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世界的定點

溫嘉麗

神思 第卅一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55-68

 

 

**********

摘要

作者就宋泉盛牧師《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一書中所提出的十字架神學與傳統神學作一比較。傳統神學是由上而下的向導,較抽象、較理論性,要用信仰的眼光來領會;宋牧師的十字架神學則由下而上,從鄰人的痛苦及受不公義對待而觸摸到十 字架。兩者各有所長,可互補不足。

 

**********

 

1.導言

物理學家亞基米德說:「若我能在地球上找到一定點,我可將整個地球挑起。」(1)而基督徒在瞻仰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時要說:「基督的十字架是挑起、提升整個世界的定點。」(2)

 

「十字架」是天主救恩計劃的高峰,是耶穌降生救贖工程的完成。高舉在加爾瓦略山上的十字架,昭示著兩個生命的事實:天主的愛和人的罪性。罪使人困在絕境之中不能自拔,而天主卻以無限的愛把人從罪惡中救拔出來,再獲新生命。

 

宋泉盛牧師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中,以非常具體的生活現實--亞洲人民的苦況--來反省十字架的救贖意義。宋牧師提出今天生活在亞洲的人民正如何在人權、自由、民主的問題上作出努力的奮鬥。以及他們在不同的社會和政治處境中對生命的終極意義的頑強追尋(3)。在序言中宋牧師說:「我們必須專注『肉身』,從『肉身』中聽到『道』,並且看到『道』就在『肉身』之中。」並且說:「唯有將十字架關聯到人對生命意義的尋求,對抗專制政權、追求自由和人性尊嚴;我們才能重新找到十字架的真實意義,以及它 所隱含的象徵意義。」(4)因此,宋牧師在反省亞洲人民所遭遇的苦難,與耶穌的苦難死亡時,便對傳統神學提出質疑,並開展了新的且富有冒險性的神學反省(5)

 

本文集中探討,對耶穌十字架的苦難和死亡的神學解釋:宋牧師的神學見解和傳統神學的看法,二者能否有交匯點?彼此可以相容嗎?為我們今天做神學的反省又有何啟迪?

 

由於探討範圍的限制,本文將不會對《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作整體的綜合報告。

 

全文主要分為兩大部份:

()介紹宋牧師在書中的神學反省要點,主要是在耶穌苦難死亡的問題上,特別是與今日亞洲人民的關係。

()嘗試以傳統神學的向度作基礎,了解耶穌十字架事件的必然性、普世性和獨特性。

()反省和總結。

 

2.宋泉盛牧師的十字架神學

2.1傳統神學的不合理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主要討論兩個問題:(1)質疑傳統神學的一些思想。(2)「道」與「肉身」的關係。而後者則如同導言中所介紹,是宋牧師的神學主題--從「『肉身』中聽到『道』」(6)。宋牧師是從亞洲人民的苦難中聽到「道」。並且從「肉身」開始反省十字架的意義時,發現傳統對十字架的神學的反省,實在是有違耶穌所宣講的天父的悲憫本性。傳統西方神學把十字架解釋為:上帝策劃的救贖行動;耶穌是上帝付給撒旦的贖價(7)。宋牧師對此種十字架的神學有另一種見解。

 

2.1.1邪惡中不能生出善果(8)

宋牧師認為十字架是件傷天害理的事,為天主而言是「醜聞」,是人類罪性力量的發揮。它足以摧毀整個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撕裂。更把人與美善的神相隔。十字架這邪惡的殺人工具,把無罪的耶穌釘死,這實在是人對創造主的一種愚弄。十字架不可 能成為救贖的工具,邪惡只會產生惡果,不可能生出善果來!物質的惡(十字架的死亡)又怎可為倫理的惡(罪)提供救贖的效果(9)

 

2.1.2拒絕相信報應的上帝(10)

耶穌在路加福音的蕩子回頭故事中,形容父是仁慈悲憫的,是一個主動地寬恕的人。而天父對世人的愛是主動的、無條件的、不計回報的。如果耶穌的十字架苦刑真是上帝所策劃,要求人為過失而接受報應,還要自己的兒子代罪受死,這實在自相矛盾,不 能成立!

 

2.1.3上帝不需要與撒旦交易(11)

傳統神學說耶穌是上帝付給撒旦的「贖價」。這樣是把上帝說成為非常害怕人類犯罪的上帝,甚至要自己的兒子作交易,好阻止撒旦的魔性力量不再統馭人類。此種「交易」式的說法,純粹來自人類的邏輯思維:是施與受、賞與罰、善與惡的邏輯定律而已 。創造天地的上主何需與撒旦交易?

 

2.1.4最後的呼喊是挑戰

耶穌在十字架上喊叫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何離棄了我?」並不是一種恐慌的呼喊,懷疑上帝捨棄了他。亦並不是傳統的說法,上帝特意地讓耶穌受此苦,為救贖人類。真正的原因是耶穌在生命的末刻,以人的身份仍要向傳統的、制度化的上帝 作出頑強的掙扎(12)

 

2.1.5阿爸悲痛沉默不語

耶穌的阿爸/父在耶穌最痛苦的時刻沉默不語,並不是在等待耶穌單獨完成這早已計劃好的救世偉業,父的沉默只因看見人的殘酷而嚇呆了,悲哀使父說不出話來。然而陷於極度痛苦中的耶穌,卻深深意識到天主父就在他的生命之中,父的悲憫就是一個母 胎,生命要在那裡創造、被滋養、被賦予的力量(13)

 

以上是宋牧師對西方神學的一些不同見解,他要為耶穌的天主父申辯,要為無罪的耶穌取回公道。他稱這類傳統神學的反省是粗糙的(14)

 

2.2「蓮花世界」的「肉身」與「道」

「蓮花世界」這個標題,是宋牧師以象徵的方式,來表達在不是以基督為主的世界中,了解基督信仰所做的神學努力(15)

 

「肉身」,此處是指亞洲人民。

 

「道」,是指若望聖史所要指出的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他是指納匝肋人耶穌,傳道宣講於加里肋亞湖邊。最後背著十字架一瘸一拐的走上加爾瓦略山的那一位。

 

2.2.1「為」許多人(huper pollon)

宋牧師指出希臘文huper pollon,是了解「肉身」與「道」相互關係的一個關鍵字眼。在最後晚餐時,耶穌拿起餅來叫門徒拿去吃,因為這是我的身體。(可14:22;太26:27;路22:19)晚餐後,耶穌又拿起杯來說:「『你們都喝吧;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跟人立約的血,為許多人(huper pollon)流的。』」(可14:23;太26:28(16)

 

「為」許多人(huper pollon)有以下三個意思:

1)解「為」。耶穌的身體「為」許多人打破,他的血是為許多人而流的。有耶穌跟人相對立的味道,從高位降下之意。「不是」在人民中間的一位。

2)解「代表」。此處「為」的意思,是比(1)推前一步。是指耶穌從開始就是人民當中的一份子。

3)解「站在某人的身邊」(to be on someone's side)。這個意思比「代表」還強。是意味著「跟」某人同伴,幫助並支持某人,跟他們為伴,跟他們團結一致(17)

宋牧師相信耶穌與人民之間都懷著以上三種的心態。但到了最後在十字架上他被舉起,立於兩個兇犯之間,這無論是象徵或是實在的,耶穌是選擇「跟」苦難的人民站在一起,且和他們一起死去,即是第(3)個解釋(18)

 

由此可知,耶穌的十字架是「跟」許多人,特別是「跟」苦難中的亞洲人民一起:一同受苦,一同掙扎。

 

在飽受苦難的亞洲人民中,耶穌的十字架超越時空地,活生生地在人群中聳立著。並且跟受苦的人民一樣,在充滿衝突、失望和痛苦的世界中,述說生存、信仰、掙扎和盼望的真理。在慈愛和寬恕的耶穌身上,人民獲得彼此相愛的力量。在受苦的耶穌身上 ,亦看到了人民的痛苦。

 

「道成肉身」不是抽象的神學概念,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生活的具體境況中彰顯上帝。這些被釘十字架的人民,雖然與耶穌的時代相隔二千年,但他們卻可以與受苦的耶穌連在一起。因為耶穌的犧牲,祂的身體和血是「為」許多人而交付的。祂永遠 與人民作伴,尤其「跟」苦難中的人民為伴。同樣,在受苦的亞洲人民身上,這「道」--耶穌--仍然與世界的罪惡與不義抗爭到底,從不止息,永不氣餒(19)

 

2.3小結

以上是宋牧師面對傳統神學:上帝、十字架、贖價的申訴。上帝是一個悲憫的天主父。十字架並不是上帝刻意策劃的,面對這傷天害理的十字架事件,上帝悲哀說不出話來。歸根結底,上帝並不是人的邏輯定律可以解釋的。因此,報應的上帝,要與撒旦交 易,把無辜的耶穌作贖價的神學觀點是矛盾,不能接受的。

 

然而,十字架和耶穌苦難死亡的意義,在於今天能夠在受苦的人民中認出耶穌,而耶穌在人民中間,與他們一同分受苦難。面對亞洲世界的處境,反省十字架的意義時,宋牧師提出「道」與「肉身」的問題,而做亞洲神學反省的「秘訣」是在於學習如何一 氣呵成,一步一步逼近「肉身」,達到「肉身」的高峰,以說出道的要秘(20)

 

3.耶穌的十字架是人類的救援(21)

3.1耶穌要在十字架上死

要解釋耶穌十字架的「果」,即耶穌的死亡意義,首先要問其「因」,即耶穌為什麼要死?這有助於理解西方傳統神學對十字架的反省。耶穌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理由是:

 

3.1.1罪冒犯天主

天主本來是絕對的美善,祂是光榮的本身。祂創造人類,是完全的超越,人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增減天主的光榮。但正如若望聖史說:「天主是愛。」(若一4:8)天主無條件的愛人類,卻被人所拒絕。罪使人遠離天主。天主之所以被冒犯,是因為愛是雙方面的,父雖然深愛人,但人卻拒絕接受祂!

 

3.1.2耶穌的苦難是賠補(Reparation)

人是受造物,本身是有限的。人犯了罪,無法自救,因此如要把人從罪惡的絕境中拯救出來,必須依靠「他力」,即有一位與人有關,而又超越人類的來作出相稱的賠補。而耶穌是「真天主真人」(22),就是最相稱的「賠補」。

 

3.2十字架是天主父所策劃

3.2.1天父深愛世人

 

在整個救世的計劃中,天主父是策劃者。這個計劃的開始及結束只有一個因由:天主愛人的迫切。天主不願人從此墮落,永無翻身的機會。因此祂主動地,並且「自由」地派遣聖子來到人間,救贖人類。「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 ,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10)。天父的意思並不是以十字架為目的,選擇如此可怖的刑具,要求子(耶穌)接受十字架。其實「賠補」為天主是不需要的。天主愛人是白白的、無條件的。不過,為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又有必要,世界始終有「公義」,人不應、亦不能逃避自己的 責任。

 

3.2.2耶穌的服從

「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耶穌的死是因為聽父命,他致死不渝地承行天父的旨意--救贖世人。耶穌的「服從」是出自對父的愛的回應。雖然耶穌不是刻意選擇十字架,但他為要完成天父的救世計劃,他不得不踏上加爾瓦略山的苦路。耶穌的「服從」是以愛來積極地回應父。

 

4.耶穌苦難死亡的救贖意義

4.1耶穌救贖的基礎

4.1.1真天主真人

耶穌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若1:14a)在初世紀的大公會議(23)中,尤其在451年的加采東大公會議中,若望聖史的降生論更被欽定為信理(24)。耶穌是天父的唯一聖子,被父派遣作人的救主,除了罪過,度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25)

 

4.1.2無罪的人

「聖父,你愛世人如此之深,時期一滿,你就派遣你唯一聖子,作我們的救主:祂因聖神降孕,由童貞瑪利亞誕生,除了罪過,度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26)聖子降生人間,成為人中的一員,但未有沾染人的罪污。

 

4.2救贖的效果

4.2.1耶穌的「取代」(Substitution)

耶穌既是「真天主真人」,又是一個完全無罪的人。使人與天主間的「修和」有了基礎。因此他一方面能夠超越地拯救人類,另一方面他又能以作為人類其中的一員,接受人的限制,承擔人的痛苦。耶穌作為「天主子」能救贖人於罪惡的困境之中。耶穌作 為「人」,他使破壞了的人性得以恢復,帶人踏上「回歸」之路。

 

4.2.2普世性的意義

耶穌的死成為普世救恩的根源,是從「降生」的奧蹟中了解。耶穌基督天主子,降生人間成為人類大眾的一員,有著人類的「普遍人性」。即一方面耶穌進入人間,接受人性的限制。另一方面耶穌作為天主子,他的工作便有著救贖性。特別是耶穌的一生所 宣講的「天國」,是為一切的人。

 

耶穌更把自己等同「天國」的工程,為了天國的臨現,他一步一步的被推上十字架。因此,耶穌的死與「天國」是相連的。「天國」是為普世的人,而耶穌的死是為普世的人。到耶穌升天,五旬節聖神降臨--教會誕生,教會在聖神的引導下繼續天主的救世工程。

 

此外,耶穌有別於歷史上的偉人,他的救恩是超越人類歷史的限制。他的死和救贖有其「獨特性」的。

 

4.2.3人要參與救贖

耶穌所承受了的苦難和死亡,不單只是一件發生在二千年前的歷史事件。事實上,耶穌要為人作一個「榜樣」,他要告訴人即使生命滿是艱難苦辛,人仍要鼓起勇氣,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他。耶穌以自己作了救贖基礎,然而人要獲得救援,則必須自己走 上「回歸」的旅途。天主的救恩計劃也要人的參與,人不再作罪惡的奴隸。

 

5.反省

5.1方法論互相補足

傳統神學是由上而下的神學向導,而宋牧師的神學卻是由下而上的神學反省。前者是較抽象的,而後者則是從具體的人和境況中反省基督的救援。由上而下的向導是比較強調理性的分析,重理論性,抽象難於捉摸。人要謙遜地以「信仰」的眼光來領會。而 宋牧師所提出的神學反省,卻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今日,人眼見鄰人在受苦、受著欺壓、受著不公義的對待時,我們同時看見十字架,那麼信仰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不再是遙遠的,因為非常接近,以至人可以觸摸到。但太強調耶穌在歷史上 的事蹟,並以之作為今天生活的指標,便很容易忽略「啟示」的重要性。所以,此兩種的神學方法,若能彼此互相協調,是互相補足,彼此豐富的。

 

5.2十字架的愚妄

耶穌曾這樣說過:「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的確,耶穌在十字架上親自印証了這個愛情的事實。而且是一個驚人的「愚妄」行動!一個無罪的人替眾人死了!在神學的邏輯分析上確實是矛盾的,而宋牧師對傳統神學所提出的質疑,不只是對長久認為既肯定又安全的神學辯解提出挑戰,而是激發今 日生活在二十世紀末的基督徒,更深的反省和默想十字架的奧蹟。現代的神學工作者要不停地問:「十字架的神學為當代的人有何意義?這愚妄的道理,這仁愛與和平的鐘聲,怎樣在耶穌的天主父所創造的大地上敲起?」愚妄中發揮最高的智慧,若不是從 天而來的啟示,人啊!你哪能明白?

 

5.3踏上新旅程

歷史是動態的。人類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停的向前邁進。神學在人類歷史中也是動態和富有生命力的。過去的多個世紀中,神學家們努力地反省,在他們所處身的歷史中做神學,為信仰尋求明瞭。

 

然而,二十世紀的神學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過去的神學成果,卻要在自身的世代中創造神學。亞洲的宗教是多元的。近世紀無論在經濟、意識形態,或在政治上都朝向革新的方向走。而基督宗教信仰在亞洲仍未能生根植基(菲律賓除外),在亞洲文化的 本質上未能產生影響。

 

基督徒的神學應是「降生」的神學。基督徒要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中深入反省,與自己的人民走在一起,做出有血有肉的神學來。這樣,十字架的奧蹟在亞洲的神學應如何發展呢?對貧苦的第三世界人民,尤其對亞洲人民有何意義?面對十字架的恐怖和不公 義,仍能看到天父的慈愛嗎?這些一連串的問題正有待解答。神學工作者不應再遲疑,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勇於冒險的心,踏上亞洲基督神學的新旅程(27)

 

6.總結

以上討論有關基督學的救援論,發現無論是傳統的,或是宋泉盛牧師的神學。雖然彼此的出發點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卻有同一的交匯點--耶穌的十字架。宋牧師認為蓮花世界的人民能聽到「道」,是因為他們在他們的生命軌跡中,能夠與那個為他們交付了自己的主耶穌基督相遇。耶穌「跟」人民在一起。耶穌是人民,人民就是耶穌(28)。傳統神學的基礎是來自教會的初傳,是宗徒們對基督復活事件的經驗的傳承。經過中世紀理性形上的神學詮釋,較抽象難明。然而,傳統神學所強調的啟示性,是極之重要的。在人類歷史中自我流露的天主是整個基督信仰的靈魂。

 

事實上,面對耶穌的十字架苦難,和天主的仁慈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富於慈悲的天主》通諭中說:「信被釘的聖子,即相信世界有愛,相信這愛比任何個人的、任何人類的,或世上的邪惡更有力量。相信這樣的愛就是相信仁慈。因為仁慈乃是愛不可 或缺的一面,它可以說是愛的別名,它同時是表示愛的特殊態度,使人能面對世界上邪惡的真相(29)。」教宗的話內中含蘊著基督宗教信仰非常獨特的真理,亦同時揭示了十字架的奧秘。天主對人無私的「愛」可以把人類從罪惡的困境中逆轉過來。天父的慈愛,和耶穌對父愛的服從,使十字架這可怖的刑具,成為人類永遠得救的標記。

 

最後,不管人能明白多少十字架的奧蹟,天父的仁慈,祂對人的愛是使十字架在人類歷史中聳立的原因。由於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十字架不再是刑具,高舉的十字架成為人類的希望,和生命勇力的泉源。

 

當你瞻仰耶穌的十字聖架時,你曾否聽到有聲音對你說:「我若分擔你的痛苦,你會更容易跟隨我。我給你我的力量,並為你舖平了道路,使你的步履更輕盈、更快捷(30)。」

 

 

 

參考書目

1.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台北 1992

2.   Gerald O'Collins著/黃懷秋譯,《基督論再詮》,光啟出版社 台北 1989

3.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絆腳石」《神思》第8期,思維出版社 香港 1991

4.   劉賽眉,「從聖三奧蹟出發看降生的含義」《神思》第7期,思維出版社 香港 1990

5.   張春申,「降生成人的基督論之來源」《神思》第7期,思維出版社 香港 1990

6.   蔡惠民,基督論授課筆記,1994

7.   宋泉盛,「亞洲基督教神學的方法芻議」,《上帝在亞洲人民之中》,郭佩蘭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香港 1993

 

註釋

1.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絆腳石」《神思》第8期,18頁。

2.   同上。

3.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13, 180, 219頁。

4.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13頁。

5.   同上,序言。

6.   同上,序言。

7.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譯者序。

8.   同上,38, 145-176頁。

9.   Gerald O'Collins著/黃懷秋譯,《基督學再詮》,光啟出版 (1989) 203頁。

10.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63-103頁。

11.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90頁。

12. 同上,111-118頁。

13. 同上,210頁。

14. 同上,36頁。

15.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序言。

16. 同上,360頁。

17.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361-362頁。

18. 同上,362頁。

19. 同上,180頁。

20.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序言。

21. 參考蔡惠民 ,基督論課堂上的筆記。

22. 信經。

23. 劉賽眉,《從聖三奧蹟出發看降生的含義》《神思》第7期,思維出版社 (1990) 40頁,文中說:「基督只有一個天主的位格,但卻同時有兩個性體,即:天主性和人性,這結合在一個位格上。」

24. 張春申,「降生成人的基督論之來源」《神思》第7期,思維出版社 (1990) 28頁。

25. 感恩經第四式。

26. 同上。

27. 宋泉盛,「亞洲基督教神學的方法芻議」,《上帝在亞洲人民之中》,郭佩蘭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3-32頁。

28.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299頁。

29. Gerald O'Collins著/黃懷秋譯,《基督論再詮》,光啟出版社 (1989) 207頁。

30.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絆腳石」,《神思》第8期,20頁。

 

 

 

***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