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廿五期 一九九五年五月 37-46頁
**********
本文從路加福音5:1-11伯多祿的蒙召,看出蒙召是一份恩賜;除了天主是主動外,更是一個信德的旅程,一個徹底的皈依,但也因此承受一個使命,成為福傳者。作者帶領讀者,如何把聖經天主召喚人的記載,成為自己靈修生活中的上乘默想題材。
**********
天主召喚人的情景,是聖經中最感人的篇幅之一。在舊約和新約中都有不少「召喚」的記載。正因為天主在人心靈中的召叫,是具有震撼性的經驗,因此,在靈修生活中,亦可選用這些篇章作為默想的題材。
耶穌在公開宣講的開始,就召叫了十二位宗徒,為聚集天主的新子民 ── 聖教會而鋪路。在這十二人中,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是首先蒙召喚而跟隨祂的(1),他們做了這新團體的核心小組,將更親密地參與耶穌本人的經驗。而路5:1-11更是獨一無二地記載了伯多祿蒙召的經過,突出了伯多祿的卓越地位。
究竟路加筆下記載的伯多祿的蒙召有甚麼意義呢?
首先,把路5:1-11與它的平行文瑪4:18-22和谷1:16-20對照一下,便會發現它們被放置在不同的上下文框子裡。瑪竇和馬爾谷都把耶穌召叫首批門徒的事蹟放在耶穌傳教生活的最開端,但路加卻放在耶穌公開宣講一段日子之後,而且是在耶穌顯發了一些奇蹟之後,相信這段經文的位置是經過一番細心安排的。
按路加的記載,伯多祿在蒙召以前已認識了耶穌的能力和權威,因為耶穌曾在他的家醫好他的岳母(4:38-39),他必定目睹這件事的發生;同時,耶穌也在那裡治好很多病人,祂的名聲已傳遍了附近各地(4:37),成為風雲人物;這是文學上的伏筆,使人易於理解那首批門徒在聽過耶穌的宣講,見過他所行的奇蹟後而樂於跟隨他。同時,在5:1-6:19整個部分,路加故意把宗徒之長伯多祿的蒙召放在開端,而以耶穌召選十二宗徒的事蹟作為高峰。路加也把一連串的召喚放在「召叫罪人悔改」(5:32)的主題中。從伯多祿明認自己是罪人(5:8),以及耶穌召叫公開的罪人肋未(5:27),路加向我們指出耶穌在有罪的人性當中召集了他的宗徒們。事實上,關懷罪人亦是路加福音的特色之一。
1節 |
有一次,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他前要聽天主的道理。 |
2節 |
他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 |
3節 |
他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微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 |
* 4節 |
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 |
**5節 |
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 |
6節 |
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 |
7節 |
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沉。 |
**8節 |
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 |
9節 |
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 |
10節 |
的夥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 |
* 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
|
11節 |
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他。 |
整段經文以捕魚奇蹟(第6-7節)為中心,上下文5節,8節因著伯多祿對耶穌所講的話而相連起來:第5節是西滿回應耶穌的邀請,撒網捕魚;而第8節是西滿面對回應的效果,與耶穌的天主性相遇而明認自己為罪人。在這兩節之間起了一個轉變:「西滿」的名字變成「西滿伯多祿」;耶穌從「老師」變成「主」,這是路加的技巧,表達出一種內在的轉化。第4節和第10節b,第3節和第9節也互相組成一種聯繫,上文成為下文的伏筆,以及伯多祿在認識耶穌的經驗上的深化。第4節和10節b都是耶穌對西滿的邀請(聖言的挑戰!):耶穌首先邀請西滿去「捕魚」,然後給他一個使命,更艱巨的使命 ─ 去「捕人」。在第3節,西滿和其他人一般的認識耶穌,但耶穌主動地上了他的船,使他經驗到耶穌的天主性,由於他的回應,就連其他的人也都被耶穌的神能所攝服,這是第9節所描述的。經文的開端和結尾也是一個對比:在第2節記載漁夫們正在洗網,做著本行的工作;可是在最後第11節,他們卻「捨棄一切」,跟隨了耶穌。從經文的內在結構去看,路加也多少表達出伯多祿與耶穌相遇的「旅程」,這旅程同時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經驗:與耶穌一起出去,往深處去捕魚 ─ 最後與同伴一起跟隨耶穌。
細讀路加在文中所用的部分字句,可能有助對1-11節更深刻的了解:
1. 只有路加用「天主的道理」來表示耶穌的宣講(8:11,21;11:28),後來也用在宗徒們和教會的宣講者身上(2)。路加看來有意把耶穌的福傳工作和教會團體的福傳使命連合在一起。而路加福音也被人稱為「福傳者的福音」(3)。
在「福傳活動」的架構中,路加以伯多祿為第一位福傳者,又以他作為耶穌培育福傳者的典型人物;因此,路加似乎有計劃地、細心地描述了伯多祿跟隨耶穌所經歷的旅程。從這個角度去看,耶穌召喚伯多祿是一件重要的事。相信路加透過這篇敘述給我們留下一個召選福傳者的典範。
路加也強調伯多祿在聆聽「聖言」之後被耶穌召叫。同時,路加亦把伯多祿的蒙召放在公開宣講的背景中,表示耶穌願意在人群中召喚他所揀選的人。
2. 路加似乎故意用「兩隻船」作為伏筆,開始準備第6節的奇蹟和解釋第7節的「別隻船」和「兩隻船」。而「洗網」表示漁夫們已結束了整晚的工作,與後來西滿再出去捕魚,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
3. 耶穌主動地揀選了西滿的船,路加因此把敘述的焦點放在耶穌和西滿二人身上。
4. 耶穌叫西滿把船划到深處去,但第二個命令卻用了複數「你們」,似乎表示捕魚是一件需要合力進行的工作。而「捕魚」也被用作象徵基督徒的福傳工作。
5. 「整夜勞苦,毫無所獲」正是要強調通常在夜晚捕魚,才是最佳時刻,可是現在西滿卻要在白天撒網,按常理是不會有甚麼收穫的。
6. 「網險些破裂了」── 這是捕魚奇蹟的描寫。表示這真是一次喜出望外的收穫,眼見所捕得的魚兒遠遠超乎想像的多。
7.「他們遂招呼……」「他們來到……」可能都是強調其他人的在場,見證了這件奇蹟的發生。「別隻船上的同伴」是用來作第10節的伏筆,引出雅各伯和若望,以及他們跟隨耶穌的事蹟。「以致船也幾乎下沉」正是描寫魚穫的豐富,也和上文第5節「毫無所獲」組成強烈的對比,因而任何在場的人都會感到十分驚訝。
8. 路加在這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稱西滿為「西滿伯多祿」,叫人想起伯多祿特殊的身份,就是耶穌親自給他這名字,也是十二宗徒名單的第一位。伯多祿稱耶穌為「主」── 這稱呼僅用於天主,因為他親眼看見了耶穌所行的奇蹟,正是面對了耶穌的天主性的一個表示,因此認識到耶穌不只是老師,且是眾人的救主。這份經驗使伯多祿意識到自己的罪惡和卑微,一方面產生敬畏之情而跪地朝拜耶穌。從伯多祿明認自己為罪人,使我們想到耶穌對罪人的重視。
9. 「驚駭」是人面對天主顯現時的反應,如匝加利亞看見天使(1:12),瑪利亞聽了天使的問候(1:29),牧人看見天使(2:9),或人被天主的神能所攝服(4:36;5:26;7:16;8:25,37;9:34,43)等。
10. 一如西滿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也同樣感到驚駭。自此之後,這兩兄弟常一起出現,也多次和伯多祿一起伴隨耶穌左右。
「不要害怕」是一句在舊約中常出現的定式。路加也多次用這句話來描寫天主的顯現。(4)
「從今以後」這句路加的特別用語,也出現在1:48;12:52;22:18,69和宗18:6,以表示救恩的新時代的開始。
11. 在結束這段經文時,路加細心地加上了「捨棄一切」幾個字。作者不但要我們知道在捕魚奇蹟之後,以伯多祿為首的幾位漁夫決定不顧一切,要徹底跟隨耶穌。事實上,這是做基督門徒的條件。在以後的經文中,路加會加以發揮這個主題。
在細心研究這一篇記載後,我們或許可以反省一下其涵義,就是「蒙召」的內涵。
(1) 蒙召是一份恩寵:天主採取主動
從路5:1-11中,我們看見耶穌怎樣主動地召喚了伯多祿,藉著捕魚奇蹟而改變了他人生的道路。自始至終是耶穌採取主動性:是耶穌首先主動地上了西滿的船,後來又主動地請他划到深處去捕魚,最後給他信心和鼓勵,使他成為「捕人的漁夫」。耶穌召喚伯多祿,並不因為他有甚麼了不起的地方或過人之處,也不是因為伯多祿主動地請求跟隨祂,好像當時一般猶太人找經師那樣。不,這完全是耶穌對伯多祿的愛,是天主白白賞賜的禮物。在伯多祿四周有不少群眾,也有同伴,但耶穌偏偏揀選他一個。正如耶穌自己說的:「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a)
「這樣看來,蒙召並不在乎人願意,也不在乎人努力,而是由於天主的仁慈。」(羅9:16)
(2) 蒙召是一個信德的旅程
耶穌一開始就要求伯多祿「划到深處去……捕魚罷!」,這是一個信心的考驗!做呢?或不做?從表面上看來,耶穌似乎在要求一件不合情理的事,使人疑惑的事;因為太陽已升起,捕魚的時間已過去,這時候撒網,一定會空手而回的,在眾人面前,實在太丟臉了!人家定會笑他「傻子」呢!可是伯多祿卻回答「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這是對耶穌完全的信賴。在主耶穌跟前,伯多祿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經驗,也不理會別人的目光。他一方面明白自己已經「辛苦了一整夜」,既疲倦又失望,但決定一心聽從耶穌的吩咐。「照你的話」這幾個字深刻地描繪出人在天主面前的態度:「我全心信賴你的話」,「是你的話賜給我生命」。這份帶有決心和勇氣的信賴,使伯多祿進入耶穌的奧秘 ── 一份使人喜出望外的經驗、滿載而歸的喜悅。
耶穌願意用這小小的考驗,看看伯多祿是否具有冒險的精神,這是一個福傳者應有的特點,「因為福傳工作是一件需要稍作冒險的行動,必須把自己完全投入的事,不可顧前顧後,作太多的預算和估計。」(5)伯多祿畢竟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他的傻勁,使他帶著果敢勇毅踏上信德的旅程。
面對耶穌的全能,伯多祿深感不配,耶穌的一句「不要怕」,使伯多祿「捨棄一切,跟隨了他」。耶穌完全接納人性的軟弱,但祂更要伯多祿明白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一切的成功全在於祂。福傳工作全靠耶穌的助力,而不是依賴人力。如果我們細心研讀伯多祿以後的福傳工作,便會看到他怎樣繼續走這個信德旅程了。
(3) 蒙召是個人的皈依
伯多祿有幸與耶穌相遇,當他目睹捕魚奇蹟的時候,第一個行動竟然是跪在耶穌膝前宣認自己為罪人。怎麼不是去感謝、去高興,而是去懺悔呢?況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承認自己為「罪人」……也許你會說伯多祿真勇敢!事實上,伯多祿這謙卑真誠的舉動更有深度。他的內心被耶穌所觸動,主耶穌的全能、慈善使伯多祿感到自己的不足,不配承受如此大的恩惠。這一次的經驗,不單止使他畢生難忘,更是催迫他重新檢討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目標和路向。耶穌帶領他進入一個皈依的歷程,使他開放自己的內心,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C.M. Martini認為謙遜認罪、痛心悔改是每一個福傳者不能缺少的經歷。
「耶穌訓育一個福傳者時,顯示祂自己的神能,使受訓者經歷這個加強信心的過程,逐步使他激發真正懺悔改過之情。」(6)是的,蒙召的人真正與基督相遇,完全被祂所吸引和轉化,徹底地皈依基督,才能和祂建立師徒的關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福傳者。
(4) 蒙召是與基督建立關係:「捨棄一切,跟隨了他。」
伯多祿的蒙召,使我們明白到耶穌召叫「個人」回應祂,與祂交往。
從第3節中,我們看到耶穌怎樣主動地上了西滿的船,就是提供機會讓西滿接近祂,更深入地認識祂。在那一個早上,西滿和耶穌真正相遇,面對真我。西滿經歷了捕魚的奇蹟後,說:「離開我!」但主耶穌的反應剛好相反,祂要永遠和西滿在一起!
結果,不只伯多祿,連伯多祿的夥伴們雅各伯和若望也在上岸之後,「捨棄一切,跟隨了他。」他們是作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抉擇:捨棄一切 ── 跟隨到底!
耶穌完全接納西滿,並邀請他分擔使命,使他有勇氣和決心踏上新的旅程 ── 常常和耶穌在一起。伯多祿的蒙召,奠定了他們師徒的關係,從此耶穌要不斷地幫助伯多祿更認識祂和祂的使命。儘管伯多祿有犯錯、軟弱和跌倒的時候,耶穌也沒有放棄他;就是這份關係,使他在三次背主後能悔改回頭,成為耶穌忠實的門徒。
耶穌要以獨特的方式進入每一個人的生命中。耶穌的召叫使人與祂建立牢不可破的親密的關係,「為同祂常在一起」。
(5) 蒙召是為了一個使命
當伯多祿跪在耶穌跟前表明自己為「罪人」的時候,他的心裡正感到自己無能、不配,不知如何是好。耶穌卻安慰他「不要害怕!」,並鄭重地聲明伯多祿要去「捕人」,要做「捕人的漁夫」。這個「捕人」的使命正是耶穌召叫伯多祿的目的 ── 去使其他人都屬於天主,而得豐富的生命。
的確,召叫和使命是分不開的。
「舊約中一切召喚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命:天主所以召叫,乃是為了派遣,如亞巴郎、梅瑟、亞毛斯、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天主重覆發出同一命令:去!召喚是天主叫人了解天主選他,並派他去完成天主救援計劃及其人民命運中的一項特殊工作。在召喚的源頭有天主的揀選,在其末尾有應完成的天主旨意。」(7)
耶穌的全部宣講都是為滿全天父交給祂的使命:召叫人追隨祂走一條新路、永生的路,並且分享圓滿的救恩。同時,祂更召叫一些人和祂一起,積極去參與建設天國。所以除了伯多祿外,還有其餘的十一位。但這個使命要在耶穌復活後才真正展開。使徒們的使命和耶穌的使命是緊緊相連的:「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耶穌也使別人聽到類似的召叫,去繼續這使命,甚至不惜捨棄一切,為傳揚福音,拓展天主的神國。
蒙召是一份個人的、獨特的經驗。如今,路加把伯多祿蒙召的寶貴經驗留給我們,除了因為伯多祿是教會的「磐石」,足以作為信徒的典型之外,也是要我們世世代代默想這篇美麗動人的聖經時,再次聆聽天主聖言對我們每個人的召喚。一如以往,耶穌召喚了漁夫伯多祿去建設天國;今天,耶穌也不斷地以奇妙的方式召喚世上卑微的人跟隨祂,為完全屬於祂。我們也要在自己心靈中靜心聆聽耶穌對我們每人所講的話。
昔日伯多祿在湖畔與主相遇,那些懷著相同的信德說「我要遵照你的話……」的基督徒,也必會目睹奇蹟,耶穌也要與他們相遇。
教會的本質就是做耶穌的門徒和向外傳揚福音,所以福傳工作是整個教會,每一位信徒所關心的事。不論福傳的方式怎樣多元化,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福傳工作時常是天主的工作,人只是祂的工具罷了。
(1) 四福音的作者分別以自己的筆觸記載了這件事蹟:瑪4:18-22;谷1:16-20;路5:1-11;若1:35-42。
(2) 見:宗4:29, 31;6:2, 7;8:14;11:1;12:24;13:5, 7, 44, 46, 48;16:32;17:13;18:11。
(3) 從福音到宗徒大事錄,路加特別注意「福傳工作」。在福音裡,路加記載了耶穌自己的福傳活動(旅程)和祂培育福傳者的工作;又在宗徒大事錄(福音延續篇)裡,記載了初期教會福傳的實例。因此,聖經學者馬迪宜樞機(Carlo Maria Cardinal Martini)認為路加福音是格外適合福傳者默想的福音。
(4) 見:路1:13,30;2:10;8:50;12:4,7,32;宗18:9;27:24。
(5) 節錄自《聖路加福音中的福傳者》,第76頁。
(6) 同上,第79頁。
(7) 節錄自「召喚」,《聖經神學辭典》,第110條。
1. 《聖經神學辭典》,光啟出版社,台北,民國64年。
2. 《聖路加福音中的福傳者》,馬迪宜著,胡安德譯,慈幼出版社,台北,1987年。
3. R.E. Brown, Peter in the New Testament,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Minneapolis, 1973.
4. J.A. Fitzmy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I-IX(A.B.), Doubleday, New York, 1981.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