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父----天父

 

周守仁

 

神思 第卅九期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69-74

 

 

**********

 

 

摘要

周守仁神父一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子女需要被肯定、接納、欣賞和關懷,他們需要安全感和自信心。作者繼而談到天父是最能扮演父親角色的神,教會必須小心不要把天父介紹為嚴父,只有創造生命,提供物質的角色。這個形象令很多人難以接受。教會有需要為現代人詮釋天父的角色,教會內的牧者亦要為天父的子女擔當起他們人生階段中「代父」的角色,使人經驗到天父的慈愛。

 

**********

 

 

 

去年曾有一段時間和一位名人的兒子作定期性的傾談。這位少年人大約十六歲,因他的名人父親有一段時間沒有公開承認這個兒子,便滿以為這名少年人必定是個問題少年無疑。但出乎意料之外,他的品性非常善良。帶有頗強稚氣的他,對人的友善及細心都是認識他的人所認同。另一出奇的是他對父親的態度不但沒有怨恨,反而尊敬有加,甚至幾近於崇拜。對這位父親的想法亦頗能體諒。他的父親雖與他的見面時間不多,對他的管教頗為嚴謹,要求亦高,可幸的是每次他倆見面時總能交談,父親亦能啟發這位少年兒子的思路。看來這些量少質高的相聚為他來說已頗具影響力,若果見面時間能多點的話,相信效果可能更深遠!

其實為我們中國人而言,也可能為不少其他文化而言,父親在家中的地位及對我們每個人成長的影響力,並不是基於他能陪伴在我們身旁時間的長短,而是基於他與我們相處時的內容與深度,例如父親是否在肯定我們?他如何看我們?我能夠滿足他的要求?

我們可能記得兒時我們的父親是如何看待我們。他給我們關懷的說話和行動,他的威武大能和威嚴,他的輕撫…。可是當我們踏入少年階段,父親忽然變得疏遠了,似乎我們間的芥蒂多了。再沒有親密的說話,我們做什麼都似乎得不到他多大的認同,更談不上讚許了!有時他似乎變成一位陌路人,以往的好感及信心都去了那裡?

當我們長大成人時,父親雖然不再是英雄,亦只是人一個,但我們有需要從另外的角度認識他,他逐漸是我們重新尊重的父親。縱然我們可能仍懷有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及讚賞,然而這已不再是兒時的渴求,而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親情的支持。總括來說,人生有著不同的階段和處境,這些都令我們對父親的認識和感受產生不同的變化:兒時的崇拜仰慕,少年時的陌生迷惘,成年時重新認識、接納與欣賞等等。這些階段不是段落分明,但它們連成一起來會是一條長長的「有機進程」,每階段都有它的特色。

一件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因此可能沒有一位讀者會完全認同以上所提及的父子/女關係發展形態。除了每人的成長背景和家庭背景有別之外,兩性對父親的需要或期望也有些分別。蔡元雲醫生在他所寫的《無父的一代》和《從未遇上的父親》所提及的父子關係情景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實在頗為普遍。不少青少年經驗的是一位不常在家的父親,一位只懂問成績,但又不懂和子女溝通的父親,一個使他們認為應該親近但又不能親近的父親。有的甚至覺得父親只是一個罵得,打得重,無理取鬧,只懂負起基本養家責任的男人,實在沒有他也不打緊。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缺乏父親或可代替父親角色的男性情況下,不少青少年會覺得缺乏了安全感和自信心。原來父親的一樣重要功能是幫助子女們從安全感中建立起自信心來。

父親在青少年男性的心目中尤其重要。父親的陽剛,他所扮演的男性角色為青少年兒子是模學習的主要對象。在父親的榜樣裡,男少年會學習如何與異性有健康的交往,在男性的世界如何妥善自處,遇上困難時如何面對,對世界和人生可持有的男性價值觀等等。父親倘能在兒子的青少年期間保持一份溝通的途徑,讓兒子能欣賞父親的優點及成就,同時亦鼓勵兒子接納父親的弱點。這樣作為兒子的便有更大的能力懂得欣賞及接納他本身的強和弱----他的整個人。當然這也必須作為父親的懂得及願意真實地讚賞和肯定兒子的成就及優點,再而鼓勵或輔助兒子積極地面對生命中的問題。在基本的接納中給予兒子力量及信心處理自己、改進自己,但也能接受自己在現階段不可能改變的條件。可以說的是,兒子大多從母親身上學到愛心與關懷,但從父親身上,他需要學習作為男性之道,同時也要獲得信心與力量。

另一方面,青少年女性對父親的需要亦有所不同。她們雖然亦需要,甚至是渴望父親對她們欣賞和肯定,她們同時也需要父親身為一成熟男士的去欣賞、愛惜以及尊重。這樣可以促使她們擁有對自己女性形象和身份的健康自信心,從而更有信心正面地和異性交往。為子女而言,父親的欣賞和肯定是使他們構成一份健康的自我形象的重要因素。父親給他們的諒解和鼓勵更是子女們可以改進自己的一份重要動力。

其實子女是不需要,亦不適宜從父母那兒得到所謂的最好的物質生活,又或是最體貼、最呵護備至的感情生活。為的是這樣反而可以使子女的內在自我力量(ego strength)得不到成長,甚至變得軟弱,結果會是過份之依賴,至使缺乏自信面對逆境的耐力。平衡的愛護與信任是父母能成功培育子女的必要技巧。信任是懂得讓子女們自己站起來,容許他們從錯誤及失敗中學習反省,父母只要站在不遠處看守著子女,當他們真的缺乏能力面對困難時才助一把。父母要讓子女知道他們不是被遺棄或被輕看,反而是父母對他們的信任及關懷才讓他們自己找尋適合他們的解決方法。

這為父母而言可真不易!但父親在這些事情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更重要。有不少父親會很願意,甚至是刻意地為子女鋪排了他們的未來,例如在選讀學科和職業上,更要求子女接受父親自己的價值取向。但這些父親所不了解的是,他們的做法對子女的自由意志、批評思維及抉擇能力,甚或責任感的培育都可以構成負面的影響。

當然世事並不會只得一面倒。也有些父親缺乏為子女以身作則,在價值取向及情感表達的事上給予穩健的培育,以至子女缺乏表達他們內心世界及情感的能力,在價值取向的陶成過程中變得迷惘,生活缺乏目標。這些負面影響對兒子尤其重要,除非母親能夠扮演雙親的角色,但又談何容易?而另一個可能性就是由另一名,或數名男性充當「代父」的角色。

無父的成長環境對青少年男性的影響尤其深遠,不少街頭少年,不論是在美國的貧民窟和富豪之地,又或是在香港的消閒和海濱等地都是來自「無父」的家庭。此「無父」之意可指父親完全不在家、甚少在家、或在家也形同不在家。這些青少年在缺乏安全感、自信、自愛以及一個或一些足以令他們信服的健康可靠男性榜樣的環境之下,就只能以時下某些英雄形象,再加上他們的原始本能、幻想和內心的怨忿自卑,一個一個的「街頭霸王」及其手下逐漸形成下來。但當反過來想想後,也可看出他們所追求的無非是每一個青少年所追求的一樣----被肯定、接納、欣賞、關懷和信心。

當然不是每一個「無父」的青年都必定會變成「街頭霸王」或「暴風少年」。有些較幸運的會遇上一些「代父」的人物----例如叔舅、老師、神父、修士、上司等較為年長的男性。這些令他們折服及欣賞的代父們會在這些「無父」的青少年的成長期間扮演不同的代父角色。在家中、學業上、感情上、事業上或靈性上都可以由同一男性或多個男性發揮他們的正面影響力。這些代父亦未必需要長時間和他們的「代子」或「代女」一起相處。不同的代父在不同環境時間發揮不同的功用。可是,一樣是必須的,那就是「代父」和「代子女」之間的情。這份「情」是不能刻意地安排,需要雙方的一份互通、互信的經驗。中國人說的一份「緣」,是人夾人緣。因此除了「代父」需要願意接受他的「代子女」外,亦需要「代子女」們願意跳出自己的怨忿和自卑,開放自己,容許另一位年長的男性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成。

略談過一些父親和子女之間的複雜心理因素後,我們可以把這個思想推廣至我們信仰中的「天父」與我們現代人,特別是年青一代的關係來看看。可不可以繼續是一個白髮長的老人家這麼簡單呢?其實當教會不斷地用「天父」的名稱向她的子民和未接受信仰的民眾宣講天主的愛和義德時,她會否認真地考慮到「天父」的稱謂在不同的受眾心中可以勾起不同的回憶及感受呢?耶穌基督和的父之間的經驗和認知是否可以為我們眾人一概而論呢?起碼在感受上而言,若果教會的宣講者過於著重天父作為一位創造生命以及物質的供給者,這樣不少人便可能把天父等同那些只會提供家用但和他們的內心世界無甚關係的父親。可是若然教會把天父介紹作「嚴父」的話,那些受過苛刻父親管教的人就更難接受這位天父了。若天父只是一位高高在上,距離我們生活甚遠的神,也會成為一位與我們無關痛癢,有等如無的神。

因此,若教會希望天父為現世的人,特別是年青人所能接受甚至是信靠的話,教會內的牧者就要多想辦法針對不同的人在他們人生不同階段中對父親的不同需要。「天父」既然是神,就不宜被定形,其實是一位最懂得作為我們父親的神,在我們不同的心路歷程和處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青少年來說,是一位真正懂得欣賞他們、肯定他們、鼓勵他們,但又尊重他們的父神雖然深知什麼為他們是最好的,但亦不會隨意地、嚴苛地要他們遵守。派遣了和子所共發的聖神來陪伴他們、安慰、提點和保護他們。這位「天父」不會溺愛的子女,因為切望他們能成人長進,所以會容許的子女面對痛苦,承擔他們個人及團體抉擇的後果,從痛苦中學得堅強,領會到做人的智慧,從而更能把握生命之道,永恆的真理。當然天父也絕不會袖手旁觀,的神與的子女同在!

以上談及的天父角色雖為青少年而言有著特別的關連,但為成年和年長的人士亦能用得著。為的無論我們如何年長,我們的內心總會懷念著父親,或是渴望著一位從未遇上過的父親。只是當我們愈是年長,特別是身為人父後,就愈發體會到父親角色和自己本身的有限性。這樣為當上了父親的男士可能有需要和自己的父親修和,接納自己父親的限制以及過失,欣賞父親所曾給予過自己的,這樣才能真實地接受自己作為一位父親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無奈。這種內心的釋放繼而可以協助自己的子女去接受自己這位父親。

其實「天父」的形象也有它在語言上及經驗上的限制。這些概念上的限制是需要我們在理念上作出跨越,時代本位化,也等待我們去經驗一個我們每人都渴望遇上的天父。耶穌基督的父和我們渴望遇到的天父雖是同一位父,但我們每一個人對這位父的體驗各有不同。

我們從過往所接收到的天父形象實在是為兒童而設。在小孩的心目中,父親大多是年長些,大能英偉,供養他們的男性。所以教會的牧者是否有需要為「天父」這個角色再作詮釋呢?再而教會內的(男性)牧者可否認真考慮作「天父」在世的代表,為在世的子女在他們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擔當起「代父」的角色,好使天父的子女能夠在世上經驗「天父」的慈愛及真實?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