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主教會議看

亞洲教會大趨勢

 

高夏芳

 

神思 第四十期 一九九九年二月 27-37

 

 

 

**********

 

 

摘要

高夏芳修女也以神學專家身份參與。她就會議的文獻,發表及討論所得,別開生面的從面貌、氣色、潛能及挑戰四個幅去看亞洲教會的趨勢。文章多方面值得讀者反思。

 

 

**********

 

   

 

 

讀者一見題目,會聯想起一本近期研究世界動向的暢銷書:《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 1995。作者」John Naisbitt抱樂觀態度,藉數據資料研究,趨勢分析及文化模式探討,道出未來世界會愈來愈「亞洲化」,地球軸心已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踏入廿一世紀,亞洲人將在學術、經濟、國際政治上大顯身手,為世界塑造嶄新面貌。亞洲讀者細讀這些推論,會有一份受寵若驚的震撼。

Naisbitt絕非曲高和寡,在研究趨勢的學者群中看好亞洲已成為趨勢中的趨勢。我們試問,在教會內情況又如何?在未來的歲月中,亞洲教會否在普教會內佔一舉足輕重的位置?當整個教會以福傳為號召,大踏步邁向新紀元時,亞洲教會可作出什麼獨特貢獻?在這塊天主教徒只總人口不足 3%的龐大土地上,教會的前景是否明朗光輝?

早在七十年代,一位著名的傳教學家 W. Buhlmann在研究教會的發展時提出以下令人觸目的描寫:教會初期,約從開始到公元 500年,圍繞著地中海發展; 5001500年的中世紀時代,教會蔓延至整個歐洲大陸;15001800年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及歐洲人的向外伸展,教會的動力重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1850年後傳教事業特盛,福音傳及世界五洲,動力重心再轉移至太平洋,亞洲愈來愈成為重要地帶。

教宗若望保祿二在探訪亞洲各地時,多次提及亞洲教會任重道遠。最近一次是1995年在馬尼拉,他對共聚慶祝亞洲主教團協會成立銀的各地主教說:「公元第一個千年基督的十字架在歐陸紮根,第二個千年又被栽種在美洲及非洲的土壤,我們可展望並祈求主,使這將來的第三個千年,基督的信仰能在這廣闊且充滿生命力的亞洲結出豐盛的果實。」(1995115日演講)

亞洲主教會議正好給全球基督徙製造良機,展望亞洲,更深入地認識亞洲教會實況,發掘她的資源及潛能,了解她的困難及憂慮,與她共融共步,同守同望。為亞洲教會本身,這會議自然是一個強化自我意識的難得機會。本文嘗試透過亞洲主教會議各文獻,不同層面的發言及討論,以及參與會議的體驗,去找出一些顯著的趨勢。文章構思相當「擬人化」,從面貌、氣色、潛能及挑戰四個幅度夫觀看亞洲教會。

 

1﹒面貌

1.1耶穌基督的東方面貌更清晰

最近十年教宗在羅馬召開的一連串洲際主教會議都以耶穌基督為主題中心。

歐洲1991):好使我們能成為那解救了我們的基督見證者。

非洲(1994):非洲教會邁向2000年的福傳使命。「你們應為我作。」18

美洲(1997):與生活的基督相遇:皈依、共融及互助之道在美洲。

亞洲(1998):耶穌基督救世主及在亞洲愛與服務的使命,「…使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1010

大洋洲(1998):耶穌基督與大洋洲人民:走的路,傳的真理,活的生命。

歐洲二(1999):活於教會內的基督是歐洲的希望之源。

這安排意義深長。在聖神的帶領下,全球基督徒在紀念基督降生二千年之際,共同仰望基督,明認是宇宙、歷史、人類的中心。同時各洲按其獨有的文化、思想模式、歷史背景、生活實況,去表達他們對基督的特別觀點及與基督的特別關係。

亞洲基督徒強調基督是生命的源泉及滿溢,祂的救恩在於與人類分享豐盛的生命,分享生命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愛與服務。

主教們刻意提示耶穌本身是亞洲人,生於亞洲,活於亞洲用東方語言及表達模式去宣講的福音,的先祖及的最早門徒全是亞洲人。因在白冷的降生,一塊亞洲土地有幸成為天人相遇、天地匯合的交接點;因在耶路撒冷的死亡、復活、升天,亞洲成為扭轉乾坤的逾越奧的最早見。強調這事實能使基督在的亞洲信徒心目中更亞洲化、東方化、更親切易近

1.2普世教會的東方色彩更濃

亞洲的天主教徒數量不多。按最新統計,只全亞洲人口的 2.9%,若不把近六千萬的菲律賓天主教徒計算在內,就只有1.24 %。不過,這「小小羊群」的成長率相當可觀,且生命力、發展力很強。最近數年亞洲天主教徒平均增長4.5%,目前每年從亞洲派出的傳教士已比她接受的外來傳教士更多。加之亞洲人口流動量大,亞洲基督徒、神父、修士、修女移入歐、美、非、大洋洲的人數愈來愈多,且能在不同生活環境發揮酵母作用。

在亞洲主教會議中,有主教指出在梵蒂岡的亞洲面孔太少,教廷各部門的首席主教及樞機群中沒有一個是亞洲人。會議結束後的兩個月中,教宗任命了兩位亞洲主教,分別出任宗座移民牧民委員會及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主席。他們是日本橫濱總主教 Stephen Fumio Hamao及越南籍的Francois Xavier Nguy Van Thuan主教。

除了表面可見的亞洲面孔增加外,各地教會更著意揭起亞洲的神秘面紗,對亞洲基督徒的思想模式,神修取向,牧民創意加深認識。在亞洲主教會議的參加者中,有其他四洲的主教團協會代表及十數位非亞洲主教及修會總會長。他們都對亞洲教會的生命力表示欣賞及鼓勵。過往亞洲是西方的傳教目的地、亞洲教會接受遠超過施,現在的走向應是東西交流互惠、亞洲教會要更積極向普教會敞開她的東方寶庫。

1.3亞洲教會的亞洲意識更深厚

因著各種歷史及文化因素,亞洲人的亞洲意識一直很弱,在教會內也一樣。個別地方教會對外聯絡及交結友誼的對象一般是歐美較富較強的教會,殖民宗主地或傳教士的家鄉。亞洲教會有需要交流或援助時,多數不會自然地轉向鄰近教會,反而更樂意投奔遠方的恩人。

近年來情況有所轉變。主教會議的工作文件談及亞洲意識的普遍提升,無論在經濟、學術、政治、文娛各層面,亞洲各地的聯繫網愈來愈密愈結實,洲際的組織也愈來愈多。

在教會內,自1970年亞洲主教團協會(FABC)成立開始、亞洲教會的彼此認識及團結合作顯著增強、在主教以下的各層次及各使命組別也相應地組織起來。這次主教會議更可說是亞洲教會邁向互助共融的一個里程碑,聚首羅馬的主教們不只來自經常相見的約廿個FABC成員教會,還有印度以西的中東各地,中亞前蘇聯的新獨立國家,以及北部的蒙古及西伯利亞,亞洲教會的版圖前所未有地擴大。FABC的成員教會在會議期間已作打算,盡快邀請其他教會加入亞洲主教團協會。大家都深信,雖然各地文化、語言、歷史背景、政治體系等都很不同,但大家同屬一洲,也同踏舟,在基督內及在亞洲人共同酷愛的和諧之下應攜手合作,給世界一佃愛的見

 

2﹒氣色

2.1重靈氣

在主教會議的「大綱」及「工作文件」中,除了耶穌基督外,聖神的角色也十分突出。會議主發言人單國璽樞機在他的「討論前演說」中指出,主教們團聚在一起有如當日宗徒們在晚餐廳等待及接受聖神一樣,大家都誠懇熱切地聆聽聖神要向亞洲教會說的話參閱默 229)。

主教們都認同亞洲的豐富文化及深厚智慧是聖神的恩典,令天聖神仍不斷賜予亞洲教會生氣、活力及多姿多采的神恩,而各教會亦應敏於領會的噓氣,勇於順從的推動。

在描寫亞洲教會實況時,會議的「工作文件」清楚指出,在一般亞洲人眼中,天主教是一個架構嚴密、在管理、教育、醫療、慈善事業、民生發展,各方面都有專業人才及高度效率的宗教組織。天主教的西式教堂、精深神學、洋氣的禮儀、獨特的培育系統、不易了解的一套宗教語言等都很吸引人注意;不太突出的是她的神修、她的屬靈氣質及她的內修之道。有主教說一般人只懂得找主教及神父、修女解決物質或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有心靈的需要時則投奔佛教,或印度教的大師。也有主教說我們不懂得教人祈禱。

有鑒於此,亞洲基督徒將更刻意努力,使教會少一點架構性,多一點神恩性,多一點信仰體驗,多一點靈氣,多一點聖德,多一點生活見,多一點沉思默觀

2.2尚和諧

亞洲的種族、文化、思想雖很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的價值觀,有如酷愛和平,崇尚和諧等。主教們說明和諧是亞洲人的大理想,與聖經所指的shalom及天國有密切的關係。它不是消極的妥協,不等於多元因素的混雜堆砌或白然共存、而是一股有創意的動力,是要積極發展的。大勢所趨、今日及來日亞洲教會不單會更懂得欣賞和諧之美及在生活格調上表達和諧的圓融,更會落力締造和諧。

首先是地方教會內各不同角色,不同職務,不同神恩、不同組別的和諧配合,共融互動。二教會學的共融意念會在亞洲教會更根深蒂固,雖然在切實踐行方面有關如何互助互動、相輔相成,還有很多矛盾不清,要慢慢摸索的地方、但在意識及取向方面已無可置疑。

與普教會共融也顯得愈來愈重要。在發展本土意識的同時,亞洲教會不能不強化國際觀念,隨著「全球化」現象的漸進,放眼世界,敞開胸懷。

亞洲主教會議舉行前,很多主教都表示對遠赴羅馬開會興趣不大,不少神職人員及教友提問會議為何不更合情合地在亞洲召開。這問題在會議期間不用解釋已自有答案。這會議實屬普教會層面,而非亞洲主教的洲內會議,它的正確名稱是: Synod of Bishops, Special Assembly for Asia。教宗的全程相伴,羅馬教廷各部門及各委員會首長的積極參與,其他非亞洲與會者的列席,各地教會的關心,傳媒的適當報道等都促進亞洲教會與普教會之間的彼此認識,增強共融。意大利主教團本想安排邀請大會的一百位主教去百個不同地域的堂區,使教友能有機會與亞洲教會接觸,雖然最後只有二十多位主教有空應邀作客,但彼此聯繫的意念實在可取。

綜觀西方的評論及反應,一般都認為可向亞洲教會學習的地方很多,且透過這次會議加深對亞洲教會的敬佩,尤其對在困難中勇敢前進的教會。亞洲教會也在會議中不斷向普教會、特別向西方教會及數世紀以來無數英勇神聖的傳教士致深深謝意。

教會的和諧共融由內推展至外,催使她向外開放交談,這「向外」範圍很廣,主教會議特別關心與其他宗教交談。亞洲是世界數個最大宗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敏於尋求生命的最終意義及滿全、與超越界建立和諧關係。我們基督徒深信這和諧及滿全只有在基督內才可找到,但也確認其他宗教兄弟姊妹被聖神指引。主教們在大會的「建議」項日中指出亞洲教會應更開放地懷著愛心,尊重、聆聽、謙虛,與其他宗教信徒作交談。這交談可在教義研究,日常生活,神修經驗分享或共同服務人群,共同締造正義和平,各不同層面進行。重要的是基督徒應知己知彼,一方面應信仰堅固,能為基督作有力的見;同時也應對其他宗教有一定的認識,包括了解其教義基礎、歷史傳統、社會及政治背景等,從知己知彼可達到益已盆彼的和諧境界。會議的「工作文件」消楚道出基督徒能向其他的亞洲宗教學習,譬如從依斯蘭教學習承行主旨的堅毅,從印度教學習沉思默觀,非暴力及棄絕己意,從佛教學習慈悲節制,從孔教學習仁及孝,從道教學習純樸謙虛,從傳統宗教信念學習尊重大自然及生命。

 

3﹒潛能

3.1珍惜傳統智慧

亞洲可說是得天獨厚,得到天主的恩賜甚多。教宗在亞洲主教會議結束的感恩祭中,用了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調,讚賞亞洲山河之美,文化的悠久,傳統智慧的豐富,人民的樸實善良。面對這一切,亞洲基督徒除了感恩及自豪外,更應努力珍惜天恩,將之化為傳達救恩的工具。這涉及一個亞洲教會十分開心的主題:本位化。

亞洲天主教徒人數少固然值得教會正視,但更需關切的是福音尚未真正走入及陶化亞洲人的思想及意識型態,個別主教更尖銳地說:福音尚未打動亞洲人的心。

眾所周知,本位化是一個循序漸進,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教會各層成員積極參與,共同推動。主教們特別強調在神學、神修、禮儀、教理講授及民間信仰表達各方向的本位化,使基督的喜訊能滲透亞洲的豐厚文化。他們熱切鼓勵在培育中的神職人員,修會成員及教友領袖,要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傳統有深入的認識,且要向各種人文科學開放。

除了文化及智慧寶庫外,亞洲教會也有豐富的聖德產業,有數以千計的殉道者,有英勇的傳教士,還合教會最初數世紀在中東地帶的無數聖者,今日在亞洲各地方有不少傑出的聖賢可供基督徒作楷模。這份聖德產業將繼續在亞洲土壤發揚結果。

3.2發掘新資源

亞洲教會應懂得「從她的寶庫中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瑪352)在珍惜傳統寶藏之餘,亦留心發掘及發展新資源。

教會的最大資源永遠是人,天主的女。邁向廿一世紀,在亞洲教會內一股龐大的力量來自平信徒,婦女及青年。按博統以神職人員為中心的教會模式,平信徒只屬被照顧的一群,婦女及青年甚至有時被視為「牧民問題」。二的教會神學糾正了這觀念。

今天,在意識層面,大家都深信平信徒在教會內有其身份、地位及使命,與神職人員共同參與基督奧,共同建設教會,共同為基督作,在世界上起鹽及光的作用。這意識正步步化為實際共融模式及牧民策略,雖然步履有時稍嫌緩慢及不常貫徹始終,但趨勢穩定是不容置疑的。

婦女地位的提升是一顯著的時代徵兆,尤其在亞洲,女性前所未有地參與社會發展,無論在商界、學界或政界,兩性合作已漸成大氣候。在教會內,教宗在「女性尊嚴」牧函中所提及的「女性天才」及「女性的先知角色」已漸被肯定,而婦女的自我意識也是日漸強健,未來的亞洲教會定會因婦女有更大的參與空間而變得更活潑,更多姿多采

亞洲教會一向十分注重青年及兒童的教育,主教會議再次肯定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並且在強調教育的同時,也指出青年是教會及社會的希望,他們的理想,活力及創新潛能應在教會內有適當的支持,鼓勵及發展空間。

除了這些注定教會走向的主力外,亞洲主教會議也珍惜從移民、少數民族及偏僻地帶原居民而來的能源。他們不是邊緣組別、需要教會的額外關照或施予特別福利。事實上他們對教會的貢獻不少,基督徒移民可成為福音的傳播者,並為教會的多元共融,天下一家作見;少數民族的純樸、真誠、實、善良,幫助教會保持真福精神、且也是培養優質聖召的土壤。在今日亞洲,源自少數民族的神職人員及修道人,傳道員及教友領袖日漸增多。

在亞洲潛力中不可忽略的還有教會內不同類型的基層團體及和程源自本土或發自外地的更新運動。他們都是聖神的恩賜、是教會生氣蓬勃及神恩豐盛的見,也是福傳的主要資源及教會更新的發動力。

除了人才資源外,亞洲教會也努力善用現代科技及社會傳媒,使人類智慧的成果能成為天國喜訊的媒介。

 

4﹒挑戰

4.1多面衝擊

教宗在他的牧函「邁向第三個干年」中,談到他想在公元2000年前召開亞洲主教會議時,指出這地大人多,擁有多元文化及宗教的亞洲是福傳的一大挑戰。誠然,在亞洲教會面前的希望徵兆雖然很多,但困難及挑戰亦不少,基督的「十字架的智慧」也是亞洲教會的寶貴產業。主教們在大會中毫不隱瞞他們傳教的艱苦,有時說來平淡,但話語中透露幾許辛酸。在很多地方教會要面對政權的仇視或不容,與絕對排他的宗教文化相處,宗教極端份子的敵對及壓迫,宗教自由的受制等等;兼之莊稼多,工人少,很多教會人少孤立,或貧窮落後,難以發展。

這些衝擊及挑戰以後也不會減少、但挑戰激發鬥志及增強團結。主教會議在「建議」項目中強調並肩應付逆境,尤其關注數個困難特多的教會:中國、北韓、耶路撤冷及中亞的新傳教區。

4.2過渡與交接

1999年底澳門歸還中國時,西方在亞洲四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將會寫下句號。踏入公元二千年,亞洲的每一寸土地都歸亞洲人自己掌管。隨著西潮的退落,以往現代化等於西化的想法已不再風行。亞洲人要走出一條有自己風格的道路,但此路崎嶇曲折,挑戰繁多。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各國展開了不同程度的政治轉型。社會結構的變更,經濟的波動,生活模式的改觀,一切都排山倒海的急速湧來;西方社會耗費數世紀積累出的變遷,亞洲則壓縮在幾十年內達成。面對這急劇的變動作出適當的心靈調整不是易事。今天亞洲人的心靈趨勢非常複雜、奇妙、矛盾。傳統的價值觀遭受重擊,物質文明,科技先進的負面產品蠶食著倫理道德體系。舊的漸衰落,新的混淆一遍,令人無所適從。

主教們對這情況十分關心,尤其是關心家庭的瓦解,家庭價值的被蔑視及家庭功能的削減。他們強調要特別著重培育:青少年的教育,神職修道人員的培育,平信徒的信仰陶成。在這動時勢,如何以深厚的「內功」來應付外來的衝擊?這是亞洲教會要面對的一個大挑戰。

在顧慮的同時,主教們也深信這新舊交替的複雜時期也是福傳的好時機。今日亞洲人對救恩的渴求正熱切,他們需要體驗天主的慈愛及基督賜予的「滿溢的生命」1010)。

 

5. 結語

我想用一句在亞洲主教會議各文件及在會場中最常被引用的耶穌聖言作結:「小小羊群,不要害怕!因為你們的天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1232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