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裡的天國

斐林豐

神思 第十一期 一九九一年 53-73頁

 

**********

摘要

作者特別從耶穌的比喻中去看天主的國。比喻是嘗試用人的經驗去表達天主的奧跡。新約中的比喻使我們領悟天國雖有未來的幅度,但因著耶穌的來臨實際上已開始了。比喻還幫助我們認識耶穌,因為它們反映耶穌自我意識的最深處。讀者可從本文中感受耶穌比喻的力量。

**********

 

「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谷4:30)這句話顯示了耶穌在用心思,尋找適當的言詞句來描寫天國。天主的國,萬古常新,談論它,不扭曲它的面貌,可真不容易!但是耶穌找到了適當的言詞,這些言詞,就是比喻。

耶穌所講的比喻,雖然只有十一個直接談論「天國」,但是所有的比喻,都可稱之為「天國的比喻」。因為,每一個比喻,實際上,都是描寫天國的某個層面。而且天主的國正是耶穌宣講的核心:「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1:15)天國來臨了,以懺侮和信心,敞開胸懷,迎接他的來臨:這便是比喻的主題,也是唯一的主題。(1)

「天主的國已來到了。」只要對耶穌的比喻稍有認識,就不得不承認,天國並非正在姍姍而來(即使已迫在眉睫),而是它就在此時此地:它不是一件將來的東西,而是現在的事實。是的,它有著將來的幅度,不過它首先是此時此地的現實:因為,所謂天國也哉,無非是耶穌臨在,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

如果我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耶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路11:20)

看,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

耶穌基督,是的,整個耶穌基督,就是天主的國。

耶穌對天國的反省,基本上,就是對自己的反省。耶穌用比喻講論天國,實際上,就是揭示他自己。耶穌的自我意識,原是深不可測的奧秘,天國的比喻就是扇扇窗戶,透露了奧秘的一角。表面看來,人們誤以為比喻是最簡單不過的故事,但是實在而論,它的神學含義,深之又深,令人驚訝結舌。新約最偉大的神學家,不是保祿,也不是若望,而是耶穌自己。他講的比喻,滿是不具神學形式的神學思想。保祿、若望兩位宗徒談論聖寵、義子、信德、望德、愛德、成義、以及救贖等等神學的思想,都是他們反省比喻的成果。他們只是企圖把比喻的內容用神學的觀念表達出來。兩個債戶的比喻(路7:41-43)就是聖寵的比喻。蕩子的比喻(路15:11-32)就是義子的比喻。善心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10:29-37)就是愛德的比喻。十個童女的比喻(瑪25:1-13)就是望德的比喻。不忠管家的比喻(路16:1-8)就是信德的比喻。法利塞人和稅吏的比喻(路18:9-14)就是成義的比喻。壯士的比喻(谷3:27)就是救贖的比喻。其他的比喻莫不如此。

觀念化的神學也嘗試表達天國的奧秘,但是絕不能完全取代那些小故事的生動神學。比喻的神學具有強大的活力,因為它們通過人的經驗,接觸天國的奧秘,又用這些神秘化了的經驗,作為天主與人交往的象徵。因此,耶穌的比喻既以人性的經驗作為根據,又是揭示神聖奧秘的豐富象徵。這些小故事,一出耶穌的口,無異是光的爆炸,直轟人的理性;它們也好似強力的火箭,指向人的意志,要求自由的回應。在人類的語言裡,用了那麼少的字句,作出那麼多,又那麼大的要求,是從來不曾有過的。然而,我們不用奇怪:因為說出這些字句的,就是既是至高者,又成了我們中一員的那一位。他在高天,又居人間;他是永恆,又生活在時間之內;他是天主,也是真人。耶穌的比喻美妙絕倫,超越古往今來。在以往,從未有人講得到;在將來,也沒有人講得出。

四大分類

耶穌的比喻,每一個都講論天國的某一個層面;根據所涉及的層面,比喻可區分為四類:

第一類比喻講論天國切入人類的歷史。耶穌的來臨,他的訊息,對他同時代的人們,對今日認真面對耶穌的我們,是一個有力的衝擊:

這是甚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谷1:27)

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谷2:7)

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谷2:12)

這人到底時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谷4:40)

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一樣。(若7:46)

一定的,耶穌很清楚知道,我們接觸天國的時候,不是沒有因難的。不過,最大的困難,並非來自他那偉大超凡的作為,恰巧相反,倒由於他那卑微自下的態度。天主的國怎麼能夠由一個納匝肋的木匠來實現呢?

從納匝肋邊能出什麼好事嗎?(若1:46)

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他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們這裡嗎?(谷6:3)

難道你比我們的父親亞巴郎還大嗎?他死了,先知們也死了。你把你自己當作什麼人呢?(若8:53)

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11:3)

如果你是天主子,從十字架上下來罷!(瑪27:40)

耶穌講這一類比喻的用意,是為了開啟我們心目,使我們能夠在上主僕人卑微的形像下,接納天國的來臨。

第二類比喻講論天國一個特殊標記:慈悲。有關這些比喻的背景,路加聖史講得最好: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路15:1-3)

我們自充為義人的天性使我們難於接受這個事實:天主與我們同在,實際上就是,天主與我們罪人同在。這第二類的比喻是為了治療我們的心盲,使能一窺天主的慈悲是如何的浩大和美妙:

當耶穌在屋裡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常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0-13)

第三類比喻講論我們對天國的回應。耶穌講這些比喻為教訓我們,接受天國就是度新的生活。有時,是人們先提出問題,要求耶穌解釋什麼是新的生活:

有一個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纔能獲得永生?……畢竟誰是我的近人?」(路10:25,29)

但是,一般而論,是耶穌本人自動說明什麼是天國的新生活:

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選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路14:7)

愛財的法利塞人,聽了這一切話,便嗤笑耶穌。耶穌向他們說:「……有一個富家人……」(路16:4,19)

耶穌給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論及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

耶穌也向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設了這個比喻……(路18:9)

第四類比喻講論天國的圓滿實現。耶穌講這些比喻為充實我們的希望,使我們以喜悅的心情,期望救恩圓滿的日子,等待他的第二次來臨。其中不少比喻,一方面否定了他的再來已迫在眉睫,一方面卻強調了突然而至的特色,因此,要求人們必須提高警覺,妥作準備。這些比喻又觸及個人得救和集體性得救的兩個幅度。至於講述這些比喻的背景,聖史都作了清楚的交待:

眾人聽這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已臨近耶路撒冷,而且他們都以為天主的國快要出現,遂設了一個比喻說……(路19:11)

其中有些比喻,是用將來的時態開始的: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瑪25:1)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瑪25;14)

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即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瑪25:31)

這四類比喻合成一個整體,對天國提供了全面性的描寫,使我們對天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天國的現在和將來、它的外觀和內涵,都有明確和深入的刻劃。綜合起來的結論是對新生活的透視,這新生活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反省耶穌的比喻,回應比喻的邀請,驅使我們踏上除舊更新的大道,成為天國的真實子民。

箭鏃-比喻的批判

每一個比喻猶如一枝箭矢,直射人的心靈,激發它,驅使它開向天主的神國。箭幹是故事的結構,一般是很簡單的。箭鏃-切入目標的頂點,是故事的倫理批判,每一個比喻只有一個。我稱之為「倫理批判」,因為它準對人的意志,要求自由的回應。大多數的比喻並不直接提出明確的倫理批判。因此,每一個聽者或讀者必須加以反省,才能找它出來。倫理批判是比喻的核心。每一個比喻都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

上述最後一點,需要加以說明。講述同一個比喻,可能不止一次。首先,耶穌自己設了比喻。其次,十二宗徒再三講述。以後,在福音成書之前,初期的信者團體必定講而又講。耶穌初設比喻的時候,每個比喻必有一個獨特的倫理批判。十二宗徒再次講述同一比喻的時候,由於不同的聽來、不同的背景,宗徒有意表達的倫理批判,可能不盡相同。只須稍微變動故事的結構,或者強調故事的某一個因素,不同的倫理批判,就可以表達出來。

試舉個例子加以說明。在父親和兩子(俗稱蕩子回頭)的比喻裡,所表達的倫理批判究竟是什麼,就要看強調的因素是在父、長子、或幼子。這三個因素,每一個都可以強調;不論強調那一個因素,都有意義,都沒有越出比喻的範圍。不過,我們也可以提出:耶穌自己所強調的是那一個因素?聖史的記述是否強調了不同的因素?假使尚有別的聖史記述這個比喻,是否會各自強調不同的因素?這些問題都是合理的,而問題中提出的情況也都是可能的。嘗試解答這些問題,能使這些啟示天國的比喻,發射出更強烈、更耀眼的光芒。

我願意把「天國的比喻」如數瀏覽一遍,並簡單地指出每一個比喻所表達的倫理批判。可能含有多個倫理批判的比喻,將作適當的說明,以保持原有的富裕。集中於比喻的倫理批判,可以直達比喻的核心,接觸基本的訊息,一睹天國的本色。不過,由於時空的限制,不得不僅在主要的比喻上下功夫,略過的比喻,放在註釋裡以供備考。

第一類比喻:天國切入人類歷史的比喻

首先要檢討的是種子/撒種者/田地(俗稱為撒種)的比喻。這裡我們必須分別採用這三個名詞,因為這個比喻同時為三位聖史所記錄,而三者之間有著相當的差異,可以說有三種版本。它們都有相同的三個因素:種子,撒種者,田地。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聖史所強調的因素各各不同。以整部福音作背景,來觀察這三種記錄,我們很能夠追溯到它們的來源,就是何者導自耶穌自己,何者出自十二宗徒,何者來自初期的信者團體。

循此途徑,我們可作出以下的探斷:

耶穌本人的比喻批判:強調的因素是種子,由此:聆聽「話」的人,不要為了福音而遭遇的阻難而氣餒。要信賴「話」的力量,它能結出意想不到的豐富果實。這是馬爾谷福音的記錄。

十二宗徒的比喻批判:強調的因素是播種者,由此:宣講「話」的人,不要因了宣講福音所遇到的困難而氣餒。繼續宣講!要信賴「話」的力量,它能結出意想不到的豐富果實。這是瑪竇福音的記錄。

初期信者團體的比喻批判:強調的因素是田地,由此:聽「話」的人,必須」小心不要放置接受福音的阻擋,因為只有妥作準備的心田,才能結出豐富的果實。這是路加福音的記錄。

既然這是第一個我們檢討的比喻,容我在此附加說明:

第一個比喻批判假定有這樣的一個場合作背景:耶穌四出宣講天國的福音。在聽眾間,他遇到日益高漲的敵意。他的同鄉多抱著不睬不理的態度。已經接受了福音的民眾,於是面臨著冷淡下去的危險,受到失去信心的威脅。他們開始覺得耶穌畢竟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社會名流都不信他呢?為了激勵這些善良的百姓,為了保護他們的信仰不受威脅,耶穌給他們講了種子的比喻。

第二個比喻批判假定有這樣的一個場合作背景:是瑪竇聖史提出了這一個場合,只有他取用了撒種者的比喻這個名稱。情況是這樣的:耶穌升天之後,宗徒繼續耶穌宣講福音:不須多久,他們就體顯到重重的困難。宣道者屢受挫折,面臨著失去熱誠、放棄傳道使命的誘惑。為了這一個新的需要,強調的因素便轉移到撒種者身上。意思是說:這許多表面的挫折,若與撒在好田裡的種子所結出的果實相比,算不了什麼。這樣,種子的比喻就成了撒種者的比喻。

第三個比喻批判假定有這樣的一個場合作背景:是路加聖史指出了這一個場合。情況是這樣的:信者團體初期的熱誠漸漸冷落下去。天國的福音好似成了耳邊風,聽而不入。「話」的聆聽者應該從昏睡冷漠中醒覺過來。於是強調的因素轉移到田地。聽者必須準備一塊良好的心田,使聽到的「話」結出豐富的果實,依照路加聖史的說法,那就是:「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並把這話保存起來,才能以堅忍結出果實。」這樣,種子和撒種者的比喻就成了田地的比喻。

仔細閱讀馬爾谷、瑪竇、路加三位聖史筆下的種子/撒種者/田地的比喻,就可以發現這三個不同的場合,對三部福音的特色,是十分確切的註釋。這三個版本所顯示的天國面貌,都是非常徹底而具體的:

-耶穌啟口宣講福音,天主的國就臨在人間;

-福音是具有強大活力的「話」,那多產的活力是難以置信的;

-天主保證多產的「話」足以克服各種阻難;

-人間的力量,不論如何強大,都不足阻礙「話」的滋長;

-「話」的傳播,天主要求宣道者的合作;

-耶穌是第一位宣道者:他宣講福音,也是福音的化身;

-耶穌召選宗徒,為繼續他的宣道使命;

-天國藉福音的「話」臨在人間,它要求人作出自由的回應;

-人若愚蠢地醉心其他的事物,「話」的活力就要落空;

-人若誠意地領受這「話」,必將美妙地脫胎換骨;

-「話」的果實即是人的「存在」,它的特色是忠貞和剛毅。

現在,我們繼續瀏覽其他的比喻。我們將以比喻的批判來指出比喻的含義。

種子自長的比喻(谷4:25-29):天國好比一粒種子,有自然生長、成熟的活力。在撒種之後、收穫之前,撒種者看起來好似無所事事!耶穌宣講福音的活動,一無軍事、政治積極行動的色彩,同時代的人因而大為見怪。耶穌因此解釋,這表面的清靜無為,其實就是信賴天國內在活力的表示。看來,耶穌講述這個比喻是為了答覆這個問題:「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11:3;路7:19)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覺得耶穌所宣講的福音,不推動壯觀的社會改革。在當代猶太人的心目中,天國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如保祿在羅馬書中所說:「天國是天主的德能,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獲得救恩,先使猶太人,後使希臘人。」(羅1:16)

芥子的比喻(谷4:30-32);瑪13:31-32;路13:18-19):天國在開始的時候是很小很小的,在社會、政治方面微不足道。但是切勿小看它。事實上,這小小的一點自有其擴大的威力,大到足以懷抱整個的人類。西蒙.魏爾(Simone Weil)說得好:「什麼是超性的事物?首要的觀念是:它無限小,同時又無限大。」後來,耶穌還要說:「天主國的來臨,並非是顯然可見的……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0-21)

酵母的比喻(瑪13:33;路13:18-21):天主的國是一股隱藏的活力,它的運作雖不引人注目,然而它的功能足以使整個人類潛移默化。不過,請注意,這一股隱而不顯的力量,並不免除艱苦的戰鬥。因而必須時時奮勉有加,力求革新;同時抱著樂觀的胸襟,深信整個人類,藉著福音的潛力,終必獲得徹底的改善。在路加筆下,這個比喻很可能是為了答覆:「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路13:23)這個問題,因此,他強調了普遍獲救的功效。

寶貝的比喻(瑪13:44):天國的價值高貴無比。有人找到了它,不勝欣喜。因為心中充滿了喜樂,他甘願犧牲一切,為得到天國。耶穌用這個比喻說明了,他的宗徒捨棄了所有的一切,跟隨他,看似愚蠢,其實是大智。同時,耶穌也邀請聽眾都來體嘗這無比的喜樂。

珍珠的比喻(瑪13:45):天國有如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有人發現了它,欣喜若狂。因此,就不用奇怪,他已準備放棄一切,為了擁有它。同樣,天國的珍貴,無與倫比,為了能夠進入,值得拋棄一切。這比喻和寶貝的比喻成雙成對。但是前者的重點在找到天國的喜樂,而後者則在取此捨彼的行為,就是說:這是一次徹底的取捨,也是一次明智的選擇。

莠子和麥子的比喻(瑪13;24-40):在這個比喻裡,強調的因素可以在中部,也可以在末部;不同的強調鉤出不同的訊息。耶穌強調的很可能是比喻的中部,就是家主的指示:「讓莠子和麥子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這樣,比喻的批判是:天國賜給所有的人,不分彼此,善人惡人,一視同仁。天國不是一個隔離份子(如法利塞人)組成的集團。善人惡人當然不能黑白不分,然而現世還不是隔離的時候;他們的分隔是在將來,最後審判的日子。今世為罪人是懺悔自新的時候,為善人是耐心等待的日子。換句話說:人間的天國並不要求國民個個完美無缺,但要求每個人悔改革新。

瑪竇福音所載莠子比喻的解釋(瑪13:36-43)強調了比喻的末部,於是,比喻的批判是:天國不分彼此地惠及善人和惡人,不可誤解為善惡相混、黑白不分。善惡絕對有分別,遲早有一天,就是在末日,善人惡人將予以決定性的隔離。因此,天國的子民要為善避惡,應把末日的審判時時置於目前。這訊息很可能是為了配合初期信者團體的生活情況。

撒網的比喻(瑪13:47-50):這裡,再次提及天國是賜給眾人的救恩,善人惡人,無一例外。耶穌懷抱所有的人,不分彼此。現在是懺悔的時候。最後的審判將在世界的末日。耶穌耐心地講解這個比喻很可能是對準某些議論,例如:「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瑪9:11)

撒網的比喻與上述的莠子比喻相輔相成。這裡,強調的因素顯然反映了初期信者團體對末世的期待,這正是撒網比喻的註釋(瑪13;49-5O)。在上面,莠子比喻傳達的訊息,也繪出了,世界末日最後審判時,天國圓滿實現的遠景。

在結束檢討首類比喻之前,我們尚須提出幾個極為重要的比喻。它們都是屬於此一類的比喻,不過均集中於耶穌的逾越奧蹟,又視逾越的奧蹟為天國進入人類歷史的切合點。這些比喻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接受十字架的愚蠢。對觀福音記錄了兩個,若望福音也記錄了兩個:

惡園戶的比喻(谷12:1-9;瑪21:33-41;路20:9-16):以色列的領袖殺害「愛子」的時候,天主的國決定性地切入了人類的歷史。天主對以色列暴行的反應,不是撤消救恩,而是加以推展,把整個人類納入他的葡萄園內。打發他的「愛子」,是最後一次冒險,為給以色列最後一個悔改的機會。不幸,以色列沒有善用良機,拒絕悔改,因而受到了歷史的懲罰。以色列執迷不悟,整個人類卻承繼了主的葡萄園。

棄石的比喻(谷12:10-11;瑪21:42-43;路20:17-18):天主的國好似一塊屋角的基石,匠人拋棄(殺害)了它(愛子),天主卻以偉大事蹟光榮了它。死而復活的基督是基石,在這基礎上,新的人類結出了天主期待的果實。誰拒絕以基督為基石,不在這基石上建築,註定了一事無成。瑪竇強調積極救恩的層面,而路加強調消極受罰的層面。這兩層意義,在西默盎的預言中早已有了暗示:「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路2:34)

麥子的比喻(若12:24):人子的受死,就是人子受到光榮的開始,也就是天國切入人類歷史的起點。他的死亡是新人類的誕生。人子死了,不再孤獨一人。許多兄弟姊妹和他一起再生。從此,在天國裡就有一條新的生命定律,就是生命產自死亡。「現在就是這世界應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元首就要被趕出去;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1-32)

產婦的比喻(若16:21):天主的國切入人類的歷史好似一個婦人生下她的孩子。新生嬰孩帶來的喜樂,抹掉了產前的憂愁和產時的苦楚。因著耶穌的死亡,人類生於天主的神國。於是人類的哀號和痛哭,轉變為歡呼和喜樂。(2)

第二類比喻:慈悲-天國標誌的比喻

天主的國是天主慈愛注入有罪的人類。這是白白賞賜的聖愛,純粹的恩賜,意外的慷慨,不能想像的仁慈和寬厚。耶穌講了多個比喻,為天主那排山倒海的寬宏大量辯護,為福音所不斷強調的慈悲良善解惑!人的理性不容易相信,天主的慈悲良善能到這樣的地步。在第15章開頭,路加聖史給我們點出了耶穌講比喻的場合和背景:

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遂對他們設了這個比喻……(路15:1-3)

亡羊的比喻(路15:4-7;瑪18:10-14):天主的國好比一家人家。家中如有物件遺失,全家老小莫不個個關心。一旦失而復得,無不皆大歡喜,和幾經辛苦,終於找回失物者一同歡樂。如果有人不但不與大家同樂,反而諸多怨言,何其不合情理!罪人是天主大家庭失落的子女,耶穌冒險犯難,歷盡艱辛,把罪人領回父家,天主的子民豈不應該額手相慶,與四出尋找的耶穌同歡同樂?

依照瑪竇福音的記述,這比喻的倫理批判,不是失而復得的喜樂,而是家人找回失物的責任。天國的牧人四出尋找亡羊,必須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積極尋找,直到找到了,領回父家為止:「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瑪18:14)

路加的記述,無疑地,保留了耶穌原有的強調,而瑪竇的記錄則反映了初期信者團體強調的重點。路加福音所載失錢的比喻(路15:8-14)與亡羊的比喻,意義完全相同,在此從略。

一人有兩子的比喻──俗稱蕩子的比喻(路15:11-32):天主的國好似一家人家,天主是父親,人類是他的兩個兒子。人類必須學習怎樣作相稱的兒子。他們應該向父親學習:怎樣施愛而不求還報,如何因愛而犧牲自己。在學習之前,他們各有偏差:或者離家出走,拋棄自己的父親,不願作父親的兒子;或者雖然身在父家,卻懷著奴隸的心態,不像是父親的兒子。後者的偏差比前者的更加危險。法利塞人自充為義人,就犯了這種偏差。在他們的心目中,既無父親,也沒有兄弟。父親愛長子,也愛幼兒,慷慨大量,不究既往。這種毫不自私,浩如汪洋的大愛,應該能夠幫助他們驚醒覺悟,痛改前非,做個父親的真正兒子,並因胞弟的返回父家而歡欣踴躍。

這是耶穌講述時所強調的倫理批判。初期的信者團體轉移了強調的因素,把重點放在離家出走的幼兒身上,因而突出了父親的慈愛。這種講法沒有什麼不妥。畢竟我們都有偏差,或者如長子,或者如幼兒。這比喻邀請所有的人,投入天主的神國,瞻仰十字架上謙卑自下的耶穌,為天父無限無量的慈愛所同化,終能成為天父的真正子女。

兩個債戶的比喻(路7;41-43):在天國裡,天主寬恕我們在前,我們還愛天主在後。由此,我們的愛產自天主的寬恕。在信德的光照下,我們認清自己是罪人,並接受天主的寬恕。我們愛天主基本上是感激天主寬恕的大恩。耶穌帶給我們天主的寬恕。因此,愛耶穌,向他表示我們的感激,理所當然。因此,即使是一個名譽掃地的公開罪人,只要對天主、對耶穌有了明顯的感激和還愛的訊號,這表示他的罪過已經蒙受了赦免,信者團理應接納他,歡迎他返回父家,並因他的獲赦而額手相慶。那裡人愛的越多,他所獲得的赦免之恩也越大。

宴席的比喻(路14:15-24;瑪22:2-10):天主的國好比一次盛大的宴會,是不容被賓客的托故推辭所浪費的。受邀的賓客既然不識抬舉,宴會的主人、天主便屈尊就卑,藉此湧流了無盡無量的慈愛:所有人間卑微的人物,都一概邀請入席;主人又囑咐四出邀請的僕人,必須施加壓力,因為這些可憐蟲難以相信他們的耳朵,會聽到如此意外的佳音。他們終於懷著不勝驚訝的心情赴宴,於是廣寬的大廳,座無虛席。

當然,這個比喻也有不大愉快的一面:那些故意拒絕赴宴的貴賓,如果他們日後的生活窮困潦倒,饑寒交迫,只能怪他們自己一時糊塗,做錯了抉擇,竟然為了田地、牲畜、或妻子的懷抱而放棄了天國。

惡僕的比喻(瑪18:23-35):天主的國是大慈大悲的領域:誰受盡了別人的慈悲和憐憫,卻以鐵石的心腸對待他人,怎能容他有立錐之地?天主待人慈悲,從不計較還報;然而天主並不昏庸善欺,他要求得到憐憫的人,結出相稱的果實:「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3)

第三類比喻:世人回應天國的比喻

天國的子民理應肖似天主:「雅威,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對萬代的人保持仁愛,寬赦過犯、罪行和罪過……。」(出34:6-7)既然天主是如此,他的子民自然也應該是如此。

僱工的比喻(瑪19:30-20:16):天國的子民必須認清一點,就是:在公義和慈悲的天主台前,他們都一律平等。在主的葡萄園裡工作時數較長的工人,不應期待比稍後受僱的工人領取更多的工酬。畢竟倒是那些較遲受僱的工人,對僱主表示了更大的信任,因為他們同意受僱,卻不要求事前議定工酬。這一種毫無條件的信賴,就是所謂的童心;唯有心若孩童的人,才能進入天國(參照谷10:15)。

二子的比喻(瑪21:28-32):在天國的子民中,有的原先忤逆不道,反抗慈父的旨意:但後來終於清醒過來,痛改前非,執行了違抗過的命令,成了孝順的子女。那些自命為天國堂堂子民之輩,只知唯唯諾諾,卻無實際行動;但願他們目睹了罪人的痛心懺悔,知所羞愧。他們應當學習悔過自新的表樣,作為天國實事求是的子民。如果一味自以為是,執迷不悟,天國裡那有他們的席位:

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瑪21:31-32)

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路18:9-14):取得天國公民權的條件不是自以為是的義德,亦非自命不凡的自信,而是坦誠地承認自己不過是個罪人,謙虛地信賴天主樂於憐憫寬恕。

建築房屋的比喻(瑪7:24-27;路6:47-48):保障天國公民權的法寶不是動聽的辭令,而是美好的行動:「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瑪7:21)只有切切實實奉行天主旨意的人,纔是天國的堅貞份子。即使泰山壓頂,亦不能令他屈服。

造塔和交戰的比喻(路14:28-32):作為天國的子民不應「手扶著犁而往後看」(路9:62)。他應該未雨綢繆,不致半途而廢。因此,在啟程踏上作為天國子民的征途之前,他必須運籌幄,備足糧草,以免陷入尷尬的局面,惹人嗤笑:「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你知道作為天國子民的要求嗎?下面就是了:

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們的門徒。」(路14:26-27,33)

半夜借餅的比喻(路11:5-8):天國的子民祈禱懇切,恆心不輟;又滿懷希望,深信天國的君王是慈愛的大父,樂意把聖神賜給祈求他的人們(參照路11:9-13)。

判官和寡婦的比喻(路18:1-8):天國的子民知道應該「時常祈禱,絕不灰心。」(路18:1)天主遲遲伸張正義層次是恆心祈禱的考驗。天國的選民為人奴隸,受盡欺壓,向天主呼號求救;天主卻不立刻伸出援手,為他們向壓迫者倒瀉忿怒。天國的子民也知道,現世是懺悔改過的時期;天主對罪人手下留情,是給予他們回心轉意的機會。

主人和僕人的比喻(路17:7-10):天國的子民知道為神國效勞是他的光榮,為君王執行任務是他的職責。當他完成交託的使命之後,便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路17:10)(4)

第四類比喻:天國圓滿實現的比喻

盜賊的比喻(瑪24:41-44;路12:39-40):人子再次來臨,那是一定的;但是來臨的時日,我們一無所知;因此,我們應該時時警惕,善作準備,因為他隨時都可能來臨。要效法家主的小心謹慎:他為了維護財富的安全,時時醒寤。當然,如果他事先知道盜賊來臨的時刻,他一定有所準備:但是,一個負責的家主,即使不知道,也必會提高警覺,作好準備。

兩類僕人的比喻(瑪24:45-51;路12:42-46):聖保祿致格林多教會的信徒說:「說到管理人,另外要求於他的,就是要他表示忠信。」(楛前4:2)尤其在路加聖史的筆下,天主的國形同一個管家,主人委派他管理自己的家,要求他殷勤忠信:而管家必須對承受的委托,作出相稱的表現:「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托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路12:48)人子來臨的日子將是論功行賞的日子。遙望這個日子,應該可以促使我們盡忠職守,殷勤行事。在那一日,忠信的僕人將獲得完滿的救恩。

等候主人的比喻(路12:35-38):束上腰、點著燈,守候主人回來的僕人,要受到主僕易位的待遇。主人自己要降尊就卑伺候他們,形同僕人侍候主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路12:37)天國的圓滿實現再次顯示了耶穌是上主的僕人!

糊塗富人的比喻(跆12:16-21):論功行賞的日子,對每一個人來說,就是他死亡的時辰:「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路12:20)人子的來臨應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財富的主人,只是天主財富的管家:「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相當的報應。」(格後5:10)

「塔冷通」和「米納」的比喻(瑪25:14-30;路19:11-27):這兩個比喻,成雙成對,意義相同;前者在瑪竇福音,後者在路加福音。天主的國好似交給信徒的資本。信徒利用領受的資本賺取贏利,即是為天國的圓滿實現作出貢獻。天國是每個信徒受自天主的恩賜;這是白白領受的恩賜,但應作為積極行動的有力資源。有的信徒一事無成,因為他們對天國持有的見解,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們視天主形同嚴厲的法官,一味吹毛求疵,凡事尖酸刻薄;因而,他們的一舉一動,無不誠惶誠恐,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奉公守法,卻死執著法律文字的條文。這正是法利塞人對雅威的觀念。如果有人對天主的觀念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人子來臨的日子,他所面對的,將正是一個這樣的法官;他既然不知慷慨大量為何物,也沒白白分施的心腸,這個法官將要嚴厲地向他追討一筆巨細無漏的賬目。其實,寬宏大量的恩主,才是天主的原來面貌。只有這種正確的認同,才能使我們擺脫索求安全的焦慮,懷著孺子的信賴,按照天主聖意的指引,坦然地勇往直前。我們理應把天主寬宏的心腸,作為我們自己的心腸;這樣,我們積極進取的勇氣,將與天主的慷慨大量同存共長,生生不息。懷抱天主的旨意,無異是一筆龐大的投資!

瑪竇和路加都強調了相同的一點,就是:在現在和人子第二次來臨之間,利用天主交託的資本,賺取贏利,是天國子民的職責;而這段時間是「漫長」的(瑪24:19)。所謂賺取贏利是指:忠實地和天主共同工作,有效地推展天主的神國。

綿羊和山羊的比喻(瑪25:32-33):天主交在我們手中的資本便是「以愛德行事的信德」(迦5:6)。這生活的信德就是「最高的法律,正如經書所說:『你應當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若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8,14-17)若望也說:「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若1-3:18)

因此,我們不用奇怪,「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瑪25:31),那時,他要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瑪25:40,45)

這裡,耶穌以這幅圖畫,描寫了天國圓滿實現的情況,這是為了給我們由聖神點燃的信、望、愛,提供食糧和營養。

十個童女的比喻(瑪25:1-13):天國的子民應有相當的機警和明智,足以估計人子的來臨或有遲延的可能,並在事前妥作準備,以應付始所未料的局面。糊塗童女的失錯不在打盹瞌睡──明智的童女也同樣的打盹瞌唾,而在沒有帶備額外的燈油。這是由於她們懶惰偷安,不願費心勞神,作一番周詳的準備,而落得這樣的收場。天國的子民必須保持枕戈待命的狀態、作好整裝出發的準備;恆心便是點燃清醒警覺的燈油。黑夜一旦來院,就無從添置燈油,需在白天準備妥當。

恆心到底的賞報就是得以參與羔羊的婚宴:『新郎來丁,你們出來迎接罷!』……新郎到了;那準備好了的,就同他進去,共赴婚宴。」(瑪25:6,10)(5)

十個童女的比喻,和馬爾谷福音的第一個比喻,遙遙相對,首尾呼應;自耶穌啟口用比喻講述天國的奧秘開始,直到這裡又回到起點,正好整整一周:「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他們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決不能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一天他們就要禁食了。」(谷2:19-20)

「愛子」和淨配(即人類)的婚宴包含了天國的整個奧秘:新郎來了:新郎被劫去:新郎再次來臨。對我們來說,在基本上,天國是耶穌臨在我們中間,包括三個階段:首先,是耶穌第一次臨在我們中間、天主與我們同在:這是有形可覺的臨在;其次,是耶穌第一次來臨和第二次來臨之間的臨在我們中間、天主與我們同在:這是無形超感的臨在;最後,是耶穌第二次臨在我們中間、天主與我們同在:這是決定性的臨在,這時,人類的歷史跨入天主的永恆。

很奇怪,講論第一階段天國的婚宴比喻,雖然描寫了婚宴的場面,卻始終沒有提到新郎。為什麼?因為在那個階段中,新郎的淨配,首先指以色列;不幸,以色列拒絕接受作淨配的邀請;比喻中不提新郎,原來隱藏著這樣一個悲劇性的背景。但是,以色列的不信,卻為天主用作為邀請外邦人的機會:於是默西亞時代的新郎,又找到了新的淨配。至於以色列,又怎樣呢?她是否會頑抗到底,永遠拒絕作新郎的淨配?對此,保祿回答說:「絕對不是!而是藉著他們的過犯,使救恩臨到外邦人,為刺激他們發憤。如果因他們的過犯,世界得以致富,因他們的墮落,外邦人得以致富;他們全體歸正,更將怎樣呢?」(羅11:11-12)

最後,我們視線來到天國圓滿實現的景像,那就是默示錄所描繪的最後的婚宴。(默21:9-22:20)

 

註釋

1. 開頭11個比喻,標明為「天國的比喻」,分別可見於:瑪13:24,31,33,44,45,47;18:23;20:1;22:2;25:1;谷4:26,30;路13:18,20;14:15-16;19:11-12。

2. 屬於這一類的另一些比喻:

街童的比喻(瑪11:16-19);

自相紛爭的比喻(瑪12:22-32;谷3:24-26;路11:17-18);

捆綁壯士的比喻(瑪12:29;谷3:27;路8:21-22);

伴郎和新郎的比喻(瑪9:15;谷2:19-2O;路5:34-35);

新衣新酒的比喻(瑪2:16-17;谷2:21-22;路5:36-39);

新郎和新郎朋友的比喻(若3:29);

比喻性的行動(若13:4-5)。

3. 屬於此類的另一些比喻:

不結實的無花果樹(路13:6-9;見瑪21:18-19;谷11:12-24);

醫生的比喻(谷2:17)。

4. 屬於此類的另一些比喻:

台燈的比喻(瑪5:15;谷4:21-23;路8:16;11:33);

升斗度量的比喻(瑪7:2;谷4:24-25;路6:38);

惡魔重來的比喻(12:43-45;路11:24-26);

婚筵席位的比喻(14:7-11);

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路16:1-8);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10:29-37);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路16:19-31)。

5. 見瑪24:48-49;7:22-23;路1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