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降臨,聖神,請降臨!

潘寧頓

 神思 第十五期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54-57

 

 **********

摘要

作者曾參加一些大型的神恩祈禱聚會,故與讀者分享他的經驗。他要求基督徒要向聖神盡情開放,對他人開放,而教會應對他們提供妥善的指導。

 **********

 請降臨,聖神,請降臨!

有人要求我執筆,給讀者分享我對於「神恩復興運動」的一些看法和經驗。我樂意唯命是從,但願上主因他的妙工而受到光榮讚頌,讀者也受到鼓舞而感到歡欣踴躍。 

我把「神恩復興」放在括號之內,因為「神恩復興」一詞,對要求我執筆為文的人士,對天主教內大部份的信徒,以及對其他基督徒團體的團員來說,已經是一個專用的術語。如果我的悟解正確無誤,這個術語是指向聖神開放,而聖神亦樂意將一些神妙出奇的恩典賜給我們,使我們活力充沛,歡樂愉快。稱之為復興,因為自好多個世紀以還,向聖神運作的盡情開放,已經不大多見,直至最近才恢復活躍起來。一般而論,這種開放的胸襟,多在團體之內培養起來,也是在團體之內維持下去。但有一點,我深痛惡絕,避之惟恐不及,我且稱之為帝國主義的味道。這味道在某些「神恩者」身上可以聞到,有時頗為強烈。他們似乎懷有這樣的意識,就是:聖神的運作並不遍及任何地區,復興的進行不能另有其他方式,聖神的恩賜不會默默地臨於局外的人士,好似神恩只屬於「神恩復興」團體的商標和特權。然而聖神的運作如風,他隨意向那裡吹,你只見到他時時處處復新天主的子民(取最廣的意義,見梵二《教會憲章》),卻不知道他從那裡來,往那裡去。我本人就目睹聖神用許多神妙的方法在他的子民中進行工作,尤其自那位可敬的天主之人,教宗若望廿三世出任基督的在世代表以來,是他大膽地呼求聖父再次遣發聖神降來,充沛他的教會。

 言歸正傳,容我給各位讀者分享一些有關「神恩復興運動」的經驗,同時加上我個人的反省。

 我是熙篤隱修會的會士,受命從事本修會的復新工作。這份工作,一如參與教會新法典的編纂工作,使我以會士的身份,作了為數甚多的環球旅行。在旅次中,我有很多機會接觸神恩復興運動的聚會。最難忘的一次經驗,要數是美國聖母大學校園的祈禱聚會,那是1973年,我應邀領導該次祈禱聚會,參與祈禱的人數約有七千名。下一天,在該大學的大球場內舉行共祭彌撒,有二萬七千多人出席。這真是一次驚心動魂的經驗。在美國南本德(South Bend),有一個名叫真屋(True House)的神恩復興團體,是我相當認識的。這是美國天主教最初的神恩復興團體之一,該團體的成員,大部份是聖母大學的學生。他們曾向教會當局尋求指導,不幸徒勞無功,因為在那時候,司鐸和主教對神恩復興的種種,一概避而不談。由於缺乏妥善的指導,不多幾年之後,這個團體果然誤入岐途,尤其對權威的運用不當,對惡神的防範疏忽,終於深陷泥足,難以自拔,只得忍痛宣告解散。必需承認該團體確曾誠意尋求妥善的指引,他們甚至向我苦苦哀求,邀請我活在他們中間,作他們的教師和嚮導。不過,正規的機構向來事事落後一步,在認真採取行動之前,年青人血氣方剛的活力,急不能待的熱誠,早已驅使他們,橫衝直撞,攀登災禍的懸崖。每一個團體,每一個生靈,無不需要接受指引,這正是牧者的嚴重職責。也正是在這個領域裡,由於短缺了應主的邀請慷慨獻身的牧者,為主的教會孕育聖召的家庭,迫使教會走入了可悲的死角。

 歷史久遠的隱修會院,例如筆者所屬的會院,都擁有美好的傳統,教人如何在聖神內生活與祈禱。然而在七十年代,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不少在俗的信徒來叩會院的大門,要求在院內度幾天離世絕俗的生活,或者作一次退省神工;他們多熱衷於神恩的祈禱,並在祈禱中獲得了充沛的活力。不但如此,在那個年代,申請入會的青年,大多是神恩團體的成員。他們均有意繼續這一種方式的祈禱,或終其一生,或者至少維持一段時期。就這樣,我們也在自己的會院裡,開始神恩祈禱的聚會。

 隱修會院裡的神恩祈禱聚會也值得回念,我最難忘的是1975年五旬主日的那次聚會。那次聚會一連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是一次十分有力和動人的經驗,但是也令人筋疲力盡。聚會結束的時候,我的背脊受到嚴重的損傷,被人抬入病房。大家都在議論紛紛,說我也許就此會殘廢終身。有三位兄弟卻堅決相信情況並非如此。每天,他們齊來病房,為我覆手祈禱,整整一個小時。這是一種全心全意投入的祈禱,他們稱之為「浸透的祈禱」。延至九月下旬,我痊癒了,我的背脊完好如初。這是我感謝讚頌上主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他治癒了我的背脊,現在我能夠自由自然地活動,乃拜此恩典之賜。

 接著,來賓對神恩祈禱的興緻逐漸淡退,神恩團體成員申請入會的人數也日見減少。至於會院之內,神恩祈禱聚會舉行了一段時期之後,也漸漸回復熙篤隱修會的傳統模式,就是更深入、更寧靜、更單純的靜觀祈禱。自此之後,神恩祈禱聚會在隱修院裡不復多見。不過也有例外的,如新墨西哥佩科斯(Pecos)的本篤會會院,繼續熱衷於神恩的祈禱。

 鳥瞰神恩復興運動,可以見到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不論是個人,或者是團體,都在聖神內漸漸內化,都受到強烈的吸引,嚮往緘默和靜觀的祈禱。在美國,不少神恩復興團體,在神恩祈禱的聚會中,引入熙篤會的祈禱,作為神恩祈禱的潤飾。等到時機成熟,成員可以學習這一套簡單的方法,就是如何培養收歛寧靜,深入內心,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較為單純的靜觀祈禱。然而,常有一些成員,尤其是團體的領導者,蒙召作為幕前的活躍份子;這些人物,儘管他們的靜觀祈禱和結合天主,日深又深,他們總是在祈禱聚會中,拋頭露面,講說方言,分施神恩,並帶領會眾詠唱、祈禱、頌揚天主,做帶頭的工作。

 今日,神恩復興團體推行一項十分有力的運動,稱之為「十二步行動」。該行動的目標是:受之於天,施之於人。這無非是實踐第二條最重要的誡命。這是成長的步伐,甚至可以說是生存的條件。我著實憂心忡忡,不少神恩團體的福音精神和傳教神火統統不及格,他們有意無意地自我陶醉,封閉自守地內裡生長。在美國有一個神恩復興團體,成立已經多年。年青的團員同住在高薪職員的住宅區裡,每人都駕駛名貴的平治轎車。他們擬定美好的靈修計劃,為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但是他們對貧苦弱小的大眾不聞不問,他們也不開放門戶接納新的成員,除了親生骨肉和姻親至友。這樣的神恩團體,是否名符其實,很是可疑。如果我們真在聖神內欣欣向榮地生活,我們的愛德不能不擴展流溢。如果我們覺得神恩的經驗美好可喜,那有不樂於給他人分享的道理?真正的美善、喜樂與平安必然撥動他人的心弦,激起他人的嚮往,也渴望在他們的生命中,一嚐這妙不可言的滋味。

 妥善適時的指導,絕對不能缺少。團員們聚集在一起,就是為了接受指導,他們也必須尋求指導,妥善的指導亦應盡力之所能,及時供應在側。至於說,神恩團體無意淪為教義研究小組或聖經分享團契,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既是神恩復興團體,顧名思義,聖神是他們的導師,向聖神開放、熱誠浸透的祈禱是他們的管導,為讓聖神自由地運作,給他們注入異恩殊寵,點燃他們的心火,催醒他們信仰的活力。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恐怕就是過於運籌帷幄,組織策略,把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製成井井有條的計劃。然而神恩祈禱聚會應是無限自由、海闊天空的時空,在其中,揭除了隱藏自我的虛偽面具,乘著聖神的羽翼,縱橫馳騁,來回飛翔。一定的,優遊乎神恩的經驗,理應溶入我們其他的祈禱心得,後者雖然較有理性的結構,但仍有待於煥發聖神的愛、喜樂、以及源源不絕的活力。

 容我強調下列幾個要點,作為此簡短分享的總結:向聖神盡情的開放,不加任何的限制;由基督建立的訓導教會提供妥善和適時的指導,直接也好,間接也好;對他人開放,分施神恩,神火炎炎,無時或息;獻身於孕育司鐸聖召的神聖工作,以造就眾多的牧者,為教會廣建信者的團體,並提供妥善和適時的指導。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