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之後聖母論的動向

 

張春申

 

神思 第四十一期 一九九九年五月 17-23

 

 

**********

 

 

 

摘要

張春申神父一文交代了二前聖母論的問題及二聖母論的基本方向後,立刻介紹二後聖母論的動向,即傳統聖母敬禮的再起、第五條聖母信理討論、聖神論與聖母論的關係。文章言簡意賅,使讀者對聖母論的發展一覽無遺。

 

**********

 

 

二大公會議曾有數次情緒高昂的決定性投票,其中之一便是聖母草案與教會草案是否合併為一的問題上。雙方勢均力敵,甚至激動天主子民在羅馬伯大殿之外造勢。究竟為什麼如此轟動一時,其理由將在本文第一部分簡介。結果是在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六日與會成員投下神聖一票。贊成合併者一一一四票;反對者一0七四票;廢票五張;總計贊成者以超出全體半數十七票通過兩案合併。這似乎象徵性地表示聖母論的轉捩點。本文因此分為部分:二之前的「聖母論問題」;二.二的聖母論;三.二之後聖母論的動向。

 

1. 梵二之前的「聖母論問題」

聖母論的演變直到近代尚稱平衡;史家認為兩大信理,亦即聖母始孕無原罪以及聖母靈肉升天之欽定的中間一個世紀,誠是它高度發展階段。這可從三面觀察。

首先應當承認這個世紀有關聖母顯現的事件與傳聞影響極大。其中眾所周知的是法國露德與葡國法蒂;此外尚有其它可靠資料。兩大顯現時代的二位教宗,即比約九與比約十二,他們分別欽定二大聖母信理。當然此不表示顯現影響信理之欽定。無論如何,天主子民的敬禮聖母不可能不大為熱誠。有人視為「過度」也不無根據。

其次教會訓導當局中,個人對聖母的孝愛之情,予人時有凌駕奧跡與救恩計劃之感。比如欽定無染原罪的教宗詔書中曾說:「我注意到教會的這些傳統和道理材料,幾乎在登上伯多祿寶座之初…我們最熱切的渴望是,凡教會所盼望、所許願的都要實行,為增加榮福童貞利亞的榮耀,並讓給予她的恩放射出新的光彩,這是我們自幼小時就受鼓勵去崇敬、虔誠孝愛的至聖利亞。」1此非例外,繼承的教宗中尚不乏類如的言論。

主要也是由此緣故,極度誇大聖母瑪利亞的尊榮,給她個人不斷增加名銜,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傳統所謂「有關瑪利亞,從未足夠」(De Maria numquam satis),在此方向上非常顯明,可說信仰與想像混合為一。

最後神學方面亦隨波逐流,以理論方式演繹關於利亞的德能,其大前提是:凡是天主能為聖母的光榮做的,事實上一定做到了。於是聖母的請願,天主百順百從;聖母在世上享有榮福直觀等等都應時推出。如此產生了神學界中所謂「聖母論問題」2之爭。論者習慣簡化為「誇大論」與「貶折論」兩派。其時已屆二大公會議,不免波及討論

 

2. 梵二的聖母論

教宗若望二十三召開大公會議之前已經對於誇大的敬禮有所警告。他說:「在我們身為教宗的第一年經驗到,有些虔敬和熱誠的靈魂對瑪利亞推行特殊崇拜,增加新的頭銜及地方敬禮,他們予人印象是隨意出入幻想境界,以致心神不寧。我邀請大家在此領域中持守教會的行徑,保持自古以來的簡誠敬禮。」3

至於二大公會議「聖母草案」的內容,根據通過與批准的現有文獻,大體可以發現三個基本方向。首先是繼承教父傳統,以救恩計劃作為神學反省的基礎。其次是肯定聖母瑪利亞在教會的信仰與神學中的固定職位;她並非邊緣人物,且密切參與救恩工程。最後是為不同的聖母論立場,提供共同的道理;同時也相當注意基督宗教中其他派別的神學主張。

二《教會憲章》第八章:「論基督及教會奧跡中的天主之母榮福童貞利亞」,於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投票通過。贊成者二0九六票;反對者二三票。它為未來的聖母論提出聖經與傳承的基礎,執中地指示神學反省的方向,也為教會的聖母敬禮樹立準則,超越強烈爭論的偏向。為此,它普受神學界的接納,具有切中時弊,開啟新的價值。凡此種種,今日不必細述。

 

3. 梵二之後聖母論的動向

這部分雖是本文的重點,但只擬簡述,不作深入討論。保祿六與當今若望保祿二兩位教宗是我們的時代;可由三節處理。1.聖母敬禮;2.第五條聖母信理?3.聖神論與聖母論。

1. 聖母敬禮:教宗保祿六世於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教會憲章》公佈之後的講詞中,宣佈聖母瑪利亞為「教會之母」4,但此非大會的決定,而是出自他個人的權威,旨在根據梵二的聖母論,表達信徒對她的敬愛。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一九七六年二月二日頒的 《敬禮聖母瑪利亞》勸,相對二《教會憲章》第八章,為普教會提出聖母敬禮的指南,非常強調本地化與配合現代女性5

事實上,大公會議之後,雖然天主教會中的宗教熱誠並不理想,但聖母敬禮卻維持如常,聖母朝聖地的教友依然絡繹不斷。不久繼承保祿六的教宗可說即是若望保祿二,他對聖母的虔敬付諸言行。出自他的重要文件,無不以轉向聖母結束。下節將說他頒的《救主之母》通

在此第二千年之末,二的方向雖然不失,但在某些地區已經出現懷念過去之情。傳統的敬禮陸續再起,時而傳說可疑的顯現,雖然教會予以警告,信友卻樂於往訪6

2. 第五條聖母信理?在此首該提出一九八七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佈的《救主之母》通諭。它基本上緊隨二的聖母論,教宗同時表示合一的意向,尤其對於東正教會。但通的第三部分:聖母中保卻呈露特色。《教會憲章》第八章只有一次將「中保」名銜用在聖母身上,而且與其他名銜同列(《教會》62),有意降低其重要性。教宗的通顯然特殊對於利亞的「母性中保」重視。的確,教宗一如大公會議澄清聖母中保的附屬與參與意義。(同上)這是「母性中保」的轉求或代禱而已。有人因此會問:何必如此大費周章提出這個名銜,因為勢必招來基督教某些人士的敏感7

無論如何,教會中不乏聲音,請求教宗正式宣布聖母為「中保」,「共同救贖者」和「師保」。於是在梵蒂岡的要求下,成立了一個為此而組成的國際神學委員會。它在一九九六年八月,波蘭舉行聖母大會期間建立。 成員包括聖公會、信義宗神學家各一位,東正教神學家三位,其餘十五位是天主教神學家。他們研討後的共同聲明由《羅馬觀察報》以整頁篇幅發表8,下面是他們反對的理由。「. 建議的名銜意義不明;二. 二先前也被要求作同樣的宣示,但經考慮後決不這樣做,既完全拒用『共同救贖者』,更非常小心使用『中保』、『師保』的頭銜;三.  教宗庇護十二也曾有意避免使用『共同救贖者』頭銜,而其後每位教宗亦同樣如此;四. 即使能清楚說明,神學上亦有欠清晰9。」

但問題似乎並未因此結束,一篇題名為「有關聖母瑪利亞的『第五信條』」的文章10,最後作了一個如此的結論,雖然長些,我們抄錄在下面,作為參考。

「教宗是否定斷聖母為諸寵中保同救贖者及監護人為信條,現在還不清楚,就如我們開始時所提到的。聖母學專家委員會提出反對的意見說: 『不宜偏離二大公會議所循的路線,去定斷新的信條。』不過,教宗於一九九七年八、九、十月間,而再,再而三地,訓導聖母在聖寵界為眾人之母的道理,對那些質問,甚至否認她在救靈工作上從屬於基督職務的人,是一個及時的答覆。

無論教宗有意定斷上述道理為信條與否,本人不同意那些神學家的意見。

一個清晰的定斷:聖母分施基督的恩寵而為諸寵中保,不但不阻止,而且還幫助非天主教的兄弟姊妹們明瞭:    . 聖母在天主計劃中的位置; 二. 天主教有關聖母的信條和敬禮11。」

3. 聖神論與聖母論:大公會議之後,聖母論一度比較沉靜地自我檢討與批判。大體說來瑪利亞自王后走向婢女。不久神學家開始注意聖神與瑪利亞的關係12。這應該受到聖神論發展的影響。

二大公會議召開期間,東正教、基督教與英國聖公會的觀察員經常批判正在討論中的《教會憲章》草案缺乏聖神論。大會之後,教宗保祿六呼籲對此的新研究與新敬禮13。事實上,各界的回應非常積極 14,甚至可說興起聖神熱潮。在此情形下,不免會想起:「祂因聖神由童貞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於是聖母論導致一個新的方向。

在聖經研究方面,法國學者杜韋神父的《瑪利亞:聖神和教會的畫像15,表達得極為具體,而且很美。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根據聖經指出聖神是天父的生育德能,他說;「天主是父,耶穌是唯一的子,神學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聖神是神聖的生育,或從女性來說,就是神聖的懷孕16。」同時,在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中,瑪利亞是聖神的畫像,因為童貞懷孕是神聖懷孕的德能所致。

於是,救恩計劃的聖母瑪利亞,自始即在天主聖神的德能之下,流露出聖母論中肯定的所有課題,雖然杜韋並沒有如此系統地發揮,更是以聖經學家方式描繪利亞。

巴西神學家卜夫的《天主母性的面容》17發表在杜韋之前,副題是「女性與它的表情」,全書以瑪利亞代表女性,表達天主的母性。由於本文的範圍所限,不擬介紹這本非常廣博的書。但不能不在此一提的是卜夫對於聖神與瑪利亞有個「神學假設」18,某種意義也與杜韋具有交叉的地方。

我自己從一九九五年──國際婦女年以來,更多地探討天主之母的圓滿意義,逐漸發現她是天主聖神末世時代的真實象徵。此後,在偶然的一個機會,讀到上智出版社翻譯的杜韋神父的《瑪利亞──聖神和教會的畫像》,使我驚喜萬分,因為他根據聖經的反省,竟然與我出自信理反省完全相同。後來,在一九九八年──聖神年中,按照這個原則,簡單地整合了聖母瑪利亞的奧跡。所有文章,收集在那年出版的《聖神的廣、寬、高、深》一本書中19,無意之中,參加了二大公會議之後聖母論動向的行列。不過,現在我也知道,對於天主聖神與聖母瑪利亞的關係,早有極多的其他類似的資料。無論如何,為寫本文,我並沒有再進一步去搜查與閱讀,但大體都在同一路線上的20

本文之末,不能不提泰伐George Tavard所著的《童貞瑪利亞的千種面貌》21,它綜合了聖母論的各種研究,具有極強的批判性,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大概都包含在書內了

 

 

1 參閱:朱修德,「現代教會有關聖母敬禮的訓導」《神學論集》

 78期,1998年冬,524525頁。

2  R. Laurentin, La question Mariale, Edition du Seuil, Paris, 1963.

3  參閱同上(1)528頁。

4 《宗座年報(A.A.S.1015)

5  參閱同上(1) 533頁。

6 La Documentation Catholique 3 et 17 aout 1977, No 2165 Oecumenism, Marie dans le dessein de Dieu et la

Communion des saints, No. 109, 736.

7 同上(6) No.108, 736

8 Oss. Romano, 4 June 1997, No 23.

9 《公教報》2784期,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一日。

10《教友生活周刊》,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4),十一月八日(4),十一月十五日(4),原著康貝爾,譯者張耀先。

Fr. Dwight P. Campbell,The 5th Marian Dogma, Immaculata       (Conventual Franciscan Friars of Marytown,1600 West Park Avenue,  Liberty Vilb, IL 60048-2539 U. S. A.) March /April 1998.

參閱:Mark L. Miravalle, Mary, Coredemtrix, Mediatrix Advocate, 1993, Queenship publishing, Santa Barbara.

11《教友生活周刊》,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4)

12 同上(6) No. 104, 735.

13 張春申,「新五旬節?」《神學論集》117-118期,1998年秋冬,320-321頁。

14 張春申,「聖神論芻議」,《神學論集》111期,1997年春,59頁。

15 張依譯,台北市,上智,1996(Francois Durrwell, Marie: Meditation devant l Icone)

16 同上8頁。

17 Leonardo Boff, The Maternal Face of God, Harper & Row,

San Francisco 1987.

18 同上92-103頁。

19 張春申《聖神的廣、寬、高、深》台北光啟,1998167-93

20 參閱同上(18) 95-97(267頁註57)

21 George H.Tavard, The Thousand Faces of the Virgin Mary,1996, A  Michael Glazien Book, The Liturgical Pres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U. S. A.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