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談『虎』色變」話培育
蔣範華
神思 第三十二期 一九九七年二月 39-48頁
**********
摘要
蔣範華修女從她在修院執教的經驗,肯定性教育在修院培育中的重要性。文章建議一些具體的方法:即澄清性的意義,重視性的價值,對兩性交往提出恰當的指導,尋求健康的支持體系,有深刻的祈禱生活。為過獻身生活的人,本文提供不少實際的援助。
**********
「女人是老虎」這首流行歌曲,是第一年在國內大修院執教時,弟兄們在談笑間教給我的。歌辭內容的大意是說:一名小和尚下山前,老和尚叮囑他要小心山下的「老虎」,它的名字是「女人」。小和尚下山後,果然碰到了這樣的「老虎」。不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老虎非但不可怕,反而很可愛,並且鑽到心裡來。
乍聽之下,莞爾一笑;但在大修院服務愈久,與各路來的(男、女)年青修道人接觸愈多,想起這首歌,就愈笑不出來。因為它多少巧妙地反映出老前輩心中的牽掛,以及年青的修生、修女(甚至神父們)面對異性束手無策的矛盾及尷尬心境。於是我就冒冒失失地開起「性與貞潔」的課來。它並非是我的專長,純粹是因為深切體會到這方面的欠缺,願意「越俎代庖」,在培育的這片荒漠上,做個「拋磚引玉」的拓荒者。基於這份傻乎乎的熱忱,大膽寫一下一些談不上心得的觀察與反省,盼有心人不吝指正。
修院培育的背景與現況:一般而言,由於文化的影響,性教育在今日大陸(男、女)修院教育中多少還是個「禁區」,更好說是個「禁忌」。習慣將「性」狹隘地局限於「純生理」與「肉體」的層面。一方面,把「性」視為齷齪、骯髒的罪,是自我毀滅與誘惑的根源。所以,自然而然地將它由人存在的整體中游離出來。另一方面,對肉體(包括肉體的感覺:如性快感等)的態度多是抗拒、輕視、怕懼、壓抑等相當消極的排斥。在神修上,著重以純理性、甚至超理性的嚴謹自律的方法,既不設法疏導以上所提及的感覺,也不設法將它們整合於獨身生活中;只是一味打壓並抵制性慾。與異性的接觸,即使是最普通的,也常被列為「不鼓勵」,甚至「避之不及」的「不健康關係」。愈是偏遠地區,愈是封閉而保守。女修會在這方面所遇到的限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綜合而論,這一代年青修道人多半缺乏完整而健全的性知識,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在這方面可說是一片空白。吸取性知識的管道是黃色錄像、非專業的書刊、與同齡者的交換心得等。不幸的是,色情氾濫的社會所提供的都是一些支離破碎,與福音價值相去甚遠的錯誤資訊;再加上長期的壓抑,情感生活欠缺健康合理的疏導,價值觀(包括修道生活在內)模糊不清,使他們面對今日充滿挑戰的現實世界時,有濃重的徬徨與無力感。某些獻身者的修道生活因之變得乾澀無味,毫無生趣與活力可言。悶悶不樂,甚至「出軌」的亂象也就隨之而生。老前輩在痛心之餘,做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亡羊補牢」的工作,後果並不盡理想,反而平添更多的憾然。無可置疑的,積極尋覓「未雨稠繆」的管道,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不只是這些年青修道人需要我們的關心,也是培育者應正視這問題的時刻了。
性教育的重要性:其實,教會自梵二後所發表的一連串有關培育的文件中,早已明確指出性教育在培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適當的性教育是必要的,對成年的修士而言,性教育不在於躲避罪惡的困擾而已,實乃在於培養對人有純潔的愛情。實際上,性教育應教他們將來在盡牧職時,該怎樣應付所面對的人際關係。」1
教宗在《我要給你們牧者》勸諭中,也清楚提到正視性教育的重要:「正確的了解性教育,會使人明瞭並實踐人類愛的『真諦』......性教育應該是完全個人化......司鐸候選人仍需情緒的成熟,也就是明智,能抗拒任何對他造成威脅的事物,對於身心雙方的警覺,並能重視及尊重男女之間的人際關係。藉適當的教育,能對真正的友誼提供寶貴的協助,效法基督在世時度過的友愛榜樣。」2「那些被召度獨身生活的人的靈修培育,應特別準備培育未來的司鐸,使他們認知、珍惜、愛護並按其真實的本質和目的度獨身生活,是為了福傳、靈修和牧靈的動機。在培育的計劃中,獨身生活不容曖昧不清,而應以積極的方式,清楚地表示出來。」3
亞洲主教團協會「有關修院培育工作的建議」中,也提到這個議題:「有關性的各種問題包括貞潔和守獨身的問題,修院應開放地和完整地跟修生個別或分組討論......尤其是在靈修指導的過程中。討論這些問題時,修生需要完全坦白地透露自己的傾向與經驗。修院的培育工作者,特別是神師,要用同情、忍耐和堅定的態度指導修生有關性的問題。」4 1995年聖部所發表的培育修生有關婚姻及家庭指令中,也鼓勵大修生在晉鐸之前,需對婚姻與家庭有基本的認識。
落實的方法:為落實教會對大修院教育在這方面的期許,我認為可由以下幾點著手:
1) 對性的意義的澄清:反守為攻,還給「性」一片清淨的空間;意即跳出狹隘的生理幅度,擴及到心理甚至靈性的層面。因為「性」是「組成人格的一種基本要素」5,甚至「負有實現愛德的使命,這愛德是天主聖神傾注在蒙受救恩者的心中」6,它不僅可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助人的完整成熟,並在愛情中使人發展本身的天賦。
在這樣的大前題之下,性慾與肉體也因之不能再被當做是神修——神人交會的「路障」,或「腫瘤」。前者——性慾,被教會指認為「整個人——肉體、情感與靈魂的財富,並表現其內在的涵義,就是在愛情中使人體會到自我交付。」7 雖然同時提醒我們,它應經由愛情指引、提昇、統整,使愛情合乎人性。
關於後者——肉體,教會非但沒有貶低、忽視它;相反的,積極肯定了它的價值,認為人必須藉著有形的肉體,才使別人知道他的存在;肉體甚至可表達出人類心靈的行為。總而言之,肉體具有顯出人性,表達人格的積極作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甚至稱肉體為「一件最古的聖事,意思是說,在有形的世界裡,有效地傳送那自永恆已藏在天主內的奧秘。」「它是天主向人性傳遞的第一個信息」8,因此,在培育的計劃中,要緊的是有效地協助培育者學習接受「性衝動」的感覺及「性慾」的存在;確信擁有這類感覺並不是罪,而所需學習的是如何聆聽、處理、疏導它,並與獨身生活整合。同時,設法幫助年青修道人瞭解自己的身體(結構、發展的過程、甚至身體的感覺等)、性別差異等(包括基本而健全的生理、心理的衛生知識等等)的相關知識。
2) 對不同性別的肯定:以「無色」,意即「符合福音精神」的眼光,不斷深入認識、反思並評估兩性在天主救恩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承認人之所以有性別,是表示男女必須負有互相關係的使命。也就是說男女要互愛、互重,彼此善用本身的天賦,欣賞對方的特質。不將任何一方因性別的不同,所擁有的天賦視為威脅或特權。更確切地說,性別的不同,是用來彌補男女各方之不足。9 今天,不論國內外,女教友在教會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在培育下一代的信仰或建設今日的教會,她們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因此,身為牧者,就必須具備並學習與異性有正常交往的能力。不僅修士、神父們需要,獻身的修女們也需要。
亞洲主教團協會轄下教育及學生神師辦事處於一九九二年為修院院長及神師所舉辦的研討會中,就提到這問題,建議「修生該與已婚人士、修女、未婚女性和女孩子有正常的接觸機會,讓他們從中學習正確地與異性相處之道。」10尤其在「男尊女卑」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之下的我們,不只應幫助男修道人培養與異性保持健康關係的能力,既不必「畏虎」(何況女人不是老虎),更無須在「大男人主義」的心理作祟之下「馴虎」。同時也應協助修女們建立健康的女性尊嚴,跳出「自認是二等公民」的巢臼(這並非標榜女性主義),多發揮女性特質的豐厚內涵。然而,在修女培育上,除了神修的基本訓練之外,面對今日僧多粥少、繁重的牧民需要,如何加強她們積極投入並參與福傳使命的能力,是另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3) 對兩性交往由消極的抵制、壓抑,轉變為積極肯定,並賦予健康的指導與培育。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兩性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在今日的社會與教會中是與日俱增。說得更現實些,今日的年青修道人(無論城市或鄉村)多少都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甚至污染)。對於兩性的交往所持的態度也與以前大不相同,在「高壓式」的杜絕教育下,有許許多多不見陽光的「地下活動」(也不一定都是不健康的)。特別在培育階段,在某些管束嚴格而不見得合理的情況下,培訓中的修生或是修女沒有能力與勇氣,將這方面的困擾或疑惑提到檯面,尋求正當的指導。同時,培育者或領導也不一定有相稱的能力,可以提供一些積極有益的整合管道。一味壓抑的結果,在祝聖神父或修女發願之後,由於沒有打過「預防針」,胡裡胡塗落入「兒女情長」的陷阱,以致痛苦不能自拔的修道人不計其數。不但終生要背負「無顏以見江東父老」的罪惡感,並且對長期在風雨中的教會而言,也是一項損失。(當然,性教育的不健全,絕不是導致這些現象的唯一原因;聖召的動機、培育的質量等也是重要因素。但因不在本文的主旨之內,所以從略)況且,若自己在培育階段,對於兩性的交往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在牧民工作中,也無力去幫助他人。所以,實在需要在這課題上多下些功夫。
所謂「兩性關係」,實際上,並不一定只限於狹義的性愛,也可以是某種工作、友誼、或同事的關係。但若要達到健康交往的境界,所牽涉的範圍極廣;絕不只是靈修是否到家的問題,同時也與個人的人格成熟、情緒成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須顧及以下幾點:
A) 人格成熟的培育:一九九零年的世界主教會議提到人性培育的重要,認為「如無適當的人性培育,司鐸的全部培育基礎也必付之闕如。」11在《我要給你們牧者》勸諭中,教宗更對此點給予高度的肯定。最令人激賞的一點,是強調情緒成熟與人格成熟的不可分割性。「司鐸候選人需情緒的成熟,也就是明智,能抗拒任何對他造成威脅的事物;對於身心的警覺,並能重視並尊重男女之間的人際關係。藉適當的教育,能對真正的友誼提供寶貴的協助,仿效基督在世時度過的友愛的榜樣(若11:5)。」12
情緒成熟的內涵豐富,因限於篇幅,只選出最重要的幾點以饗讀者:
※培養面對孤獨的能力:孤獨是獨身生活必然的結果之一。不健康的孤獨導致人自我封閉、怨天尤人、自憐、疏離,甚至將別人視為填補空虛的工具。因為無能建立起健康的關係,因此更空虛,進而陷入更孤獨的惡性循環。一個快樂的獻身者所活出的是「神聖的孤獨」,它建基於成熟的人格(包括健康的自我觀——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安然接受有限的自我的同時,欣然向成長的可能開放。因此,與主的密切契合成為他與自我最深的存在根由的相遇,導致對天主及對人的開放與不斷充滿活力的共融。
※接納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性動力、性衝動及性慾。學習體驗而不判斷,接納而不排斥。若習慣以「男兒有淚不輕彈」或「女強人」的論調不理會、忽視或壓抑這感覺的存在,甚至天真地認為這樣做會使守貞生活過得好些,則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更糟。更麻煩的是,一些受壓抑的情緒通常容易引發「性」的感覺。例如:寂寞、受傷感與柔情特別會引起我們的性感。牧民工作中由異性所得到的密集式的情感、支持或因「心理轉移」(transference)或反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所引起的情感,很容易轉變為性的感覺。一位體會到孤獨的新鐸,很容易將一位極具吸引力的異性對他的奉承,誤解為對他的真愛,以致無法自拔。結果不僅自己受傷,也會使對方受到極大的傷害。未經消化的孤獨感或挫敗感也可以輕易成為手淫的溫床,這已成了今日大部份心理學家的共識。往昔佛洛依德認為「性」是萬物之源,意即性趨力是一切生活的動力,連宗教也不例外。今天,這理論已不攻自破,進而發展到認為外表看來是性的行為,但動機與性卻毫不相干的主張;如手淫、甚至強暴。它們外表看來,都是尋求性方面的發洩或滿足,特別是強暴。但事實上,卻是隱藏在潛意識的心理需求在作祟。意思是,與其說是滿足性的需要,倒不如說是發洩內在無法抑制的攻擊性。所以,我們必須非常誠實地面對我們的需求、幻想與誘惑。而「面對」它們,不等於「苟同」或「妥協」,相反,是學習疏導的前奏。否則,屯積沒有消化的感覺,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或定時炸彈,在我們料想不到的時刻,突擊我們。
※有應付、承受緊張與挫折的能力;《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的作者弗蘭克(Victor E. Frankl)說得好: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平衝,然而這種緊張為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13作為跟隨耶穌的福傳者,一定有許多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的機會,因為,這種身份在本質上就是具有先知性的。一個成熟的人,應有能力在「人是什麼」與「應該成為什麼」之間安然自得。
B)對「親密關係」的正確認知:親密關係絕不僅是肉體層面的難捨難分,就像性並不止於生理的層面;或雙方沒有距離:思想、行為完全一樣,靜態而無矛盾。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於異性之間,即使同性之間也可產生這樣的關係。親密關係的代名詞可以是友誼、愛情、合作、磋商、妥協。在情感與工作中,透過適應、瞭解、包容、寬恕體驗衝突、關懷與同情。換句話說,親密關係意味著一種承諾:彼此尊重、負責與擔待。健康的親密關係的效果是使我們發現自我。總而言之,成熟的親密關係是指學習如何處理在親近的交往中,所產生的歡樂和緊張。著名的心理學家艾利克森( Erikson)對於「親密關係」的定義之一就是雙方有能力維持長久而穩定的關係。在答覆伴隨親密關係所產生的要求的同時,有能力作自我的改變,但又不傷害自我的完整性。成熟的親密關係(聖方濟各亞西西與聖女加辣的聖善友誼,一向受人津津樂道)絕不是垂手可得的。相反,除了以成熟的人格為基之外,需在福音價值的光照下,以尋求他人益處的「真愛」為前提,由不斷的皈依與犧牲集聚而成。在祈禱中誠實的面對自己與對主的承諾,是建立親密關係一個不可或缺的耍素。
在兩性間建立親密關係,須明白男女在面對情感的瞭解、表達與期待上的不同表達。例如:男性通常是以獨立自主,來肯定其男子氣慨,進而有助於他的自我認同。所謂「親密關係」會使他覺得備受威脅,甚至認為連「男子氣慨」都會受到挑戰與打擊,有失去個人喜好或影響日常生活秩序的危險;甚至危害到他本身的存在安危。獨立的自我意識,對一個男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會增加他身為一個男人的自信。女性在這方面則是大相逕庭,無論社會或是她們自己都認為獨立自主,可能會減低她們的女人味道。人際關係對男性是束縛與包袱,但對女性而言,卻是她安全的資源。她們通常會竭盡所能地克服自己與伴侶之間的距離,為達到和諧,甚至會為他人而調整自己的願望,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與讓步。必要時,還會默認順服。男性所掛心的是: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而又不威脅到獨立自我意識?女性所掛心的是:如何增長個人的自我意識而又不消減自己與他人的連繫?由於男性認為親密是一種威脅,所以人際關係要在界限和框架中才安全。面對「親密的人際關係」採取逃避、控制對方(強化權力的差別、執意劃清彼此的角色與規則)或壓抑(好男不跟女鬥、女人是老虎)。女性由於對「親密感」的需要與珍惜,所以會抗拒在「框架中」的關係。她會設法突破包含分離意味的階層關係(老板/員工;專家/客戶),而加添某種情愛、照顧及互相關懷的氣息。至於情感的表達,兩性也有顯著的不同:男性通常很少與同性談論自己的私生活,彼此也很難表達較強烈的正面情感:如熱情、感激、喜悅等情緒;較易表達的忠心與同志愛。女性則肯花時間藉著「悄悄話」與同性探討個人經驗與意義的內在世界;不僅不吝於自我表露,並且特別珍惜她們所得到的諒解與情感上的支持。若論及對不同情緒的應對能力,則是女性比男性強了。14
4) 尋求健康的支持體系:每個人在生活中,除了天主之外,多多少少都需要某種程度的支持體系作後盾。它可以來自家人、所屬的團體、親朋好友等等。今日國內的年青司鐸大都肩負著與其年齡、修道生活的經驗及信仰經驗不成比例的重荷。如何創造並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及符合貞潔的親密,以保持個人在心身上的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培育期間,在可能範圍之內,借重神修輔導,以培養內在的自由和自律性。即使培育結束,也需繼續尋求他人的幫助。可借助的方法可以是:善用一切可能的資源(不論是書籍或進修的機會),接受在職訓練。與同教區的弟兄定期聚會,作信仰、牧民經驗與知識上分享,相互牴勵。與教友的家庭(不只是一個教友家庭,也不是只與某一個家庭成員)保持較密切的連繫等等。
5)穩健深刻的祈禱生活:作為一名獻身者,與主的親密關係是其存在的「磐石」與生活唯一的泉源。若在這方面斷了線,前面所談的一切也就都付諸東流。神修與心理的融合,是在忠誠的與主密談中,不斷學習的。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以「獻身生活」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世界主教會議結束後,發表的勸諭中,引用了瑪17:1-9耶穌顯聖容的記載,精彩地闡釋了獻身生活的本質與內涵。耶穌顯聖容的時刻,對門徒而言,是極具啟發性的一刻,使伯多祿發出情不自禁的讚嘆:「主,我們在這裡多麼好呀!」(瑪17:4)但耶穌在振奮了門徒們的心智的同時,也準備了他們與祂一同共赴十字架的道路,預展復活的榮耀。換句話說,門徒們在享受了與主親密來往的關係,被聖三及諸聖的光芒所環繞之後,他們被籠罩在永恆的遠景中,但是又立刻被拉回現實;在「現實中」,他們只見「耶穌獨自一人」,邀請他們一同下山,分享天主所賜予祂的計劃,勇敢地步上十字架的道路。15這段描述給本文作了一個可圈可點的結論:與主的親密契合是修道生活的核心要素,然而它常在通往十字架的旅程中,有棄捨,也有整合;是歷練,更是無止的交付。培育的路沒有終結,是一條「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漫漫自由路。是一生步向圓融的歷程,也是需要我們這些蒙召者攜手並進的。
註釋
1《培育司鐸的基本方案》48號
2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我要給你們牧者》勸諭44號
3 同上 50號
4 亞洲主教團協會「有關修院培育工作的建議」《鼎》1993年 第78期 14-25頁
5《對人類愛情教育指南——論性教育》4,5號
6《對人類愛情教育指南——論性教育》30 號
7 《家庭》勸諭37 號
8《對人類愛情教育指南——論性教育》22號
9《對人類愛情教育指南——論性教育》25號
10 同4
11 1990年世界主教會建議21
12 同2 44號
13弗蘭克《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 光啟出版社 臺北
14 E. Whitehead /J. Whitehead A Sense of Sexuality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5 Vita Consecrata Apostolic
Exhortation of Pope John Paul II
Daughter of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