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頓的日子:
對「性」的反省
關傑棠
神思 第三十二期 一九九七年二月 62-68頁
**********
摘要
關傑棠神父一文分析教會過去對性有消極負面的看法,因認定性能窒息靈性,故採取一種逃避壓抑的方法。作者相信這個方法不合時宜,弊多利少,提議對性有全面及健康的整合認知,否則教會無論在世界或社會上都成了邊緣人。本刊感謝作者和公教報容許轉載《漁夫集》內這幾篇短文。
**********
(一)
許多人問我在波士頓上甚麼課?那間學校叫甚麼名稱?霎時間我不知怎樣回答。原因是自己不習慣講,就算說了出來,你們也不習慣聽。請不要再賣弄神秘了,為何有話不能直說?的確,不是不想跟大家談個痛快,而是壓抑了過千年的話題,一時間很難解凍,很難啟齒。耶穌是猶太人,他們的「人觀」比較整合,他們不會把靈性與肉體分割;所以耶穌沒有特別標榜苦修生活,只是有需要時才退到山中或曠野裡稍作休養生息。傳教時跟常人一樣吃喝飲宴、無分貧富貴賤,一起分享上天恩賜的食物。
初期教會秉承師傅遺訓,把喜訊傳揚,傳教工作多由男士承擔,宗徒門徒之中有已婚的,也有獨身,無硬性規定,非常自由。婦女之所以成為團體大後方的支援,是社會因素使然,在那個年代,男主外,女主內;相信耶穌並無意貶低婦女。教難令教會的活動中心西移,一個更強大的文化思想動力,正漸漸取代耶穌的猶太思維。教會對人的見解起了變化,由「一」的整合轉化成對希臘二元論哲學的認同。希臘人把人一分為二,即靈與慾的元素。元素本身不是問題,困難卻出在我們重視靈性而輕看慾性,以為肉身是阻礙人格昇華的絆腳石,必須加以壓抑,最好棄絕。
初期教會除了因文化強弱懸殊而要歸順希臘思想外,其中信徒對主第二次來臨的盼望,也是促成大家傾向精神生活而忽視現世的其中一個誘因。許多人以為這事近在眉睫,只是不久將來;所以專慕靈修較為合算,世間事跟永恆天國相比,更顯微不足道,結果我們對希臘思想的靈慾分割全盤接納。然而主沒有再來,生活依舊如常。教會到了第四五世紀,在羅馬皇帝的默許下,教務發展蓬勃,兼且開始出現政教糾纏不清的現象。有心人看在眼裡,不值教會腐敗所為,因此毅然放棄教會的主流生活,以沙漠為一理想選擇,隱修生活於是應運而生,希臘思潮再次大獲全勝,迴響.........
中世紀黑暗時代的天主是嚴厲判官,由於人類的罪惡滔天,祂唯有用天災人禍去懲罰我們。而人為求天主息怒,彌撒聖祭把祭祀贖罪的意義推上最高峰。「罪」差不多成了信仰生活關注的主題。大家躲避罪惡,因為怕落地獄,怕天主在現世已經對我們不耐煩。在諸多罪孽之中,名利錢財雖則腐蝕人心,但畢竟仍是來自外界的誘惑,不像潛伏人心的那股洶湧澎湃的罪惡衝動,他們指的正是「性」(Sex)。活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女性從屬的社會,面對這類罪惡,我們必須解決「誰是元兇」的課題,而女人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代罪羔羊」。一切與「性」有關的惡行都應歸罪於「她」!原祖父母犯罪的故事正好說明這點。
要交待在波士頓的日子,讀者們請忍耐一下這些可能未必能夠引起你們共鳴的歷史因素........。
九六年六月廿日.溫哥華外島
(二)
無論避世主義怎樣高唱入雲,這仍是主觀的感受;客觀來說,教會從未擺脫過當代社會的思潮和生活。或是教會昇華社會,或是社會支配教會,事實兩者互相牽動,無法分割。政治上統治者非常明白宗教對他們利多弊少。首先宗教導人向善,如果人人熱衷信教,則社會安定指日可待,對執政者來說何樂而不為。基督宗教之所以能夠席捲歐洲,理由就在此。順便帶出一句題外話,我不是寫宗教演進史,事關宗教與社會之間的瓜葛錯綜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待清楚。我想指出的是一個社會接納了某個宗教後,必然要承受她帶給我們在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上的洗禮,願意與否,已經超越我們選擇的範疇。
既然天主教認為物質窒息靈性,那麼看淡物質而著重靈性必成教會的主流思想。漸漸地,大家認同修道獨身生活比結婚生育兒女更能悅樂天主。結婚無非為了傳宗接代,並令那股邪惡的「性」衝動在一合法環境之下得到宣洩。「性愛」對許多教徒來說是個「不羈」的名詞。有趣的是,天主教與中國人在職業優次的社會編排上不謀而合,士、農、工、商。商人總是掛心金錢的賺蝕,無暇關注自己的靈魂。中國人看輕商人,內在原因是嫉忌人家的財富,外面堂皇的理由是有學問才有高雅的人格,不似商人一身銅臭。
我們就在這個支配了教會差不多一千五百多年的思想氛圍下成長生活。外來沒有衝擊時,一切運作正常;但當一個更強勁的思潮興起,便會喚醒大眾,那股勢不可擋的活力將改變人類社會及教會的面目。六十年代是個里程碑,教宗若望廿三世和他召開的梵二大公議會,美國的甘迺迪總統和馬丁路德金博士等人催化了民主、民權及人權運動,再加上醫學對調節生育的科技突破;轉眼間,舊的價值觀念受到嚴峻的考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人開始向權威及傳統質疑和挑戰。「性」這個最原始的問題衝擊著教會,人人必須作出回應。
人喜歡走極端,不論個人或團體,都容易對問題作出較為偏激的反應。這正與中國文化中庸之道和心理學強調人的情緒要取得恰當平衡的道理背道而馳。無可置疑,教會對「性」的保守態度苦害不少人的婚姻及修道生活。第一個極端是我們以受害人(Victim)的心態否定教會的一切。今天西方社會的朋友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我以前是天主教徒!」原因就是針對第二個極端而作出的條件反射。不少當權人感到傳統受到威脅,於是變得更加保守。但最可惜的是執行人並沒有把問題深入反省,便全盤推落教友身上。原因?無實踐經驗的人會把現實生活簡單化,較容易接受抽象、卻沒有切膚之痛的道德理念。「性」是最明顯的例子........。
九六年六月廿日.溫哥華外島
(三)
其實受害人不只是教友,是整個教會內的成員。面對所謂「性」誘惑和承擔「罪」的煎熬,修道人的功力並不比普通教友高。我們何嘗不是中了這方面的毒,用一種極不健康的態度去逃避問題,去否定人性,去壓抑情緒。我們祗不過是一個有偏差的傳統的說書人而已,年復一年地把這個訊息傳遞下去,接納與否,適隨尊便;多麼無奈,多麼蒼涼......
在理論層面爬了許多格子,是時候分享一些實際生活的經驗。還記得早陣子寫了幾篇對司鐸離職的反思文章,引起一些讀者強烈的反應,甚至江湖上有人傳出寫「漁夫集」那傢伙自己也要不幹了。對神職人員歛財或爭權,似乎大眾都比較體諒和富同情心;但一把「離職」和「女人」連在一起,那就萬萬不能接受了。理由?無他,因為與「性」有關,犯了教會大忌。
回憶起六七十年代的修院生活,有時真的令人啼笑皆非。那正是梵二會議的後期,大地一片昇平,對前景充滿希望。不過我對梵二最不滿的地方,就是沒有考慮人對改變的心理適應能力,這就犯了劇變而非循序漸進的錯誤。一九六八年教宗頒布的《人類生命》通諭就掉進這個陷阱,大家來不及消化,把不少教友拒諸救恩的門外。又一如今日中國大陸的物質改革開放,疏忽了精神生活的平衡。
小修院的神師常常提醒我們上街時謹守眼目,不是指小心交通,而是不准隨便注視女性;皆因女人是魔鬼,是破壞你聖召的幫兇。晚上睡覺,學長提醒大家,把手放在被窩之外,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手不會胡亂觸摸身體的器官。洗澡要快,有些修院還控制了出水總掣的時間,修生們無暇欣賞自己的身體。除了強調運動,某些修會更在食物方面精心設計。青少年正值發育時期,早餐要吃白粥和飲綠豆水這些「寒涼」食物,背後的動機是甚麼?大家心知肚明,降低「性慾」衝動也!
總之活在那個年代,「性」在教會人士的眼中,是隻沒有妥協餘地的猛獸,必須逃避,最好把牠關在特別堅固的籠中,否則......梵二把教會陳列整齊但缺乏生氣的大廳動了一下,打開了一扇窗子,結果聖神的風吹醒了這個團體。一夜間修士們要面對世界,可惜缺乏輔導。從前一年回家三次省親,變成個個週末都可以自由出入。昔日修院看電影時連「接吻」都過不了剪刀,突然間套套首輪電影都可以看。生活就是這麼翻天覆地,修士們承受的壓力大家可以想像。
然而,「司鐸神品」和「修道永願」不是信仰魔術。你不能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對「性」完全免疫的人。我們是人,是理性,是感性,更加是「性」(Sexual
Being)的組合。對「性」壓抑一時,不能壓抑一世;尋找出路成了當前急務......。
九六年六月廿一日.溫哥華外島
(四)
還有一個現代故事值得跟大家分享,事情是發生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有一個患了「兔唇症」的嬰兒由鄉村帶到城市求醫。動手術前醫生發現孩子身體太弱,便建議先養肥一些,於是安排嬰孩入住修院,由修女們悉心照顧。伙食當然改善了,但一星期過後,不單未見起色,小孩健康反而更差,追問因由,你可能不會相信......
院長姆姆吩咐眾修女小心照顧孩子,但唯一條件是不准抱在懷中。何解?因為據這位上了年紀,又沒有接觸過梵二改革的修女姊妹理解,肌膚接觸會削弱人跟隨天主召叫的決心。把嬰孩抱在懷中會壓著乳房,剌激起女性潛藏母愛的衝動,引發結婚的慾念,不能專心事奉天主。請不要對這事發笑,這正是許多天主教徒對「性」擺脫不了的錯誤觀念,或更好說是「心魔」。我沒有對這位同道生氣,而是對教會這個偏差的見解所引起的副作用感到痛心。如果嬰孩死在修道院,我們要向誰追究責任?
火山與家庭電器壓力煲的原理相近,到了某一沸點,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一定會爆發,而且是極具破壞性的。暫且不去探討「獨身制度」的歷史沿革和背後的神學及牧民理由。然而無論喜歡與否,願意與否,今天天主教會,尤其是西方社會正面對一個非常嚴重的危機,就是由於修道神職人士不懂處理獨身生活帶來的張力(Tension),不懂疏導孤獨感誘發的負面情緒,結果有人觸犯法紀,幹出一些傷害別人的行為。加拿大東北有個男修會解散,修士們要執包袱回家,原因便是某些修士曾經性侵犯寄宿學校的兒童,後來告上法庭,變賣全修會的產業也不夠賠償,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教廷不是不知問題的嚴重性,只是欠缺有魄力的領導人出來正視,給人鴕鳥埋沙的感覺。有些人的反應是從此對修道團體管得更嚴,對有意修道的候選人的背景查得更清。不過也有人不作條件式反射,而願意老老實實去面對困難,並作出合理和適當的回應。既然神職人員是教友的屬靈導師,那麼老師的思想正確肯定是學生的福氣。先知先覺,美國籍耶穌會士Fr. James
Gill 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教友、修女、修士和神父,向波士頓教區總修院借出地方,成立了一間專門研究「性」問題的中心。他們都是非常專業和富經驗的心理醫生、心理學家、倫理牧民及神修學教授。學院的名稱是The
Christia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 (我仍未想出一個滿意的翻譯。)
這隊夢幻組合願意協助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父和修女,幫助他們從生理、心理、性別和身份認同等不同角度,透過心理學和神學的襄助,掌握一個對「性」(Sex) 更全面及健康的整合認知。認知提高醒覺,能醒覺方有行動,教會生活才有改善和進步。我誠意推薦各位同道參加這個為期一個月的課程。
James J. Gill, S.J., M.D., Director
The Christia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
Saint Luke Institute
Phone: (617) 562-0766
Fax: (617) 562-0668
E-mail: jesedcntr@aol.com
九六年六月廿三日.溫哥華外島
後記
《神思》主編叫我介紹一下在波士頓上課的情況,我告訴他:「轉載漁夫集『在波士頓的日子』那幾篇文章吧!」一來由美加進修回港後的工作實在太忙,未必趕及按時交稿。二來我認為了解問題的歷史革源非常重要,因為認知是提高醒覺的基本要素。固然我的看法很有主觀成份,但寫這幾篇文章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如果文章內容引起某些同道及平信徒不安,我深表歉意;但無論如何,信仰團體必須面對現實,否則迎向二十一世紀,以目前教會對「性」所持的消極、保守和迴避態度,將令我們變成世界舞台的邊緣人。猶記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會堅持政教分離,卻犧牲了社會正義的下場,為世人唾棄。既然天主是愛,祂一定願意看見自己的子女愛得更真,更純,更成熟;我深信這是祂的旨意。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