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第十四期 一九九二年八月 66-69頁
**********
作者預料下一世紀威脅世界和平的,不再是戰爭,而是生態危機。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的自私、貪婪與不正義行為的結果。他提議建立一個新的道德價值觀,尤其是基督徒,更應以簡樸的生活,天地人合一的生態靈修觀,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
**********
正義與和平是人類一直共同追求的目標,正義與和平常是共存的。有正義的社會才有和平的國家。不正義的事情,如戰爭、掠奪、剝削、壓迫等等,是導致不和平的主因。近代因為工業發展,更增加了自然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的不正義後果,以致和平的達到更形困難。
廿世紀已接近尾聲,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能發生了,在下一個世紀裏,威脅全世界生存及和平的最大危機將不再是世界大戰,而可能是生態危機。
在本世紀裏,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大家都恐懼有第三次的發生,因而盡了最大的努力謀求世界的和平。直到這世紀末的近十年,東西方解除敵對態度,進而和解、限武、裁軍,以致東歐、蘇聯解體,世界性大戰的威脅才緩和了下來。
可是,不是沒有世界大戰就會得到世界和平,影響和平的不正義事件及現象仍不斷的發生。今天仍有不少地區性的衝突,種族、宗教、意識型態的衝突;跨國公司的經濟侵略、資源掠奪;大財團大企業的壟斷、剝削;南北國家的物資分配不均;先進開發國家只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十,卻享用了世界資源的三分之二;各國對科學技術使用的不當,造成生化武器、生物遺傳、核能發展等等潛在的危機;還有人口暴增、城市擴大、資源枯竭等問題,因而造成世界性的不安定和不安全。但是對世界和平生存造成影響還是以生態危機最為嚴重、最為廣泛。
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是全球性的,不分國界,而且常常是高度工業化國家的污染影響到鄰近國家甚至很遠地區的自然生態與環境,以及氣候,如核能意外,半個地球都受到影響;工業廢氣造成酸雨,傷害森林,或造成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候;南北極冰山融化海洋升高,危及全球沿海城市及地域;使用太多氟氯碳化物,造成地球高空過濾紫外線的臭氧層破洞,有害全人類及生界的健康。跨國公司、大企業,甚至世界銀行以協助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為名,而在這些國家裏進行破壞和掠奪,就如為開採礦產,建造巨型水壩發電,因而破壞森林生態,消滅物種;水壩本身也是一個潛在危險。富有國家到貧窮國家購買木材而砍伐大量森林;為飼養肉牛而將大片熱帶雨林消滅變成草原,影響氣候;或在偏遠的海洋進行核爆;或將核廢料運到落後地區丟棄。這些都是全球性或超國家不正義的污染和破壞行為。其他還有更多地區性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如海洋、河川、水源、空氣的污染,土地、耕作的污染,沙漠擴大、湖泊消失,垃圾、噪音等等,等等……。
以上這些對人類及動植物生活所在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都是人的自私、慾望、貪婪之心的無限制發展所致,都是人的不正義行為的後果。人愈是因貪圖物質的享受而發展,造成了不可收拾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人就愈是得不到快樂和幸福。那一天,大自然在無法承受人類對它的污染和破壞而反噬時,人類不單得不到和平的生活,更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為挽救這些在下一世紀可能威脅全球生存的生態危機,聯合國最近成立了「環境與發展問題會議」,俗稱「地球高峰會議」,由三十名在任和卸任的世界級領袖組成,它包括美國前總統卡特、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等。這個地球高峰會議在今年(1992)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通過一份「地球憲章」世界環保協定,以防止地球的空氣、土地、水體和氣候繼續惡化,並保護許多有絕種之虞的動植物,使不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上找到平衡。已開發國家要節制發展,防止污染;開發中國家即只適度發展,以免破壞環境。
世界和平是近代教宗特別關心的課題,每年元旦教宗都發出一份和平日文告。199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和平文告即以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與造物主和好,與受造界共存」,呼籲所有人類,特別是政治領袖,應該共同愛護天主所賜所託的這片大地;工業國家與落後國家應該合作來挽救屬於大家的地球,所有基督徒基於對造物主的信仰,尤其對自然萬物有特殊保護的責任。
為達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尤其在將邁進廿一世紀的最後時刻,我們應該重建一個新的國際、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基於這種新的觀念,謀求一種與以往不同的解決之道,以排除不正義的發展和避免污染破壞全人類萬物賴以生存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
在國際上要精誠合作,建立一個「地球村」的理念,基於愛德共享地球資源,分享財富。先進國家協助落後國家發展,富裕國家濟助貧窮國家的糧食與醫療;現代人得自先人的遺產而享有豐富的資源,也應節制的使用為後人留福。每個國家為人民的幸福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應全面檢討發展的政策,選擇發展的正確方向,發展應以考慮人民生存生活的環境品質為前題,以不污染破壞生存生活環境的項目為優先。社會即加強建立新的倫理觀念,教育大眾,增進群己關係的第六倫,以及改善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第七倫。宗教之間以開放的心胸互相了解、尊重、交談,並在正義、環保與和平工作上合作,互相支援。個人即要改變生活態度,節制慾望,尤其節制口腹之慾,以免更多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降低物質的慾望,以免更多會污染破壞環境的產品出產;不求事事方便,避免使用不受環境歡迎的產品,避免製造垃圾污染,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生活上不貪不爭,回歸自然,惜物惜福,過一種自由愉快的簡樸生活。
基督徒基於信仰的啟示,尤其應自願過簡樸神貧的生活,在世界上作見証。在與人的關係上和睦相處,發揮愛德;在大自然中愛護天地萬物,不要予取予求,心存征服,而抱持受天主之託管理大地的態度;在對天主方面常存惜福感恩之心。讚美造物之情。發揚一種新的、與天地人合一共融的生態靈修觀,這樣人類大家庭才可能走向真正和平幸福的道路。
今日已有修道團體以「正義、和平、環保」作為目標,也有在俗團體以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靈修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簡樸節制的精神。人在過簡樸節制生活的同時,自然就會與人和睦相處,愛護自然。人如果不是一味追求物質的享受,就不會無限制的為發展而消耗資源,破壞自然,人就會有更多的時間、精神追求靈性的生活、和平的生活,也會有更多的愛心去幫助貧窮的人,社會就會更和諧,世界就會更和平了!
網頁校對/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