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的靈修對新科技、新媒體的反思

容若

神思 第廿九期 一九九六年五月 61-67頁

 

**********

 

摘要

容若愚先生是一位資深的傳媒工作者,其文章先簡述新時代中的新媒體及其衍生的新文化,從而在這些新科技中作靈性反思。媒體讓他領悟到靈修不流於理性層面,與主相會更應是天馬行空的靈性交流;新文化帶領他返璞歸真到達一高境界,像詞的「眾裡 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前言

「這是最優秀的年代

這是最惡劣的年代

這是智慧的世紀

這是愚昧的世紀

這是信任的日子

是疑惑的日子

這是光明的季節

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

這是失望的隆冬

我們擁有一切

我們一無所有」

 

(狄更斯, 雙城記)

 

步入廿一世紀,我們活在一個新科技,多媒體的年代。套用狄更斯的描述,看來十分貼切。無疑,這是電腦、高科技的年代,這是二元位(零壹)的年代,這是對立的年代;我們面對無數的媒體神話,我們面對數不完的傳媒術語;人們每刻與速度競賽,每天與影像周旋。在高科技的文明中,我們有時感到生活簡化而方便, 同時卻又深切體驗新文化的複雜與神秘。狄更斯的開場白令我記起近期一句廣告口號:「擁有多媒體、擁有一切!」這當然是個社會迷思:因為廿年前,當有線電視面世,廣告商也說:「擁有 Cable TV、擁有一切!」事實上,每個新媒體、新型號出現,都被視為萬能而不可或缺,直至下一個新媒體、新型號出現。電子傳訊蓬勃的今天,消費者每次花錢擁有最新型號媒體的同時,亦深知很快便會落伍,而且是越來越快!他們被迫不停轉換新媒體、新型號 。最後:若我們不願再付賬,很快「我們一無所有!」

新科技、新時代

隨著人類第一部電腦ENIAC (1946)的誕生,以往複雜如天文數字的計算程式被大大簡化,數據儲存與查閱也有革命性的改進,傳統西方文化的直線式思考模式受到徹底的挑戰。然後,硅片(silicon chips)取代了直空管,為現代傳訊科技微型化再起革命;與此同時,人造衛星開拓了新的科技空間,令地球驟變成世界村;人與人之間的物性距離縮短了,而傳訊空間卻驀然倍增:ISDN、VIRTUAL REALITY、INTERNET 等傳訊科技為 Cyperspace 奠下基石。現代資訊富裕 (media rich) 的國家紛紛上網,加入傳訊超級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新科技與新文化同生共存,人的生活與傳播模式自然隨之調整,至於宗教人的靈性表達,甚至對主對人的溝通模式也不免有新的方向-- 這正是我所理解的「跨時代的靈修」的新方向:是一種在新傳訊文化中的靈性表達、溝通-- 一種新的靈修語言。以下容我先簡略描述新媒體及其衍生的新文化的部份特色,藉此反思在此新時代的靈修語言。

影像主導 (Image dominant)

現代傳媒文化均以影像為主:電視、電影、電腦、報章、雜誌、書籍、漫畫、MTV、多媒體…… 毫不例外;本來電話屬聲音媒介,目前亦與影像結合,走向視像電話,又配合遙距傳訊科技,推出遙距視像會議 (Tele-conference);至於電台節目,不論咪前咪後,都走向跨媒體作業;音樂事業亦十分依靠MTV、廣告、演唱會,導致歌手樂手的外表包裝跟其音樂造詣同等重要。另外,電視新聞以畫面定優次,連報章頭版也免不了以照片取勝。

然而,按J. Shepherd (1991)的研究指出:人類各官能與外界產生關係,觸覺提醒人與世界的持續關係,觸覺縮短甚至取消與世界的疏離感。聽覺則至為全面,聲音涵蓋著整個人,聽覺產生全接觸的功能;聲音帶給人一個環繞及鄰接的世界,並引導人與世界建立關係:人的聽覺極具生 命力。至於視覺,則是沈默而冰冷的感官途徑,讓人與世界現象產生距離感,並保持距離;視覺由於只有單一焦點,令人易於在凌亂的空間結構中分立比對,建立秩序。

在影像主導的文化中,人接觸的更且是影是像,而非現實;無怪乎現代人際關係愈趨冷漠,而人與大自然的距離也有增無減。

小眾化、個人化 (de-massified, individualized)

從某一角度看,新媒體由大眾化轉向小眾化、個人化:例如廣播電視轉為專線電視、綜合性雜誌轉為專題性、通訊器材個人化等;這是社文現象的一個重要模式轉移(paradigm shift)。電腦逐漸被喚作PC,personal computer,而它也的而且確在伸延著人腦的功能。Internet霎時間建立一個向無限擴展的空間,讓無數人在任何時間內與任何人隨意作私人通訊。

自由傳訊不再是大機構的專利;而大眾傳播系統的控制權由訊息製造者轉移至訊息消費者。相對而言,傳媒小眾化加速了社會的民主歷程。

互動性 (interactivity)

另一股促進社會民主化的傳媒動力來自其互動性:所有新傳播系統多少帶有某種程度的互動能力-- 一種促進回話、對話的能力。當然,並非所有互動性都具有智能,而交談也不一定代表民主。不過,現代媒體要求閱聽人高度參與,要求個人主動互動。

非線性、點陣式 (non-linearmosaic)

大眾傳播、文字傳播一般屬直線式的傳播模式:其邏輯性及因果關係十分鮮明。而現代新媒體傾向多元性、多向性,令人也打破了在時空中依序接收訊息的傳統。商場裡常見的電視牆(TV wall)把訊息零碎地分放各電視框內,同一時間向觀眾發放;即使在同一電視框格中:畫中畫、畫外音、音像異步等手法十分普遍;特別在音樂電視中,跳躍式的演譯把音像文化帶進新紀元;至於青少年喜愛的電玩與漫畫,也建立在類似的架構上。還有,隨著電 腦三維動畫技術愈趨尖端,電視剪接已由傳統的線性操作轉為非線性、網上操作,而剪接手法就像編輯程式一樣決定著電視文化的包裝以至內涵。

對教會人士來說,新傳媒的點陣特色實是最大的挑戰;在士林哲學氛圍下成長的神職,慣於直線性的推理及思維,對現代青少年的文化較難適應。

媒體的整合 (convergent)

多媒體、跨媒體文化 (multi-media, cross-media culture)

這是一個擁有多層次意義的傳媒現實:在科技的層次,傳統的媒體與媒體間重新組合或結合,以致產生新的品種,例如錄像配合電腦及光纖,產生自選視像(video on demand)。另外,媒體的整合也指跨國或跨行業傳播事業的合併,這是宏觀控股以及增加業權的大規模商業行動。還有,從文化層面,傳媒文化的內容與文本不斷進行整合,所謂電子文化雜交下的產品,例如:資娛性節目(info-tainment),實況劇(docu-drama),有聲書籍(audio books),錄像雜誌(video magazine),硬照光鍱(photoCDs),多媒體製作(multimedia)…… 逐漸地,事實與想像間的分界模糊不清;至於「何者屬直播」、「何者屬錄映」、往往令觀眾糾纏不清。

暫時性 (Temporary)

現代傳播科技與永恆從來扯不上關係:影像、比特(bit)、硅片、半導體、數碼、二極管、鐳射、光纖、顯像管、聲控…… 等新科技猛將一直只談速度與能量,隻口不提永恆;因為新時代的時間錦囊裡只有「一時」、「霎時」、「即時」、「同時」等短暫性的理念。科技不斷與時間競爭,意圖把後者征服;何來永恆?

活在新科技中的靈性反思

至此,身為天主教徒的我,頗有點疏離落拓的感覺。儘管基督教義充滿二元論,但在永生的信念下,甚麼矛盾對立都先被立體化、繼而在基督內完滿地昇華-- 畢竟這只屬理性的分析,十分抽離!而且有點「行貨」!然而,在影像與科技中打滾多年,從來就把天主與教會taken for granted,即是「理所當然」卻又「不知其價」的現實。每次捫心自問,總有冷落了多年知己的歉意。

認識了衪多年,我曾試圖促進彼此的友情,俗套的說法是「攪攪靈修」。當然是單方面的攪,信仰告訢我:衪的回應要take for granted!如此這般的靈修師承「崇修引」及「師主篇」,雖博大精深,然而多落在理性層面。

影像裡尋

於是我開始在影像裡尋找衪:果然,衪風姿英爽,氣宇軒昂;可惜一臉凜然,有點不吃人間煙火。所以,祈禱時,我還是愛往黑暗中追尋:看不見的,倍感親近。有時萬籟中偶聽不是語言的聲音,內心的迴嚮蓋過千言萬語。也許聽覺令人想像力活躍,更易 全情投入宇宙的脈搏中。所以無論對主對人對山河大地,我都樂於做個聽者。這大概是影像文化給我的初步啟迪。

小眾裡尋

儘管有人說聽覺文化不屬主流文化;我倒不緊張跟隨大隊,更不介意被稱落伍;如果主流代表「大眾」「大夥兒」,那我更樂於淪為小眾,甚至深居自樂。團體固然重要,禮儀禮節自有一定功能,只是我相信:信仰的火花還是要在個人與主之間燃點。人與 主的關係也許植根於團體,卻茁壯於個人:畢竟現代人的表達語言始於社會、用於個人-- 而且必須是互動的。

點陣裡尋

前一陣子,我曾努力思考「現代靈修」的徵象(signs)。是影像?個人主義?對談?……,總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往日,大師們頗重視規律,所謂「習善為德」;大概規律導向永恆。可是今日的點陣文化是否衍生一套「點陣靈修」呢?在百思不得解之餘,我突然發現自己正在推理,不在交流;無怪乎沒半點靈氣。於是放下理性的包袱,開 始在感性物性中遨遊。漸漸我體會與衪的交情絕非直線式發展:聖經的鋪陳、禮儀的體驗、講道台上的引證、可都是情理並茂,卻到底都不是基督!不外媒介而矣!與衪約會/相遇的經驗往往超越時空的規律:十分點陣、十分零碎、十分斬件;我想:如果靈修真有程式可循,像甚麼「降魔十八掌」、甚麼「升天堂捷徑」、甚麼「成聖子彈快車」等,都太有規律,沒有『風』的感覺!沒有『大造』的靈氣!我愛自由自在,我想衪 更隨意漂盪;我不願規定衪何時何地會我,我想衪也一樣。

由跨越而整合

還有一個源於新文化的啟迪:由跨越而至整合!這的確是新時代的大氣候。媒體帶我們至另一媒體,新媒體帶我們走向宇宙,回歸大自然,跨越時空的門檻,在cyberspace上奔馳不息…… 原來被用作爭權奪利的媒體,將與人一起發揮最大潛能,分享並結合宇宙的能量,奔向造化的OMEGA & ALPHA!

結語

我不期然又想起狄更斯的開場白:「這是智慧的世紀、這是愚昧的世紀。」能夠懂得這麼多傳媒術語的人是有福的,然而能控制術語背後之現實的人更有福!今天,我無意挑戰讀者的智慧;反正我率先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的短視。「這是光明的季節 、這也是黑暗的季節!」媒體活像鏡子,反映著現實;儘管只是片面的、歪曲了的現實, 現實終究是現實,只要我們懂得解讀。傳媒不竟發放光明,有待我們觀賞!

     

(九五年十一月,「驛」主辦研討會『跨世紀的靈修』,由中、港、台神學工作者主講。本文屬講座之一:原文將由主辦機構出版專書。現徵得「驛」同意,先讓「神思」讀者分享;謹此致謝。)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