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奧蹟的信德旅程

寡尼多默的信德

區成賢

神思 第十二期 一九九二年 34-37頁

 

**********

摘要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明聖體在他信德歷程中的重要性。他感謝天主賜他特恩,使他常以在聖體前祈禱為一種喜樂。他邀請讀者「來看一看」,好能分享他這份恩典。

**********

 

我的名字叫多默,但是沒有人叫我多默。朋友沒有叫過我多默,親戚沒有叫過我多默,連我的父母也沒有叫過我多默。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次有人叫過我多默,就是在領堅振的時候;也只有一個人叫過我多默,就是給我施行堅振的主教。

為什麼我要揀選多默宗徒做我堅振的聖名呢?我還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輔祭。在彌撒中,我把麥麵餅和葡萄酒帶上祭台,之後神父誦念祝聖的經文,餅酒就成了耶穌的聖體聖血,真的就是如此麼?我心中起了疑惑。

我記不起這疑惑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又怎樣產生的。不過我仍記得我的一個老師教我們在神父舉揚聖體聖血的時候,要念多默宗徒的誦句:「我主,我的天主!」我聽從老師的教導,總是念這誦句。我心中的疑惑和這誦句的力量文戰不已,這樣,我就揀選了多默宗徒做我堅振的主保聖人

疑惑的消失和疑惑的產生同樣的微妙,我說不出究竟是在什麼時消失的,又怎樣消失的。但有一點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自許多年來,每一次我參與彌撒,我總要念這一句簡單的誧句,為宣告我的信德;在疑惑存在期間是如此,在疑惑消失之後也是如此;我確信是這簡單的誦句邀得了天主的聖寵,驅散了我內心的疑雲。

信德奧蹟的信德透視

1961年,我祝聖為司鐸:同年,我奉遣來到香港。那時,我「雄心勃勃」,立志幹一番事業。為了入邦問俗,對當地的文化習俗,必須像孩童那樣從頭學起,著實經歷了許多艱辛的考驗。多年苦學之後,說得一口相當流利的粵語。那時正面臨文化大革命的衝激和梵二後的革新年代,教會內外上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樣樣事情,看來似乎一團糟。

在梵二後的革新風潮中,有批剛剛登上鐸品的神父倡導了一個論調。他們強調彌撒是基督復活的慶典,每日舉行「慶典」,不合人的情理,因此他們拒絕每日舉行彌撒,即使信友要求,也堅決拒絕。面對著這樣的論調和作風,我曾善意地嘗試瞭解他們所說所做的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是始終不得要領。在此同時,我開始在一間紡織廠裡做夜工,為了親身體驗勞工的日常生活,並了解他們的各種困難。因為這批新神父不願每日舉行彌撒,一時又找不到別的神父可以頂替,於是我必須在清晨七時下班之後,趕往鄰近的一個徙置區,為那裡的信友,舉行七點十分的彌撒。

不用說,整整八個小時,在機聲軋軋的廠房裡操作,難能做好彌撒聖祭的事前準備。我是那麼的疲倦,連保持清醒,睜開雙眼,也多次感到困難。但是,在彌撒終了的時候,身心都感到安息,精神也為之一振。我開始感到,「天主經」的禱詞:「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是一件活生生的事實,並有著很深的意義。參與晨早彌撒的善男信女,其中絕大部份,都是工人;我又意識到這「日用的食糧」,對他們來說,實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神糧。

不久,華語的彌撒經書問世了;革新的彌撒禮儀,又在祝聖聖體聖血之後,加插了一句宣告詞:「信德的奧蹟」。就在這場合下,一連許多個星期,我給那些工人每日舉行清晨的彌撒。一天,正在宣告「信德的奧蹟」之時,突然眼前一亮,一道強烈的神光直射我的心靈;剎那之間,我清楚看到,「復活慶典」影響到信徒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時刻和每一個層面;而其影響的範圍,並不限於現場參與瀰撒的信友,也普及不能親身出席的人士。復活的基督是愛的泉源和愛的活力。他藉著聖體聖事,臨在我們中間,促使我們成長,達到聖保祿宗徒所期望的程度,就是:「我只願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德能,參與他的苦難,相似他的死亡,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復活。」(斐3:10-11)容我把這句話用另一方式表達:「我只希望一件事,就是『認識』、體驗、和投入復活基督的愛和汲取這愛的活力,為了能夠分擔他的苦難,參與他的死亡,這樣,到了時候,在復活的光榮中,分享那富裕的生命和充盈洋溢的喜樂。」﹒

不到一年,我的另一個重大「發現」,就是耶穌小姊妹修會和她們的生活方式。那是納匝肋式的福音生活,這生活的一個特色是每日在聖體前朝拜耶穌。我感到蒙召作深度的祈禱,且覺得祈禱的渴望日益迫切,於是起程作一次長途的朝聖;朝聖的高潮是為期40天的退省。這是一次「獨修式的退省」,地點是在撒哈拉沙漠中部阿塞克賴姆山(Mt. Assekrem)的山巔。

我一跨入給我作退省的獨居斗室,就覺到這是一個「完全適於祈禱」的地方──沒有什麼可以引起我分心的東西:除了風聲之外,萬籟俱寂;除了太陽和星星之外,青天長空:遊目環視,盡是光禿禿的石板;遍地寸草不生,連沙塵也難得見到一粒。

退省帶給我的第一個神恩,竟是徹頭徹尾的、無盡無休的分心走意!起初的五天,簡直是了無終期的歲月;我艱苦地奮鬥,用盡各種方法,嘗試進入祈禱的氣氛,但是終歸徒勞無功。層出不窮的雜念,好似一股湧流不絕的泉水,自我心靈的深底冒出,怎麼也堵塞不住。直到我墮入了無助的深淵,已臨到了絕望的邊緣,仁慈的主卻在一絲信德的他端,開始隱約地顯現。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我的眼目注視著聖體的時候,我的心神就接觸到臨在聖體中的耶穌。但當我的目光一離開了聖體,頓時心猿意馬地雜念叢生,我的心靈又成了一片分心的汪洋。整整40天的獨修退省,一直是在這種情況中度過。不過我也獲得了可觀的收穫:眼目的注視逐漸內在化,慢慢地轉為神目的注視,就是可以不必用眼目注視聖體,也能夠在心靈深處,藉著信和愛的祈禱,接觸到耶穌。

自這次退省(18年以前的事了)以來,只要環境許可,我常在私下把聖體從聖龕中請出來,面對著聖體祈禱。我認為我能夠如此祈禱,實是耶穌賜給我的一個特恩,我常樂意與他人分享。這種祈禱方式小但蘊藏著耶穌親自啟示給我們的許多美德,如:謙虛、樸實、純潔等等,更以特殊的方式,包含了救贖工程的每一個奧蹟;我甚至敢大膽地說,我們應該懷著信、望、愛,在這祈禱中,去「誦讀」、探究、透視整部聖經、全套教義、和教會本身。誦讀和探究的功夫固然可以在諍室裡進行,但是透視這一過程最宜在耶穌臨在的聖事中完成。

在面對聖體祈禱的時候,我透視了什麼奧蹟的臨在?

聖言成為血肉的臨在、耶穌誕生的臨在、童年耶穌的臨在、納匝肋隱居生活的臨在、苦難和死亡的臨在、復活和光榮的臨在。

總之一句,耶穌基督在聖體內的聖事性臨在,在「信總的目光」透視之下,包括了、並繼續不斷地顯示著耶穌基督每一種方式的臨在,因為只有一個主、只有一個救主,就是耶穌基督。他選擇了這個獨一無二的記號/聖事,為了在時空內和我們同在。

耶穌是在一切中的一切。確實一點不錯!「你來看一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