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入教禮典:牧民上的反思

 

              正義著

蘇貝蒂,陳德康譯

 

神思 第卅七期 一九九八年五月 39-58

 

**********

 

 

摘要

楊正義神父的文章是對基督徒入教禮典作牧民上的反思。作者首先強調入教禮典是一種皈依,慕道者經歷到轉化。入教禮典的過程中,教區主教、神父、傳道員及代父母都扮演重要角色。文章對禮典的每一過程,即慕道前期、收錄禮、慕道期、甄選禮、考 核禮、復活前夕之入門聖事、釋奧期、五旬節新教友彌撒,逐一解釋及加上評語,是一篇對入教禮典不可多得的佳作。

 

**********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帶給教會很多挑戰,首先是基督徒入教禮典的改革帶來的挑戰。這篇文章是我對入教禮典在牧民上及禮儀上的反思。我在香港教區服務多年,而且已超過十八年沿用革新的入教禮典,更有很多培育傳道員的經驗。感謝天主,香港教區 有很多傳道員,因此是有莫大機會不斷更新傳道工作,帶領慕道者皈依。在深入探討基督徒入教禮典以前,讓我們先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今日沿用著兩種入教禮典,分別是成人入教禮典及嬰兒入教禮典。兩種入教禮典存在著差別,兩者的神學重點不同,而且對入教者的期望亦不同。現在讓我們比較兩者,好使我們能更清晰兩者的慶典及其意義。

首先是成人入教禮典這篇反思文章亦以此為基礎。成人入教禮典是一個過程,由慕道前期開始,經過不同階段到接受入門聖事,即聖洗、堅振及聖體聖事,成人入教禮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入教者不單是認識這份信仰,更是學習如何生活這份信仰。

另一方面,嬰兒入門聖事以聖洗開始,隨之而來是一段長時期的教理講授。在今日的慣例,這孩子繼而領受修和聖事,然後是堅振聖事及初領聖體。除了最近實行在領受堅振聖事以前先領受修和聖事以外,聖洗、堅振、聖體這樣的基本模式仍然保留。但事 實上,世上不少教會團體把及聖體的次序對調,並在兩者之間加入第二次教理講授期。這個調動引起不少牧民上及神學上的問題,更令人覺得堅振聖事是整個入教禮典過程的高峰。

I. 嬰兒入教禮典(羅馬禮)             II. 一些令人混淆的程序

聖洗聖事                              聖洗聖事

長時期的教理講授                      長時期的教理講授

修和聖事                              修和聖事

聖事                              聖體聖事

聖體聖事                              長時期的教理講授

                                      振聖事

 

  這篇文章不會討論第二種程序背後的原因及基礎,無論如何這個程序無法表達出聖洗、堅振、聖體這個基本模式,而這個模式在東方禮及西方禮的教會都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要完全明白今日的基督徒入教禮典,我們必須摒棄一切有關程序II的觀念及經驗,並著眼於基本的基督徒入教禮典,即成人入教禮典,有以下的階段(1)

慕道前期                淨化和光照期 四旬期:     

收錄禮                   考核禮  

慕道期                   聖洗聖事  在復活節進行

   甄選禮                   堅振聖事  在復活節進行

                          聖體聖事  在復活節進行   

                         釋奧期

    

由上列的成人入教禮典綱要可以看到新約記載的入教禮典的基本模式(2)

宣講福音

皈依

領洗

覆手 信眾充滿聖神

參與聖祭禮儀

過信徒團體生活 祈禱、工作及善工

第二點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稱為入門聖事的聖洗、堅及聖體是進入基督徒團體一個整合的行動,是不可分割的。無論基於甚麼原故,入門聖事但分別進行,便會破壞入門聖事的完整性,減低其震撼力,並會導致個別聖事被冠以不同意思;牧民上和禮 儀上的問題亦會由此而生,目前沿用的嬰兒入教禮典的程序正好反影出這個問題。常見的問題包括:孩子應何時領振?堅振聖事的意義何在等問題。

我再一次重申,基督徒入教禮典包括聖洗、堅振及初領聖體,而這個次序必須嚴格遵守(3)

第三點需要注意的是基督徒入教禮典是整個團體的事,而不單是慕道者的事。入門聖事採用的說話、禮儀及行動有效地加強及鞏固整個禮典的意義。把整個禮典弄得肢離破碎將會導致對入教禮典的概念崩解。

 

今日的基督徒入教禮典

今日的基督徒入教禮典是由一系列豐富的記號、標記及意思交織而成,而背後是受洗者的信仰及信仰歷程。聖經,尤其是福音,著重人與基督以及人與天主的關係。可是香港的教理講授著重認識有關信仰的知識,而忽略靈性生活以及透過祈禱加深與天主的 關係。

基督徒入教禮典是一種皈依,由一種生活方式到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過程(4)。為很多人來話,皈依的過程比較平坦,就讀教會學校和生長於教友家庭都有助他們的皈依。但為其他人來說,皈依的過程或許會帶來迷惘及挑戰。的確,適應天主教會的「文化」以及與天主建立關係是需要時間的。

我有幸能夠接觸堂區內每一位慕道者,以及慕道前期的參加者。他們每一位都有獨特的經驗驅使們尋找信仰。他們的每一份經驗都不斷給我帶來驚喜、感觸及詫異。我極力主張堂區神父及牧民工作者與慕道者交談,作為牧民工作的部份。與慕道者私下的 交談亦可幫助了解他們的信仰旅程及動向。

若要洞察慕道者的轉化,我們可以詢問他們在初次接觸信仰時與現在有甚麼不同。有些人在行為、脾性、做人態度及人際關係上有轉變;有些則感受到天主的存在及一份從未經驗過的平安。然而,很少慕道者提及到罪惡感與及上主的寬恕。這與皈依的故有 概念背道而馳(5)。我敢誇口香港的慕道者絕大部份只會談及改變、成長及與天主的關係,但很少提及「罪惡」(6)

 

與入教禮典過程有關的人物(7)

除了堂區及教區團體之外,還有一些人物在慕道者的皈依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門是教區主教、堂區神父、傳道員與及代父母。

教區主教

雖然教區主教是入門聖事的施行人,但實際上主教很難執行這職務。這是由於人數眾多、實際環境、以及每堂區都希望候洗者在本堂區接受入門聖事。然而作為牧者及導師,教區主教應當親臨參與候洗者的入教過程,指導他們跨越堂區,放眼教區及普 教會。

香港教區主教在兩方面親臨候洗者的入教過程。首先是在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分區進行的考核禮。把候洗者分區聚集起來,由教區主教親臨主禮,已成為入教過程的最後準備階段。當初曾經構想舉行教區性的收錄禮,或甄選禮,甚至復活前夕禮典,由 主教主禮。但看到這些禮儀為個別堂區的重要性,因此最後決定把考核禮發展為教區性的禮儀,由主教親臨主禮。這並非主教的職務,但只是牧民上的需要。

在考核禮中,候洗者見到他們的主教。主教在聖道禮儀中訓勉他們,並且祝福聖油,然後替候洗者傅油。復活前夕新教友用的蠟燭亦是在這個禮儀中分給堂區代表。禮儀後,每堂區的候洗者都分別邀請主教一起拍照留念,更藉著這個機會親自接觸主教。

在五旬節,全港的新教友聚集在主教座堂舉行感恩祭,由香港教區主教親臨主禮。這是第二次香港教區主教親自參與新教友的入教過程。主教亦派給每一位新教友一個細小的十字架留念。很多堂區團體亦以這一天為釋奧期的結束。

作為入教過程的監督者,主教親自參與入門聖事的最後準備階段,並扮演導師及牧者的角色。他在五旬節為新教友主持感恩祭更進一步把天主子民合而為一。

堂區主任司及神父

牧職人士有責任傳揚福音,並培育皈依者的靈性生活。當一位初接觸信仰者正式成為慕道者,他已經與基督及教會有一份關係。在這時刻,牧者應該悉心照顧這位慕道者,看護他皈依過程。我們可以反省堂區神父應否親自講授慕道課程;但談到與慕道者的 關係,平信徒講授慕道課程可能成為有力的見證,因為這些傳道員與慕道者一樣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掙扎活出福音精神。

堂區主任司及神父的獨特角色則在復活前夕莊嚴的聖洗、堅振及聖體聖事發揮出來。然而,要是堂區神父及慕道者雙方都清楚明白前者在慕道者的依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堂區神父在主持慕道過程各階段的禮儀外,亦必須與慕道者個人接觸。

傳道員

全心投入及虔誠的傳道員是有影響力的。他陪伴著每一位慕道者行走他們的皈依旅程,因此傳道員必須尊重慕道者及洞察他們的需要。假若傳道員只講授有關天主教信仰的知識而忽略了皈依過程中其他或許更重要的事宜,便會導至慕道者甚至教會蒙受損失 ,因為今日的慕道者便是明日教會的信眾。

然而,信仰知識是很重要的。假如傳道員本身對於天主教信仰的教義、道德觀念或其他方面一知半解,他可能教出一些殘缺的教友。這可以比喻一位腿部受傷的人士前來接受治療;遇上一位好的治療師,腿傷多數痊癒,否則他終生都很難正常地行走。傳道 員要處理在改變中的人;他們正在學習接受基督的愛與及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我曾經遇到兩個例子足以說明扭曲了的教理講授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第一個例子是一位三十餘歲的男性新教友。他剛參與完主教的五旬節新教友感恩祭。我與他閒談並問他對那台感恩祭的感想,他竟然回答是可怕,皆因在彌撒進行時他看不見聖體櫃(註:在香港的主教座堂,聖體櫃是放在旁邊的聖心祭台。而這位教友在慕道班時被教導要好好參與禮儀就必須在禮儀中凝視著聖體櫃並朝拜聖體櫃內的耶穌基督,因此當他看不見聖體櫃便不能好好參與彌撒。很可惜沒有人幫助他明白到基督臨在團體,在聖言 宣講及聖事施行中。

第二例子是一名中年婦人。在一次為新教友舉辦有關禮儀的研討會中,她埋怨為何教會堅持基督徒入教禮典必須在復活前夕舉行。在學習教理時,她被教導在領洗時,她便會相似聖母脫離原罪,因此她認為最適宜領洗的日子應該是十二月八日聖母無原罪 瞻禮。這位婦人在未來的日子都會有困難認同教會透過禮儀年曆所表達的信仰,更談不上聖經要帶出的信仰訊息。

這些例子都說明傳道員所講授的可能是他們的信仰觀,而未必是教會的立場。

很多來自中國傳統信仰家庭的慕道者關心到成為天主教徒之後,他們可否參與及如何參與家人的殯葬禮,例如他們可否點香,可否供奉生果或食物等切身問題。義正辭嚴的過於簡潔的答案只會令慕道者感到迷惘或甚至被排斥。近年來教會關注到這些問題並 提供牧民上的實際答案。傳道員應該明白慕道者的疑問並提供協助。

正如其他為教會工作的人士一樣,傳道員必須深信聖神會給予他們恩寵和勇力面對他們的任務。香港教區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教理講授訓練課程,訓練了很多義務傳道員服務堂區,傳道員對於慕道者的皈依影響甚大。

代父母

在香港教區,代父母的職務沒有嚴格執行,因為恐拍慕道者邀請代父母被拒的尷尬,又或者慕道者本身根本不認識任何教友。很多慕道者希望堂區介紹一位代父母給他們,但困難在於兩者未必投。其實,越早找到一位代父母越好,甚至早過禮儀上的要求 ,即甄選禮。

代父母必須是過著信仰生活,作為慕道者的一個有力的見證。很多時,當一個人被邀請做代父母,這份邀請會更新他們的信仰,而且他們會加倍努力活出信仰。基督徒入教禮典的過程亦期待代父母能夠明辨他們的代子女是否適合領受入門聖事

以往普遍一位代父母有很多代子女,或是最後階段才找到代父母。這些「壞習慣」無法顯示出代父母的重要性。代父母是一位與慕道者同行,在他們皈依的路途上鼓勵他們,引領他們的人。在莊嚴的領洗時刻,代父母站在代子女的身旁,手按在他們的肩上 ,引領及迎接這位新教友加入基督的大家庭。代父母與代子女的關係應該繼續維持及加深。

 

基督徒入教禮典的過程

香港教區自一九八零年開始採用的入教禮典是根據成人入教禮典的過程(8)

1. 慕道前期

2. 收錄禮

3. 慕道期

4. 甄選禮(四旬期首主日)

5. 考核禮(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

6. 復活前夕 ─ 入門聖事(聖洗、堅振、聖體)與及慶祝耶穌的復活

7. 釋奧期

8. 五旬節新教友彌撒,由教區主教主持

一位非教友的轉化在他們加入慕道班之前開始。正如天主在以色列人身上施展大能,天主也在這些非教友身上展開的工作,慢慢鼓勵他們尋找,並且透過人和事啟示自己。認識耶穌基督是主是慕道者最重要的得著。

在認識耶穌基督是主的過程中,不同的禮儀標誌著不同階段。這些禮儀並非「必須品」,但不可誤為裝飾;它們是信仰旅程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這些禮儀驅使慕道者反思及決定是否繼續尋找耶穌基督。為每一個團體,見證慕道者皈依過程的各個階段都有 助於他們記起他們自己的皈依及基督徒的身份。慕道者是團體活生生的標記,亦可以從慕道者的人數看到團體是否健康。

第一階段:慕道前期/宣講期

香港的堂區通常在復活節後開始新的慕道班。其實要理講授課程在九月、十月才正式開始。在較早時參加的人士未算是慕道者;他們只是對信仰有興趣及問津者(9)

在這階段傳道員宣講生命的天主及救贖世人的耶穌基督,這幫助參加者衍生對天主的信仰及初步的轉化,並希望離開罪惡參與天主愛的奧(10)

慕道前期宣講生命的福音。聆聽福音令參加者有初步的轉化。然後,參加者被邀請成為慕道者,就在這裡結束慕道前期/宣講期。慕道前期的參加者最終成為慕道者必須有以下條件:

靈性生命及基督的教訓已在他身上植根;信仰的開始、初步的轉化、生活的改變及與基督建立關係的意願都是成為慕道者的應有條件。隨之而來的是悔改的心,在祈禱中向天主呼求,對教會的歸屬感以及基督徒的精神(11)

成為慕道者有很多的要求,然而慕道前期的傳道員把大部份的時間及精力花在教會的基本教理上。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傳道員應當把其他要素在慕道前期帶給參加者。牧者或傳道員與他們的個別交談是極為重要。

收錄禮

在香港,慕道前期/宣講期為期大約四個月,然後邀請參加者正式成為慕道者,繼續他的信仰旅程(12)。收錄禮通常在主日的感恩祭中舉行。雖然成人入教禮典並不要求收錄禮在主日感恩祭舉行(13),但實際上這是教會團體團聚的時刻,亦可給予慕道者被歡迎及接納到團體裡的感覺。這個禮儀本身並非要硬性依從,但應被視為一個很自然的團體表現,有著它獨特的動作及標記。

成人入教禮典中的收錄禮本來的程序有更多環節,包括驅魔,棄絕錯誤崇拜,授予新名字等。但是香港情況並不需要這些環節。香港沿用的收錄禮是精簡的,而含義卻清晰。

香港沿用的收錄禮儀(14)

在主日感恩祭,進堂禮之後舉行,不讀懺悔禮及光榮頌。收錄禮的候選人在聖堂外等候。禮儀程序如下:

1. 呼喚候選者的名字

2. 候選者進堂

3. 詢問他們尋找甚麼

4. 講解作為慕道者的意義,以及候選者的許諾

5. 團體的接納

6. 神父和傳道員在候選者的額上劃上十字聖號

7. 新慕道者坐下

8. 集禱經

9. 聖道禮儀及講道

10. 授予福音給慕道者

11. 為慕道者祈禱

12. 遣散慕道者

13. 聖祭禮儀在這個簡單的禮儀中有三個環節很多慕道者都留有深刻印象,這亦是他們日後回憶起領洗過程的一些片段。這三環節包括:

1. 教會召喚他們進入聖堂與及詢問他們找甚麼

2. 額上劃十字聖號

3. 領受福音要一個人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宣認尋找信仰可以是很可怕的事,但隨後的十字聖號卻帶給他們平安。神父及傳道員在他們額上劃上十字聖號表達出教會對他們的歡迎與及他們是屬於基督;這種接觸勝過任何祈禱和講道。然後他們坐在信眾當中參與聖道禮儀, 其中有些慕道者甚至是第一次參與聖道禮儀。第三重要時刻是每一位慕道者接到一本福音。在成人入教禮典中授福音部份是地方教會自行決定採用與否,而香港教區以此為一個重要環節。每一位慕道者收到屬於自己的一本福音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象徵式 以一本福音為所有慕道者),因為慕道者會珍惜及閱讀這本福音。假如沒有獨立的福音本,則可以授予聖經。無論如何,慕道者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福音或聖經,可以引發他們在邁向聖洗的路途上習慣每日讀經及反省聖言

在預備祭台及禮品之前遣散慕道者為一些神父及慕道者是很難接受。有些人覺得是「友善」及「不禮貌」。當然遣散慕道者的目的並非如此,而是有兩個作用:首先要表達出參與聖祭禮儀包括領聖體是教友獨有的權利;另外更重要的是讓在場的教友體會 到自己的特殊身份並擁有參與聖祭禮儀和領聖體的權利。主祭可在頌念感恩經之前提醒教友這一點,然而信眾都會察覺到他們與慕道者的分別。

我希望重申遣散慕道者並非要拒他們於門外。一般來說,在遣散之後,慕道者不會就此離去,而是傳道員會與他們相聚,開始要理講授的第一課。其實,在慕道期間只會有兩次或最多四次這樣的遣散,包括收錄禮,甄選禮和也許堂區舉行的兩次考核禮。有 些人可能認為這樣的遣散沒有意義,因為任何時候慕道者及其他人士都可以自由參與彌撒而不被遣散,但是遣散這個行動卻有它的目的。當然禮儀不應該只是為了傳統而因循舊有的做法,例如跟隨初教期會的作為。遣散這個舉動並不是為了因循初期教會;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有一種禮儀來指出教友與非教友的分別。慕道者可以是基督的跟隨者,但他們仍然欠缺藉著聖洗與基督同死同生的經驗;這個經驗是參與聖體聖事的先決條件。至於未受洗的人應否參與任何禮儀是一個有趣的課題,但不在這裡討論。

慕道期

慕道前期的結束,經過收錄禮,這些參加者正式成為教會的慕道者,開始他們皈依過程中漫長的階段。這個階段稱為慕道期。

透過「全面」的方式,教會期望把慕道者由初步的皈依導至成熟的階段,其中包括四個基本元素(15)

1. 教理講授,配合禮儀年歷,包括信理及訓令的講授,與及講論救贖的奧蹟。2. 開始熟習團體中的基督徒生活,向天主祈禱,見證信仰,在基督內懷有希望,追隨聖神的旨意行事,愛近人與及棄絕舊我。3. 藉著各種禮儀潔淨及堅強慕道者,例如驅魔、傅油、降福、祈禱等。4. 傳揚福音並在生活中見證信仰。這個全面的慕道期為有關人士,包括主教,神父,傳道員等帶來很大的挑戰。這樣的轉化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幸而教會很少講出一個時限,只是提到必須有足夠時間令慕道者皈依,並培育堅強的信德,如是者數年也可!

培育慕道者再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事,但目前的情況也值得我們反思。在香港大部份堂區的慕道前期是三至四個月,跟著是至少一年的慕道期,然後是大概兩個月的釋奧期,前後是一年半的過程。

一年半足夠嗎?在步伐急促的香港,一年半似是很長的日子,而慕道者最初聽到需要年半時間慕道都被嚇怕。但在慕道期即將結束時,他們都會覺得日子過得很快,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準備好接受入門聖事

的確,要為每一位慕道者明辨他們是否已妥善準備接受入門聖事,同時又要設計一個全面的方法來有效地達到以上提及的四個元素是牧民上一個很大的挑戰。其他的實際困難包括慕道者人數眾多但相對而言質素高的傳道員少,與及教會和香港社會性急的生活及文化。

其實我們毋須太執著於慕道期的長短,對教會來說,慕道只是一個開始。入教後,透過在團體內聆聽及活出聖言,牧職的鼓勵,及聖體的滋潤,基督徒的生活應不斷成長及發展。慕道期只是為慕道者提供基本的認識和方法,令他們在皈依後,信仰生活仍能繼續發展。

這不表示我們在慕道期的工作便能敷衍了事。但無可否認,新領洗者在信仰生活的發展是極受其所加入的團體影響。

慕道期的目的是希望慕道者對天主教信仰及天主教教徒的生活文化有基本的認識,希望他們懂得每日祈禱,熱愛祈禱及聖言,培養他們讀經及反省聖言的習慣,並關心教會及堂區,逐漸曉得將生活與信仰結合,渴求參與聖事及積極成為教會份子。若慕道 者能在這數方面打好基礎,團體便毋須擔心他們將來的發展。

甄選禮 四旬期首主(16)

從前,在香港,四旬期是一個克己守齋的日子,與喜樂及更新好像扯不上任何關係。但在入教禮典改革後,四旬期成為準備洗禮及更新的日子,團體亦參與其中,而且明白到更新的需要。(17)

團體內每一員,應該用所有可能的途徑,包括祈禱、守齋、善工、敬老等,在天主的恩寵下,再次經驗自己在領洗時那種重生的喜悅。經過多年的經驗及眼見不少基督徒藉著革新的入教禮典已踏上信仰的旅程,令我們對甄選禮、考核禮等禮儀有新的醒覺及 懂得欣賞。

四旬期首主日的甄選禮之前,慕道者會被問是否願意領受入門聖事。「甄選」這字眼可能有點古怪,因為甄選有世俗選舉的味道。但甄選在入門聖事來說是指天主的揀選及召叫,而教會是以天主之名工作。甄選禮亦被稱為登記姓名禮,因為被揀選者的名 字會被登記在候洗名冊內。(18)

所有的討論、諮詢、明辨、反省、邀請、決定,告一段落。在天主的恩寵下,有關人士辨別慕道者在心靈上及行動上是否有轉化,對教會又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及是否懷有信德和愛德。(19)

若慕道者的進度、對信仰的態度和深度出現問題時,通常在初期便會發覺得到。沒有準備好的慕道者會在這時表示不會接受入門聖事。很多時,他們會再加入下一屆慕道班,繼續準備自己。那些已失去興趣或完全沒有準備好的,在慕道初期便已離開。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司鐸可與慕道者作坦誠及深入的傾談,探討慕道者對信仰的認識是否足夠,可否領洗。需要時司鐸應對慕者建議他仍未適合領洗,並需繼續明辨。很多時,慕道者會樂意接受建議,將領洗押後,而不會離開。

甄選禮是代父母首次在入門禮儀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他們在信眾面前公開作證申請領受入門聖事的慕道者已準備妥當。因此代父母應於早期便投入,在整個入教的過程中,陪伴著慕道者,這樣,代父母在甄選禮中的作證才有意義。

香港沿用的甄選禮(20)

(四旬期首主日的主日感恩祭中)

聖道禮儀

講道

推薦慕道者(呼喚名字)

向代父母查詢資格,團體接受(21)

登記姓名

為候洗者祈禱

遣散候洗者

聖祭禮儀

禮儀中有三部份突出甄選禮的意義。第一是呼喚名字時,慕道者及代父母一同上前。第二是向代父母查詢及得到團體和司鐸的接納。第三是慕道者逐一上前,將自己的姓名登記在候洗者名冊上。香港採取的形式是慕道者親自交上一封領洗申請信,信內列明 申請的原因。由此刻開始,慕道者便成候洗者,不再被稱為慕道者。

淨化光照期

由於入門聖事於復活前夕禮儀中舉行,四旬期便成為準備過程的最後階段。事實上,四旬期對候洗者來說是最困難的時刻,一方面,目標已在望,另一方面,漫長的準備過程將要終結,進入一個新階段,心情亦患得患失。「我是否真的準備好?」,「我會 否成為好的基督徒?」等問題在腦海中浮現。候洗者可能會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壓力。對沒有基督信仰的家人來說,他們可以接受候洗者每星期參加教會聚會,卻未必能接受候洗者公開領洗。面對困難的磨,在這淨化光照期,候洗者可以在信仰上有很大的 成長,同時他們亦需要團體的支持。在光明與黑暗、良善與罪惡間作最後掙扎,候洗者真的要棄絕一切阻礙他接受上主的召叫的事物,無論是困難或容易,他們均需要教會代禱及支持。

考核禮(22)

除了退省、省察、祈禱外,在四旬期的第三、四、五主日會舉行考核禮,「考核」好像是要對候洗者進行考驗審核。其實,考核禮源自初期教會,目的是察看候洗者決志的心有否動搖。今時今日,考核禮的作用是表達對候洗者的支持,為他們祈禱。在禮儀 中,選讀甲年讀經,甲年讀經的福音部份,全是有關洗禮的意義:

第三主日 撒瑪黎雅婦人  4:5-42

第四主日 胎生瞎子            9:1-38

第五主日 復活拉匝祿          11:3-45

當然,在聆聽聖言之餘也需要有好的講道。

前文已提到,在香港考核禮是於教區和堂區兩個層面舉行。大部份的堂區,會在堂區舉行一次或兩次考核禮。另外一次,則是主教主禮屬於教區性的。這次考核禮包括祝福聖油(不在聖週四祝聖)及為候洗者作領洗前傅油候洗者也可在堂區的禮儀中傅油

香港沿用的考核禮(23)

堂區層面 於主日感恩祭

教區層面 於聖道禮儀

1. 聖道禮儀

2. 講道

3. 為候洗者祈禱

4. 覆手禮

5. 祈禱(驅魔)

6. 遣散候洗者

7. 聖祭禮儀

禮儀的重點是三次祈禱:為候洗者祈禱、覆手禮和結束時的驅魔祈禱。

成人入教禮典中提到的授經禮(24)在四旬期的第三及第五舉行。在第三,將宗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授」與候洗者。第五則是當日的福音,即竇福音所記載的天主經。授經禮是一個隆重的禮式,候洗者聆聽團體藉信經公開宣認信仰,及誦念包含了基督徒基本信仰及對在天之父的 祈禱的天主經,這亦是一個教授信經和天主經的好機會。但在香港的考核禮並沒有授經的部份,是因為感到授經禮太隆重,而且信經和天主經的內容已包括在教理講授裡面。在香港的入教禮典中也沒有在聖週六候洗者一同誦念信經的儀式,原因是在第三 並沒有舉行授經禮,同時考慮到會削弱在復活前夕禮儀中大家共同宣認信仰的震撼力。

入門聖事 ─ 聖洗、堅振、聖體聖事

候洗者皈依的旅程已到尾聲。聖週六晚,候洗者情緒高漲,在黑暗中聚集,期待基督的復活。

候洗者最後集合在聖堂門外,他們看見信眾從復活蠟燭取火燃點自己手上的蠟燭,但候洗者卻不能參與,因為他們仍未經歷死亡和復活。候洗者聆聽聖言,從創造天地開始,直到基督的復活。最後,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臨。

候洗者被引領到象徵墳墓及母胎的洗禮池旁。在諸聖禱文聲中,所有聖人被邀作見證。主禮神父覆手水上,祈求聖神降臨。神父高聲問候洗者「你們棄絕魔鬼嗎?」眾人回答「棄絕」。 大家永遠脫離魔鬼的勢力。神父高聲要求候洗者首次宣認他們的信仰,「你們信....嗎?」「我們信」。在宣示信德後,代父母帶領候洗者一個一個的上前到洗禮池,接受水及聖神的洗禮,他們死於舊我,在基督內重生。大家高呼「沉睡者,醒來吧,基督賜你生命」。他們接受代表基督之光的蠟燭,然後由代父母帶領到團體中。回歸靜默 ,團體期待聖神的降臨,藉著覆手禮及傅油禮,使洗禮得以圓滿。充滿聖神,在歡愉的氣氛下,在讚美的歌聲中,團體歡迎新領洗者的加入及互相祝禱復活的基督的平安。最後新領洗者正式成為大家庭的一員,同圍繞著祭台,首次與大家庭分享帶來新生命 的基督聖體聖血

新領洗者在基督內及在教會內開始新生活。

復活前夕禮儀(25)

對基督徒,特別是在那晚領洗的兄弟姊妹來說,復活前夕的禮儀是難忘的經歷。當晚,由「候洗者」成為「信徒」的經驗是皈依過程的高峰。在以後每年的禮儀中,都會引起那次的回憶。

負責復活前夕禮儀的工作人員應知道事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及禮儀的焦點是在洗禮。基督復活的光榮在領洗者身上彰顯出來。

禮儀應是既簡單又隆重,整個典禮由一連串緊扣的元素組成,為整個入教禮典作總結,亦標誌著新領洗者的生活展開新的一頁。

復活前夕禮儀的程序(包括聖洗、堅振、聖體聖事):

1. 燭光禮(新火,祝聖復活蠟燭,遊行禮,踰越頌)

2. 宣讀舊約和新約經文

3. 福音前歡呼和福音

4. 講道

5. 諸聖禱文

6. 祝聖洗禮用水

7. 表明棄絕罪惡

8. 宣認信仰

9. 聖洗聖事(授予燭光和新衣(可省略))

10.(加入團體 ─ 聖洗的神印)堅振聖事(覆手/傅油)

11. 聖祭禮儀

釋奧期(26)

領洗後的首次聚會,新教友通常都很興奮和熱切地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期望。這時應更深入地向他們解釋他們所經驗的奧,並準備他們離開慕道小組,而投入堂區組織和其他信仰小團體,使他們能得到適當的支持和鼓勵,繼續在團體中活出信仰

這期間應為新教友講解修和聖事的要理,甚至安排他們首次的修和聖事,否則他們未必能主動領受這項他們未曾嘗試的聖事

在香港,釋奧期的高潮是在五旬節,主教為所有新教友在主教座堂主持彌撒。這時可以察覺到新教友的態度與他們在領洗前的態度已不同。在五旬節的彌撒中,新教友表現出與他們的主教及其他同樣經驗基督的死亡及復活的兄弟姊妹有深度的共融和合一。 他們真的在基督的大家庭中。

我願意與各位分享我以上的反省,希望大家能在上主於我們中間所作的奇妙化工中一起成長學習。我特別感謝那些我有機會認識的慕道者,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皈依及其中所需的努力和代價。

 

1. 成人入教禮典,Rite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of Adults (以下簡稱RCIAThe Rites, Pueblo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88, 3-168頁。The Rite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of Adults, editio typica首先於1972年頒佈。香港適用版於1980年出版。

2. 參看宗2:1-39

3. 參看RCIA #215「按照羅馬禮儀所保存的古老做法:一名成人如果領洗後,不立刻領受堅振,就不可給他授洗,除非是由於重要理由而不能立刻領堅振。」在此提醒各位,司鐸若為一名成人或已達慕道年齡的兒童付洗,參看RICA #14「除非是由於重要理由而不能立刻振。」這條件可以帶來混亂,究竟甚麼才是「重要理由」。以往有些牧職刻意地將堅振聖事延遲至主教到訪,好讓主教有事可做。當然,這種想法應該避免。聖事的目的不是令人有事可做,況且主教的到訪是有實際的牧 民需要。

4. 參看RCIA #5

5. 參看RCIA #37, #42

6. 這不是說慕道者缺乏「罪」的意識。他們有表達「罪」的感覺,但在我的經驗中,上主的召叫喚醒他們進入新生命而對以往「無悔」。

7. 參看RCIA #9-16

8. 香港適用版(HKA),成人入教禮典,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80

9. 參看RCIA #36

10. 參看RCIA #37

11. 參看RCIA #42

12. 參看RCIA #41-47

13. 參看RCIA #44-45。成人入教禮典在這方面的看法是希望團體中最少有部份人會參與聖道禮

14. 參看HKA8-16頁。

15. 參看RCIA #75

16. 參看RCIA #118-128

17. 參看RCIA #138。就這方面作反省應會有助減輕神父由於對農曆新年及四旬期「衝突」的緊張。

18. 參看RCIA #119

19. 參看RCIA #120

20. 參看HKA#19-27頁。

21. 雖然禮儀中並沒有包括對傳道員作查詢,但似乎在詢問代父母前加入詢問傳道員亦是適合的。事實上,傳道員與慕道者有長久的關係,應該是最有資格作證。

22. 參看RCIA #141-146

23. 參看HKA29-46頁。

24. 參看RCIA # 147

25. 參看RCIA #218-243HKA 47-65頁。

26. 參看RCIA #244-251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