宇宙到現今所見的極低密度但範圍極廣的宇宙來看,宇宙是不停進化的,現今發現的星體及銀河系群是以往所沒有的,而現在所發現的宇宙結構到將來也會有重大改變的。

量度宇宙現在的膨脹速度及運用反演法,我們可以估計宇宙的年齡。現在的估計大約是一百五十億年,這個估計頗符合另一個以放射同位數(radioactive isotopes)衰變計算出來的地球年齡相差只有五十億年。由大爆炸模型開始,宇宙的可見邊緣限制於光從大爆炸起始走到地球所需時間,就是說離開我們超過一百五十億光年的物件所發出的光,到現在還未到地球。現今觀察的結果顯示宇宙將會無限地膨脹,表示宇宙的空間是沒有限制的。

由於更多的觀察結果及理論發表支持大爆炸理論,使它成為現今大部份天文學家接受的標準宇宙學架構。雖然大爆炸理論推斷出無限大密度與溫度並不為理論物理學所能分析,但是無限大密度與溫度,在大爆炸起始的非常短時間內,便降到一個從物理學實驗角度所能討論的範圍內。這類物理學的結果,已成功地比對觀察的結果及用以推測宇宙的進化特性。一個極其明顯的推測結果是由彭西亞(Penzias)及威爾遜(Wilson)在一九六四年的發現,他們發現了由大爆炸最初期所遺留下的微波本底幅射

不管大爆炸模型怎樣成功,它還是存在著很多不清晰的地方,其中一個是以大爆炸模型計算出來的宇宙萬有引力大約是量度結果的十倍,這是否所謂的「暗物質」存在的一個結果?它的性質完全不為所知,證明我們數十年的努力測量是失敗的,或者它是一個深入地指出我們對基礎自然律知識上的不協調?這就無從稽考了。

 

天主教的創世教義

以上筆者只簡要地勾劃出一些大家接受的現代宇宙論的重要事項,但是傳統天主教教義對創世的看法又是怎樣?傳統上論創世當然會參照創世紀第一章,這一章跟聖經中其他論述創世的章節一樣,是當時的人對宇宙的史前科學認知(4)。這創世的解釋包含了公元前二千年後期中東文化中宇宙之謎的神話元素,這些元素可從米索不達美亞(Mesopotamia)及客納罕地Canaan)中得到發現。創世紀第一章極可能是由一個司祭編者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大逃亡時,以早期史料編寫而成的,作為創世紀二章至十一章論及宇宙之謎的序言。

以色列民心目中的宗教良知就是先知透過默想及經歷猶太人歷史中所接觸到的神聖、強而有力、釋放與慈愛底經驗(5);以民經驗到被天主所揀選成為「兒子」,從埃及的奴役中無條件地被解救出來,無條件地被愛及賦予權力,與及恆常地與公義、慈愛及憐憫的天主保持著一份關係。創創世紀第一章(創一)所述的創世深刻地刻劃了這經驗,這是從明白天主因著祂的無窮美善及愛的能力自由地使萬物存在。這個宇宙根本並不需要再多作解釋。以民的先知經驗對宇宙的偶發性提出了疑問。假如以民經驗其民族的存在在於全然神能及美善者的救贖恩寵及無條件而自由的愛,唯一完滿的解釋只可以是這美善及神能是萬物存在的最終理由。因此,在這裡感興趣的,並不是如宇宙根源,或者怎樣以最好的解釋解答萬物的因由等揣測性問題,而是要問一些有關他們經驗到一位慈愛及倫理上要求甚高的天主的真確性及可信性的問題,尤其當天主是一位沉默而隱藏的天主。

在文體上,創一是屬於禮儀詩式,它協助相信亞巴郎、依撒格及雅各伯的天主的以民明白早期天主以大能顯示對以民的關心。同樣,現在基督徒團體繼續以禮儀藉耶穌基督的救贖工程,推動及透進他們的靈修經驗,因此,創的禮儀詩式體裁推動了猶太人對神聖國度週而復始的參與,也正好顯示了萬物之源及安息日作為對天主慈愛的表達方式。(6)

 

現代宇宙論及天主教創世教義的共同點

後期的神學重塑在這個經驗上建立了傳統的天主教教義,表明創造是從時間中某一刻從無而創造creatio ex nihilo)。這理論在公元後十世紀形成,主要是用以抗衡後柏拉圖主義認為創世需要來自天主必然的流出,因而削弱了創世是因為天主以愛自由地創造的觀念,天主並不一定要創世,創世也不能為天主加添什麼。在此我們立時看見與現代宇宙論模型明顯吻合的地方。在大爆炸理論中存在著一個宇宙的起點(t=o),大爆炸就是從這一刻開始,而傳統天主教教義則說宇宙是由天主聖言在創世那一刻,由無中創造的。一些人毫不猶疑地總結大爆炸就是創世的真正開始,但這表面上的結論,從以下的分析中,顯示它確切地被人誤解了。

首先,雖然創世與時間起點的關係有著不容置疑的解釋價值,但這起點並非必然地為教義帶來甚麼。很久以前聖奧斯定Augustine)對此已有所認知,而且這是猶太教、回教及基督宗教所認同的對創世的傳統教義,說明宇宙是被創造就是道出它是刻意地與它的根源有一個直接而完全的關係。天主作為這個根源,連繫著宇宙的每一刻,維持著萬物的存在,也藉一個行動帶來過去,現在與未來。宇宙開始之前,時間並不存在。其實事件與事件間的關係,並不能跟萬物之存在有所分割。因此,當聖奧斯定問道:「什麼令天主在某一時間創造天地,而早一點呢?」,答覆是:「因為在萬物被創造前,時間是不存在的。」

奧斯定及聖多瑪斯一致認為人可以從啟示的方式理解一個沒有開始的創世工程,但他們更認為創表面上啟示了這個開始已經發生了。不過,現代聖經研究認為從聖經章節中並不能得到後者的結論,反而前者的結論卻獲得支持。

如果天主教對創世的教義並不嚴謹地需要一個起始時間,另一方面,大爆炸代表真正時間起點是一個邏輯上的謬誤。其實大爆炸理論內的起始時間指的是宇宙初期時,密度及溫度是無限大的時間;但這並不是指一般在科學理論中所說的過程的開始時間。這時間也陳述了廣義相對論的限制。廣義相對論只在這起始時間之後有效。就如提問北極的經度是沒有意思一樣,提問大爆炸在什麼時間發生也同樣沒有意思。以數學的述語來說,廣義相對論推斷大爆炸的起始是一個奇點,而這奇點也不在這理論所能述及的範圍了。

這當然並不是說沒有理論可以形容宇宙初期的演化過程,對廣義相對論作一些修改或甚至採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理論是需要的。量子力學理論已經提出了一些證據,這套理論陳述最微小尺度下的物理現象,當中的物質的表現並不能以日常經驗來推測,特別是量子理論證明了空間不能無限地加以細分,但廣義相對論卻包含了這個假設。在時間上比所謂普朗克時間(Planck time, t = 10-43 seconds)還早的宇宙初期,量子效應主導,因而現在還沒有一套完整而合理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物理現象。推論是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宇宙已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肯定地沒有任何理據支持大爆炸發生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

鶴金Hawking)及哈圖(Hartle)發表了一個新觀點:在宇宙初期,量子效應可能改變了時間本身的性質。時間可能是有限但無邊界的,就好像一個球體擁有有限的表面面積但無界際一樣。在這環境下,宇宙的年齡真可能是有限的,但並沒有存在的第一刻。鶴金與哈圖的觀點源自一個物理的數學方法,雖然這個猜想是非常引人入勝,卻沒有任何據支持。對於這理論,鶴金的意見是:「時空可能以一個完整無邊界形式出現的概念…暗示著天主在宇宙中的地位…宇宙有一個開始,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有一位造物主,但如果宇宙真的完全自給而又無邊界,它可能並沒有開始或終結:宇宙就是這樣簡單地存在。什麼地方還需要造物主?」(7)但是,從上文我們已得知,從天主教教義來說,創造並不只是萬物存在的第一刻。世界被創造後也不是自足地、獨立地存在。相反,如果我們有意義的論述創世,在每一刻,宇宙存在及其根源的來源必定於天主之內。在這前提下,宇宙的第一刻跟歷史中的每一刻根本沒有分別。其實,聖奧斯定在大約一千五百年前及後期的聖多瑪斯已經清楚說明了這一點。但是鶴金的註解是建立於一個頗深入的誤解,正如筆者先前所強調的,天主教的創世教義並不是為解釋世界的來源;天主教的創世教義不是因為宇宙突然在遠古的某一刻出現而需要作出解釋。不管怎樣,創的作者及現代宇宙論對這件公認的事實均沒有任何認識。相反,由天主的救贖計劃而獲得的創世教義似乎在以民的歷史經驗中得到驗證,同時反映了天主的權能國度與深切的愛,宇宙的創造完全可以看作是由天主無限的愛所生的一份禮物。

 

現代宇宙論及人類的定位

因著亞里士多德宇宙學說的結束而令到人類轉變了對自以為是宇宙中心的思想,而且宇宙內的時空領域也擴闊了。在數以億計的星系之中,人居住在一顆行星上,而這顆行星環繞著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太陽轉動。在宇宙中,人類的位置是甚麼?究竟人有甚麼特別之處?人類的地位在現代宇宙論觀念中是有其重要性。我們會發現假如宇宙擁有較大的平均物質密度的話,它會在銀河系群及星體形成前迅速地向內崩潰;相反,假如擁有較小的平均物質密度,宇宙中的物質會在其形成星系結構前擴散走了。現在宇宙的大小是剛好合適地給人類生存環境提供了發展機會,而且從大爆炸到現在所經歷的長遠時期正是孕育出奧妙複雜的動、植物和人類所需要的時間及發展過程。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假如物理學上的常數輕微地改變了少許,人類生命便不可能出現。大自然的環境似乎真的是為了孕育人類生命而被「細緻調校」,這般巧合的物理常數重而令到人類得以生育繁殖是否可以證明(或者有些人會質疑)宇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設計?從當代宇宙論的結論引申出來的事實,是否不能令人相信這是天主為人類「度身訂造」的愛的創造?

現代宇宙論及天主教信仰的這個共通點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觀點,但是這「細緻調校」的大自然並沒有被充分的證據證明。首先,令我們得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常數的「細緻調校」很難令我們驚奇,否則我們不能在這裡觀察這個事實!而且我們可以猜想,除了我們的宇宙外,還存在著其他宇宙。在宇宙群中的每一個宇宙都有不同的常數數值,當中只有一小部份適合人類生存,包括我們身處的宇宙在內。可見的宇宙可以想像成在絕對真空中的量子漲落的結果,這種漲落「借」用了負位能去平衡物質中的正位能,使能量總和為零。在這看法中,可見宇宙是從「無」而來。量子漲落引出初期高密度膨脹、其中的相變例如:水變成冰就是一種相變,使大自然的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及弱力,從一種統一力中分了出來。這種相變可以令宇宙產生不同的物理常數,大部份的宇宙可能仍在生長階段,或者極微小部份的宇宙適合人類生存,正如我們的宇宙一樣。

雖然在這概念中,可見的宇宙被想像是從「無」而來,但這「無」跟天主教創世教義的「從無創造」(creatio ex nihilo)是有很大的分別的。量子漲落發生在絕對真空之中,而這個絕對真空,與我們物質宇宙一樣是一個真實的實體,從其中生出宇宙的結構及定律。根據天主教對創世的論述,宇宙是依靠天主的大能的維持。

總結以上所述,雖然人努力由科學事實中証明天主創世的角色,天主教信仰的真正重心,正如以上所強調的,是在以民的先知經驗中和在當代基督徒團體的靈修經驗中不斷存留及發展

 

創世及父系中心:靈魂超越物質

天主教傳統的創世教義並不單是由創的敘述而來,亦包含希臘科學的元素。天主教的宇宙論是地心說和層次說。地球被看作是一個球形宇宙的中心,包含不斷向上的層次,相對於物質向著純靈界的方向移動。因此地球及在地球與月亮之間的地方,即是月亮之下的球體,被看作是死亡的邊界。相反,月亮以外的地方,包括行星及恆星被看作包含不死的物質。在「恆星」以外的地方是「永恆的空間」,天主、眾天使(純靈體)及聖人居住的天堂就在其中。

柏拉圖主義相信人的靈魂是不死不滅的,拉丁基督宗教相信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認為人的靈魂是身體的生命主體。但是,相反希伯來人對人靈魂肉體合一的觀點,基督宗教同樣接受柏拉圖的觀點,認為不死不滅的靈魂能在死後離開肉體繼續存在,最後在復活期與一個屬靈的身體結合。人與動植物因此有極大的分別,人有一個有思想及永存不滅的靈魂,遙望著不朽的生命,而其他的動植物只有一個沒有思想及沒有不死不滅靈魂的「次等生命」。不管傳統對復活的肉身為被救贖的世界的概念是怎樣,基督徒的末世論主要將重心放在不朽靈魂的終向,這靈魂克服了肉身的情慾,離開世界及所有會死亡的受造物的羈絆。

這個對靈魂與肉身(或者對人性及自然)的層遞二分法,使人離開了人存在的根本。實際上,這是人類中心主義,它削弱甚至否認人類對整個自然界的親密連,所有不同生命體的基本價值均被看低了。人的靈魂是一重要的舞台劇,大自然只被視為這舞台劇背後沒有重要性的簾幕,這思想引致對包括永恆救恩的極大關注。因此,這種建基於靈魂相反及超越物質的人類中心主義被視為剝削大自然的力量,又無力制衡人類對大自然的劫奪,遂加劇生態災害吞噬人類的威脅。

當代學者也承認在創世紀中關於創世的宇宙之謎神話是源於父系社會的,而且也表現了父系社會的價值觀念。創中的創世故事據說是依據早期巴比倫創世的故事(Enuma Elish),後者是依據桑馬利Sumerian)世界的早期創世故事而重新編寫。最早期的神話卻是以母系社會思想為中心的,述說一個母親生出了宇宙及諸神。在巴比倫創世故事裡,宇宙創造之說已經由生育的觀念轉移到工藝創作,反映了由母系社會轉移到父系社會,這變更在創的創世解說中重新編寫Enuma Elish神話時得以完成。在創中那個最早期的母親角色成為了沒有形狀、但可被塑造的「物體」,它迅速回應(男性)創造者的命令。在創二的故事中男人先被創造,而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形成,再次加強父系中心的思想;男人是最先形成的人,女人卻是依附男人,且為服務男人而被造。這個解釋特別是用以說明父系主義中的夫婦關係---男人是父系主義中家庭的頭,是女人、小孩及奴隸賴以依靠的人(8)

更強的父系觀念在希臘思想中得以證明。男性地位的意識引伸出了諸神的概念,而諸神更是超越在自然之上的。從上文對靈魂及物質的層遞二分法的觀念中,也可見世界及肉體的存在是在意識之下,受意識所控制。這層遞二分法就好比男性與女性的位置,女人標誌像次等的物質及肉體,受制於超性的思想及與之隔離,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中,管冶階層的希臘男性自然成為思想和理智的表者,但女人、奴隸及非希臘人,自然成為低層的人;他們代表肉身及慾念,必須受「頭」的管轄。再者,在‘Timaeus’中,柏拉圖描述當肉身的靈魂不能抗拒肉身的慾念時,等於化成一個女人,跟著變成「相似他已具有的邪惡本性般的野獸。」(9)

 

作為天主身體的創世

受傳統創世紀故事及希臘哲學的影響,創造被描繪成與天主全然不同,及有一個層遞式的結構。在這結構中,從天使(所有靈體)下向到男人(主要是靈魂),及至女人(主要是肉體),跟著到更下等的。正如麥法基Sallie McFague說過,雖然這幅圖像並不科學化,但在缺乏新的圖像的情況下,它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她提出了另一個觀念---創造是天主的身體,這個世界是從一個存在的神生育而來。由於這個世界有著形體及神魂,這樣表示天主在某程度上也是有形體的(並且是超越有形的)。這觀念比傳統觀念更吸引,因為它顯示著一個與自然世界有著更密切關係的神。(10)這個觀念還有待被教會所接受,也有待與世界是一份天主所賜的禮物這一觀念,及與現代科學發現融合,從而使天主教創造論更能面對現代生態危機的挑戰。

 

 

1. 一光年的距離相等於光在真空環境下走了一年時間,大約是五萬六千億里。

2. 在二維空間中,一個球體的表面面積是有限但無邊際的。在一個有足夠高的平均物質密度值的情況下,FLRW metric推測宇宙會是一個非歐幾里德(Euclid)的幾何空間,它的整體體積有限,但在三維空間而言是沒有邊際的。

3. 雖然在這情況下宇宙的幾何空間是沒有邊際,但在大爆炸理論下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可見的宇宙也是有限的,請看下文。

4. 這個科學前期的宇宙論認為地球是在天堂上的天上之水及地球下的海洋之間,它在海洋中的巨柱之上,被一隻巨型碟子(「呈拱形的天空」)罩著,以防天堂上的天上之水流入。神聖的居所是在天堂上,雪、冰雹、風和雨都是儲藏在天堂上。

5. Keith Ward, Religion and Creation ,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6.

6. David B. Burrell, Freedom and Creation in Three Tradition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3.

7. 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88, pp.140ff.

8.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Healing,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2.

9.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Sexism and God-talk. Toward a Feminist Theology, Beacon Press, Boston, 1993.

10. Sallie McFague, "Models of God for an Ecological, Evolutionary Era: God as Mother of the Universe," Physics,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A Commo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eds. R.J. Russell, W.R. Stoeger and G.V. Coyne, Vatican Observatory, 1988, pp. 249ff.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