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天主教神學動向:禮儀

 

陳繼容

 

神思 第四十一期 一九九九年五月 60-74

 

 

 

 

**********

 

 

 

 

摘要

陳繼容女士的文章從二所帶出的禮儀改革開始講,有跡象顯示,禮儀上流行一種風氣,即為迎合今人的心態,往往把不少重要神學思想和傳統犧牲了;人的參與雖多了,但天主的介入卻少了,禮儀流於人的行動而非天主與教會的行動。作者繼而提議面對教會的禮儀,基督徒應有的基本態度是什麼,即必須接受基督的話、聽聖神的指引、接受所建立的教會的傳統。

 

**********

 

 

 

 

前言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四日,教宗保祿六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隆重地頒《禮儀憲章》,這件事在當時不少人眼中,均視作是羅馬天主教會內禮儀生活混亂的開端。這些人愛怎樣想,有他們絕對的權利和自由。然而,為我們來說,我們對此歡迎之餘復感恩,因為這事件讓全體天主教徒從此可以享有一個豐富的神修資源。當然,由於時間實在過於倉卒,故此在實施改革期間,出現了不能即時適應,甚至青黃不接,以至混亂的情形。因為明顯地,大家在這方面並沒有獲得足夠的培育和準備。

本文無意討論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下簡稱)所作禮儀改革的得失,因為這並非一篇評論二禮儀改革的文章,而是希望透過對現今某些禮儀情況的反省,為教會今後的禮儀生活提出一些建議。因為自一九六三年底《禮儀憲章》的頒發,和繼之而來的禮儀改革,至今已過了三十年有多,再加上這一陣各方都正密鑼緊鼓地為第三個千年的到臨作出回應和準備。所以,無論從那方面看,這個時候來檢討及反省我們的禮儀生活,除了時間上適當外,對於理解現代天主教會的禮儀動向,相信會有一定的幫助。全文除前言和結論外,共分兩點:.二改革後的禮儀,二.現代天主教會的禮儀動向。1

 

1. 梵二改革後的禮儀

相信除了極少數人外,沒有人會懷疑二在禮儀改革所作的貢獻。可是另一方面,就算最擁護這改革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各不同層面的改革工作中,真的出現不少問題,其中很多更是推行改革工作的有關方面所預料不及。但問題並非出於禮儀改革本身,追究起原因,主要為下面兩點:第一,如前面剛提過,當年的改革來得太倉卒,以至各方都未能在推行各項改革前,獲得足夠的培育及準備,做成部份從事禮儀改革的人沒能透切理解梵二禮儀改革的真正,或深邃意向,結果對二很多改革工作的指示,不但不能掌握其意義,有時甚至誤解,或曲解了這些指示。

其次,現今在教會內流行一種風氣,這風氣嚴重影響著今日的禮儀生活。2 為了遷就今日的人, 吸引他們接受教會的信仰,或繼續留在教會內做個信徒,不少神學工作者和從事培育工作的人士,不惜削弱甚至犧牲某些重要的神學思想,這些神學思想是傳統一直所執著的,比方,人的罪、恩寵和與恩寵有關的奇蹟等問題。於是不論在經文內容的表達、儀式的安排或象徵的選擇上,都盡量把天主對人的影響減至最低。下面謹列舉一些例子。

先說經文,十二月三日聖方濟沙勿略慶日彌撒的集禱經,新編經文和舊經文在思想上有顯著的差別,茲分別引載於下:

今日的彌撒經文:

「天主,你曾藉聖方濟沙勿略的宣講,引導了眾多子民皈依你;求你賞賜我們效法聖人芳表,充滿同樣的熱誠,幫助萬民藉教會的作共沾福音的恩許。因你的聖子…。」

舊彌撒經書(二前所用的《每日彌撒經書》)

「天主,你曾願以聖方濟各的宣講和靈蹟,使東洋諸國人民加入了你的教會;求你恩賜我們,既欽仰他顯赫的功業,也師法他諸德的芳表。因我們主…。」

舊彌撒經書中那句「你曾願以聖方濟各的宣講和靈蹟」中的「靈」一詞,在目前所用的彌撒書中不見了,只剩下「宣講」。這看來似是小事,其實不然。因為在教會的禮儀中,每一個行動和每一句話,都反影著一個神學思想。是故這句經文中「靈」兩字的刪除,顯示今日教會內不少人已不再相信奇蹟,不再相信天主聖寵的能力。這種思想不但錯誤,而且相反福音中基督的教導。讓我們看看瑪爾谷福音關於宣講和奇蹟有何記載。

「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蹟隨著他們: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至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愈。』…他們出去,到處宣講,主與他們合作,並以奇蹟相隨,証實所傳的道理。」(16:15-18,20)

以上這段文字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宣講一事並非宗徒們自己發起的行動,宗徒們是被基督派遣出去宣講,基督更向他們保會在整個宣講行動中,與他們一起工作,並以奇蹟為他們的宣講作。因此,改寫一篇這樣的經文實在有違二禮儀改革的原意,觸到信仰和傳統的範圍,難怪會受到批評。事實上,二對改革一事非常謹慎,提醒從事改革工作的人在實施任何禮儀上的修訂時,要先作神學、歷史及牧靈方面的詳細研究,不可脫離傳統,否則不應輕言改革:

「為保持優良傳統,並同時開放合法進展的門戶,對應修訂的禮儀各部份,需要先作神學、歷史及牧靈方面的精細研究。此外,還要考慮與禮儀的結構和精神有關之一般法則,以及從最近禮儀改革與各處所得的特准而收到的經驗。最後,除非証實對教會的確有用,並且肯定新的形式,是由現存的形式中,有系統地發展出來,不可輕言改革。」(23)3

二為何對傳統如此執著,聲明所有改革工作都要以保持傳統為首要原則?答案是因為這傳統影響著教會的本質,即教會的存在。正如美籍禮儀學家,本篤會士賈蘊能神父所說,教會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在這世上生活了兩千年,全靠她的「傳統」�o Tradition 把教會一代一代地傳遞落去。因此,沒有傳統,教會也不能存在。而幾時教會消失了,人也再沒有機會認識基督。4

二禮儀改革的另一個特點是重新突顯出禮儀行動的團體幅度和意識,因為禮儀是整個教會的行動,而非私人行動,5 為此,二非常著重信友在禮儀中的參與。6 而在這三十多年的改革實習中,表面上好像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只要深入一看,便不難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可以說,與二之前比較,今日有些團體的信友在禮儀參與方面,正走向另一極端:過份積極和主動,帶來的後果是這些團體的禮儀行動,其個人主義色彩比二前更強,不過是以另一種形態出現而已。比方說主日的感恩祭,在職務分配方面,感恩祭中之司鐸,已完全失了他主祭的身份和角色,只淪為一件工具,真正在主持禮儀的是信友,完全忘記了二的指示:

「禮儀行為屬於教會全體,表達教會全體,並涉及教會全體;但是教會每一個成員,按其身份、職務和當時的參與,其對禮儀行為的關係也不同。」(26)

說到儀式,不少團體為了吸引信友參加堂區的禮儀,大家各按己見,各出奇謀,首先想到的是主日的彌撒,覺得應該改變彌撒的舉行方式,把彌撒的禮儀攪得熱熱鬧鬧,這樣才能夠吸引人去聖堂,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完全忘記了主日的感恩祭是一件聖事,而非一項表演。於是他們改變彌撒的結構,美其名曰避免時常重覆;又或者隨各人喜好任意以一些新項目代替原有的部份,把屬於主祭的職務派給信友,理由是這樣可以增加氣氛,尤其是改善信友的參與。是否可以這樣做,相信大家都明白。這只想指出,如果今日我們的禮儀不再吸引人,是因這禮儀已沒有內容,完全貧乏,只剩下個空殼。說得嚴重點,在某種程度上,今日不少團體的禮儀都患了貧血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這些團體的禮儀行動,基本上只是人的行動而已,並沒有天主的參與。並非天主違棄了人,而是人自己以為可以沒有,不讓加入。所以主日感恩祭的聖道禮中,雖然二清楚指出講道是聖道禮的一部份,7 然而,有些團體仍然堅持以信友的生活分享或道來代替講道。這暗示人的生活經驗比基督的教訓對我們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或至少表示我們需要別人的証明,才相信基督的話是可以接受的。而非好像撒瑪黎雅城那些因基督的講論相信了的人對婦人所說的:「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確實是世界的救主。」(4:42)這背後隱含著什麼意思呢?表示我們根本不再相信基督今日仍在祂的教會內工作,不相信每一次當教會舉行禮儀行動時,基督親臨於這禮儀行動中,就像《禮儀憲章》所說的一樣;8 不相信今日聖神仍然不停地在教會內工作、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工作。簡而言之,我們自以為是我們的力量使教會不斷生活成長,是我們自己吸引別人進入教會。

除了任意更改禮儀的儀式外,在聖經的運用上,我們也是極端自由。環顧今日教會內,表面上好像我們的信友比二前更熟習聖經,尤其是福音。但只要看深一層,便不難發現今日大家接受和跟隨的,並非聖經或福音中的話,卻是釋經學家或其他專家的看法和意見。很多時我們都有種感覺,今日大家對聖經的理解,是人的註釋和講解,而非經文本身。我們無意批評任何人,問題是現今的確有種趨勢,為了取悅今日的人,免得他們覺得天主的話難入耳,因為那些話實在太生硬、太不近人情,要求得太過份。正如賈蘊能神父所說,福音對人的要求太過震撼,9 於是釋經學家又好、神職又好,或其他有關人士也好,都會設法把聖經,特別是基督的話裝飾美化一番,使其變得溫婉悅耳、「符合人情」、令人覺得可以接受。可是,大家從沒有想到,一旦將聖經和福音從「天主的話」和「基督的話」變成「人的話」時,它們也隨即失卻了它們本來的力量,再也吸引人,當然也就再不能改變人。所以今日我們鬧聖召荒,信友的數目持續下降。原因是我們所傳的,已非基督的福音,只是我們自己的福音而已;我們所舉行的禮儀,也只是我們的行動,而非聖三和教會的行動。

最後要說的是有關象徵的選用,為了要創造一種新的、更具時代感和地區性的禮儀,特別是為了實施所謂本地化的工作,不斷有人提出應在教會的禮儀行動中,改用新的象徵和記號,這種趨勢在亞洲尤其強烈。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些神學家由於亞洲的天氣不宜麥類生長,而提出感恩祭中所用的餅,該以米飯來代替。這些神學家好像在暗示,基督當年大概忘記了,或根本不知道亞洲的天氣情況,才會在感恩祭中選擇了餅作為象徵。即是說,這些神學家硬要把天主從神的層面降為人,一切都從人的觀點出發。 要知道教會的禮儀有如天主的家,這家的房子是天主自己所建。每一個回家與父親團聚,參加聚會的子女,都是喜悅而謙卑地進入這屋內。當然,為回應實際要求,有時需要把屋內的傢俬擺設重新安排放置,但卻絕不能把整幢房子拆掉,否則會面目全非,無法辨認。可是,今日的人心中的禮儀卻不是這樣,他們把禮儀當成一齣有關天主的戲劇來上演。結果是天主淪為這戲劇的「主題」,至於編劇、導演、演員、道具等全是人一手包辦。在這戲劇中所表達的,全是我們「人」有關天主的意見、感受、經驗、期待和憂慮等,而所有這一切,都透過我們所選用的象徵和記號表達出來。可是,教會的禮儀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教會傳統禮儀中所用的象徵和記號,是基督親自選擇,為傳遞祂的救恩。相反,那些由人自己發明或選擇的象徵,並不能給人傳遞什麼,純粹是人欲扮演或取代天主的地位和角色的一種表現而已。所以,可以說是人自己的一種自我投射,或他們對那位不可見的天主的一種想。換句話說,所有這些象徵徐了象徵人自己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意義。10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出現呢?主要原因是受到今日社會的影響。連宗教都世俗化起來,宗教本有的那份神聖性完全被淘空,以至蕩然無存。由於科技先進,故今日的人也變得越來越自信,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包括信仰範圍內的事。我們都忘記了,這個世界除了人之外,還有天主。不錯,有很多事都可以由我們控制決定,然而,真正在工作的那一位卻是天主。只有才是人類歷史和整個宇宙的主人。而信仰、教會的傳統和經驗都告訴我們,天主是按著自己的計劃行事,天主有的行事時間表,這一切都非我們所能控制,也非我們所能認識。因此,作為今日的人,第一樣要學習的,是重新意識到是天主的聖寵在工作,而不再迷信於我們自己的能力,不再迷信於社會所重視的效率神話。這一點對教會的禮儀非常重要,教會的禮儀固然是為人而設,但整個禮儀行動卻是天主的行動,《禮儀憲章》說得清清楚楚:天主「藉著禮儀,尤其是在感恩祭中,『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2)

 

2. 現代天主教會的禮儀動向

要了解現代天主教會的禮儀動向,先要知道教會的禮儀到底是什麼。以下特別選出《出谷紀》的一些章節,幫助大家明白教會禮儀的本質,即明白教會的崇拜 Cult �o 到底是什麼回事,進而明白我們為何要崇拜天主和如何崇拜

《出谷紀》記載的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事蹟,而根據《出谷紀》的內容,當年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有兩個目的。其中一個我們大家都熟識,就是去到天主許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在那,以色列終於可以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建立他們的家園,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民族。然而,除此以外,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尚有另一個目的,這目的來自天主給法郎所下的命令:「你應放我的百姓到曠野中去崇拜我」(7:16)11 從這句話看,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目的很明顯:為崇拜雅威。而法郎基本上也無異議,因為對他來說,以色列人要離開埃及的原因,主要是想自由地祭祀他們所信奉的神,唯一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要離開埃及,於是他對梅瑟說:「你們去,在此地祭祀你們的天主」(8:21)但梅瑟卻堅持非離開埃及不可,因為根據天主的命令,一定要離開埃及作這祭獻,所以他對法郎說:「我們要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給上主我們的天主獻祭,全照吩咐我們的。」(8:23)

之後,經過一連串交涉和災禍的打擊,法郎再讓一步,答應以色列人可以照天主所吩咐的,到曠野獻祭。但卻只准男人前去,女人、兒童和牲畜都要留在埃及。法郎此舉其實並無什麼惡意,更並非要留難以色列人。他只是依照當時一般的習慣,祭祀只屬男人的事,既是這樣,女人、兒童和牲畜就沒理由同行。只是梅瑟沒可能接受法郎的提議,他無法跟法郎討價還價,因為關係到祭祀的事,故此,一切要依照天主所定下的原則來做,於是梅瑟不得不再次拒絕法郎的提議。事情的結果是法郎最終只好准許女人、兒童也同行,但牲畜仍須留在埃及(10:24)可是,梅瑟卻堅持牲畜也一併要帶走,因為「未到那之前,我們還不知道要用什麼崇拜上主」(10:26)我們知道法郎最後還是要依照天主的命令,讓所有以色列人和他們的牲畜離開埃及(12:37-39)12

從上面引述的文字,大家見到沒有一處提到天主所答應的土地,好像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目的,只是為「崇拜」上主。而一切與這「崇拜」有關的事宜,例如地點、人物和所用祭品等,都是上主親自定下。換句話說,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並非為了能夠跟其他民族一樣獨立自由地擁有一塊土地。以民是為了要「崇拜」上主而離開埃及,目的地是天主的聖山,一處以民完全不認識的陌生地方。可能有人會覺得梅瑟當日向法郎提出要到曠野給天主獻祭只是一種策略而已,他們想獲得天主所賜的土地,成為一個獨立民族,才是離開埃及的真正目的。但是,誰若細心閱讀有關的舊約經典,便會明白情形並非如此。再者,從《出谷紀》和有關之舊約經書的內容看,祭祀天主與擁有土地兩者並不互相衝突。天主既把一塊土地賜給一個民族,之後那民族在該地祭祀,是正常並且合理的事。相反,設若以民在得到土地後不祭祀天主,那不但令人感到奇怪,而且以民也變成與其他民族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為了這原故,誰只要翻開《民長紀》、《列王紀》、還有《編年紀》等,他們會發現,根據這些經書,當以民獲得天主所答應的土地後,並沒有立即得到任何利益或好處。只有當天主完全支配、管轄那土地後,即是當那地方成為福地後,才真正能夠造福以民。換言之,可以跟世界其他民族一樣,自由、獨立地擁有一塊土地,對以民來說,並不足夠。因為這非但看不出以民是天主選民的身份,也不能實際造福他們。只有當以民在所得的土地上完成上主的意願,向天主獻上所要求的祭祀,以天主所選擇的方式崇拜,那片土地方可被稱為福地,給以民帶來好處。而這正是整個人類生命的寫照。做人,做一個能夠完全獨立、自主的人並不夠,因為基本上每一個人生出來便是這樣。只有當人讓天主介入其生命中,依照天主的意旨行事,就像基督一生所做的,這樣的生命才算圓滿,這樣的人才可以稱做有福的人。

只是要明白這點並不容易,事實上,連以民自己也沒能即時發現土地與祭祀的關係。他們幾時才發現呢?三個月之後(19:1)天主親自下到西乃山,透過梅瑟向以民解釋他們應該如何崇拜祂,詳細解釋整個祭祀和所需的物品,並通過「舉行祭祀」完成祂與以民所立的約(20)。至此以民離開埃及的目的才算達到。而以色列亦終於曉得自己應該以天主自己所要求的方法崇拜。因為以民在整個出谷過程中,終於從自己的經驗,領悟到在人類的歷史中,是天主自己在工作,天主才是人類歷史的主宰。

教會的禮儀也是一樣。這禮儀是新約子民在教會內,以基督所制定的方式崇拜父。所以每一個人舉行和參與教會的禮儀慶典時,都應該懷著一顆虔敬謙卑的心,明白禮儀和教會的存在和自己個人的存在的關係,可惜,這正是今日我們所缺乏的。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教會的聖召回升、希望在信友主日踴躍地回到聖堂參加禮儀,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基督重新再佔有我們的心,並謙卑地承認確實是我們的主;接受在我們內,在我們中間工作;毫無保留、毫無條件,不要求任何保地接受的福音,聽要對我們說些什麼;依照父所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舉行祭獻和生活。就像若望福音中所載,主耶穌復活後在海邊顯現給門徒,在他們辛勞整夜一無所之際,卻命令他們:「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21:6)幸好當日那些門徒沒有找什麼專家學者去分析基督的話是否合邏輯、是否合人情,尤其是,是否切合當時的人的想法;可信、可靠的程度有幾多,不然我們會少了一個奇蹟的記載。因為研究分析的結果肯定是「不能接受」,原因是完全和人所想的相矛盾。

因此,作為信友,面對基督、面對的教會和這教會行了兩千年的禮儀傳統,我們要有一個基本態度,所有這一切都無須任何學者專家的研究或調查結果的保,基督自己就是最佳的保。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另一個神,將自己和自己所講的話和所建立的教會等同起來,即英語所說的identify 起來:基督就是福音,福音就是基督;基督就是教會,教會就是基督。如果我們真的願意做個信徒,跟隨基督,並學習在禮儀生活中讓這信友生命不斷成長,而達至成熟的境界,唯一的方法是接受基督的話,聽的聖神的指引,接受所建立的教會和這教會的傳統。

沒有人會反對教會的禮儀生活要有其他學科的幫助,例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因為這些學科的確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人」,禮儀行動所涉及的其中一方。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些學科的研究,或低估它們的作用和價值。可是,因為教會的禮儀行動本質上是個神學問題,涉及信仰。而我們知道,涉及信仰,便不能忘記天主的角色和工作。13 這等如說,禮儀行動中除了屬於我們那部份外,其餘的,絕非我們所能掌握和控制。因此面對這點,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相信,並學習在相信中希望,而這兩者都只能從祈禱中獲得。

 

結論

很多人都把教宗若望保祿二的《理性與信仰》通,看成是教會於第二十世紀末表示其對自己的信仰的肯定的重要文件。換言之,教會欲通過這文件,向世界表示她是世人所追尋的信心的城堡。因此,不少人都將今日的教會與七十年代的教會作比較。的確,與七十年代那個備受現代思潮影響,而至疑惑不定,茫然若失的教會一比,今日的教會可說是充滿信心,對自己非常肯定。而教會這份自信定會引來不少人的質疑,他們會質問教會的肯定從何而來?答案是來自基督,她的主和天主。事實上,自近代開始,直到二召開之前,即本世紀六十年代初,在教會內一直存在某種趨勢,欲把啟示中那個活生生的內容,即主耶穌基督那個活生生的奧變成一套系統式的神學理念。這種趨勢非常危險,因為當神學思想凌駕於耶穌基督的生活的奧之上時,神學便自然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哲學系統。教會正因為有見及此而召二,提出將神學中各不同範疇,諸如教義、倫理、禮儀等的定義,重新置放於啟示的源泉中,即聖經和傳統中。

因此,人們一直覺得二是個較重牧民,而非教義神學的大公會議。當時有不少人更沾沾自喜,以為今後所有事情都可以隨意改變,而改變所依的標準或法則是個人的意見和價值觀。這解釋了為什麼二之後,教會內泛起一陣強烈的主觀主義。這主義是如此強勁及普遍,以至很多時連對信仰中最重要的事物也抱懷疑態度,這一切明顯地都非二的原意。因此,當今教宗的《理性與信仰》通,正是要大家看到這點,明白唯一支持教會,令教會永遠走在正確路上的,不是任何改革家,而是祈禱和聖事生活,即是與天主不斷的對話和交往。換言之,是教會的聖人,他們才是保存教會啟示寶藏最重要的人。而教會的禮儀,正是天主自己選擇,為使教會成長和替教會不斷產生聖人的工具,原因是每一個被基督召叫,藉著領受聖洗聖事進入教會的人,他們都有一個使命:成為聖人!為了讓大家對聖洗和禮儀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謹將教宗聖西思篤三世所寫,一段有關聖洗意義的文字,14 試譯於下:

 

「藉神的血聖神從這水中,

  令一個將被聖化的民族出生。

  罪人因浸入這神聖水中被潔淨:

  水使一切已老化的回復清新;

  並使所有重生的人

  唯一的水泉,唯一的聖神,唯一的信仰中結合一起

  彼此間再沒有任何距離。

  慈母教會從她貞潔的胎中下自己的子女,

  這些子女是因著天主充滿生命的噓氣而成孕。

  如果你想潔淨自己,請讓這些水把你洗淨;

  設若你被祖先和你自己的罪

壓得透不過氣來,

那麼,這為了要潔淨全世界

而從基督的傷口湧出的水泉

正是你所期待的生命。

你們,所有在此處獲得重生的人,要對天國充滿希望。

那些只出生一次的人,不能獲得真福者的生命。

不論我們所犯的罪如何罄竹難書,我們如何罪孽深重,我們都不用害怕,因為任何人只要從這水中重生,他將會成為聖人。」

禮儀是為完成教會繼承自基督的救世工程,15 並通過這救世工程的實踐而光榮天主。因此,教會的禮儀是一個雙線行動:光榮天主,聖化人類。16 換言之,教會的整個禮儀生活,都是為聖化人,即是使人成聖,以光榮天主。上面我們所引載教宗聖西斯篤三所撰,有關聖洗的意義的文字,正好充份地表達出教會禮儀的目的和效果,這目的和效果在現代、未來和任何年代的天主教禮儀中都不會變。

 

 

1 本文的主要參考資料如:BIANCHI Lorenzo, Non ci sono piu miracoli. Sono istruzioni per luso, in 30Giorni, N. 12 (1998) 54 -55; CHAN Kai Yung Anna, Participation in the Liturgy, in Handbook for Liturgical Studies, Volume II: Fundamental Liturgy, edited by Anscar J. Chupungco = The Pontifical Liturgical Institute (Collegeville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7) 145-159; GIAMPIETRO  Nicola, Il Card. Ferdinando Antonelli e gli sviluppi della riforma liturgica dal 1948 al 1970 = Studia Anselmiana (Roma, Pontificio Ateneo SantAnselmo 1998); HASTINGS Adrian, Western Christianity confronts other Cultures, in Studia Liturgica, Volume 20, No. 1 (1990) 19-27; Il tempo dellesilio: quando si impara che e Dio che opera. Una meditazione del cardinale Godfried Danneels, archivescovo di Mechelen-Brussel. Lourdes, ottobre 1996 Convegno sulle vocazioni, in 30Giorni, N. 4 (1998) 71-77; KAVANAGH Aidan,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in Studia Liturgica, Volume 20, No. 1 (1990) 95-106; MADEC J., Enquete sur la messe traditionnelle (Paris, La Nef 1998); RATZINGER J., Liturgie diverse. Una ricchezza per lunica chiesa, in 30Giorni, N. 11 (1998) 49-53; IBID., Liturgia e potere, in 30Giorni, N. 12 (1998) 50-53.

2 這風氣已漸成一種宗教,被美籍禮儀學家,本篤會士賈蘊能神父稱為Civil Religion �o 「文明宗教」。這宗教的特點是將基督的福音「本地化」到他們的價值觀內,這價值觀的特性包括:要有足夠的舒適和方便,只參與自己認可的團體,消費主意,只看目前,沒有將來。請參看KAVANAGH,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op. cit., 95-106.

3 關於改革的其他指示,請參看《禮儀憲章》33-36節。

4 參看KAVANAGH,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op. cit., 103-104.

5 《禮儀憲章》26節:「禮儀行為並非私人行為,而是教會的典禮」;27節:「所有禮節在本質上,都是團體行動,因此要有信友積極的參與。」

6 《禮儀憲章》14192730等節;有關信友在禮儀中的參與,請參閱CHAN Kai Yung, Participation in the Liturgy, op. cit., 145-159.

7 參看《禮儀憲章》35節。

8 參看《禮儀憲章》7節。

9 參看KAVANAGH,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Looking to the Future, op. cit., 102-123.

10 對於有關論題,請參看HASTINGS, Western Christianity confronts other Cultures, op. cit., 19-27.

11 在《出谷紀》中,這句話重覆了四次, 所用的字只有極少的改變。這四段經文如下列,出7:25:「但希望陛下不再欺騙,不放百姓去給上主獻祭」;出9:1:「上主對梅瑟說,『你去見法郎,向他說:上主希伯來人的天主這樣說:你應放走我的百姓,叫他們去崇拜我』」;出9:13:「上主對梅瑟說,『明天早晨你去見法郎,向他說:上主希伯來人的天主這樣說:你要放走我的百姓,使他們去崇拜我』」;出10:3:「於是梅瑟和亞郎去見法郎說:『上主希伯來人的天主這樣說:你不肯在我前低頭要到幾時呢?放走我的百姓去崇拜我罷!』」

12 有關以上論題,請參看RATZINGER,  Liturgia e potere, op. cit., 50-53.

13 梵二給禮儀下的定義是「天主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請參看《禮儀憲章》1-14節。

14 教宗聖西思篤三世乃另一位教宗聖里奧一世的執事,他於聖里奧去世時(公元四六一年)被選作教宗。聖西思篤三世所寫的這段文字刻在羅馬拉特郎大殿側的聖洗小堂之主下。

15《禮儀獻章》6節:「因此,猶如基督為父所派遣,同樣祂又派遣宗徒們充滿聖神,不僅要他們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宣報天主聖子以其死亡與復活,從撒殫權下,並從死亡中,把我們解救出來,而移置在天父的王國內,並且要他們以全部禮儀生活所集中的祭獻與聖事,來實行他們所宣講的救世工程。」

16 參看《禮儀獻章》7節。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