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洲、小教會──

亞洲主教會議後思

 

劉淑珍

 

神思 第四十期 一九九九年二月 41-46

 

 

 

**********

 

 

 

摘要

劉淑珍修女是代表澳門的觀察員。她認為亞洲主教特別會議,是邁向新紀元的一次朝聖之旅,而非為「解決問題」的教會業務會議。與會者都有「同行」的經驗,在這經驗中,亞洲教會對自己的面孔與身份有了新的認識,了解到在這龐大、多元、多宗教、多文化的大亞洲內,教會只是個微小的團體,具有修和及交談的職務,使自己成為天人結合及人人團結共融的標記。

 

**********

 

 

 

引言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五月十四日,兩百多位來自亞洲各地教會的主教、專家、觀察員、各弟兄姊妹教會的代表,應教宗若望保祿二的邀請,於羅馬舉行一個名為亞洲主教特別會議。此會議經兩年多的籌備,作了廣泛的意見收集,於新紀元前夕舉行,實是一項教會盛事,也意義深遠。因此,教內外的弟兄姊妹無不對此會議寄以極大的期望,期待這個亞洲教會領袖齊集的聚會,能回應個別地方教會的一些具體牧民需要,或為亞洲教會劃出一個在新紀元中的共同方向,又或找出教會在這遼闊的亞洲地域中的定位。然而當「亞洲主教特別會議宣言」發出後,許多人都認為此宣言了無新意,所說的在各類文件中又早已提及,而且多處只是點到即止,於是有人就結論說:「根本任何大型會議都難以作出具體結論,此次也不例外。」本文願意從另一個角度去思索這次亞洲主教特別會議的意義及提出一些建議。

 

一次朝聖之旅

亞洲主教特別會議究意是怎樣的聚會呢?在大會工作文件中指出:「是次會議是一個亞洲教會邁向第三千年的朝聖之旅。」這個定義使是次會議更符合二之「旅途中的教會」的教會觀,並指出這個會議是救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驛站,是一個不能脫離亞洲歷史、社會、人群的一個旅程。同時,如單國璽樞機主教所言:「這個朝聖之旅帶領我們進入一種內在的重新,並更新我們對福傳使命之承擔,讓我們──亞洲教會──意識到:自己首先需要接受福音,並要在福音內更新,才能真實地向亞洲人民宣揚福音」。這也更符合教宗在第三千年文告中的邁向年計劃:就是悔改、皈依、更新、認識基督、開放於聖神,邁向天國。在這種觀念下,是次會議就不能視之為「解決問題」的教會業務會議,或「規劃性」的教務策劃會議了。這是一個朝聖之旅,這旅程在籌備期間早已展開:就是當各地教會面對自己的問題時,當我們開始思索教會在社會中、歷史上存在的意義時,當我們質疑本地教會的見證能力時,當我們張眼看到亞洲之大,文化之複雜,耶穌基督臨在之模糊的時候,這已是朝聖之旅邁出的第一步。在整個議程中:當我們在祈禱、發言、小組討論時,當我們重新體會天主愛的計劃,記起耶穌基督曾是我們的份子,默觀到聖神在這地區、在各古老文化、在各大宗教、派別、在龐大的人群中、特別在貧苦者身上的作為時,當我們承認教會只是一群小小的羊群,當我們擺脫高高在上的心態,當我們承認弱小者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時,這亦是朝聖之旅的另一步。

 

與旅者同行

在工作文件中強調:“Syn-odos”一詞,從語源學的解釋,就是「同行」的意思。在這個朝聖之旅中,個別教會由亞洲各地前來相聚,操著各地方言及不太流利的外語。然而透過經驗的分享,彼此的認識,共同的牧民關懷,及各群體的意見,塑造了「同行」的經驗。個別教會在邁向天國的旅程中,並不是孤身上路,因為這是一個同行的旅程,由耶穌基督的帶領,而每天出席大會,帶領開會、散會祈禱的老教宗,正是一個強烈的標記。在這朝聖的旅途中,與會者的發言,引領眾人的心思,注視著各地人民的期望與困境。各個群體的經驗、矛盾及衝突,心中的惦念,口中的宣示…讓青年、婦女、都市族、農夫土著、貧苦無依、各宗各派、各地人民,都成了這朝聖旅程的同行者。在這同行的過程中,亞洲教會重新驚醒,不能再以一種外來文化的組織,一個高高在上的分施者,或一個離塵脫俗的高人的姿態出現,我們只不過是龐大亞洲人群中,一個同樣需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同行者」的身份,也讓我們體會到在歷史中,在各民族、各文化中、在各宗派中,天主聖神的臨在,並注視到謙卑的基督如何與亞洲人民分享的生命。「厄瑪奴耳」──上主與人同在,正是亞洲教會的召喚。

 

大亞洲、小教會

上述在“Syn-odos”同行的經驗中,「亞洲教會」對自己真正的面孔及身份有了新的認識。談及「亞洲」,許多人都較著眼於「遠東」或「東南亞」地區,而今次亞洲主教特別會議,「亞洲」展示了它原有的遼闊地域:北起西伯利亞,南至印尼,東起韓國、日本,西至烏克蘭、阿拉伯半島、巴勒斯坦地方。它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地方,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哲學發源於此,而青年又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它是一處既富裕又貧窮的地方,在它內擁有資本主義的信徒,也有社會主義的追隨者。這是一個既神聖又俗化的地方,因在它內產生了各大宗教,但消費主義及無神論又佔據著許多人的心靈。這是一個既多元又充滿矛盾衝突的地方,但這的人民卻又渴求和諧與圓融。耶穌基督就是在這個既多元又複雜的地區中誕生,宗徒們也以自己的血灌溉了這塊土地,然而今天教會卻被視為洋教,是一個在各宗派,各民族中的小團體。這種大亞洲的意識,無異是有著當頭棒喝的作用。如何在如此多元、複雜而又矛盾的環境中,把握著自己獨特的身份及使命?如何在眾多的宗派中把握住自己的召叫?如何在各種矛盾及衝突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近幾百年教會被視為外來的洋教,更與殖民主義掛上了u,各地教會又如何讓基督的訊息為自己本地人群聽懂,又如何在實現本地化之同時亦能作共融的見證?在面對人類的新紀元,教會在亞洲地區又擔當什麼角色呢?向上下求索,羅馬成了聖神降臨前夕的高樓,今次會議只是朝聖旅程的起點。

 

交談的職務

大亞洲當前,教會體會到自身的微小,謙卑承認需與各群體相依,彼此擔待,並不斷注視天父慈悲的心懷,學習擁抱多元的大地。亞洲教會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她獨特的召叫,就是「和好」與「交談」的職務(2:11-22)教會需如基督一樣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使世界與天父修和,基督又將這職務賜給教會,特別賜給在這充滿矛盾衝突多元的亞洲地方教會。要讓世界與上主修,讓各宗派、各年齡層、各團體彼此修和,亞洲教會需履行交談的職務,並加強自己交談的能力。實在亞洲地方教會在許多機會中早已強調「交談是亞洲地方教會的新存在方式」( FABC 198625)。教宗也曾指出,所謂交談就是彼此開放、彼此交付、彼此聆聽、彼此接納,這正是天主聖三的本質。三位一體的共融,聖三的「交談」,造就了整個創造。聖三與人的交談,也就實現了整個救恩計劃。因此,教會的交談能力源於聖,承擔了作為天人合一,人人共融的標記及工具的使命。

教會的交談職務在現今亞洲地區中需要在幾方面進行:

()宗教交談

亞洲部份的地方教會,均生活在各大宗教的文化中,我們每天都與回教、佛教、猶太教、印度教的弟兄姊妹一起生活。亞洲教會需努力擺脫與其他宗教相互對立的態度,加強彼此的認識、接觸、彼此聆聽、尊重,共同著眼社會人群的共同需要,好能表現出上主慈悲、包容、慈愛、寬恕的面孔。

()文化交談

在亞洲主教特別會議整個過程中,一股努力尋找「亞洲」特質的意願是顯而易見的。耶穌基督為亞洲人,今日卻被亞洲人稱之為洋教,要尋回「亞洲」特色,要讓基督的喜訊為亞洲人接受、擁抱而內化,發掘聖神在這地區文化中的天主神性的種籽。教會與亞洲文化交談實在是一項重要的職務,這也許是聖神的推動,在會議期間第一位發言的主教就指出,亞洲人較易接納天主「母性」的一面,較強調天主的寬容、慈愛、關懷的特性,因為亞洲人較強調心靈、感性、融和、經驗、家庭、慈悲等價值。教會該思慮如何讓亞洲人深切感到天主「母性」的一面,而認識到耶穌基督的救恩,正是人們渴求的天人合一,人人共融的滿全。

文化的交談,不但只是指亞洲文化與教會的交談,更是指基督與青年文化的交談。在亞洲地區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青年,若教會讓基督的訊息變成僵硬的條文、無味的八股、嚴謹的禮,那麼基督的訊息就失去活力,不能因應青年對靈性生活的渴求。讓基督的訊息與年輕的一代交談,教會需聆聽年輕的一輩,明白他們,也讓他們聽到基督充滿活力的訊息。

()教會內部的交談

要承擔「交談」的職務,教會需要加強自己「交談」的能力。在會議期間,許多與會者都認為亞洲教會仍是一個以神職為主、聖事性、男性主導的教會。同時亦發現,地方教會與普教會,前殖民地教會與後殖民地教會的種種矛盾及衝突。要增強教會與世界,與人民生活交談的能力,教會內需先加強神職與平信徒、地方教會與普教會、修會與教區、年長與年輕一代的溝通與交談,彼此聆聽、彼此瞭解對方的生活方式及承認彼此不同的神恩、彼此對話。在各個地方教會團體內,在各教區、各堂區、各善會內創造一種共同參與,彼此合作的和諧關係,這樣的共融體才能使教會不但是一個塑造共融的工具,更是一個共融的標記。

 

後語

亞洲主教特別會議,是邁向新紀元的一次朝聖之旅,也是一次共同卻又獨特的經驗。天主聖神透過這個會議過程,在亞洲教會面前展現了在這浩大地域中的作為。一個多姿多彩充滿多元民族特色的禮儀,不但展開了會議的序幕,也為與會者展示了一個多元、矛盾、衝突、複雜、人口眾多的「大亞洲」。在這大亞洲中,基督的門徒意識到需在多元中建立共融的交談使命。亞洲教會需加強與其他宗教的交談,與多元文化交談,與年輕一輩交談,並在教會內部加強溝通及共同參與的機會及能力。教會需要不斷在天主聖三內汲取愛的動力,好能一方面堅守自己的獨特身份,又能投入這多元的世界,並在多元中塑造共融。這樣的教會在亞洲地區將確如梵二所指:成為天人親密結合,人人共融團結的標記及工具。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