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

為亞洲特殊會議面面觀

 

韓大輝

 

神思 第四十期 一九九九年二月 17-26

 

 

 

**********

 

 

摘要

韓大輝神父以神學專家身份參加會議,獲益良多,故以文章和讀者分享他的感受,如普教會的共融感,會議的集體本質,百花齊放的發言,向亞洲人福傳的問題,向亞洲的靈修借鏡等。

 

 

**********

 

 

我是以神學專家的身分,被邀請參加是次主教會議,為我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本文嘗試從不同的感受,報導這次經歷。

 

1. 梵蒂岡大觀園

以前我來梵蒂岡只參觀伯多祿大殿,從底層的伯多祿之墓爬到堂頂,已覺得了不起。可是,現在能入住梵蒂岡的「瑪爾大之家」,有機會觀光這聞名的小國,就如劉姥姥入大觀園的感覺。在不同的機會及友人的帶領下,參觀市政廳、國務院、圖書館(連博物館)、大花園…。大清早彌撒前,可見到一些主教穿了運動裝,晨運或緩步跑,有些卻忘記帶通行,遭到守衛問話。這個既國且都的地方,有兩個特點,一是古色古香,二是宗教感強。這是一個由教會多年來塑造的普中心。

主教會議選擇在此召開,象徵普教會共融的意義,就今次來說,是整個教會關心亞洲,事實上,也有其他大洲的主教出席。此外,還有一個實際理由,主教們聚居這裡,有很多實務可與教廷和其他教區協調和處理。在大會期間,各代表都有很多非官方的社交和活動 。 很多主教探訪自己以前讀書的大學,與同學或朋友聚舊;走訪教廷的部門,打好關係(亞洲特色),順帶處理教區的工作;拜訪修會長上,請他們協助自己教區工作;探望自己教區的神父或修士,關心他們在羅馬讀書的情況;與一些本國駐梵或駐羅的政要見面。當然,這些活動是雙向的。教廷、修會、大型機構等也會在相關的事上,找主教們商談。教宗本人也趁此良機,分小組請與會者吃飯,以增情誼。往往這些非官方的活動,帶來的效益比官方的更大。

為此,自60年代,這裡便開始建立開大會的系統,由主教會議總秘書署管理。他們除了會前及跟進工作,還要兼顧後勤的協調。參會者的食宿、交通、會場內的座位、閉路電視、廣播、各種設備、禮儀、文件、及會議廳外的電話、郵、信件格、錢幣兌換、售書處、報紙、機票服務等。從1967年及至是次主教會議,包括常會、非常會和特別會,共有17次之多,一切安排非常專業,經驗極為豐富。

 

2. 秘書的秘書

大會開幕前一日,我飛到羅馬,然後就趕去秘書署報到,他們已準備好一個書包,內有所需的資料。大會總秘書石好德樞機召集我們,並說明我們工作的程序,就是協助大會總發言人單國璽樞機的工作,他要引發大家討論,收集大會的發言作綜合報告,引導教長們制定提案,待大會投票後,交給教宗。整個會議的作用是諮詢性,讓教宗聽主教們的意見。

單樞機還有另一個重要伙伴,就是專門秘書Menamparampil總主教,他要領導我們的工作,尤其在綜合意見過程中,給予篩選的理由。整個會議中主要有兩個發言方式,一是全體代表大會,教長與旁聽員可發言,二是小組會議,我們作為專家的,只可在小組發言。專家共有十八位,兩個兩個一組。我有幸和田英傑神父一起。到後來草擬建議時,我們再重新分組,有時還要「開夜車」,整個過程就如做秘書的工作,不斷綜合大會的意見。當然,秘書愈高級,夜車也開得愈多。

 

3. 緣起

主教會議(synod of bishops)是教宗保祿六所建立的一個恆久制度,其目的是維繫期間(1962-65)主教們共事的精神。其實早在1959年已有樞機主教提出建立一個議性的團體。保祿六還是米蘭樞機時,已附和這建議。在期間,他也多次提起,並公開表白他建立此制度的意願。於1965915日,他以《宗座關懷》自動詔書,將之成立。

字源學上synod由兩個希臘字組成,syn一起,odos道路,意謂走在一起。就天主教的制度而論,是指普教會的主教們,透過他們選出的代表,聚集一起開會,以促進教宗與主教間的密切聯繫,並以其意見,協助他管理整個教會,加強信仰及道德,維護教會紀律,研究教會在世界行動中的有關問題。

教宗若望保祿二也認為,這會議於普主教的集體性來說,是極有效益的表達和工具。他本人從二的會議,及其後的主教會議都有份出席。為預備第三千年的來臨,他在1994年便預告要為各大洲組織一連串的主教會議特別大會,也不介意被稱為「大會」教宗 (papa sinodale)

 

4. 群策群力

主教會議為滿全其使命,每步驟皆以主教「集體本質」(collegial nature)的方式進行。整個工作穿插分析和綜合的工作,諮詢有關團體,由管治當局下決定,按照雙向的動力,不斷改進和接納新的建議。

在設題時便要諮詢宗主教、有關主教團、教廷主管、修會長上聯會等。所選的題目最好能是普性的,即適合眾多教會;要現代和迫切的,即激發教會奮力圖強;要有牧民關懷、應用和牢固的教義根基;要切實可行的。主教會議總秘書署董事會開會篩選,並將會議記錄及結果呈交聖座作決定。

選定議題,總秘書署開始草擬《提綱文件》(Lineamenta),然後交由主教()回應,當然主教亦鼓勵地方有關人士收集意見,待秘署收到回應的資料,再草擬《工作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作為開大會之用。

大會的動力亦是沿著集體性和諮詢性的方向走。首先,大會討論 ( disceptatio in aula ) 。總發言人為此先作重點說明,稱之為《討論前演辭》(relatio ante disceptationem),然後主教代表、神長及觀察員發言,交換意見,最後由總發言人《討論後綜合》(relatio post disceptationem)。第二,小組討論 (circuli minores)。總發言人綜合大會的演辭,主教們按語言分 (此次有英、法、意) 三種小組,共十二之多,他們須討論總發言人的綜合,並作報,大會的演講較為單向和嚴肅,不像小組會議那般有動感。第三,制定建議( propositio )。這須由總發言人將小組意見綜合,然後設定綱領,由小組草擬,最後經大會修改和投票,將結果呈交教宗,作為將來寫《宗座勸諭》的材料。

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要聆聽這麼多而雜的意見,和提出建議,雖然吃力,但對與會者非常有用,而且見識大增。在開會過程中,各會員都很認真工作,但亦發生一些趣事。

一次,有一位主教代表在大會中提到《討論後綜合》,他卻把拉丁文relatio post disceptationem 錯說為 post deceptionem,把原有的意思說成「矇騙後的綜合」。另一次小組會議中,一位主教堅持將他教區其中一個少數民族的名字,寫在建議上,以顯示主教會議對此民族特別關懷,小組通過了,但當濃縮所有意見在統一的建議書時,這少數民族的名字不見了,那位主教表示不滿,又拿回小組申訴,小組主席便打趣地說,這名字的消失只可歸咎於電腦的軟件程式,他們是用Curia friendly,大家都笑起來,因為它意味這程式只挑選那些於Curia教廷友善的意見。

最初兩個星期,全體會議的安排主要讓神長們(包括旁聽者) 發言,幾乎所有可發言的人 (教宗和我們這班專家除外),都踴躍發表意見,並要書面將之呈交秘書署,另交一份摘要登報。

 

5. 百花齊放

會中代表最年長的是一位東方宗主教,八十八歲,最年輕的是馬尼拉的輔理主教,四十四歲,而旁聽者最年輕的是黎巴嫩女教友,三十歲。他們的發言近乎三百個,主要是用英語,法語其次,間中也有用意、德、西等歐洲語,只有一位日本主教用拉丁語,教宗打趣地稱許他「挽救」了會議的拉丁特質。

每位發言者盡量從自己的角度講述自己專注的事,充滿地方色彩,顯示主教們的牧民關懷,所以牽涉的題目多而雜,就像亞洲本身一樣,從西伯利亞到馬來西亞,中東到日本,中間包括各式人種、膚色、語言、政經體系、禮儀傳統、高山、平原、河畔、海邊。在開幕和閉幕彌撒中,加插其中一些民族特質,已令人目不暇給,而所用過的方言之多,在場之中,相信只有聖神是不需要翻譯的。總之,聽完了這大堆意見1,就覺得自己對亞洲的認知是多麼淺薄。

 

6.「進口」救主

有些意見,值得作深入神學思考。首先,是有關基督救主的問題,並大會的主題上標明:耶穌基督救世主及其在亞洲愛和服務的使命,「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10:10)大家都認同,在羅馬帝國殖民地的納匝肋人耶穌,跑贏了其他救世主,使祂的福音滲入雄霸天下的大帝國,繼而進入世界文明的舞台。可是,福音雖源自亞洲,卻難以在亞洲落腳,大多數主教覺得傳福音,就像推銷「進口貨」一樣,為一般亞洲人,只可拿來用,但要認真地將之視為委身的對象,就很少了。

事實上,教會的愛德、慈善事業,普遍受亞洲人欣賞,但要宣信「進口的基督」為救主,那又是另一回事。主教們多次強調,基督是惟一救主、是絕不能放棄的真理,與此同樣真實的是福音不是為羅馬人度身訂造,而是為所有人的。為此,我們要俯首自問,究竟是否由於西方文化的包裝,令基督只能「進口」而不可入心,還是另有原因?這個大問題,並沒有在這次大會完全解決。

 

7. 教會訓導和神學的「擂台」

如何向亞洲人介紹基督,當然絞盡很多人的腦汁。有些神學家的理論尚很粗糙,他們為了確定地方文化和其他宗教有救恩價值,似乎已放棄基督是惟一救主的真理,至少其所用的詞句、論據都給人印象,他們已偏離傳統的信仰宣認。更有些神學家,公然拿出來當作福音一般,甚至反對教會的牧者。

在亞洲主教會議的小組討論中,有些問題頗為尖銳,其中一個關於教會訓導和神學家之間的角力。有位主教2引述一位教友醫生的看法:

「我以後也不再看教區的報紙了。本來這是我的精神食糧,但現在刊有太不同的神學立場,甚至彼此對立,連我也弄不清教會要說的道理是甚麼。我們做醫生的,有自己的守則,凡未經證實有效的藥品或治療法,都不會登在普羅大眾刊物上。雖然有人也這樣做,以謀暴利,但最終會受法律制裁的。現在教會內的一些神學家,似乎欠缺專業守則,不顧讀者的神學水平,只為一些神學意見造勢,甚至反對教會的訓導。…

雖然神學本身是研究,可將理論拿出來作學術討論,但主教們要關注到信仰共融的必要,須照顧一般信友的理解能力,免至引起他們在信仰上的混淆。這裡又牽涉到在同意教會訓導時,神學家該有的態度。

大會一方面要持守基督惟一救主的傳統道理,另一方面對亞洲遠古宗教與文化的救恩意義須作肯定。為保持兩者的平衡,大會也保證神學的研究須有充足的空間,以提出更適合的理論。

 

8. 穿G-String的人

   「一個下雨天,一位男士除了穿著一條 G-String 之外、甚麼都沒有,卻打了把傘從山上走下來。這裡是熱帶氣候,驟雨很多,雨過天晴,不是下雨濕身,便是出汗濕身,這裡的男人,乾脆著上身到處跑。可是這人為何要打傘?原來他另一隻手捧著收音機,正從真理電台收聽千里以外傳來的信息…。」這是一位菲律賓主教的發言,他想說出,亞洲人何等渴求宗教信息,以滿足其精神生活。

的確,福傳是今次亞洲會議常聽到的課題,基本上是教會在亞洲所面對的挑戰。亞洲人全世界人口三分二,其宗教感極強,世界的古老宗教、包括天主教,都是在亞洲誕生,而且歷經千載以上,迄今仍影響很多地方的民生。天主教在亞洲不是陌生的名字,因為它推行的福利事業很多,但教徒的數目卻不到全亞洲百分人口,真是「小小的羊群」。

難道耶穌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卻真的不接受嗎?假如天主使亞洲人民有豐富的宗教情操、渴求真神,假如天主教是真神啟示的宗教,那麼理應有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為何事實不是如此?問題在於教會在宣講天主聖言時,如何打動人心。

在梵蒂岡的員工和守衛看來,亞洲主教樣子都較其他地方的年青,他們上常掛著微笑,和藹可親,使人聯想到亞洲人應該是容易皈依的族。其實不然,很多人也感到青年人在教會不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教會的禮儀、宣講、教理,不易觸動人心。天主教在亞洲所辦的社會福利得到各方人士欣賞和享用,可是涉及人生智慧、個人修德、倫理守則等,很多人卻求諸別的宗教。

當然,教會傳福音不是為爭取信眾的數目,而是傳揚主基督救世的真理,使人因信主而得救。得救不光是來生的事,也在於今生:與天主的契合、轉化心靈的體驗、精神生活的豐足、慈悲為懷的表現等,這一切可統稱為神的經驗,言詞和觀念可表達其中一部分,但要人走進這經驗,只有真實的生活見證才具說服力。

 

9. 中國特色

今次的大會也有不少中國的色調。例如所有禮儀小冊子的封面及插圖,都是中國式的。在大會場地的小堂內的掛圖、字畫,甚至聖體櫃都是中國式。出席大會能說中國話的也不少,除了來自中國的,還有其他來自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一些傳教士。在討論教區互助的計畫上,不少主教都表示關注建設國內的教會,我也發現有興趣在國內發展福利事業的天主教機構也不少。

最觸目的當然是兩位國內主教被邀出席。教宗在梵蒂岡主持亞洲會議開幕彌撒時說:「此時此刻,我們的心思正想到中國大陸的天主教信友和他們的牧人。為使那裡的主教們也有代表出席這次會議,除了已在香港工作的主教們外,我也召請另外兩位主教來參加會議,他們是萬縣的段蔭明主教和他的助理徐之玄主教。我希望他們能夠早日來到我們中間,為他們的團體的生命活力作證。」

這是1949年以來、除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外(當時全球主教都是自動獲得邀請有權出席會議的),教廷首次邀請居於中國大陸的主教出席普教會會議。雖然情況不允他們出席,他們也來電向教宗和大會致意,而他們應坐的位置一直保留著,並用大字寫上他們的名字,以示他們與我們心靈同在,中國教會與其他地方教會聯繫一起。

 

10. 亞洲靈修

亞洲主教會議中,一位資深傳媒從業員,以觀察員身分發言時,指出今日在人群中,貪婪的現象極為猖獗,這不幸地構成惡性循環,人越貪便越受苦。她和很多在不同專業崗位上的朋友談過,大家都認同,今日的金融風暴,離不開人們的貪婪。

其實,貪,可說是源於人不的渴求,驅使人不斷找尋,只是方向錯了。貪,使人為了追求金錢、名利、權力而不惜欺騙,損人利己,出賣自己人格,到頭來卻滿足不了自己的渴求。

回看這段日子,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中,不知何日才熬出頭來。艱苦的考驗總會是轉機,教會義不容辭和受苦的人一起。人們雖然開始看破泡沫經濟的虛幻,也感受到內心正湧現一些更深層的渴求,然而教會如何助人分辨和平衡這些渴求的取向,不致又再墮落,成為貪的犧牲品。

在這方面,亞洲可說得天獨厚,由於其深遠的宗教和文化傳統,因此有更多的資源來應付人生問題。很多主教都認為,亞洲人的靈修,是值得教會借鏡的,甚至這是第三千年推動世界的文化動力。

小結

耶穌出生在亞洲,其大半生在靜默中渡過,即使在傳教生涯中,仍不斷騰出時間,在荒野中獨處,灑脫虛靜中,將自己整個人性,帶到天主聖三的共融裡,進入一片晶瑩祥和的氣象,享受生命的昂揚與飛躍。

為一般人,靜是自在、輕鬆、放下,內忘其心,外忘其形,蒼空無雲,靜水無波。基督徒的靜卻瞄向更高的層次,成為信德的凝視、來生的前奏、聖神的貫注、無聲的愛。亞洲正是這愛的搖籃。

 

1 以下是大會向教宗建議的相關課題: 亞洲的挑戰、教會的實況、為亞洲人的通諭、基督眾人的救主、向亞洲人介紹基督、宣講基督的喜悅、在基督身上的人神經驗、聖三的救恩計劃、在創造和歷史中的聖神、在亞洲工作的聖神、教會作為共融團體、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教區作為團體、堂區、天主聖言、聖經培訓、靈修、治療服務、教育、人權與正義與和平的促進、和平的調停、修院、修院的培訓人才和教授、司鐸職、獻身生活、使徒生活團和傳教修會、平信徒與福傳、基基團、更新的活動、家庭、孩童的牧民照顧、女性、移民的牧靈照顧、靠攏邊緣人、宣講、宗教交談、大公運動、本位化、人性發展與福傳、社會傳媒、墮胎、環保、國債、經濟全球化、東方教會、在困難地區的特殊教會、中國教會、北韓、亞洲聖人與殉道、依拉克的封港令、在新區的教會、耶路撒冷、童貞聖母瑪利亞。

2 筆者曾在《公教報》引述此事,後來也引起不少人寫文回應,大概有人以為我虛構出來,為針對某事件。不過,事實確有主教提出此言,但我要尊重大會,論事不論人,不在小組以外,隨便引用發言者的名字。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