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新的一頁

記香港六宗教團體結誼之始源及其反思

周景勳 

神思 第廿七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73-81

 

**********

摘要 

本文追溯香港宗教思想交談的源起,以及發展到今天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的概況。作者反思到宗教交談必須在互讓互諒互尊重的原則下,探索宗教的性質與內涵,繼而增強彼此的聯繫,為社會及世界帶來幸福和平。香港宗教的結誼實可為世界各地教徒樹立合作的楷模。

**********

 

() 導言 

香港天主教在七十年代開始,已深深感到時代變遷的需要;加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的更新指示,便落實地執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內容── 

「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識到,某種玄奧的能力,存在於事物的運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時竟可體認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此種意識與體認,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貫澈到他們的生活中。但是,與文化進步有關聯的宗教,更以較精確的概念和較文明的言詞,設法解答同樣的問題。……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規誡,以及敬神禮儀,作為方法,從各方面努力彌補人心之不平。天主公教絕不摒棄這些宗教裡的真的聖的因素,並且懷著誠懇的敬意,考慮他們的作事與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規誡與教理。……因此,教會勸告其子女們,應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為基督的信仰生活作見證,同時承認、維護並倡導那些宗教徒所擁有的精神與道德,以及社會文化的價值。」(《宣言》2) 

於是,香港教區主教(故徐誠斌主教)在1972年成立了「天主教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委員們隨之「拜訪」香港其他的宗教團體,更邀不同宗教來訪天主教及參加天主教的重要慶典,就在「拜訪 ── 回拜」下組織了「教際」活動和新春團賀等聚會;因著不同的活動和聚會的交流,香港天主教教會便與其他宗教團體交上了朋友。 

() 宗教思想交談 

1972年至1976年的四年間,香港不同宗教團體的交往已逐漸頻密;於是,大家的開放也較寬大,便有同樣的感覺:倘若只著重在社交接觸會流於表面的交談,便不能深入;如要深入交談,非從思想教理上開始不可。因此,在1977年初,六宗教選派代表,著手籌備宗教思想交談會,商討「思想交談」的可能性及推行方法;由四月至九月,期內共舉行了四次會議,確定了宗教思想交談會的目的和舉辦方法。 

目的: 

為不同信仰的六宗教教友善信提供更廣博知識,藉以增加大家對各宗教之教義、始創、演變及其文化背景等之認識和了解;因此,交談會是以促進互相尊重,彼此瞭解及共同欣賞為目的。 

舉辦方式: 

() 由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孔教學院、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天主教教會及香港道教聯合會派出代表組成籌備委員會,議定交談會之日期、時間、地點及有關詳細應辦事項。 

() 籌委會商討訂定交談會每次主講的講題。 

() 每年舉辦交談會二至三次,由六宗教派出代表輪流擔任交談會主席,每次敦請其他兩個宗教派出德望相當之主講者各一位,作講座演說,再由與會聽眾自由發言,就不同宗教的觀點,各抒己見,交流暢談認識。 

自從宗教思想交談會成立後,一直都積極推動各宗教直接的對話,舉辦講座;最初的十年,都按照籌委會的計劃進行,每年都會舉辦二至三次的講座;其後,因為籌委會的委員有所變動,加上委員的工作常與宗教領袖座談會秘書處的工作互相配合以作溝通,故交談會的舉辦漸漸的交由宗教領袖座談會秘書處安排,各宗教領袖支持,重新確定每年至少舉辦一次交談會。 

再者,在宗教思想交談會舉辦了大概十次座談後,籌委會在1981319日進行了首次的評議會,議決宗教思想交談會值得繼續舉辦,同時亦建議各宗教人士若有興趣深入探討不同宗教的哲理者,可以成立研究小組,作更有深度的宗教交談。經過一年的商討後,在1983429日成立了一個「宗教思想研究小組」,且以「生死的意義」為題,每位參加者必須預備論文,在會議上輪流發表,互相討論與分享;是次參加研究小組發表論文者有:佛教:果通法師、高永霄居士;基督教:李景雄牧師;孔教:林仁超先生;天主教:冼梓林先生和周景勳神父,共發表了六篇論文,聚會了三次,每次相聚研討約三、四小時;最後一次會議在1983129日,收集論文及思想綜合的文章,以便出版小冊子,且商議了另一次的研究主題:「希望」;為了讓大家有充足時間預備論文,亦預訂在19846月進行,但因佛教果通法師患上癌病,且不幸逝世,同儕等一時失去了高明智者,該項研討便耽擱下來;其後,周景勳神父到輔仁大學深造,林仁超先生不幸逝世,「宗教思想研究小組」便在時間中被埋沒了。 

() 宗教領袖座談會 

不同宗教團體的接觸,已經在1977年間成立的「宗教思想交談會」中跨進了一步。然而,宗教團體在接觸上的希望不是作形式上的交談,大家更希望可以落實在對香港社會的一些貢獻上能互相齊心合作,這也是天主教教會秉承梵二文獻的精神作具體的推動,希望能在多元化的宗教交往中發揮不同的推動力,而最能給予支持和鼓勵的就是各宗教的領袖願意攜手合作,為社會大眾樹立一個共融的見證。 

因此,天主教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自成立開始,便以親善訪問的方式聯絡不同的宗教,自1972年以來,經過五年的努力,開始了「宗教思想交談會」;期間,更呼籲各宗教團體首長組成「宗教領袖座談會」── 這呼籲自1973年開始,經過五年的互相接觸和努力,復經佛教、孔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五宗教團體領袖的鼓勵和贊同。於是組成「宗教領袖座談會」的籌劃小組,由六宗教派代表組成 ── 天主教:李亮神父和冼梓林先生,基督教協進會:郭乃弘牧師,佛教及孔教:區潔名先生,伊斯蘭教:羽智雲先生,道教:梁省松道長。代表們經過數月的細心籌劃考慮,把握了「友誼第一」的共識,且意識到真誠的友誼可將世間的任何隔膜都消解於無形之中。小組更推舉冼梓林先生為召集人,負責聯絡和召集等工作;籌劃小組更為領袖們在座談會中提供六個可能討論的主題,內容大致著重於宗教間的互相合作,為社會服務和思想的交談等:()傳播媒介之道德水準問題。()青少年問題。()宗教團體目前面臨的困難。()宗教之發展在本港面臨的問題。()西方文化對宗教的衝擊。()宗教思想交談。 

除了首次會議的內容外,也必須關注到在開會時「主席權」和座位安排的問題。因此,籌備小組經細心的商議後,決定第一次的「宗教領袖座談會」不設主席位,以自由發言方式進行。至於座位安排則根據各教團體的英文名稱之字母次序排列如下: 

香港佛教聯合會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香港孔教團體聯會 (Hong Kong Confucian Association)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Hong Kong Chinese Muslim Cultural Fraternal Association) 

香港天主教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 Of Hong Kong) 

香港道教聯合會 (Hong Kong Taoist Association) 

在籌劃小組精細的安排後,第一次的「宗教領袖座談會」便於1978616日在香港會議中心召開,為香港的宗教歷史創造了宗教合作的首頁。 

其後,每年都會舉辦二次的「宗教領袖座談會」,討論有關宗教、社會公義、道德、教育、青年、老人福利、家庭等問題,並會針對社會的需要種種問題,向全香港市民發表每年一度的新年文告;更會舉辦有益世道的活動,如宗教青年營、家庭營、慈善步行等活動。在每次的座談會和活動中,大家都能保持著互讓互欣賞互尊重的精神,使不同的宗教朋友能共融相聚和交談,正顯示了宗教求真求善求美求和諧的本質。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自1978年開始至今,已有十八年了,期間所建立的「友誼」已根深蒂固,因為紮根在互讓互諒互相尊重欣賞的精神下,共同的目標是為社會的安定和福利作出貢獻,為消除教與教之間的障礙作出努力改善,這是歷史和世界上所罕見的事實。 

() 探索與反思 

鄭聖沖教授在《三度生命》(光啟出版社)譯書中強調了人的精神生命是最重要的: 

「正常人的生命好似一所三層樓的房子。上層是精神生命,中層是覺性生命,下層是物質生命。這三層相通相輔相成,但當尊重它們彼此間的次序;物質生命在最下層,精神生命在最高層,它最為尊貴,最為重要。如果此一價值次序被顛倒,人的結構便被破壞,人便失去平衡,成為不正常的人。」 

精神生命之所以重要乃因它賦予人生命的目標和生活的意義,而「宗教」所注重的乃幫助人尋找生命的終極目標,充實人的精神生命,培養人的生活品格,提高人性的倫理道德情操,勸人為善和教人避惡,也即是助人「求真、求善、求美、求慧、求聖」。曾仰如教授在《宗教哲學》一書中強調: 

「宗教是人憑藉的一種信念、方法與力量,藉以創造群體幸福的生活與環境,以磨鍊或塑造圓滿與高尚的人格,使人對生命真諦及其價值的認識、肯定和追求。」 

其實,香港六宗教團體在進行領袖座談會和思想交談會時,都本著同一的宗教信念,即為社會謀求幸福,為世界祈求和平,為每一個人探索高尚的生命品格等。因此,香港六宗教團體在互讓互諒互尊重欣賞的精神下,也反省和探索宗教本身的性質與內涵,宗教交談的原則,藉此有著共融的意識,以增進彼此之間的維繫。 

(1) 宗教的性質與內涵 

香港六宗教團體強調:宗教的特色在於宗教是神聖的和聖潔的;因此信徒在信仰的氛圍(神的氛圍)下,當有生命的覺悟,且有自覺的回應。由是,宗教本身有一套信仰的系統,這系統乃基於宗教的基本因素:教義、教規和教禮。「教義」所肯定的是「真理」或「道理」,乃信徒必信的內容;可見,「教義」是屬於「真」的向度。「教規」乃宗教的規條、戒律或章程,乃信徒必須遵守和作警惕的;所以,「教規」是屬於「善」的向度。「教禮」則是信徒在崇拜上所必須實行的禮儀,以表示其「信仰和宗教情」,故「教禮」是屬於「美和善」的向度。信徒透過對教義的認識,相信該宗教的道理,遵守戒律或誡命,且奉行規定的禮儀,使能臻於至善和圓滿的境界,與神有密切的關係,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永恆的生。

楊紹南教授說: 

「宗教的任務在於引導人類,走向『真、善、美、聖』的境界,使人類的生活,真化、善化、美化和聖化。人生若充滿著真、善、美、聖,就成了圓滿的幸福生活了。」(《宗教哲學概論》) 

再者,宗教的性質必須透過宗教的團體在「信」和「行」中所作的見證表現出來,即在信仰下引導信徒的道德行為和崇拜活動,使之能把握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終向,且抱著共通的同一性真理思想,在團體內渡愛的生活。簡言之,這也是宗教的宗旨:助人尋找生命終極,人生意義和目的,導人向善,尋找真理,美化和聖化生命。 

(2) 宗教交談的原則 

由於六宗教的教義、教規和教禮都有不同之處;所以,在相聚交談時,必須剔除偏見,尤其在觀念、理論、名稱形式等都有很多相異之處,若要去異求同,實在不容易。因此,香港六宗教在互相交往中,自然而然地表現一些不立條文的共識和認同,藉以鞏固互相間的共融和友誼。 

──「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 

── 互相愛慕和尊重,互讓和互諒。 

── 互相欣賞和接納,信任和保密。 

── 要有坦誠和開放的胸襟。 

── 共同的目標以追求「真、善、美、聖」。 

── 態度上保持:謙卑、明智、慎思。 

── 心靈的平衡在於:不唯我獨尊,不自私,不偏激。 

── 在思想和行為上不怕有淨化、改進和革新。 

── 交談不是辯論而是分享。 

── 不排斥異己者(包括人或思想),儘量在異中求同。 

() 結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覺光法師和黃允畋居士在「偉大宗教」的獻文中指出: 

「香港六大宗教領袖明乎時代的精神和需要,打破宗教限止的框框,相互尊重,攜手合作,本和衷共濟之旨,為社會謀福利而努力。香港六大宗教的合作精神,為世界各地宗教徒樹立了楷模,為各自宗教發揮了巨大作用,造福人類不淺。」 

在現時代的社會變遷中,經濟和政治成為人生命的核心點,影響著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方式,但在其中卻隱藏了不可逆料、反復無常和意外的悲劇與危機,因為經濟與政治不能捕捉人的心靈,也不能帶給人永恆的平安與喜樂,更不能在失敗、病苦、焦慮、悲劇、危機和死亡等之中撫慰與安定人心。而「宗教」可以統合人的生命與萬事萬物的存在價值,指示出一個超越人在現實的迷惘不能自拔的方向,因為宗教若喪失了這個統合價值的能力,則註定會失去其本質而要歸於消亡。因此,宗教信仰也是人生命的全面統合之要素,幫助人覺悟生命的全部經驗具有一種超越的層面,且給人一個創新生命的肯定,因為信仰可以擴展及增強人的愛,使人明白愛是生命的核心,而神明的臨在正是要用無私的愛來聖化所有的人。所以,現時代的精神和需要是先打破生命因經濟和政治所做成的生命隔閡,取出人生命本有的善與愛,積極地進行有意義的文化和宗教的交談與合作;因為我們相信:心靈的永恆關懷和無私之愛是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制的。所以,我們在「愛」中可以摒棄敵對的成見,且「信望愛」三種德性在不同的宗教思想中是可以找到的,在其內更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與文化都同樣地分沾了神的救恩計劃。 

同樣的,因著愛的宗教交談是一個先知性的啟發,可以使教會走向更新;教會若能虛懷若谷的與不同宗教交談合作,一定可以豐富我們的神學思潮和反思探索,更剌激教會內的信徒的反省,使之更明白天主超驗的奧秘。 

最後,讓我們一齊反省陸象山的一段具有先知性的話,他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既廣闊又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心: 

「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參考資料 

1.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十週年紀念特刊 

2. 曾仰如著《宗教哲學》 台灣商務印書館 

3. 鄭聖沖譯《三度生命》 光啟出版社 

4. 傅佩榮譯 Louis Dupre著《人的宗教向度》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5. 楊紹南著《宗教哲學概論》 台灣商務印書館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