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的戰爭與和平

麥健泰

神思 第十四期 一九九二年八月 1-15

 

**********

摘要

作者從聖經的記載,追尋以色列人如何從自己民族的戰鬥史中,找出戰爭所傳達的訊息:以色列人戰事上的失敗,是因為他們離棄了上主;上主以戰敗作為治療性的懲戒,使他們回心轉意,重歸天主。作者繼而結論出,要有真正的和平,則必須實行正義,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人。

**********

 

前言

在本文的開始,我們一起來讀若蘇厄書第七章記載的故事。在進攻哈依(Ai)之前,上主一直與若蘇厄同在。他本以為可以輕易攻下哈依,豈不知以色列人由哈依人面前逃跑,受到他們的追殺,勇氣像水一樣消散。若蘇厄撕破了自己衣服,俯伏在上主的約櫃之前,向上主說:「唉我主!以色列人既然由敵人前轉身逃跑,我還說什麼呢?當客納罕人和這地方所有的居民聽說這事,必來圍攻我們,從地上將我們的名字抹去,那時你對你的大名,要怎樣辦呢?」上主回答若蘇厄說,他將不站在以色列人一邊,如果他們把那些東西,放在自己的行囊裡。那些東西是指,戰爭中所獲取的戰利品。依照上主在盟約上所規定的,它們都屬於上主:人和牲畜,應全部殺死,物件或加以毀滅,或歸於聖所。於是若蘇厄依照上主的吩咐,按支派抽籤,為找出誰違反了天主的盟約。結果,阿干(Achan)中了籤。在盤問之下,他供認在戰利品中竊取了一件美麗的外氅,二百協刻耳銀子,一條重五十協刻耳的金條。於是阿干和那銀子、外氅、金條,並他的子女、牛、驢、羊、帳幕,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帶到阿苛爾山谷,如數歸於上主。又在那裡堆了一大堆石頭,作為上主向以色列子民大發義怒的標誌。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見到上主與以色列人之間的特殊關係。上主是他們的統帥,戰事的進行完全依照他的計劃和指揮。在作戰時,上主與他們同在,是他使戰爭獲得勝利,而戰俘和戰利品,如數歸他所有。這對現代的人來說,是不大容易悟解的。但是,在以色列民族與上主的盟約關係中,這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

此外,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集體責任的例子。由於一個成員的違約背命,導致上主遠離整個團體。由於一個人的罪過,導致全軍失利敗北。這是一個休戚相關的例子。由於一個人的違法,合家受到懲罰,這也是一個集體承擔罪債的例子。

反過來說亦然:由於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的善行,整個城巿得以轉禍為福。亞巴郎為索多瑪城求情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假如在那裡找到了十個義人,為了這十個義人,上主許下不毀滅這座城巿。可惜,這麼大的城巿,連十個義人也沒有!

但是一直要到厄則克爾先知時代,行善者生、作惡者死的道理才被清楚地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善善惡惡負責,就是一個人的獲救或喪亡不在於他人的功過,而取決於個人的善惡。(見則第18)在某一個指定的年代,我們不容易確定那一種責任是人們注意的焦點:是個人的責任呢,抑是集體的責任?在以民歷

史的初期,似乎是集體的責任感,左右著人們的意識。在那時候,個人首先被視為家庭、部落、和民族的組成份子。

戰爭

以民的肇始──輝煌的勝利

以色列子民安渡紅海,法郎的戰士全軍覆歿,是以民歷史的劃時代事件。當「以色列人見上主向埃及人顯的大能,百姓都敬畏上主,信了上主和他的僕人梅瑟。」(14:31)上主不但藉著大能和以民同在,更顯示了他是一位能夠摧毀敵人軍隊的戰士。梅瑟和以色列子民歌頌上主說:「我要歌頌上主,因他……將馬和騎士投於海中……他作了我的救援……他是我的天主……上主是戰士……」(15:1-3)

不久以色列人受到阿瑪肋克人的攻擊。若蘇厄奉命帶領壯丁去應戰,梅瑟則手中拿著天主的棍杖,站在高岡頂上。由於梅瑟高舉著雙手祈禱,以色列打了勝仗。事後,梅瑟築了一座祭壇,給它起名叫「雅威尼息」,意思是「向上主的旌旗舉手」。(見出17:8-15)

上主以戰士的姿態,帶領以色列人出離埃及,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死在荒山野地。他對他們另有計劃:首先,他與他們訂立盟約,奠定了密切的關係。這就是西乃山麓的一幕。在那裡,以色列成了天主特選的百姓,有別於地面上所有的人民(33:16);就他們是歸屬於上主的民族,成為他的特殊產業、聖潔的國民。以色列人一致接受盟約的十句話(34:28)或十誡(4:13),也就是新生團體的基本法,齊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我們全要作。

在這背景下,以民的戰爭成了「聖戰」:他們的戰事都在上主約櫃的蔭庇之下,舉著上主的旗幟,接受上主的指揮。

背棄盟約──受到懲罰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前往上主許給他們的土地。他們來到了卡德士(Kadesh),即今以色列以南,位於貝爾舍巴(Beersheba)西南大約90公里的地方。梅瑟從每一個宗族中挑選了一個領袖,遣他們去窺探客納罕地區的形勢。他們對該地的物產,印象尤為深刻。他們砍下了一枝只有一嘟嚕的葡萄,兩個人用槓子抬著,又摘了些石榴和無花果。(13:24)他們由偵探的地方回來,向全體會眾報告說:那地區實在是一個流奶和流蜜的地方;但是住在那地方的人強盛,有些還是巨人,即巨人的後裔,阿納克的子孫;他們居住的城鎮又廣大又堅固。言下是說:以色列子民沒有能力戰勝當地的居民,佔領這塊土地。偵探那地方的人中,農的兒子若蘇厄和耶孚乃的兒子加肋(Caleb)主張立即進軍那地方,對全體會眾說:護佑他們的(偶像),離開了他們,上主卻與我們同在。然而,會眾卻與其他十個人站在一起,又揚言要用石頭砸死他們。那時,上主的榮耀在會幕上顯示給以色列全體子民。上主吩咐梅瑟和亞郎說:「你對他們說:我以我的生命起誓:凡抱怨過我的,我必要照他們在我耳中所說的話,對待他們:他們都要倒斃在這曠野中,決不得進入我誓許給他們居住的地方。」(14:31)所有20歲以上的都受到了懲罰,這懲罰使以民在曠野裡徘徊,前後幾及40餘年。上主的意旨神聖不可侵犯,為了抗命背約,整個民族慘受懲罰。

這為以色列子民,真是一個十分慘痛的教訓。這位上主,一如威武的戰士,言出必行,軍令如山。誰膽敢抗命敵對,就報以敵人之道,猶如對付其他的敵人一般。以色列子民由此知道,與天主交往,不能有恃無恐:上主固然慈悲為懷,但不愚蠢好欺;他絕不縱容他的子女,聽讓他們任性妄為。

攻佔約但河彼岸

卡德士事件後38年,「直到能作戰的那一代,照上主對他們所起的誓,由營中完全消滅」。(2:14-15)這一句措詞,十足表達了上主對付自己子民的措施,無異是一次殲滅敵人的軍事行動。現在這個行動已告一段落,是開始實行偉大計劃的時候了,那就是攻佔上主預許給他們的地方:「你們起身出發,過阿爾農河。看!我已將阿摩黎人赫巿朋王息紅和他的土地交在你手中;進軍佔領,與他交戰。」(2:24)

息紅和他所有的民眾出來攻擊以色列子民,以民擊敗了他。「我們佔領了他所有的城邑,照毀滅律將全城破壞,不論男女或幼童,全都殺死,沒有留下一個。」(2:35)巴商王敖格遭遇了同樣的命運。(21:35)

新一代的以色列子民也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當以色列人住在史廷的時候,民眾開始與摩阿布女子行淫。這些女子請民眾參與她們神祇的祭祀;民眾吃了供物,且朝拜了她們的神祇。這樣,以色列人就歸依了巴耳培敖爾,上主因此對以色列大發忿怒。」(25:1-2)梅瑟就吩咐以色列的首長說:「你們每人應將自己家中歸依巴耳培敖爾的人殺死。」(25:5)離棄上主,歸依其他的神祇,是走上喪亡的道路:這就是整部申命記的教訓。

梅瑟離開摩阿布曠野,上了乃波山,上到耶里哥對面的丕斯加峰,上主就將預許的整個地區指給他看。但是他不能進去。他與由埃及出來的一代,歸於同一的命運。(見申34:1-8)

攻佔客納罕──公元前13世紀後葉

梅瑟死後,若蘇厄起來領導以色列,帶領他們進入預許的土地。這塊土地的幅員,在戶籍紀34章內有詳細的描述,恰與公元前13世紀埃及客納罕行省的版圖相吻合。

若蘇厄書112章描寫了攻佔經過,1321章記錄了分配給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情形。

以色列自曠野進入預許之地,可以說,是以民出離埃及進入曠野的翻版。讀若蘇厄書,我們覺得這是以色列歷史另一個新的開端。他派遣自己的偵探去察看將要攻佔的地帶。接著,他帶領以色列渡過約但河,一如梅瑟帶領以民安渡紅海。百姓由約但河上來以後,在耶里哥東邊的基耳加耳紮了營。這營在以後的兩個世紀裡,是以色列政治與宗教的中心,直到撒烏耳被傅立為第一位以色列君王的日子。在這裡,若蘇厄給以色列子民行了割損。又在這裡,正月十四日晚上,以色列子民在預許之地首次舉行了逾越慶節。也是在這裡,若蘇厄如梅瑟那樣見到了神視;不過梅瑟見到的是焚而不毀的荊棘,而若蘇厄見到的卻是上主軍旅的元帥。

耶里哥是第一個被攻陷的城巿。一連六天,「七位司祭帶著七個羊角號,走在上主約櫃前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先鋒隊走在他們前面,後衛隨在上主約櫃後面,一面走,一面吹號角。」(6:13)到了第七天,早晨黎明時,他們起來照樣圍了城轉,唯這一天圍城轉了七遭。到了第七遭,司祭們吹起了號角,於是百姓放聲大叫,「城牆便坍塌了」(6:20)。無疑地,戰事的勝應歸功於天主;城中所有的生靈都屬於天主:「他們將城中所有的一切,不論男女老幼,牛羊驢馬,都用利劍殺盡。」(6:21)

容我以簡而又簡的幾行,交待以色列攻佔預許地其他部份的情況。佔領整個南方地區,決定於基貝紅一役;日月停止不動的奇象,就是那次戰役的插曲(10)。攻佔整個北方地區,則決定於在默龍水邊擊潰北方的聯軍(11)。佔領整個地區之後,全境再無戰事。所有戰俘,全被殺死。「原來這是上主的意思,叫他們心硬,來與以色列人交戰,好使他們遭受無情的毀滅,徹底的破壞,正如上主對梅瑟所吩咐的。」(11:20)讀若蘇厄書112章,我們得到一個印象,佔領整個預許地,僅取決於幾次快速的軍事行動。接著分配土地。上主的許諾一一得以實現,又重申了西乃山麓的盟約。(24)

假如聖經是一部童話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不外是美麗公主,英俊的王子,結局不外是隆重的婚禮,無邊的幸福。那麼,「國內昇平,再無戰事。」(11:23)應是聖經故事的結束。然而,聖經不是一部童話故事。

歷史繼續──戰爭不斷

繼若蘇厄書的民長紀,記載了連串的衝突和戰鬥。這些衝突和戰鬥,不但發生在以民和異族(如摩阿布人、阿孟人、米德楊人、培肋舍特人)之間,也發生在以民的支派之間。該紀的作者把這些故事收錄在一起,為突起申命記一書的神學思想。民長紀一書的觀點是世界性的:以色列忘棄了他們主、天主,而去事奉鄰邦的神祇。上主對他們大發義怒,把他們交付在一些敵人的手中,遭受虐待若干年。及至以民向上主哀號求救,上主就給他們派遣一人,賦以大能,作他們的救星。這位救星就成了以色列的民長。他在位時,以色列就享受若干年的安寧。就以敖特尼耳首位民長為例:這一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拯救以民脫離異邦的蹂躪;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都接受天主的指揮;其年代約自公元前1200年至1025年。

這一章節的旨意很明顯,就是:忠心事奉上主,你們唯一的天主,否則就要淪為他邦的奴隸,遭受無情的迫害。遭受迫害和獲得解救的故事,使以民重溫十誡第一條誡命的意義。

民長紀的戰爭,在撒烏耳王和達味王年代,仍舊繼續下去,但是戰爭的意義已經不同。撒慕爾紀曾作了描寫。培肋舍特人的威脅,促使以色列有意一改政治和宗教的體制。以色列眾長老來見最後一位民長,撒慕爾,對他說:「我們非要一位君王管理我們不可。我們也要像一般異民一樣,有我們的君王來治理我們,率領我們出征作戰。」(撒上8:19-20)一日,撒慕爾得到了上主的啟示:「明日大約這時,我打發一個本雅明地方的人到你這裡來,你要給他傅油,立他當我民以色列的首領,他要從培肋舍特人手中拯救我的百姓,因我已看到我百姓的痛苦,他們的哀號已上達於我。」(撒上9:16)於是撒烏耳成了「上主的受傅者」(撒上24:7,11),一如梅瑟,領受了拯救天主子民的任務(3:1-12)。在撒慕爾告別的訓話中(撒上12),他重提了久遠古老的誥誡:「若是你們敬畏上主,事奉上主,聽從他的話,不背叛上主的命令;若是你們和管理你們的君王,隨從上主你們的天主,便可生存。倘若你們不聽從上主的話,背叛上主的命令,上主的手必要與你們和你們的君王作對。」(撒上12:14-15)

撒烏耳與阿瑪肋克人和培肋舍特人時有戰鬥。他沒有滿足上主與以民的要求;「上主後悔立了撒烏耳為王」(撒上15:35);以色列和與培肋舍特人發生激戰,撒烏耳和他的三個兒子在基耳波亞山上同時陣亡,時在公元前1010年左右。

撒烏耳死後,達味沒有立即繼撒烏耳為猶太王。「撒烏耳家與達味家間的戰爭相持很久;但達味家逐漸強盛,撒烏耳家卻日趨衰弱。」(撒下3:1)其間,沒有談到上主站在那一邊。但是,事實上,達味贏得了勝利,他的王朝又獲得肯定將在上主前永垂不朽,這顯示了達味蒙受了天主的簡選。論及達味出征作戰,有這麼一句評語:「達味無論往那裡去,上主總是輔助他。」(撒下8:14)他攻打培肋舍特人,將他們克服,由他們手中奪得了京城的治權。他南討北征,統一了自北自丹南至貝爾舍巴的廣大地區;他攻克了耶路撒冷(公元前1000年左右),將整個客納罕收入他的版圖。他的領土擴展至整個約但河西岸,北陲的阿蘭王國,亦受到他的控制。他建都耶路撒冷,從此,耶路撒冷就成了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到此,上主的諾言終告全部實現。達味死於公元前約970年。

以民反省歷史的經驗

達味戰事的勝利,撒羅滿王朝的太平,給以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回顧民族成長的過程,反省已往歷史的教訓。他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上主藉著以民的歷史,將自己顯示給他們。他們回顧:在達味的領導和撒羅滿的統治之下,他們如何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他們也思索:上主他們的天主所行的大能,和所顯示的意旨;上主怎樣伴同他們作戰,帶給他們和平;上主怎樣自萬民中簡選他們,維護他們的生存,協助他們的成長,又怎樣從地面上消滅了比他們更強大的民族,把遺下的土地和產業賜給他們。上主的十言,是天主大能的記錄,是以民生活的準則,也是抵制客納罕人邪神和陋俗的武器。除了上主,沒有別的神祇。上主是神聖的天主,也是倫理的主宰。上主要求的倫理,就是保存以色列家族、部落、和民族的純正和聖潔。

反省和思索的結果陸續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累積成卷,就是今日的舊約聖經。在聖經裡,以民必然從自身的經驗中,表達了生命的意義。戰爭便是他們的經驗之一。這經驗的印象尤為深刻,當其他的經驗淡忘了,戰爭的經驗依然十分活躍。因此,戰爭在啟示中佔了首屈一指的角色,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也由此可以了解,為什麼戰爭在舊約中,佔了如此大的份量。

戰爭的用語成了傳達啟示的媒介,在今日也不例外。譬如:如果說耶穌基督「戰勝」了罪惡和死亡,誰也不會覺得奇怪;又譬如:直到今日,我們仍舊稱世上的教會為「戰鬥的教會」,天上的教會為「凱旋的教會」。我們採用這種說法,並非表示我們讚同戰爭。我們採用它,只是因為戰爭是個很具體的觀念,用它來比喻不大具體的東西,倒是蠻適當的。

申命紀的回顧與反省

一般相信,「申命紀」就是於公元前621年,在聖殿裡所發現的那個文件。猶太王約史雅(公元前640-609)就以此作為改革宗教和整頓禮儀的依據。全書以梅瑟訓話的口吻道出,訓話的地點是摩阿布平原;但是成書的實際時間要晚得多。申命紀在舊約裡,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經籍,它記錄了以民與天主交往的經驗,並表達了他們對此經驗的反省,反省是結論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6:4-5)申命紀720章,訓導以民應怎樣對付當地的客納罕人:

當上主你的天主領你進入你要去佔領的地方,由你面前驅逐許多民族,即赫特人、基爾加士人、阿摩黎人、客納罕人、培黎齊人、希威人和耶步斯人,那七個比你又多又強的民族時,當上主你的天主將他們交給你,打敗他們時,你應完全消滅他們,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恩待他們;不可與他們通婚,不可將你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也不可為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因為他們必要使你們的子女遠離我,而去事奉別的神,致使上主向你們大發忿怒,將你們迅速消滅。你們應這樣對待他們: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石碣,砍倒他們的神柱,燒毀他們的雕像。因為你是屬於上主你天主的聖民,上主你的天主由地面上所有的民族中,揀選了你作自己特屬的人民。(7:1-6)

以色列應當從上主的土地上清除所有的異民和他們的神祇。這七個民族代表以色列所有的敵人。唯有與他們隔絕,以色列民族,上主的子民,才能保持他們的聖潔。

戰爭的毀滅律,以我們現代的文明看來,很是野蠻,事實上確是如此。不過,以色列卻沒有徹底執行。在以色列人進入預許地的初期,他們沒有常備的軍隊。入佔的以色列部族,一旦有了立足之地,就吸收鄰近居民的文明習俗:他們的農耕知識,也包括他們的宗教信仰。正是為了這個緣故,上主向以色列大發忿怒,屢次把他們交給敵人,讓他們慘受敵人的迫害。申命紀的作者,以神學的眼光,看出使這些異族自地面上絕跡,應是上主從一開始就有的計劃;他們寫道(遠在達味王朝之後):「上主你的天主必將這些民族由你面前漸漸驅逐……必將他們交於你,使他們大起恐慌,直到他們全被消滅。」(7:22-23)這些作者也許巴不得以民自攻佔預許地之初,立即肅清這些民族;這樣,選民的生活將簡單得多了。現在他們必須尋找理由,為什麼上主遲遲實施他的計劃。

上面我說,舊約的「戰爭毀滅律」確實野蠻。但是,即使以色列加以徹底執行,比起近代戰爭所造成的毀滅,還差得遠哩!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和漢堡(Hamburg)兩個城巿受到徹底摧毀;日本長崎(Nagasaki)和廣島(Hiroshima)兩個城巿盡毀於原子炸彈;在克羅地亞(Croatia)和博什尼亞•黑塞哥維耶(Bosnia-Herzogovina)境內,如薩拉熱窩(Sarajevo)等城巿受到無情冷酷的襲擊;甚至就在公元1992年,竟有自稱為信仰基督的信徒,把住在他們地區內的整族異民,趕盡殺絕。申命紀時代之後3000年的現代人,並不見得怎麼文明。

反省持續不斷──上主憎恨邪惡

漸漸地反省進入另一個階層,以民發現他們的上主發動另一種更根本的戰鬥,就是針對邪惡的戰鬥。搗毀客納罕人的祭壇石柱,取締他們與神行淫的儀式,只不過顯示了戰鬥的一角,打擊邪惡才是主要的目標。

以色列終於明白過來,對抗邪惡的戰鬥中,他們只是上主手中不中用的工具;因為他們自己也傾向邪惡。他們自己也屢次墮入上主借用他們懲戒的罪行。隨後,他們看出上主攻擊他們;把他們交在敵人的手中,讓他們受到無情的虐待。這是治療性的懲戒,為使他們回心轉意,重歸上主的懷抱。不過,以色列一直要等到先知的出現,受到先知的耳提面命,譴責痛斥,才逐漸醒覺過來,洞悉其中的道理。(1:4-9;4:5-5:17;加下6:16)

先知的深入透視,加上流亡的慘痛經驗(公元前587539),他們終於理解了罪惡中的罪惡,乃是背離他們的上主。由於他們背棄了上主,迭受詛咒,戰爭失利,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以及其他種種災禍,此去彼來,連絡不絕。申命紀284957節駭人可怖的詛咒,很可能是流亡時代的作品。

此外,他們也承認,他們對上主的計劃,只是一知半解。他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默思和反省,始悟解上主「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以得生存。」(33:11;公元前第六世紀初期)約納先知書,全書充滿著柔情蜜意,更把厄則克耳先知的傳言,推及以色列的世仇尼尼微人。

這些新的倫理意識,更進一步的洞悉,並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民族之間,還是照常採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紛爭。

和平的意義

和平於大地

瑪加伯書上下卷滿是戰爭和打鬥。容我們一睹書中所謂的和平。加上第14章,作者說:「息孟執政期間,猶太國泰民安。」(加上14:4;公元前143134)接著,他描寫了通國人民所享受的和平。`

描寫以事奉上主、修飾聖殿、增添聖器為總結;之前有:開拓國家的疆域,佔據約培,建為海港,闢作通往海島的口岸;收復了三個堡壘,除去了城中的不潔;人人都平安耕種田地,土地按時出產,平原上的樹木依時結果;老者閒坐街頭,眾人談論公益;每人安坐在自己的葡萄樹及無花果樹下,無人前來驚嚇。

列王紀上卷描寫以色列王撒羅滿所享受的和平,也說:「撒羅滿一生歲月中,從丹到貝爾舍巴的猶大和以色列人,都各安居在自己的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列上5:5)

在此,我們見到,這一塊土地是「和平」(希伯來語作Shalom)的中樞;但是,我們也見到,任何和平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必須與天主同在,這也是申命紀所帶出的訊息:

因為上主你的天主快要領你進入肥美的土地,那裡,有溪流,有泉水,有深淵之水由谷中和山中流出;那地出產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在那地你決不缺糧吃,在那裡你將一無所缺;那地方的石頭是鐵,由山中可以採銅。幾時你吃飽了,應感謝上主你的天主,因為是他賜給你這樣肥美的土地。(8:7-10)

由此我們可看出,Shalom是一個意義十分豐富的名字,它所包括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和平的第一個要素,便是物質方面富裕充足,一如列王紀所描寫的。(見列上第9)

如果提到「人」,首先是指身體的舒適和美好的環境。能夠安坐在自己的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美好的環境也包括不受災禍的襲擊,一如埃及人所遭遇的。

和平也包括美好的人際關係,不論是與個人,或者是與團體。依撒意亞先知說:「上主將統治萬邦,治理眾民;致使眾人都把自己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2:4)

此外,和平亦包括罪過的得蒙赦免,與天主重歸和好,回心轉意,永遠忠於上主的盟約。「正義」(希伯來語作Sedaqa)一詞,在舊約裡所指的,通常就是這一層意義:用在天主身上,就是:「上主永遠忠於他的誓盟。」用在以民身上,就是:全守上主的誡命,尤其是「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的誡命。

上述各點,都是和平的要素。我們可以見到,它們與救恩並肩而行,同存共滅。救恩是上主的恩賜,和平也是如此。(85)

何時、何地、如何逢和平

不少以色列王和猶大王,企圖隨著達味的榜樣,以軍事和政治的手段,謀求國家的和平,但可惜,差不多都忘記了盟約所強調的「正義」。在這方面他們受到假先知的唆使和愚弄。這些假先知口口聲聲的「和平,和平」!但是,徒給人和平的假像,因為那裡沒「正義」,那裡就沒有真正的和平可言。結果,以色列自預許地中被連根拔除,逃不了被擄往異邦的命運。

正統的先知卻對上主始終保持著不可動搖的信念,期待著和平的重臨大地。他們引頸而望,計算上主來臨的日子。他必要打發另一位達味,上主的受傅者,就是默西亞(9-11;34-37)。到了那時,和平將遍及四海,了無終期。依撒意亞更預見伊甸樂園的原始秩序將再次出現:「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伺養……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吃奶的嬰兒將遊戲於蝮蛇的洞口……因為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11:6-9)此外,似乎他也想到,那時候的和平超越國界,遍及普世全球。厄則克耳先知則預見和平的仇敵發動最後的一擊,而其勢力終被徹底摧毀(見則38-39)。這最後勝利將是建立新殿的前導。在此新的聖殿中,上主的榮耀將長駐不離:「看,上主的光榮充滿了聖殿……我聽見從內有一位向我說話的,對我說:『人子,這是安放我寶座的地方……我願在這裡永遠住在以色列子民中。』」(43:5-7)那時,預許地將再次分配,而約但河是東陲的邊界(48)

達尼爾先知書第7章的神視,以軍權的王國為背景。他見到一位相似人子者,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那萬古常存者,便賜給他統治權、尊榮和國度,各民族、各邦國及各異語人民都要侍奉他;他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他的國度永不滅亡。」(7:14)

在末世的神視中,和平的來臨均以新天新地為序幕。這是一個煥然一新的天地,與舊的天地絕然不同。

耶穌帶來的和平

耶穌並不是另一個若蘇厄。在革責瑪尼莊園裡,當他的一個宗徒拔劍斬人的時候,耶穌對他說:「把你的劍放回原處;因為凡持劍的,必死在劍下。你想我不能要求我父,即刻給我調動十二軍以上的天使嗎?」(26:52-53)耶穌之來,是為了帶給世人和平。這個任務,是以死亡和十字架來完成的。復活後,他派遣他的宗徒和整個教會,把和平帶給人類,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20:21-23)這裡,耶穌不只祝頌他們平安,而是賦給他們平安;就是把他們再造,成為一個新人,為聖神所佔有。罪過獲得赦免,為聖神所佔有,就是人的再造;而新人的核心,就是「平安」。

耶穌基督為教會開闢了一條導向和平的康莊大道。新約的最後一卷,若望默示錄描寫,世代的末期,激烈的戰爭將一再發生(19-20)。只要人類拒絕基督,善惡的戰鬥不會停止,但是必有了結的一天。

以後,我看見了一個潔白的大寶座,和坐於其上的那位……隨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海也沒有了(惡的象徵)。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我聽見由寶座那裡有一巨大的聲音說:「這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他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他的人民,他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20:11-21:4)

耶穌要求我們全心、全靈、全意、全力獻身於他,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誡命就是獻身於他人的福利,一如獻身於我們個人的福利(12:29-31)。我們需要開始推行一項計劃,就是「使眾人把自己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2:4)


網頁校對/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