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聖神的圖像
黃克鑣
神思 第三十六期 一九九八年二月 33-48頁
**********
摘要
黃克鑣神父一文先就若望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帶出活水的言論。它既象徵基督啟示的真理,又象徵聖神;因此,真正朝拜的人,將在聖神及真理﹝基督﹞內朝拜父。作者上溯教父傳統,加上當今聖經學者的理論,肯定這句經文具備豐富的聖三含義。
**********
象徵(Symbol)或圖像(image)對神學有重大意義。有關天主的事理高深莫測,往往不是人的理智所能了解,或清晰的觀念所能表達。為了適應我們的局限,天主在聖經中採用了不同的圖像把自己啟示給人。這些圖像,如:父親、國王、牧者、磐石...等,蘊藏著比字眼更豐富的含義,並超越純推理的範疇,指向直覺的意境。圖像所帶來的不僅是抽象的客觀知識,更帶來參與性的知識,在人心中引起共鳴,使人投入所認識的事物並採取行動。就如聖經稱天主為磐石,目的便是為了引發我們對天主的信賴,使我們投靠天主。
聖經也透過不同的圖像把聖神啟示給我們,如:噓氣、風、活水、火、天主的手指、鴿子、傅油...等,這些圖像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聖神的各種特性,指望在瀏覽了這些圖像後,我們可以對這位玄奧的聖神略有認識。從這眾多的圖像中,筆者願以「活水」的圖像反省聖神對於我們的意義。在討論時,本文也專門選了若望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話,作為反思的主要題材。此外,也引用聖經其他部份,格外是若望福音,與這主題有關的經文,作為解釋和參照的資料。討論時雖然引用近日聖經學者,尤其若望專家的著述,1但本文重點不是純學術性的釋經,而是靈修反省;盼望可以作為「誦經祈禱」(lectio divina)的實習和借鏡。
神學家龔格(Yves Congar)對有關聖神的著述有重大貢獻,在他的一本近著導言裡說,假如須要給他有關聖神的全部著述作一總結的話,這結論可以簡單地綜合如下:基督論不離聖神論,聖神論不離基督論。2本文在反思「活水––聖神的圖像」時,也強調基督與聖神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指出基督及聖神與父的關係,相信這種聖三的幅度才是探討和了解基督及聖神的適當途徑.。
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可以分為兩部份:「活水」的言論(若4:3-15)和「真正朝拜」的言論(若4:16-26)。本文共分三節,第一、二節反省「活水」的言論,第三節討論「朝拜」的言論。3
1.活水的泉源──基督
(耶穌)便離開猶太,又往加里肋亞去了。4他必須途經撒瑪黎雅。5於是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兒子若瑟的莊田,6在那裡有「雅各伯泉」。耶穌因行路疲倦,就順便坐在泉傍;那時,大約是第六時辰。7有一個撒瑪黎雅婦人來汲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8那時,他的門徒已往城裡買食物去了。9那撒瑪黎雅婦人就回答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10耶穌回答她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11那婦人問說:「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裡得那活水呢?12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他留給了我們這口井,他和他的子孫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過這井裡的水。」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15婦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
古經記載了數次「井旁會晤」的敘述,每次都與婚姻有關:亞巴郎的僕人在井旁會晤黎貝加,替亞巴郎的兒子依撒格聘妻;雅各伯在井旁會晤辣黑耳,日後他們結為夫妻;梅瑟也在井旁與米德揚司祭的七個女兒相會,司祭把他的女兒漆頗辣嫁給梅瑟為妻。若望福音所載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在井旁的會晤,大概也與古經「井旁會晤」的傳統一貫相承。4這會晤是頗特殊的,那時正是第六時辰,即中午時分。照習慣,婦女不在這時刻到井裡汲水,她們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打水;通常也不單獨到水泉汲水,而是結伴而來的。這婦人在中午獨自到井裡來,這可能與她特殊的身世有關。由於耶穌的門徒剛好到村裡去購買食物,這正好給耶穌與婦人單獨會晤的機會。一些釋經者以為這撒瑪黎雅婦人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雅各伯泉象徵基督本人,祂渴望把活水賜給我們,滿足我們心中的飢渴。
耶穌路經的地方是息哈爾,大概是今日的亞斯加爾(Askar),5在雅各伯泉東北約半哩路;雅各伯泉位於革黎斤(Gerizim)山腳下。撒瑪黎雅婦人對耶穌的請求感到詫異,這不但因為撒瑪黎雅人與猶太人不相往來,也因為按照當時的習俗,在公共場合男女不宜彼此談話。這位猶太經師卻打破常規,向一個陌生的婦人要水喝。
耶穌給那婦人的回答––「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若4:10)––是表明耶穌願意把自己和衪要給予的「恩賜」啟示給她。簡單地說,這「恩賜」便是祂要給的「活水」,而祂自己便是活水的泉源和賜予者。在這段談話裡,耶穌所說的水有雙重意義,既指物質的水––「請給我點水喝!」(若4:7),同時也指靈性的水––「但誰若喝了我賜予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婦人首先明白了物質的水,但後來也隱約領會耶穌所說的是一種神祕的水,誰若喝了,便不會再渴。於是她便請求耶穌把這水給她:「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若4:15)
對話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若望讓那婦人親自說出耶穌要啟示的真理:「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耶穌的確比雅各伯還大,日後耶穌也要顯示自己比聖祖亞巴郎更大(若8:53)。雅各伯留下的這口井只不過是基督的預象,基督是舊約預象的實現,祂才是曠野中活水的泉源。
在若望福音第七章另有一段關於活水的重要言論(若7:37-39),在帳棚節的敘述裡,耶穌暗示自己比梅瑟還大。昔日梅瑟在曠野擊石出水,給旅途中的以色列人解渴,耶穌郤聲言自己是活水的泉源。帳棚節是猶太人的大慶節,在今九月與十月之間舉行,一連慶祝八天,為紀念先祖四十年旅居曠野的生活;同時,也是感恩節,感謝天主賞賜一年的豐收。慶節期內,最隆重的一個儀式,是每天早晨由史羅亞池取水倒在聖殿的祭台上,為紀念梅瑟在欣曠野以棍杖擊石取水的神蹟(出17:6)。就在慶節的最後一天,耶穌站在聖殿庭前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吧!凡信從我的,喝吧!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7-38)耶穌宣稱自己是活水的泉源,可以比作梅瑟敲打的磐石,將要湧流出活水的江河,滿足信徒的飢渴。
有關若7:37-38的解釋也有可以爭論的地方,主要問題是:誰是活水江河的泉源––耶穌本人抑或信從祂的人?這兩節聖經希臘原文意思不完全清楚,由於以不同的標點分句,一般可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譯文6:
一 .37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吧!38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二. 37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吧!38凡信從我的,喝吧!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第一式譯文明顯地指出是從信徒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第二式譯文卻是耶穌本人是活水的泉源,從祂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7按照布朗(Raymond Brown)的研究結果,兩種譯文都可以找到古老傳統的支持。8第一種譯文的聖經根據是若4:14(見上文)。第二種譯文的分句方式可從默示錄22:17找到相似的結構:「凡口渴的,請來吧!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而默示錄在同一章裡清楚告訴我們,這生命之水的河流是「從天主的寶座和羔羊(即基督)那裡湧出」的(默22:2)。因此,默示錄說明基督是活水江河的泉源。
若7:38節耶穌所引用的聖經出處不明,布朗認為應以出谷紀所載梅瑟擊石取水的事蹟,作為耶穌所引用經文的背景。9而梅瑟擊打的磐石,在新約已被解作基督的預象,就如保祿在格前所說的:「我們的祖先都曾在雲柱下,都從海中走過,都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而歸於梅瑟,都吃過同樣的神糧,都飲過同樣的神飲;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格前10:1-4)因此,第二種譯文,即以基督本人為活水泉源,該更符合經文的原意。但無論如何,即使採用第一式譯文,說是從信徒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也該承認基督本人才是活水真正的源頭,因為信徒必須從基督那裡暢飲,然後才能從自己心中流出活水的江河。
緊接著耶穌在帳棚節所作的聲言,若望聖史加上解釋說:「他說這話,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聖神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還沒有受到光榮。」(若7:39)這裡若望清楚地指出,耶穌所應允的活水,便是祂將要賜給的聖神。那時聖神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尚未受到光榮。在若望福音中,耶穌受光榮的時刻,是指祂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時刻。聖神便是基督的聖死與復活所帶來的恩賜。
為此,耶穌在帳棚節有關活水的許諾,要待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的時刻才實現。若望記載耶穌死後,「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若望鄭重其事的為這富有象徵意義的一幕作證。事實上,歷代教父、聖師也為這神聖的一幕寫下了高啟發性的註釋。10他們通常把基督肋膀被刺透,流出血和水的事蹟,與創世紀厄娃受造的一幕相比,說這是新厄娃(教會)從熟睡的新亞當肋膀誕生的時刻。從基督被刺的肋膀流出的水和血,也往往被視作聖洗與聖體聖事的象徵。不少教父、聖師也看到若19:34與若7:37-39的關連,指出基督在帳棚節所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這預言,在十字架上得到應驗;兵士以長矛刺透耶穌的肋膀,就如梅瑟以棍杖擊石出水。
依照聖經學者博泰里(Ignace de la Potterie)的意見,十字架上的一幕是帳棚節許諾的象徵性實現;具體的實現發生在復活當天晚上,當復活的基督顯現給門徒時,祂向他們噓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若22:20)聖神是基督死而復活的初果,說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已象徵式的賜下聖神,這表示在若望的神學思想中,基督的聖死、復活、和賜予聖神是緊密聯在一起的,可視作同一逾越奧蹟的三個不同時刻11。
2. 活水的意義──智慧與聖神
我們看了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中有關活水的言論,和帳棚節的許諾,以及十字架上象徵性的實現,這些若望章節都給我們說明,耶穌是活水的泉源和賜予者。現在我們要進一步問,究竟這活水指的是什麼?若7:39已明白告訴我們,活水是聖神的象徵。但假如我們從古經探索,便會發現水在舊約主要具有兩種象徵意義:智慧與聖神。在智慧文學裡,水是智慧和訓導的象徵。如箴言篇說:「智慧人的教訓是生命的泉源」(箴13:14);又說:「哲人口中的言語有如深水,又如洶湧的溪流,生命的泉源。」(箴18:4)
水格外象徵天主的智慧,在德訓篇智慧有這樣的一段自述:「我智慧,傾流成河;我如江河洪水的支流,我如從河裡引出的水道,我如通到樂園的水渠。.....請看,我說:我要澆灌我的花園,我要滋潤我的菜田。」(德24:40-42)天主的智慧也往往比作天主的法律,因此,德訓篇稱天主的法律充滿智慧,並把這法律比作猶太和鄰近著名的河流(德24:35-37)。
基督既是降生的智慧,祂的宣講帶來法律的滿全,因此,依照這舊約傳統,祂很適宜把自己的教訓和啟示比作活水。祂願意把這啟示的活水賜給那撒瑪黎雅婦人,事實上,在這會晤的過程中,耶穌便是逐步地給她啟示自己:活水的賜予者,先知,默西亞,世界的救主。
活水也是聖神的象徵。在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中,耶穌稱祂要給的活水為「天主的恩賜」;從教會初期開始,聖神便被稱為「天主的恩賜」(Donum Dei)。談話中耶穌也說,這水將在喝它的人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這「湧」字的希臘文為“Hallesthai”,表示一種急促的行動。在舊約七十賢士譯本,這動詞應用於「上主之神」,用以描述祂在降臨撒烏爾、達味、三松等人身上時,所作的躍動。
舊約先知書也屢次把聖神與水相提並論,如厄則克爾先知所載上主的話:「那時,我要在你身上灑清水...我要將我的神賜於你們五內。」(則36:25-27)同樣,依撒意亞先知記述,上主祝福以色列說:「我要把水倒在乾地上,使豪雨落在旱陸上;我要把我的神傾注在你的苗裔身上。」(依44:3)在舊約,「傾注聖神」成了先知們預告默西亞時代來臨的記號:「及至神自上傾注在我們身上,荒野將變為田園,田園將變為叢林」(依32:15);「我要將我的神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岳3:1)。「傾注」便是倒水的意思。正是基於這舊約傳統,若望對耶穌在帳棚節有關活水的許諾,加以解釋說:「他說這話,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7:39)
水的圖像與飢渴有關。耶穌因走路疲乏,感到口渴,因此向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但祂的請求也出自更深的渴,即渴望把活水賜給那婦人,以解除她心靈的焦渴。這水的作用正好顯示出聖神的特性,聖神是天主對人渴望,同時也引發我們對天主的渴望。聖神一面滿足我們心靈的飢渴,一面又在我們心中掀起對天主更大的焦渴12。
綜合舊約有關活水的雙重象徵意義,我們可以說耶穌要賜給的活水,表示祂給我們的啟示和聖神。這雙重象徵意義是互相配合的,基督的啟示是智慧和真理,聖神便是「智慧之神」和「真理之神」;是祂光照、啟迪我們,使我們領悟基督啟示的真理,並使這真理在我們心中內在化。正如早期教父依肋內(Irenaeus)說的,在救恩史裡天主時常以祂的雙手一起工作;這雙手便是聖言和聖神,是互不分離的。13基督本人也作證:「我給你們所講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若6:63)。基督的話不但教給我們真理和知識,祂的話也包含了聖神的德能;聖神使我們了解和接納基督啟示的真理,並使啟示的知識不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卻成為內心的體驗,和引起愛的回應。這種被愛所滲透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智慧,是聖神的恩典。
基督要賜給的活水表示聖言與聖神的聯合,包含真理與聖神的雙重象徵。這雙重象徵正好帶領我們進入耶穌與撒黎雅婦人對話的第二部份:真正的朝拜。
3.朝拜的活水──在聖神及真理內朝拜父
16耶穌向她說:「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裡來。」17那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18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這話真對。」19婦人向他說:「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20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相信我吧!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22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23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24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在神及真理內朝拜他。」25婦人說:「我知道默西亞––意即基督––要來,他一來了,必會告訴我們一切。」26耶穌向她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14
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話包括了兩個主題:「活水」及「真正的朝拜」;從表面看來,就像是互不關連的兩部份。但如布朗和博泰里所指出的,對話的兩部份不但在結構上互相對稱,兩個主題也具有相同的含義;第一部份說的「活水」,原來便是指祈禱和「朝拜」的活水15。
對話第二部份是由耶穌頗唐突的話題引入:「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裡來」(若4:16)。婦人的回答––「我沒有丈夫」––讓耶穌說出她過去的生活,及進一步顯示自己是誰。婦人承認耶穌是個「先知」,但急於轉換話題,向面前的「先知」請教。當時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所爭論的一個難題:究竟應該在撒瑪黎雅的革黎斤山上抑或在耶路撒冷朝拜天主?耶穌對這問題的回答,首先否定了婦人提出的兩個朝拜的地方;然後肯定地說明真正的朝拜應當具有的方式。不論否定與肯定,都與一個指定的「時候」有關,即默西亞來臨的時刻;隨著耶穌本人的出現,這時刻已來到了。耶穌說明,在默西亞時代,真正的朝拜再不拘限於固定的地方,不在革黎斤也不在耶路撒冷。事實上,較早時耶穌已把祂自己的身體比作新的聖殿(若2:21);信徒只要和耶穌保持聯繫,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崇拜天主。
婦人問及朝拜的地點,但耶穌認為這較地點更為重要的是朝拜的方式。因此,祂鄭重地說:「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若4:23。在神及真理內」的希臘原文為:“en pneumati kai aletheia”。在歷史中,這經文往往被誤解,有些解經者把「神」解作人的「心神」,把「真理」解作「內心的誠意」;加上耶穌上文所說,真正的朝拜「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他們便認為,耶穌在這裡提出一種個人內心的朝拜,藉以取代外表和團體的崇拜。但這種想法與新約對基督徒團體崇拜的敘述,及若望福音對聖事象徵的重視,持有根本的抵觸。事實上,今日只有少數學者對「在神及真理內」作這種解釋。另有一些學者認為,這經文無意取代外表和團體的崇拜,但強調內心的真誠才是朝拜的基本要素。這種解釋似乎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我們不要忘記,耶穌所提出的是默西亞時代新的朝拜方式。「內心的真誠」,在舊約時代也是先知們不斷提醒人,在朝拜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因此,未能表達默西亞時代的特色。
現在讓我們看看,「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的正確解釋。布朗和博泰里兩位若望專家堅持,這裡的「神」不是指人的心神,卻是指的天主聖神。這可由下一節看到:「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若4:24)。兩位學者主張,「天主是神」這經文不是講論天主的「本性」,說祂是非物質的精神體;而是論及天主對我們的關係,及採取的行動,即說明祂把聖神賜給我們,藉聖神生育我們為祂的兒女;為此,朝拜祂的人應當「在聖神及真理內」朝拜祂。16就如「神」不表示人的心神,「真理」也不表示人內心的真誠。在若望福音中,「真理」便是基督本人,以及祂帶來的「啟示」。所以,「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是一句含有聖三意義的經文,意即「在聖神及基督(真理)內朝拜父」。事實上,不少教父,如亞大納修(Athanasius)、巴西略(Basil)、安博(Ambrose)等,已對這經文給予有關聖三的解釋;17近日不少學者也重新提出這經文的聖三意義。
假如我們同意這經文具有聖三的幅度,應解作「真正朝拜的人,將在聖神及真理(即基督)內朝拜父」,那麼,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對話的兩部份便完全貼合,耶穌要賜給的活水表示「真理和聖神」,而真正朝拜的人是「在聖神及真理內」朝拜父,耶穌所說的活水便是指朝拜的活水。
「在聖神和真理內朝拜父」,這朝拜的模式具體上究竟有什麼意義?讓我們先看「在真理內」的意義。基督便是「真理」:「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在若望著作裡,真理也格外指基督帶來的「啟示」,這啟示的精華便是祂和父之間的密切關係。若望福音序言結束說:「因為法律是藉著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若1:17-18)可見基督帶給我們的「恩寵和真理」,格外在於把父啟示給我們;而祂啟示的方式不只限於言語,而是透過祂的全部生活啟示父。博泰里指出「在父懷裡」這詞句的希臘原文(“eis ton kolpon
tou Patros”)有動態意義,應譯作「向著父懷」。這經文正好與序言第一節前後呼應:聖言「與天主同在」的原文(“pros ton Theon”)也有動態意義,應解作「向著天主」,18這表示在永恒中,聖言與父彼此間不斷進行著愛的對話。基督的一生,便是一個不斷「回歸父懷」的歷程,表現了對父絕對的信賴和無條件的交付,給世人揭示了永恒中子與父的愛的對話;而聖神便是父子之間愛的聯繫。
基督向世人啟示父的目的,是為了賜給凡接受祂,即那些信祂名字的人權能,使成為天主的子女(若1:12)。因此,凡願意朝拜父的人,必須接受祂的啟示,參與祂作子的身份和心態,在基督內朝拜父。中世紀一位本篤會修院院長魯柏特(Rupert of Deutz)給予「在真理內朝拜父」一個很好的註釋:「『在真理內朝拜父』究竟有什麼意義?無非是說住在子內,和祂一起呼喊父。」19為此,在默西亞時代,「子」便是真正朝拜的地方,祂不但是新的聖殿,也是雅各伯夢中所看見的天梯,就如耶穌對納塔乃耳說的:「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若1:51)
基督徒既是「在子內作子女」(filii in Filio),那麼,「在真理內朝拜父」不是已足夠了嗎?為什麼還要「在聖神內」朝拜?原來在討論活水的意義時,我們已看過言與神,真理與聖神是不可分離的。是聖神引領我們進入基督的真理,光照我們領悟基督的啟示。那麼,要接受啟示的精華,即基督及我們與父的關係,更須仰賴聖神的恩寵。不但如此,我們之所以能分享基督作子的身份,成為天父的子女,也是藉著聖神的恩寵。若望序言說,那些領受基督所賜給的權能,成為天主子女的人,是「由天主生的」(若1:13)﹔在與尼苛德摩說話中,耶穌說明信徒是「因水和聖神而生」的(若3:5)。我們是因聖神受生而成為天主的子女,同時也是藉著天主賜給我們的聖神,才體驗到天主住在我們內,我們住在祂內(若3:24;4:13 )。
同樣,保祿在羅馬書第八章說明,我們藉著領受「義子之神」(Spirit of
adoption),成為天主的子女;這聖神給我們的心神作證,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兒女,因而放心地向天主呼喊:「阿爸,父啊!」(羅8:15-16)聖神不但使我們成為子女,也啟發我們向天父回應。迦拉達書也表達了相同的思想:「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迦4:6)
「阿爸」(Abba) 一詞是阿蘭語,在新約出現只有三次,除了上述保祿書信兩次外,便是馬爾谷所載耶穌在山園作的懇切祈禱:「阿爸,父啊!一切為你都可能...」(谷14:36)。「阿爸」是耶穌的母語,是小孩對父親的親切稱呼。聖經學者們同意,希臘文的福音雖然只有一次記載了這阿蘭字,但耶穌每次說,「父啊」時,通常是用了這母語的稱呼。按照新約學者耶肋米亞斯(Joachim
Jeremias)的研究,耶穌創新地首先以這名稱向父祈禱,顯示祂意識到自己與父獨特的密切關係。20日後保祿告訴我們,是聖神啟發我們以耶穌本人對天主的稱呼向父祈禱,這表明就是這「兒子之神」引領我們進入基督的啟示,參與祂與父深切關係的意識,和祂一起呼喊:「阿爸,父啊!」這便是「在聖神及真理內朝拜父」的意義,也是耶穌願意賜給我們的朝拜的「活水」。
真正的朝拜是「在聖神及真理內朝拜父」,這正是基督徒禮儀崇拜的基本模式。彌撒感恩經結束時的光榮誦(doxology),代表了禮儀祈禱的高峰,這光榮誦便是表達了這真正崇拜的模式:「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並在聖神的共融中,一切崇敬和榮耀歸於你,全能的天主父,至於無窮世之世。亞孟。」這真正朝拜的活水在禮儀中格外顯得活躍,但在我們個人默禱的時刻,以及基督徒的全部生活中,我們也該經常靜下來,聆聽這活泉在我們心中柔和地、寧靜地潺潺流動,催使我們回歸天父;就如教父安提約的依納爵論及聖神所說的:「在我內的活水不斷喃喃細語,在我心中說:來,到父那裡去吧?」21
結語
「活水」是一個美妙的圖像,充份反映聖神的特性。活水表現聖神的單純、清澈、柔和,是生命之源,及富於創造的活力...。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和帳棚節的言論,告訴我們基督是活水的泉源。耶穌的言論在十字架上獲得象徵性的實現:一個兵士以長矛刺透祂的肋膀,立時流出血和水;基督好比梅瑟在曠野擊打的磐石,湧出活水,滿足我們的飢渴。
按照舊約傳統,活水象徵智慧,即基督帶來的啟示或真理;活水也象徵聖神。真理與聖神是分不開的,聖神便是「真理之神」;活水包含了這雙重象徵意義。與撒瑪黎雅婦女對話的兩部份有密切的關連:第一部份說的「活水」,正是第二部份談論的「真正朝拜」。就如活水象徵真理與聖神,在默西亞時代,真正朝拜的人「將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布朗和博泰里等聖經學者,上溯教父傳統,指出這句經文的聖三含義,即「在聖神及真理—基督—內朝拜父」;原來耶穌要賜給的活水,格外指這種「朝拜的活水」。
筆者在導言曾表示,願以本文的反省作為一種「誦經祈禱」(lectio divina)的實習,我們引用聖經不同的章節,默想活水的主題,這是「誦經祈禱」的一種方法。依照本篤會傳統,這「誦經祈禱」一般包括四部份:閱讀、默想、祈禱、默觀(lectio, meditatio, oratio, contemplatio)。我們剛作了閱讀與默想的部份:現在讓我們靜下來,和那撒瑪黎雅婦人一起作懇切的祈禱:「主,請把這活水賜給我吧!」同時也求主引領我們進入靜觀的境界,默默地聆聽這活水在自己心中潺潺流動,喃喃細語,發出莫可名言的邀請:「來,到父那裡去吧!」
註釋
1 參Raymond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 The Anchor Bible, vol.29,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6,. 166-186; 319-331; Ignace de la Potterie, La verite dans Saint Jean, vol. II, Le croyant
et la verite Rome: Biblical Institute Press, 1977,
673-706; Bruno Barnhart, The Good Wine. Reading John from the
Center,
2 Yves Congar,The Word
and the Spirit,
3 在反省「活水」的言論時,本文也討論若7:37-39所載,耶穌在帳棚節有關「活水」的言論。
4 參Barnhart, The Good Wine,201
5 參Raymond E Brown et al. ed.,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90, 956. 關於地點問題,布朗(Raymond Brown)有不同的意見,參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169.
6 參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320-321; Alcides Pinto da Silva; “L‘interpretazione di Giov. 7, 37-39,” in Credo in Spiritum Sanctum.
Atti del congresso Teologico Internazionale di Pneumatologia, vol. II,
7 第二式的英譯更清楚指出耶穌是活水江河的泉源:“If anyone thirst, let him
come to me; and let him drink who believes in me . As
the Scripture says, ‘From
within him shall flow rivers of living water’ ”
(Raymon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319.)
8 第一式譯文來自奧力振(Origen),並得大部份希臘教父採用;第二式譯文可以上溯至更古老的年代,即第二世紀儒斯定(Justin)的著作,格外流行於西方拉丁教父;參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320-321.
9 參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322-323.
10參Edward Malatesta, “Blood and Water from the Pierced Side of Christ (Jn
11 參Ignace de la Potterie, “Christologie
et Pneumatologie dans S. Jean,” in Commission Biblique Pontificale, Bible et Christologie, Paris: Cerf, 1984,
280.
12 德訓篇24:29––「凡食我的,還要饑餓;凡飲我的,還要飢渴。」––與若4:14互相補足。
13 參Irenaeus, Adv. Haer., I 22, 1: ANF I, 347; IV 20, 1: ANF I, 487; V 1, 3:
ANF I, 527.
14 以上23節譯文「將在神及真理內朝拜父」,與思高譯本「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有不同,留待下文討論;也參閱註16。
15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176-178, 180-181; de la Potterie, La verite dans Saint Jean, vol.II, 682-696.
16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180, 172; de la Potterie, La verite dans Saint Jean, vol.II, 676. 思高譯本把“en pneumati kai aletheia ”譯作「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是有問題的;但譯本的註釋�簻O正確的:「...說明在默西亞時代,應『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父即是說:在默西亞時代,人人都要賴聖神的恩寵,成為天主的子女(3:5-6),以子女孺慕孝愛之情,朝拜天父(羅8:15-16)。」
17 Athanasius, Ad Serap., I, 33: PG 26, 545;
Basil, On the Holy Spirit, 26, 64: NPNF VIII, 40; Ambrose, On the Holy Spirit,
III, 11, 73; 85: NPNF X, 145; 147.
18 參Ignace de la Potterie, La verite dans
19 Rupert Deutz,
In Evan. S. Ioan.; PL 169,363; “Quid
est adorare Patrem in veritate, nisi in Filio eius manendo
(qui dicit; ‘Ego sum veritas’, Joan. XIV) Patrem invocare?”
20 參Joachim Jeremias , New Testament Theology,
21 Ignatius of Antioch, Rom., 7,2: PG 5, 694; 參 Abhishiktananda, Prayer,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