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瑪爾大款待耶穌看人格的發展與整合

梁宗溢 

神思 第廿五期 一九九五年五月 27-31

 

**********

摘要 

本文題目「從瑪爾大款待耶穌看人格的發展與整合」,表達了其文章的大綱。他從路加福音瑪爾大忙碌伺候耶穌,及她埋怨妹妹瑪利亞不來幫忙說起,要人從福音例子學習認識自己,跳出主觀合理的陷阱,看到自己壓抑的、幽暗的、欠缺的一面。耶穌要我們在內心與祂相遇,不要求我們掩飾自己的軟弱,而要我們像瑪利亞一樣,選擇「寶貴的一份」,我們才有整合的發展。

**********

 

前言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罷!」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10:38-42)

類似上述的情景,很多時都會在我們的家庭、團體、工作環境中出現,有些人發現自己很努力的服務,付出自己的精力、心意和時間,但其他的人往往視若無睹,不會分擔自己的辛勞,結果會感到沮喪,甚而放棄。縱然繼續,亦會心有不忿,沒大積極的動力。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情況可以為自己是一個靈修進展,人格成長的機會。

觀察、聆聽

讓我們觀察一下瑪爾大的情況,她為伺候客人而忙碌,分身不暇,當然希望別人幫忙一下。然而,她是失望的,從她的說話中,「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我們意味著她在「指責」妹妹的不是,耶穌不只是瑪爾大個人的客人,而是整個家庭,大家的客人,所以好應該大家共同分擔,一起負責款待的工作。但是妹妹似乎不明白這一點,看到別人忙碌不堪,也不加以援手,雖不至視為懶惰,但看來是不關心別人。瑪爾大心中亦有「比較」的心態,她會問:為甚麼妹妹可以不做工作、不理事,「心安理得」舒服地聽耶穌談話,而自己卻要忙碌地款待,很是不大公平。同時,她內心也許亦有怨忿、不滿、委屈、不被體諒和明白的感受,她怨忿的原因可能是她看到別人的需要,覺得「需要」慷慨的付出自己,去滿全他人,但倒頭來別人卻看不到她的需要,適當地幫忙自己,「我會顧及他人,但誰來顧及我呢!」自己看來是不被重視、被忽略。最後連耶穌也似乎不站在自己的一邊,世界有誰再能明白自己的辛苦呢!

自我反省的機會

瑪爾大的心理反應看來是合情合理的,但若只停留在自己合理,他人不對的心態,我們往往會錯失了靈修進展的機會。瑪爾大迎接耶穌到她家中,迎接他人來到自己那裡只是人際關係的開始,可算是表面的開放,還有內心的保留,不算是分享自己內在的不足、貧乏、受傷的境況,為了不想冒險披露自己,我們可以趕快關閉心門,忙碌於款待好客的細節,做任何使自己可以控制場面的事。但是耶穌的來臨,是邀請人去體察自己如何生活、如何存在。不只是做甚麼,在「工作」、「做事」的背後內心是甚麼在運作,耶穌不是否定接待的美好,但是要問為甚麼會怨憤,這份消極的感受背後告訴自己甚麼訊息。

可能性的假設

自我認識是悔改和靈修發展的起步點,若果瑪爾大能細心觀察一下自己成長歷程中所認同的價值觀,內心對外界人、事、物的看法和說法,以及自己身心的需要,相信可能跳出自以為是、主觀合理的陷阱。我們沒法從福音的記述中,查考瑪爾大成長的資料,因此只能從可能性的假設去明白瑪爾大。瑪爾大是姊姊,根據很多在家庭子女排列為大姐姐的經驗,以及東方文化的猶太家庭的要求,長女往往需要照顧各項家居生活的事務,負責任並且勤奮工作,不單是實際需要的問題,也能夠給大人認同和讚賞,以及確立在家庭的地位。有了如此的需要、動機和機會,當然較容易發展照料家務的技能(也許包括烹飪在內)。相反地,假若瑪爾大靜靜的坐著休閒、默然觀察生活中的運作或乖乖的聆聽他人說話,她大概不會被讚賞,只會被視為不顧家、不長進、有負大人期望、不中用的女孩子。

人格的幽暗面

每人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社群、外在世界,學習適者生存之道;符合別人的期望以滿全自己身心的需要;要建立和穩固自己的身份、地位;向外表達出一個理想的自己,我們會發展出某種處事方法,以及相配的能力與優長,內心也會產生某些價值的認同。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亦會避重就輕的把自己性格方面某些能量、潛質,不自覺的放於一旁,甚至壓制,從意識中遺棄出來,成為性格和內心的幽暗面,因為我們以為這些質素不好,沒有用處,不能使我們獲至自己所需。例如我們會發現父母可能不大喜歡我們某種行為表現,要求我們做相反的表達。孩子想動,有好奇心,但父母卻喜歡我們守秩序,靜下來讀書。有時孩子想哭,表示自己的不喜歡、不高興、以至不同意,但父母卻要我們停止哭泣,或說哭也不能解決問題。為了獲得大人的認同、關懷和愛,於是孩子不得不把屬於自己的感受、傾向、表達放在一旁。漸漸我們會成為有領導能力的上司、慈祥的牧者、有分析能力的教師、勤奮負責的行政人員。此等身份、角色、甚至面具是需要的,因為它們可以提供給我們社會地位的肯定,自我價值的確立和安全感。

發展幽暗面是整合的實現

我們帶著發展了的才能、角色、性格某方面的質素長大,它們幫助及支持我們走過人生某段歷程,時間久了,我們認定做人處事應該是這樣才對,不過有了新的環境、人事的變遷、時代的改變,我們仍停留在自以為是當中,對於相反我們的作風和氣質的表達,我們便不大滿意,自己內在的幽暗面往往以「投射」顯露出來,我們不想見自己內在的陌生,甚至是負面的部份,便把這些質素拋給別人,他人眼中的木屑成了我們眼中的大樑。

客觀來說,每人皆有不同的缺點,我們可以接納,更而容許某些人有某些缺點。不過,對於另一些人某種不完整的地方,我們便會判斷為不該,有時會反應得特別強烈、看不過眼、討厭、針對、以至憤怒。因此當瑪爾大看見瑪利亞不如自己那樣忙碌伺候耶穌,便反感起來,很自然便要求別人改變,而自己卻認為非常合理。瑪爾大想耶穌去改變那個處境,改變別人 ──「請妹妹來幫我」。這是較改變自己容易多些。但真正的悔改是藉著某些時刻、情況、人、物,作為一面鏡子,反映自己那方面需要改變,使我可以看到自己的欠缺及要發掘的部份。

瑪爾大在瑪利亞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和需要,其實她也想坐下休息,學習默觀生活的運作,關懷地聆聽別人的心聲;勤勞、效率、整齊都是「為做好事情」,但接待別人除了為他做事外,亦是能夠心神方面的臨在。若果瑪爾大能瞭解及認同這點,她可以不必太全神忙於準備各式美酒佳餚,她會給自己多些空餘時間,與妹妹和耶穌更多交談,分享生活情況。她與自己不接受的負面質素有所協調,便能以自由和輕快的心懷去欣賞瑪利亞的安閒。不然,縱然耶穌真的請瑪利亞協助她的話,她亦會認為瑪利亞笨手笨腳的,不符合她的標準及要求,愈幫愈忙罷了。

結語

耶穌進到我們的內心,以一份慈悲的心和我們相遇。祂邀請我們坐在祂腳前,聆聽自己內在的心聲 ── 感受、情緒、需要和渴望,祂對我們說出祂不要求我們以角色來掩飾自己的軟弱,不用以投射表示自己的不滿,不須用過往凝固了的模式去處事,因為情況不同了。也告訴我們祂無條件的接待我們,在祂眼中每人皆是人,均是寶貴、貴重及獨特的。這是瑪利亞選擇了「寶貴的一份」,沒有人能從她那裡奪去。這樣,我們便不須為其他很多東西分心──掛心的只有一樣──愛他人和自己,如基督愛我們一樣。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