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讀物

李益僑

神思 第廿六期 一九九五年八月 58-62

 

********** 

摘要

本文談到一般香港青少年閱讀範圍非常狹窄,閱讀不持久,並有追逐潮流的閱讀習慣。教會若想在刊物上影響青少年,必須積極支持教會內從事傳媒的人,而非只採取監察的態度。教會若虛心的學習,是有能力出版一些受年輕人歡迎的刊物。

 **********

()青少年閱讀甚麼刊物?

1995328日,各界關注色情文化委員會及基督徒關注色情文化小組代表,先後到兩局議員辦事處及自由人出版社,一方面表達他們關注近日色情漫畫氾濫,另一方面抗議政府還未積極禁制此歪風的蔓延及出版社的唯利是圖,妄顧青少年心身的發展。他們又稱,千名十八歲以下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超過半成表示,受色情漫畫的影響而往召妓。若這調查屬實的話,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1995330日,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召開會議後,主席狄志遠發表議會轄下的一個工作小組,在市面上選取七十本漫畫進行研究的結果:在七十本漫畫中,有一本被認為極度淫褻,只適合成年人觀看,又有一本是刻意喚起青少年的性幻想,同時只有一本是被列為老少咸宜。

《讀書人》在今年3月復刊前,曾作過一次街頭訪問。大部分學生喜歡看漫畫,就算是文字,也只是喜歡看亦舒、瓊瑤一類通俗愛情小說,很少看文學味濃厚的書籍。

一項由嶺南學院通識教育部講師史文鴻和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吳俊雄聯合負責調查,名為「中學生連環圖文化的研究報告」,在今年518日發表結果:在受訪的學生中,近九成中學生表示在過去一年有看過漫畫,近六成學生每周用少於四小時來看漫畫,而約一成學生用多於八小時,而用多於二十小時看漫畫的,也有百分之三點五。

由上述數則新聞報導,我們大可推斷,一般香港時下的青少年所閱讀的範圍非常狹窄,這和正常的青少年的心態相違悖,因為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青少年會對許多事物都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為甚麼香港的青少年的好奇心只局限於某一、二類的事物?真值得我們去反省及探究。

()青年人的閱讀習慣

青年人對未來充滿憧憬,極希望了解世界、認識人生。因此,青年時代是人生中最愛讀書的時期。透過閱讀他們可以知道許多他們所想知道的事物,滿足他們的好奇慾望,同時亦令他們有信心,相信可以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青年人是站在人生的交匯點,一方面心智漸趨成熟,覺得可以獨立自主,但另一方面仍未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及判斷力,感到難於處理每天要面對的問題。

青年人的好奇心特別強,領悟力也高,本身亦有基本的閱讀能力,以為這樣便擁有思想的自由,不會像小孩時受制於成年人,而能自由地追尋自己喜歡的事物。但事實上,因未能獨立思考,青年人的閱讀習慣很受社會文化、性別、觀念定型,學校及家庭環境所影響。一般而言,男孩子喜歡閱讀武俠、偵探、科幻的作品,而女孩子則喜歡言情、富人生啟迪的文章。

香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社會,它擁有不少優點,亦有很多流弊。因競爭劇烈,成年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而年輕人亦受整個社會的大氣候所影響,因著些少的辛勞、挫折便抱怨家庭、學校加予太大的壓力。因此,不論成年人或年輕人在工餘或課餘都希望以少動用腦筋的方式來作消閒,以為這樣才能鬆弛神經,減輕壓力。「中學生連環圖文化的研究報告」指出,學生愛看漫畫,因為他們認為可以解悶和娛樂性高,而選擇的漫畫類型,也是以搞笑諧趣的為多。

許多研究指出,一般香港青少年閱讀某一類書籍或某一作者的書籍,都是由於朋友介紹,書評介紹,別人說好,聽人講得多及同輩多閱讀等理由。若要追問他們為甚麼要閱讀某本書籍時,大多沒法提出充份的理由。普遍香港青少年在選擇讀物時,多追逐潮流,閱讀欠持久和跟風更可說是時下青少年的閱讀習慣。

良友之聲出版社為了瞭解讀者對其出版的畫報雜誌的意見,曾派人到過數間學校和一些學生當面交談。無可否認他們大多喜歡漫畫及諧趣的內容,但亦有興趣知道其他的事物。小學生的態度較積極,對許多事都說「好」或「有興趣」。中學生則比較挑剔,諸多批評,但若細心聆聽及分析後,便會發現他們對雜誌內容的不滿,往往反映他們對家庭、學校、自己……等的不滿。若靜心和他們討論,事實上他們並不如成年人所想的「一面倒」,只喜歡漫畫、只喜歡搞笑、只喜歡無厘頭……他們也想知道一些嚴肅的事情及追尋一些永恆的價值。

()我們能做甚麼?

在過去的社會,教會的社會地位甚高,隨時可以「造勢」。自從這種形勢改變後,一般教會人士有些自卑感,以為大勢已去,對社會起不了「領導」的作用。在香港,其實教會仍有「造勢」的力量,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方式,群策群力,肯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我們仍能替社會製造文化話題,影響現今的青少年。

香港教育署中文教研中心1983年編寫的《怎樣實施課外閱讀教學》,本來已經十分明確地將課外閱讀指導納入中國語文科的一個教學項目,提出了具體、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教學實施的建議」。可惜,從事教育者仍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執行,而沒有以建議的精神,開明的方法來積極推廣,錯失了主動的地位。時至今日,商人已開拓了他們牟利的市埸,我們惟有重新檢討,看看能否扭轉形勢。

大眾文化既是日常生活一部份,青少年長時間與它接觸,其影響一定很大。無可否認,大眾文化多散播負面的信息,但其中亦不乏一些值得推崇的價值。專家指出,從教育觀點來看,父母或教育者應認真地認識傳媒文化的真面目,並利用大眾文化進行德育輔導才是上策。要扭轉形勢,首先必須面對青少年文化。若我們對青少年文化缺乏認識,甚至有鄙視心態,又怎能客觀地與青少年分析、討論,並引導他們探討價值取向、人生目標等問題?長遠而論,推行傳媒教育必比只是進行道德批判、立例管制來得奏效。

美國加州一個名為「今日兒童」的組織曾就「電視節目塑造的兒童形象,究竟與現實世界的相似嗎?」這問題作了一項研究。他們以八十個兒童節目為研究對象,並進行一項電話調查,訪問了七百五十名十歲至十八歲兒童與青少年,許多兒童及青少年都認為螢幕上的兒童或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不符。由此可見,認識青少年文化並非是一件易事。

1981年「示」編輯委員會出版了一本內容豐富,包裝精美的書籍。由於部分內容有一些偏差,受到教會內相當多人的抨擊。很可惜,若我們善用那些檢討及批判的時間來編輯一本更精美的書籍,不是更有效益嗎?在教會內從事傳媒的人都知道,他們雖很努力,但很少得到積極及實質的支持。新嘗試會帶來困擾,因為周圍的人都只在觀察,看看有甚麼差錯。無怪乎教會在出版事業方面不能與時代並進。若教會想在出版事業發展,並影響今日的青少年,大家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夢想

在香港教會的歷史,也曾有過一些具影響力、受年青人歡迎的刊物。很可惜,它們的成功全賴個別教會人士的努力及時勢的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及那些始創人的過去,這些刊物便逐漸衰落或消失。在香港教會內若有一群有心人士,願意仿效外國一些老牌雜誌如《經濟學人》、《時代》、《國家地理》等的辦刊物精神,相信他們必能在香港出版界執牛耳。

這些成功的刊物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式。首先它們不會把刊物的命運依附在既定立場,特別是權力中心身上。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夠在市場上展示獨立輿論的角色,因而能吸引更大量的讀者群。其次這些老牌雜誌,飽經市場磨練,都辦出自己的特色,在讀者心目中,建立了獨特性的形象。第三,它們都重視守專業化的編採班子。最後它們都是企業化的典範。

不知這是一個夢想還是不久便會成為真的事實?!?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