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編《天主教教理》卷一的中心主題

劉賽眉

神思 第卅三期 一九九七年五月 8-14頁

 

 

**********

 

 

摘要

作者的文章主要探討《教理》卷一幾個重要主題:(1)解釋啟示是甚麼?啟示如何傳遞?(2)信仰是甚麼?如何表達?(3)論聖三:現在與過去表達異同;(4)以「亞孟」結束,顯示人對天主的接納與信賴。

 

**********

 

 

在《神思》第21期裡,本人曾簡介了新編《天主教教理》卷一的基本結構。本文承接前文,進一步探討卷一的幾個重要主題。

 

1. 啟示(51-133

當新編《天主教教理》(以下簡稱為《教理》)闡釋了「人」的基本結構之後,接著便解釋「神」如何走近人,把自己打開、通傳給人,這就是「啟示」。

 

《教理》對啟示的看法基本上與《啟示憲章》相同。所謂啟示,就是天主與人相遇。(1)啟示的事實並非由聖言降生才開始,而是由創造那一刻已進行,天主從太初便把自己顯示給原祖父母。(2)原祖父母雖然犯罪,但天主的啟示並未因原罪而中斷,天主藉著「盟約」的方式,繼續把自己通傳給人。(3)事實上,救恩史也就是天主啟示的歷史。

 

啟示的傳遞,具體是透過兩種渠道,就是:人和文字--「宗徒和教會」以及「聖經」。《教理》論到啟示時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它把「繼承宗徒」(Apostolic Succession)的思想,提前置於論啟示的脈絡中來討論。這樣的安排,使到讀者意會到,聖統制存在的目的和首要任務是為傳遞和服務天主的言(福音)。第二、在論教會的有形組織和結構時,「繼承宗徒」的思想再一次出現,在此,讀者更清楚地看到,聖統制的延續 是因為天主的言(福音)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教理》對「繼承宗徒」的解釋十分清晰地避開了形式主義和法律主義的流弊。

 

2. 信仰(142-175

《教理》界定「信仰」為「對天主邀請(或召請)的回應」。這種回應是指整個人的「同意」,包括理智與意志;聖經上又稱這回應為「信德的服從」。(4)而在整個救恩史中,聖母瑪利亞就是「信德服從」的最佳典範。

 

「信仰」既是天主所賜的恩典,亦是人的行為(回應),它是人自由的行為。信仰只有一個,但有多種表達方式,因此,在教會內有不同的「信經」傳統,而最古老的要算是宗徒信經。《教理》就是根據這古老信經來敘述天主教教義的核心內容。

 

所有信經,無論其方式如何迥異,但所宣信的中心,只有一個--三位一體的天主,祂同時是創造者,救贖者和聖化者。

 

3. 三而一的天主(聖三)(99-274

《教理》論及天主聖三的道理時,首先從天主的名字出發。祂是「自有者」、是「真理」、是「愛」。當談到父、子、神三位的內在關係時,《教理》仍然沿用傳統的詞彙--「生」和「發」--來表達,即:父「生」子,父子共「發」聖神。可是最不同之處就是《教理》特別指出了西方教會(拉丁傳統)與東方教會傳統對「生」、「發」的不同見解。(5)東方教會強調父是第一根源、是子和神的最後根源:父透過子而發聖神。至於西方教會的傳統則強調父子共發聖神。雖然,東、西方教會對「發」的方式各持不同見解,但卻共同肯定父是子和神的根源。《教理》在合一交談的精神中,指出兩種傳統的合法 性,並在解釋此信理時,追溯其形成的歷史過程。(6)

 

3.1 創造者天主(279-412)

 

《教理》清楚地指出了有關「創造」的教理講授目的是什麼。(7)其目標在於說明兩大問題:第一、人從那裡來?往那裡去?第二、宇宙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創造」的教義十分重要。它為尋求信仰者打開了第一度視野(horizon)--有神的「人觀」和「宇宙觀」。就是在這個基本的視野中,我們再進一步深入地探索神、人和宇宙的奧秘。天主教信仰中的有神宇宙觀和人觀,不必與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對立與衝突。

 

《教理》技巧地避開了一切有關「創造」問題在科學與信仰之間的種種爭論,並從「信仰」的角度,大量應用聖經上的啟示資料,重申創造教義的主要內容。《教理》指出,創造首先是天主愛和智慧的工程,然後再闡述天主如何創造--從無中生有。(8)天主的創造、眷顧和保存是一個創造行為的三面,三者形成一個整體。

 

對於「原罪」和人類墮落的道理,《教理》認為,這些道理是從「反面」的事實來講出「喜訊」的中心思想,即是:救贖的普遍性。原罪雖非核心的教義,但卻是重要的信理,襯托出救恩的廣度和深度。(9)

 

3.2 救贖者天主--耶穌基督(422-679)

 

基督是整個教理講授的中心。(10)宗徒信經一共包含十二項信條,其中有關基督的佔了六條。由此可見,基督實在是我們整個信仰的中心人物。《教理》討論耶穌基督的篇幅相當長,佔了二百多條,(11)基本上圍繞著兩大問題來討論。第一、祂是誰?第二、祂做了什麼?對於第一個問題,《教理》用聖經中所啟示的名號來回答。在眾多名號之中,它只選擇了其中最根本而又最能表達出祂是真天主真人的特徵的名號來介紹,即是:耶穌--基督--獨生子(天主子)--主。(12)《教理》從歷史中的「耶穌」出發,繼而引進祂在歷史中的使命(默西亞--「基督」),最後從祂的使命中我們認出祂是「天主」(主)。

 

至於第二個問題:祂做了什麼?答案就是在祂身上所發生的以及祂自己所行的種種事蹟。《教理》從降生奧蹟開始,逐步揭示祂身上救贖奧蹟的面貌,直至祂的死亡和復活奧蹟。在談論耶穌基督身上的奧蹟時,有一點頗值得我們注意:《教理》盡力擺脫了 古老的哲學語言和概念,而採用聖經的意像及語言來描述「真天主真人」的奧秘。當論到有關耶穌基督身上兩性一位的結合時,它以聖子如何是真天主真人為前題,簡賅地介紹了過去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各種謬說及誤解。

 

《教理》把耶穌基督身上的各種事蹟,當作一個整體來了解。在開始陳述個別不同奧蹟之前,先指出耶穌整個存在是一個奧蹟,在祂身上所有的奧蹟及言論都有一個軸心,就是:父藉著祂把自己通傳及贈予給人類。一切奧蹟無非都是為告訴人天父的愛,並 把人引入此愛的交往中。

 

在談論耶穌基督的生平奧蹟之中,《教理》插入了有關聖母瑪利亞的教義。《教理》把有關瑪利亞的三項主要教義放在耶穌基督是真天主真人的脈絡中來討論。很明顯,這樣的編插方式與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憲章》第八章有分別。

 

《教理》的「聖母觀」有非常濃厚的「基督論」色彩,強調聖母身上的特恩與奧蹟,乃基於她與聖子的關係,因此,它傾向於在基督學的角度和脈絡中來解釋聖母的奧蹟,她身上的一切都是指向基督。相反,《教會憲章》第八章,卻傾向於把聖母與教會相 連,從「教會學」的角度去看聖母身上的種種,視她為教會的典範和最成全的信者。那麼,《教理》是否只偏重於聖母與基督的關係而放棄了《教會憲章》第八章裡的某些取向呢?那也不然,至少聖母升天的奧蹟是置於論教會的脈絡中來闡釋。

 

簡言之,《教理》是把聖母身上的四大奧蹟拆開來處理,部份置於論基督的框架內,另一部份則放在論教會的脈絡中。這樣的排插方式,有其優點,就是讓讀者對聖母與基督及與教會的關係,一目瞭然。但亦有其缺點,就是聖母身上的各種奧蹟失去了它們 本身的軸心和欠缺一個整體觀。

 

《教理》在論及聖母瑪利亞時,加入了不少近代神學的思潮。例如不僅加入聖母瑪利亞為「教會之母」………等的討論,並且大量引用一些近代教宗的文告以支持對聖母道理的肯定,這一點也是《教理》的貢獻。

 

3.3 聖化者天主--聖神(683-1060)

 

《教理》最大的特點之一是把聖神在救恩史中的地位提高。過去的教理本,對聖神的角色和功能都十分簡略和輕描淡寫地描述。《教理》卻視聖神為教會的「心臟」,是人類回歸父家旅途上的忠實良伴。它視人類最後的得救與提昇是聖神的化工,故此,《 教理》把教會的奧蹟及人類最後的圓滿得救(復活、升天)均置於「聖神」的大前提下來解釋。

 

論到聖神時,《教理》首先指出神與子的共同使命,然後陳述聖神是誰以及聖神在救恩史中的角色與功能。在《教理》的卷一裡,除了論耶穌基督之外,論教會的篇幅可算是較長的一部份。它把「教會」的奧蹟放在論聖神的框架內來討論,目的為使讀者明 白到,聖神與教會的關係甚為密切,聖神永久臨在於旅途教會之內,成為教會生命的動力泉源。

 

《教理》討論教會奧蹟的內容,幾乎全部囊括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的主要思想;所不同者,只在於重點及內容的編排方式。《教理》除了應用聖經中的基本圖像(例如:天主子民、基督奧體……等)來說明教會是什麼以外,還引進了一些近代神學上 頗流行的模式,譬如:教會是普世救恩的「聖事」(13)以及「天人共融的團體」……等。當談到教會的四大標記--至一、至聖、至公、由宗徒傳下來--的時候,《教理》亦考慮到合一運動和與非基督宗教交談的因素。然而,唯一遺憾的地方,就是它沒有清楚解釋:與非基督徒交談如何可能與「教會之外無救恩」的思想協調?在談論教會的至公性時,它亦十分強調「教會的傳教特質和使命」。至公性必須 由傳教活動來拓展和實現。(14)此外,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教理》界定了何謂地方教會,以及地方教會與羅馬教會之間的關係。它指出「教區」是正式而合法的地方教會,它是普世教會的縮影。(15)《教理》也如同《教會憲章》一樣,討論了「平信徒」的角色、使命與地位。(16)並且,亦指出教會有三個幅度,即是:天上光榮的教會、淨化的教會、以及旅途中的教會,這三者彼此互通,即傳統上所說的「諸聖相通」。

 

在討論「諸聖相通」 的教義時,《教理》又再提到聖母瑪利亞,她是「教會之母」,而這教會之母的身份當然是建立在「基督之母」上。她光榮升天後亦成為了我們的母親。

 

最後,《教理》用了短短五十八條條文敘述了人類的死亡、復活、天堂、地獄、煉獄及永生的教義,重申天主教一貫所傳授的信仰內容。

 

4. 亞孟(1061-1065

也許,《教理》最美麗的就是這一段--「亞孟」。因為有了這個結尾語(亞孟),使到整個《教理》的卷一不再是一卷僵硬乏味的教義條文,卻化作一首信仰的祈禱文。透過一千多條信仰條文的探討,最後我們要肯定的只有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訊息--天主是慈愛和忠信的,祂完全可以信賴。我們最後在「亞孟」的回應中,表達出我們對天主的全心接納和信賴。

 

--我確實相信,亞孟!亞孟!--

 

註釋

1. 新編《天主教教理》50。

2. 新編《天主教教理》54。

3. 新編《天主教教理》56-67。

4. 新編《天主教教理》143。

5. 新編《天主教教理》243-248。

6. 新編《天主教教理》247-248。

7. 新編《天主教教理》282。

8. 新編《天主教教理》295-296。

9. 新編《天主教教理》388-412。

10. 新編《天主教教理》426-427。

11. 新編《天主教教理》422-679。

12. 新編《天主教教理》430-446。

13. 新編《天主教教理》773-774。

14. 新編《天主教教理》849-856。

15. 新編《天主教教理》833。

16. 新編《天主教教理》9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