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廿六期 一九九五年八月 55-57頁
**********
作者憑她豐富的輔導經驗,陳述成長中青少年的心理。他們積極地尋找自我,若在過程中沒有適當的指導,只有家長式的管制,勢必產生反抗,或盲目地效法傳媒或同輩中所提供的形象。成年人應諒解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建立一個互信互重的關係,才能幫助他們順渡成長必經的過程。
**********
青少年期是人成長中重要的一環,亦是由孩童階段轉變為成年人的轉捩點。父母心目中的乖乖當踏入青少年期後,無論在身體、心智以至思想上都會作出改變與適應。不幸的是現今大部份青少年的成長都給予人有負面的感覺,濫用藥物、吸天拿水、自殺、店舖盜竊、暴風少年、離家出走等名詞,似乎已成為形容現今一代青少年的專有名詞了。
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都嘗試以不同的理念去研究青少年,例如佛洛依德派、行為派、思想派以及社會學習派等等。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艾力遜就指出人生會經歷八個不同的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面對相當程度的沖擊與選擇。他指出當人踏入青少年期時,正是建立自我的階段,青少年會對自己在職業上和性別上所扮演的角色作出疑問與探索。他們會開始尋找自己在性愛、婚姻、父母感及職業等各方面的看法。據艾力遜所說,青少年尋找自我的過程是建立成人世界中兩性親密感的先決條件。
雖然艾力遜指出性別在我們建立自我的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許多研究和學者都指出社會及環境的影響亦很重要。一般人都會覺得青少年受朋輩的影響很大,其實父母以及家庭的影響更為重要。無可否認,朋輩的意見及行為,對青少年日常的生活習慣,如服飾、娛樂、嗜好、髮型、消費及約會上都帶著無可抗拒的影響力,可是父母只顧著怎樣與朋輩勢力抗衡而忽略本身的影響力。他們整天就因這些日常的瑣事與青少年爭持不下,父母越想以威嚴與權力去控制子女,子女越對於這些家長式的控制反感,而且更嘗試去反抗。結果形成子女與朋輩合作去對抗父母的形勢,而踏入青少年初期,這種鬥爭是最激烈的。筆者發覺很多時候父母都堅持以往的一套管教方式去面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如把他們看作小孩子般嚴加管教。無可否認,控制的管教方式對年紀小的孩子奏效,但若應用在青少年身上,可能只會加劇雙方的惡劣關係。
其實年輕人在青少年期所面對的壓力與轉變是頗大的。他們一方面要建立自我與獨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亦非常注重自己在團體或朋輩當中的地位及吸引力。時下流行的濫用藥品、童黨、追求名牌及吸煙等行為,便成了同輩間互相認同的途徑。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些被同輩排斥的青少年,他們都表示因不能和他們「埋堆」而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很多人都會問:為甚麼青少年總愛標榜自己,要別人的認同?其實,他們都是懷有一種急於長大的心態,希望其他人知道他們已經長大了。正如前文所述,他們正積極地尋找自我,當沒有正確的指引時,他們就容易受環境及社會風氣所影響;以為傳媒及同輩中所鼓吹的形象,就代表了青少年,代表了成熟,代表了成長,於是就盲目地紛紛效法了。
除了在尋找自我過程中出現迷惘外,空虛和孤獨的感覺亦令不少青少年沉迷於不良的行為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婚姻的不健全,全職父母日漸增加,做成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疏離。青少年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照顧,容易形成心靈上的空虛與孤獨。筆者最近輔導一位吸食大麻及迷幻藥的少女,她成長於一個破碎家庭中,父母再婚,每天只得她一人獨處家中,問及她濫用藥物的原因,她想了大半天只說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就是太悶、太無聊,希望用藥物得到短暫的興奮和歡愉,你說是不是可悲呢?
青少年除了出現不少行為問題外,精神病年輕化的趨勢亦不能忽視;其中更要留意是在香港越來越多出現的「厭食症」,一種在青少年期出現的精神病,患此症者大多數是女性。患病者會主觀地覺得有急切減肥的需要,於是拒絕進食,又或嘗試在進食後把胃內的食物嘔吐出來。患病者的體重往往會有大幅度的減少,引致併發症和日常生活功能都大受影響。這種病的出現正好表示出青少年期對自我形象的重視。無可否認,傳媒及社會所鼓吹的「美的標準」,亦影響青少年追求模特兒身段的心態,各人都嚷著要減肥,而忽略發育時期中所需要的營養和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
除此之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其實所有精神病都與壓力有密切的關係。在香港,沉重的學業、考試壓力無可避免會令青少年難於適應;再加上家庭、社交、生理發展等壓力,容易令人走向極端。如果青少年沒有足夠的支持及有效的處理壓力方法,就會大大增加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了。
總括而言,青少年期是每人成長中必經的階段,青少年嘗試去找尋自我,建立自我及人與人間的信任;當中一定會遇到挫折與迷惘,若沒有正確和適當的指引,他們只得隨社會的潮流而盲目追隨和附和。若要青少年能順渡這個成長必經的階段,父母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身為父母應該隨子女的成長而在管教方法上作出改變。青年人所需要的是一個諒解、接納、客觀、有耐性和願意聽他們分享的父母,而不是整天管出管入的嚴父嚴母,如果我們成年人能重視和諒解青少年的需要和面對成長的困惑,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引導,建立一個互相尊重與信任的關係,相信對雙方都會有所得益。
(一)
Linda Nielsen, Adolescence: A Contemporary View (1991).
(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199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