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廿七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61-62頁
**********
本文就孔子不恥下問的虛心求證,以及「有教無類」的教學精神,看出宗教應攜手合作,從交談中促成彼此的寬容相處,進而達致和平安定。
**********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有。雖代有派別,但二千多年以來,經得起時代考驗,能切於實用,深合人心,足為世法,當以孔子的哲學理論,孔子的設教精神,始終是我國文化的核心的。他所以能夠當得起受稱為「萬世師表」,能夠當得起「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的「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的推崇。因此;一般人多有認定孔子為一位先知先覺者,天生的聖人。但是在《論語述而篇》中,他郤自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又云:「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同時《論語子張篇》孔子的弟子子貢如此回答衛大夫公孫朝所問「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因為孔子確實曾經問禮於老聃,學琴於師襄,學樂於萇弘,問官於郯子,與及入太廟每事問的對每一事一物都十分虛心求正,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去認識清楚,以得將其發揚光大,精益求精的。然後他得以「有教無類」的精神,將所學得的傳授於人,果然受到有「學者宗之……可謂至聖矣」的理想與偉大。
在此時此地,我們比起孔子時代,所面對的事物,所接觸的人群,實在複雜得多,更廣闊得多,將如可應付呢?將如何可以面對來自世界上出處各有不同的宗教背景的信徒,來一個平排對坐,作一些可有共通之點,互相引證,乃至可以互補不足,互相為這整個人類社會共謀一點真正可以共存共榮,真正可以消除一切隔膜,猜疑,敵視異己的呢?現在,我們真需要環顧一下目前整個世界各地有各地的忽晴忽雨的不同氣候,真的又比起孔子所生的春秋時代,更有值得為天下憂的。要利用一些機遇,與彼此不同宗教背景的,通過交談,聯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寬容相處,不謀而合地實行了孔子所提倡的「仁」。大家負起作為一位宗教信徒的神聖任務,不謀而合地實踐了孔子所提倡的「義」。大家以開誠的態度相對,互相尊重,互愛互敬,此又不謀而合奉行了孔子所提倡的「禮」。大家都以虛心的態度領略對話,全無自高自大,自我封閉的氣息,來探討,發現各有發明的真理,此又不謀而合融匯了孔子所提出的「三達德」之中的「智」。我們既然俱來自各有不同的宗教背景所生的信念,來參與這個機遇,在一片和穆氣氛之中,又自然而然呈現了孔子所提倡的「言忠信,行篤敬」的「信」。果然如此,則今天的交談,聯絡,真的是重要極了,偉大極了。
香港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地區,又是一個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大城市,人口雖只有六百多萬,但發展潛力豐富,影響力也不可忽視。在繁榮經濟,安定民生,免除一切困難苦厄方面,該當抱著「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原則之下,向著「盡天之道,因地之利」,攜手合作的。在堅持信仰,促進文化,發人深省方面,該當抱著「道並行而不相悖」原則之下,以恢弘「慈」與「愛」的心腸,發揮「寬容」的熱力,則世人可望同保平安,眾生可望同享利樂,國際之間,可望永遠和平,繁榮安定。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