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廿六期 一九九五年八月 11-22頁
**********
作者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卷,給大專學生、基督生活團團員及教會內資深的青年工作者填寫,從而綜合出一些結論:青年需要的,必須由他們自己提出來;長輩給的,他們總有抗拒的傾向;上一代必須給青年們時間,好能建立關係,否則他們只好向同輩求救了;輔導者須有極大的技巧去啟發青年找尋自己真正的需要。
**********
今天撰文著書演講青年問題的人,大多數已不再年輕。雖然他/她也曾經是青年,但是今天的青年跟二十年以前的青年大不相同。所以今天若要談青年問題,想給他/她們提供些甚麼服務的話,還得問今天的青年,聽他/她自己講他/她們的需要。
剛巧這個寒假(1995年初)有兩個大專同學的冬令營。第一個是台灣中國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所舉辦的第四十三屆陶成營(Formation
Camp),第二個是基督生活團所舉辦的第六十四屆生活營。這兩個活動,每年寒暑假都舉辦。從已經舉辦過的屆數看來,可以知道陶成營已經辦了二十多年而生活營已經辦了三十多年。
但是大約從六七年前開始,台灣天主教教友學生人數銳減。所以原來是為教友同學舉辦的活動,不得已也開始接納望教的、甚至對基督信仰從未接觸過的學生。為甚麼要在這裡做這解釋呢?因為這跟下面我們做的問卷有很大的關係。
為了要討論「大專青年牧民」──「今天大專青年的需要」這題目,我設計了一份十分簡單的問卷,在上述的兩個活動中分發給參加的大專學生填寫。陶成營共計整四天
──
中間三整天,兩頭各半天。這次我因故遲到了,在第三天早晨才報到,隨即主講「逾越奧蹟」。當天下午是一個小避靜:有拜苦路及明供聖體等節目,而我的問卷是那天上午我講完逾越奧蹟後分發給他們的。發出96份,收回81份。回收率可以說相當高。
可是,十分遺憾的,除了一兩位相當直覺、坦率地作答以外,其它的答覆幾乎都是非常之理想化的。並不是我們對今日的青年抱著甚麼成見,也不可能所有參加陶成營的大專同學全是懷有非常崇高理想及偉大抱負的青年。我們先不做任何判斷,直接看他們的答覆。
這份問卷設計得非常簡單,祇有五個簡短的問題:
第一題:「身為一個大專同學,今天我感到最需要的是(1)(2)(3)」
第二題:「從父母親、家人那裡,我最需要得到的是(1)(2)(3)」
第三題:「在學校、師長、同學那裡,我最需要得到的是(1)(2)(3)」
第四題:「從社會、國家那裡,我最希望能得到的是(1)(2)(3)」
第五題:「從教會、信仰團體那裡,我最希望能得到的是(1)(2)(3)」
問卷最後請他/她們填寫性別及年齡,希望能看到一些差別。當中26位男生、年齡從17歲到24歲;55位女生,年齡從18歲到26歲。所有的答案,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稍有差別;但在年齡方面,看不出有甚麼明顯的差異。
81份問卷,每份15個答案,總共1215條答案。我逐條抄下來,排列、綜合、統計,費了好幾天的時間。答案中有一小部份是完全相同的,大部份是類似的,另一部份是完全不同的。這裡為了篇幅關係,不可能一一抄到,祇能綜合地將被提出次數最多的需要寫下來。
對第一題「身為一個大專同學,今天我感到最大需要的是……」被提出次數最多的依次是:
1)
有關愛情方面,包含友情(23)、愛情(13)、親情(5)……等共48人次。
2) 有關學業、求知、事業方面,共43人次。
3) 有關人生、生命、智慧……方面,共37人次。
4) 有關人際關係、自我認識的心理方面,共31人次。
5) 有關前途、未來……方面,共14人次。
6) 有關信仰、宗教方面,共9人次。
7) 有關金錢,共5人次。
8) 有關對社會、國家之關懷,共4人次。
其它零零碎碎地,有一位說他需要一個“CD room”,另一個說「搖滾樂」。可見他們是很坦誠地在填寫這問卷,毫無掩飾。
以上第一題,因為代表81位青年各人的需要,所以共有69個不同的項目,下面第二、三、四題的項目就比較少,各有40、46、53個。可見在這些方面的需要,大致上是相同的。
第二題問:「從父母親、家人那裡,我最需要得到的是……」。答案可分成這幾類:
1) 有關信任、了解、自由、尊重、肯定方面,共46人次。
2) 有關支持、扶持、包容方面,共39人次。(令人注意的是需要「支持」的,女性的成份居多。)
3) 親情、溫情方面,共34人次,也是女性需要的較多。
4) 在關心、關愛、關懷方面,共26人次。
5) 在安全、經濟、錢方面,共18人次。
6) 坦誠溝通、家庭和樂方面,共15人次。
7) 需要安慰與鼓勵方面,男性僅1名,女性6名,共7人次。
其它的有:信仰上的支持,低壓力,團聚,互動,避風港……等。
好像沒有直接可以貢獻自我的地方。
第三個問題是:「從學校、師長、同學那裡,我最需要得到的是甚麼?」。答案可分成這幾類:
1) 在課業方面,知識的追求方面,祇有21人次。加上經驗的傳授,學習環境……等8人次,總共29人次。這是意想不到的,值得成人來檢討。
2) 在心理需要方面,反而有大幅度的需要。首先是「友情」,20人次,若加上「人際關係」6人次,「同學間相知之情」4人次,共30人次。其次是需要被信任,14人次,還有關愛、關心及關懷共18人次,需要被肯定11人次,受扶持及支持11人次,協助10人次,(這三個加起來共21人次,也相當高),被認同9人次,受尊重8人次,另外「鼓勵」5人次,「稱讚」4人次,「生活輔導」4人次,其它有「被人喜歡」4人次,「信心」3人次,成長2人次……等。
3) 在學習到的東西方面,很少,祇有一個寫「技能」,一個寫「生涯規劃」,寫「客觀思考」及「獨立處事能力」各兩個。
4) 其它零零碎碎的綜合起來不外乎「良師益友」。
第四個問題是:「從社會、國家那裡,我最希望得到的是甚麼?」答案可分成這幾類:
1) 最多的是國家社會的安定與安全,共51人次,其餘「平安」13人次,和諧9人次,安全感2人次,國際尊嚴5人次。
2) 有關社會方面:發展進步12人次,公平正義11人次,自由繁榮10人次,祥和5人次,應有的福利5人次,高水平的生活4人次,工作3人次。
3) 心理方面:需要肯定的5人次,信賴感3人次。
4) 其它,除了「智慧的執政者」、「清明政治」、「廉能官員」外,想不到的,竟然有認為需要「愛國」的2人,「忠」及「報效」各1人,「對社會有貢獻」2人。
至於第五個問題「從教會、信仰團體那裡,我最需要得到的是甚麼?」每人的感覺很不一樣,很分散,共有70個不同的項目。稍為比較多的是:
信仰 10人次 自我成長 5人次
更了解信仰 7人次 信德 6人次
人生方向 7人次 解答 6人次
平安 7人次 認識主 5人次
喜樂 7人次 精神支持 4人次
心安 9人次 扶持 4人次
平靜 7人次 愛情 4人次
靜 6人次 友情 4人次
經驗分享 6人次 關懷 4人次
愛的分享 7人次
被提到三次的有:聖經,真我,依靠,更接近主,體驗主愛,愛心,安祥,安慰,指引。
被提到兩次的有:天國的路,好榜樣,使別人認識天主,接納,心靈的避風港,被了解,寄托,對我有何幫助。
另外,對內的有:心靈昇華,多些靈性,真理,實現願望,分辨的能力,使自己更完美,認識自我,力量勇氣,智慧,對天主的信賴……等。
對外的尚且有:活力,靈活,關懷社會,互助,能幫助他人,溝通,懂得愛與被愛,犧牲奉獻精神,如何融和信仰與生活。
這第五題的答覆雖然零碎,但是為做青年牧靈、輔導工作者,仍不失為一種指標。這是從青年們自己心中所感覺、自己嘴中講出來的。下面我們可以跟輔導工作者所感覺到的做一比較。
除了以上綜合統計81位男女大專青年的需要之外,兩個星期之後,我們在另一次大專青年的生活營中,再用同樣的問卷,給32位基督生活團團員做一次。男生12名,從20歲到25歲,平均21.58歲;女生20位,從18到26歲,平均21.45歲;總平均年齡是21.52,相當具有代表性。生活營的成員有一小部份團齡較淺,甚至尚未領洗。但是大多已參加過上述同學會的陶成營,比較開放、有參加活動經驗。因為有了上次問卷的答案太理想化的經驗,所以這次在營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晚上,在他/她們還沒有聽到許多演講及做反省之前,就憑他/她們的直覺,坦誠、爽快地回答。所以答案比較單純,率真,可靠性看來也比較高。我們不妨來看一下。
第一題有45個答案。最高的是愛情,10人次,錢10人次,朋友及友情9人次。其次是未來方向8人次,信仰和知識各5人次,學業、學問、功課、學識共6人次,自我認識和學位各3人次。
各兩人次的有:健康、信心、了解社會、社團、時間、好工作、肯定。
其它零星但值得注意的有:被尊重、成就感、心智成熟、自我肯定、兩性關係、獨立思考、智慧、道德感、整合的價值觀、週遭人的關懷與支持、可諮商的師長……等。
第二題祇有32個答案,而最高的是:錢10人次,加上「經濟援助」5人次等於共15人次。其次是支持鼓勵12人次,關懷11人次,愛6人次,親情4人次,若加起來,共33人次,比率相當的高,這說明了甚麼,值得注意。
其次是慰藉、信賴、了解、體諒、接納、肯定、讚美、信任、包容、尊重、自由、安定、成長……共31人次。
另外幾點,分開來看似乎零碎,但湊在一塊可以看出今天青年感到家庭中缺少了甚麼。他/她們感到需要歸屬感、分享、溝通(5人次)、喜歡經驗的傳承、彼此信任、和睦(尤其是雙親之間)、溫暖的家、家人團聚的時間,甚至「一起出去走走」,共17人次,不能不重視。
第三題有35項答案。最多的是「知識」16人次,加上「課業幫助」3人次,共19人次。「友情」15人次,加上「關心」5人次,共20人次。
心理方面:人格互動成長4人次,肯定4人次,團體間的認同4人次,信任、尊重榜樣、了解各2人次,接納、支持、愛護、指引、刺激、鼓勵、依賴各1人次,總共27人次。
有關升學及未來:經驗交流7人次,幫助4人次,合作3人次,技能2人次,獎學金、學位、畢業就業升學途徑、通過考試秘方各1人次,共20人次。
看起來今天的青年仍很需要同伴,從同伴之間尋找在家庭中得不到的需求。
第四題有41項答案。首先是生活安定14人次。其次是「安全」8人次,若加上「健全體制」3人次,「政治穩固」2人次,「治安良好」3人次,「和諧」5人次,「安和樂利」4人次,「安詳」2人次,「公權力伸張」、「知法守法」、「犯罪率降低」各1人次,共22人次。
國家安全強盛5人次,尊嚴2人次,甚至於「驕傲」1人次,共8人次。
另外有:交通暢通、合理教育制度,良好生活環境各4人次,有關社會福利、全民健保、就業機會等共11人次。
其它有:正義、自由、希望、民族自信、文化興盛等。
第五題有42項答案,又是相當分散的。比較最多的是:愛及友愛10人次,自我成長7人次,生活的方向7人次,喜樂、平安、平靜的心各5人次,信仰疑問解答祇有4人次,信心、關懷、分享了解各3人次,尋找志同道合者、生活託付、對上主的認知、自我認識、鼓勵、信仰與生活的整合各2人次。
其它有:罪的洗滌、愛的成長、真心接納、支持、真理、歸屬感、依靠、寬恕、切磋、進取的心、希望、共融、靈修、救恩、安全感、生命的意義、智慧的根源、慰藉、認同、堅定、信仰、傾訴的對象、獲得良好建議、愛的精神、與耶穌良好的關係、分辨聖召。這都是做青年牧民工作者值得去注意參考的。
以上所有的答案,都是今天大專青年的心聲,出自他/她的肺腑,可靠性極高。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113位大專青年,大部份有基督信仰,也多少聽過一些聖經道理,所以他/她們的答案免不了有些太理想化。
下面我們另外請12位擔任天主教大專青年輔導工作很有經驗的神父、修女及教友來談他們的感覺。拿同樣的問卷問題來請問他/她們:按照他/她們的體驗,他/她們覺得今天的大專教友青年,最需要的是甚麼。我們做這比較的目的是希望能看出來:成人們所感到的青年的需要,是不是與青年們自己所感到的相符合。在此必須注意的是:在綜合統計這些問卷答案之前,我們並沒有甚麼預設立場。所以要做的比較及得到的結論,應該是相當客觀的。
我們發出16份問卷,收回12份。但是這幾位回答問卷的輔導們的輔導經驗,若按工作年數來加起來的話,總共超過125年。
現在我們且看這12位資深的青年工作者的看法,他/她們覺得今天的青年從家庭、學校、社會、教會最需要得到的是甚麼。
第一題有20項答案。友誼5人次,愛及人生意義各3人次,學業知識、自我肯定、別人重視、生涯規劃、福音與生活的整合各2人次,其它各1人次的有:學以致用、錢、智慧、功課過關、社團能力、好的前途、溫馨的團體、人格成長、使命感的培養、準備他們接受責任及壓力、學習負責。最後兩項其實是一樣的,這是一位自己大學畢業剛10年的過來人所提出而且特別強調的。
第二題祇有14項答案,因為有好多是相同的,由此可見大多輔導有相同的看法和感覺。經濟支援(錢)5人次,愛及愛心共4人次,支持4人次,了解、關愛、被信任、尊重青年自己的選擇各3人次,鼓勵、肯定、交談、和諧(父母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各2人次、自由及體諒各1人次。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從輔導們和青年來往的經驗中,他們感到青年一方面需要家庭的關愛、支持、鼓勵、甚至經濟支援,但另一方面也渴求被信任、被尊重、了解和體諒。
第三題有19項答案。輔導們感到青年從學校需要得到的是學業知識及友誼各5人次,社團經驗3人次,溝通及真正的價值觀各2人次。其餘的是:分享、提醒、學做人、鼓勵、支持、學術交流、考試題目、玩伴、被肯定、楷模、清楚未來方向、豐富的知識、認識有學養的師長、優良品質的學習環境。這些需要跟上面學生們自己寫的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輔導們對青年有相當完整的認識。
第四題有19項答案。安定及安全感各4人次,社會正義及合適的工作各3人次,道德培養、人性尊嚴、自由發揮所長、福利各2人次,其它各1人次的有:清白、自由、社會真象、生存空間、進步、希望、國家認同、除去腐敗弊端、改革教育、認真負責的官員、可投資的環境。這些答案也和青年們自己寫的差不多。
第五題有17項答案。若用青年牧民的觀點來看,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友誼4人次,良好的信仰見證4人次,信仰與生活整合3人次,關懷、清楚的人生觀、加深信仰和活潑的禮儀各2人次,發展愛的能力、信仰的支持、信仰的體驗、靈修、成長及逃避各1人次。有一位輔導強調:從信仰得到內心真正自由、以信仰的角度看世界事物、由信仰得到力量為人類社會服務。
由此可見,輔導們因著他/她們跟青年密切來往的經驗,十分清楚地知道今日的青年他/她們所需要的是甚麼。剩下的就是怎樣把這些他/她們所最需要的給他/她們。
以上所述種種有關大專青年的一切需要,我們大概早就知道,因為今天的中年人,以前也曾是青年。但是一方面,今天的時代跟20年前,在經濟、文化、政治…… 各方面跟30年以前大不一樣,而且今天的青少年有一個特徵,就是:我們都知道,他/她們明明需要這個,但若是上一代的主動提出,他/她們會立即一一拒絕。他/她們需要的,還要等他/她們自己開口表示,要求你給他/她們。那樣才算是他/她們的真正的需求。
這一點非常重要,父母親和輔導工作者必須常常牢牢記住。
上面這個小小的問卷調查,祇是在台灣的113個大專青年中所做的,代表性的範圍可能不很大。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報章記載新聞報導,可以發現世界各國各地區大概都差不多。澳洲槍枝犯濫,自殺者大多是用槍械,連青少年也不例外。香港近年來中小學生跳樓自殺的有不少案例,美國青年吸毒的情形非常驚人,俄羅斯青少年犯罪率直線上升。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日本、美國、南美洲的例子,舉不勝舉。
1993年我巡迴訪問北美44個城市,接觸了上百個有青少年的家庭。最後到了加州聖荷西,那裡有幾百個中國教友家庭。我在同一天應大家要求,做了四個演講,講題都是圍繞在青少年子女的教育上,欲罷不能。可見這個題目是多麼熱門,父母親是多麼的關心自己的青少年子女。但是,當我做出結論並且強調:父母親必須有更多跟子女在一起的時間時,大家都黯然低頭。有一位母親坦然地搖頭嘆息說:我就是做不到。我也不禁十分感慨地說:假如你這幾年忙著工作賺錢,多賺了幾萬塊錢,而你的兒子將要成為你最大的頭痛,甚至於將要成為你一輩子的心痛時,值得嗎?為了多賺些錢而丟掉了一個孩子,值得嗎?
所有的培育工作都是困難的。青年培育工作的困難在哪裡?根據我多年來的經驗,那就是:當父母親、老師、輔導覺得他/她需要你的臨在、你的意見、你的協助而提供建議時,他/她們會表示拒絕。但是當父母、師長不在旁邊給予意見和協助時,他/她們會抱怨為甚麼不去注意、照顧他/她。
這裡需要極大的技巧和耐心。(有時需要說反話達到目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具體事實的觀察來舉例,從一個一歲半左右、才學會站起來自己走路的孩子身上得到啟示。這年齡的小孩子已經會堅持要爬上飯桌,自己動手吃飯,但是行動又是那麼笨拙。他/她堅持要自己手執筷子或湯匙或用手抓,但是又無法準確地送入口中,甚至未到嘴邊已撒了一地,或是鼻子、下巴都沾了湯水。他/她們會將湯匙垂直地去舀湯,堅持不讓大人糾正或幫忙。
青少年也是如此。他/她們堅持獨立自主、要自由決定行為及方式。結果多次把事情搞砸了、闖了禍,最後是要父母親、師長花錢花時間去幫他/她們收拾。
這就是成長的必然過程。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做母親、師長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愛心。
就「牧民」的主題來談,宗教及心理輔導的工作者,除了問卷中的第一、二、三、四題青年們的答案也需要多思考、了解以外,最該去重視的當然是青年們對第五題的答覆了。他/她們對教會、信仰團體有很多不同的期望。而且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青年們絕大多數是在等待接受的一端,都是希望能得到些甚麼而想不到付出、貢獻;或者因為他/她還感不到自己有甚麼可以給予的地方。
「大專青年牧民」,這問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在我們所聽到、了解青年們的需要之後,全憑各人憑自己的經驗,針對個別個案的家庭背景、心理需要而去帶領他/她。當然,青年牧民工作者的經常聚會、分享經驗、討論個案是有很大助益的。
總而言之,今天的青年,一方面嚮往獨立、自主,但同時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缺少信心,很需要父母親、師長、同學朋友的支持;一方面很依賴,但另一方面卻又要求獨立。
當你從你嘴中告訴他們,他們需要這個、那個的時候,他們會拒絕接受。但是掉過頭來,他們自己表示出來的需要,也正就是你想要告訴他們的。所以,要怎麼樣去給他們所需要的,是一件技巧上的工作而不是一個原則上的差別。原則上並沒有差別,就是:他們自己感到需要的東西,也正就是他們的父母親、師長所要給他們的東西。但是這個需要的感覺,一定要來自他們自己,不能從上一代來。若是上一代主動地給,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所以我說這不是一個原則上的問題而是一個技巧上的問題;完全要看上一代怎麼樣去啟發青年們去感覺他們真正的需要,甚麼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
這裡就進入到「親子關係」的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親必須給孩子時間,老師亦然。假如父母沒有時間跟子女在一起,他們不會跟你「親」,他們會跟你「不親」。假如子女跟父母「不親」,父母怎麼能影響子女呢?因為他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跟同學在一起,所以最容易受到的影響當然也是來自他們的同學,同學之間彼此影響。這從許多次做過的問卷調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當你遇到問題時,你去找誰商量?答覆跟同學商量的竟然高於跟父母親。這是一個很清楚的紅燈 ── 警告訊號。可惜大部份的父母親,因為沒有時間,竟然不察覺。等到察覺時,往往已經太晚了。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