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修道人祈禱

姚崇傑

神思 第十期 一九九一年 22-30頁

 

**********

摘要

作者認為修道人需要有深度的祈禱,否則不能使別人從他們身上遇到善牧基督。他跟著講述學習祈禱的步驟,祈禱時應注意的事項,及指導先修班、神、哲學生不同的地方。

**********

 

當我被邀為《神思》寫點關於祈禱的文章時,毫無考慮地答應了。但後來才知道文章著重實際經驗的分享,又後悔了。自愧祈禱經驗膚淺。不過倒是個自我反省良機,故又樂意提筆寫下點滴愚見,謹以此與修道同儕互勵互勉。

由於經驗所限,本文所指的修道人,著重於接受神哲學訓練的修道生。為了容易進入主題,首先讓我們從修道人的召叫和使命這一角度入手,探討一下修道人確實有深度祈禱的必要。從而明白本文所指的祈禱含意。然後再闡述如何指導祈禱等問題。

(一)修道人需要有深度的祈禱

修道人不是與世隔絕的怪人,也不是三頭六臂的超人,而是天主從基督徒中召叫的普通人,願以福音三勸論徹底度完全奉獻生活的基督徒。

基督徒,顧名思義,就是基督的門徒,相信基督和跟隨基督,這種跟隨並非外在形體的追隨,而是內在的皈依,在基督內成為新的受造物(格後5:17);就是基督藉聖神在基督徒身上注入衪的生命,使他們成為天主的子女,成為天主的繼承者和基督的同繼承者(羅8:15-17)。

接受洗禮而成為一個基督徒,乃天主白白的恩賜,故此,我們不但要珍惜這份恩賜,還當在生活中努力去實踐,相似基督的生活。

被召徹底度奉獻生活的修道人,更是上主的恩賜,故理當以感恩之心,無時不珍惜這份恩寵,時刻凝視這位貞潔、貧窮、服從的基督,俾能日益肖似衪,徹底地回應衪愛的召叫。因此,他們絕不能離開基督;因為除非先擁有基督,人不能憑己力完全承行主的旨意。

為一個接受聖秩聖事,「使他們因聖神的傅油,為特殊神印所標記,並肖似基督司祭,能以基督元首的身份行事」(《司鐸職務法令》2)的司鐸,在聖秩聖事中,他已被聖神祝聖,接受了神品神印,這更是一份特殊的恩寵;這恩寵已改變他們,使他們不在屬於自己,而是完全屬於基督,肖似基督,以基督元首的身份行事,臨在教會和人群中,以鐸職服務教會,成為基督的代表。

司鐸就是代表著這不可見而確實在人間的基督,使這不可見的基督成為可見的。為此,他們必須具有基督的心腸、想法和做法,在言語和行為上與基督一致。這樣,人們才能在他們身上遇到為羊群而捨掉生命的善牧基督。是故,司鐸更不能離開基督,更需要時刻默觀基督的一生,深入衪的奧秘內,並生活在這奧跡中。

(二)祈禱的含義

為使修道人珍惜天主子女的地位,徹底承行天主的旨意,度完全奉獻的生活,同時也為使司鐸們能肖似善牧基督,忠誠服務教會,為羊群捨命,他們非有深度的祈禱不可。這並不是說,他們必須度著有神秘經驗的祈禱生活,而是說,他們必須按時凝視基督內的天主,細味救恩,欣悅而甘願生活在救恩中,謙虛地懇求天主的助佑,全心投靠,承行主旨,以達圓滿的救贖。

明顯地,這不是神魂超拔的祈禱,更不是因循誦念經文的祈禱;不是偶一為之的祈禱,更不是臨危抱佛腳的祈禱,而是在基督內默觀天主奧秘,深入回味,受主所吸引,讓衪轉化而使我們的思、言、行為都依照衪的旨意行事。這樣的祈禱不是單純理智的求知,卻是整個的投入和被轉化。這就是所謂深度的祈禱。其實,不單司鐸要使自己沉浸在祈禱中,就是一位修道人,一位願意度基督徒圓滿生活的信友,也需要在深度的祈禱中,與主相遇,使生命更豐富,達至救贖圓滿的境界。

(三)如何指導修道人祈禱

首先要使祈禱成為日程的一環,按時凝視上主,與主結合,成為上主得心應手的工具。修道生在訓練期間,學習祈禱,是神修指導中不可或缺的課目。修院神師對此培育有極大責任,必須悉心指引,務使修生打穩祈禱基礎,以祈禱作為他們日後宗徒事業的靈魂。

(1)學習祈禱的步驟

開始學習祈禱時,不但要他們跪下祈禱,而且同時也要準備他們具有正確的內心態度,有信仰和祈禱的基礎知識,以幫助他們進入祈禱生活中。

內心的態度首推靜默。要年青人在繁忙的香港生活形態中,停頓下來,稍作歇息,尋回一己內心的寧靜,實非易事。因此,指導者當重視這點,要求初學者學習靜默,千萬不要因困難而讓他們輕易放棄這樣的操練,因為人在內心寧靜的境界,才能凝視天主,細味救恩。

在學習靜默的同時,也得指導他們接受靜獨,修道人必須善於處理靜獨的問題。修道人能在孤獨中,卻不感寂寞,皆因確認天主為父,經驗這慈父時刻照顧和陪伴著他們。若其間發現初學者難以面對靜獨,可能是他缺乏信德的表現,不能確認天主為父。也許是他心理上的障礙,而使他們不敢面對自己。此時,神師應鼓勵和協助他尋找原因及困難所在,而對症下藥,予以糾正。

其次,幫助他們學習放棄自我,從而對天主有一顆慷慨大方的心,有時這種內在的放棄幾近死亡的痛苦。這實在是一大挑戰,缺乏勇氣與信心者,在這光景中,往往停滯不前。這時神師就得按照每人不同的情況指導,以慈父的心,盡量明瞭他們的痛苦和困難的所在,同情他們,支持和鼓勵他們,使他們承認這是愛天主的表現和靈修道路上穿越死亡導致生命的操練。

祈禱功夫是要經年累月的修煉,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見影,即時獲得效果。在這鍛煉過程中,人往往也學會謙虛地、忠誠地、堅貞地取悅上主。

繼而,就要進入祈禱本身。此時留意他們將準備祈禱和祈禱的本質混淆。準備投入祈禱的方法,例如收斂心神,使自己安靜下來,祈求天主光照,自我反思,細察主題等,似乎全靠自己的能力去祈禱,然而祈禱本身都是天主的臨在。因此,指導者要時常提醒他們,準備安當,誠意祈禱就足夠了,不必計較在祈禱中是否有所得著,從而減少心理的壓力。其實,祈禱中一切的得著不是按準備功天的多寡而衡量的。

最後,鼓勵初學祈禱者閱讀一些有關聖經、信仰和靈修的好書籍,也是重要的,因為當祈禱越深化,越簡單,就是越能沉浸在上主的奧秘中。有豐富的學識的背景有助他們凝視上主,進入這無我境界,卻不致陷入空洞和純感性層面的危險中。這並不是說,進入無我境界的祈禱者能運用豐富學識沉思、冥想天主奧秘。而是說,這學問淵博的人正沉浸在天主的奧秘中,沐浴在衪的愛內,更覺真實。

(2)祈禱時應注意的事項

初學祈禱者開始時是相當認真的,但指導者必須提醒他們,不只限於祈禱時才認真,也得在日常生活態度中,互相配合。平常學習收斂心神,在祈禱時自然容易寧靜。因此,應勸勉他們經常舉心向上,洗鍊自己,常懷純樸之心去完成一切的事情。這種心靈上的遠準備,可使他們在祈禱中,縱然分心,也不走意。

其次,在按時祈禱中,不單只在時間上的充塞,就算完成祈禱,而是必須心理上認定這段時間是全獻給天主,與天主會晤,兩情相遇,而這段相聚時間成為生活中最先的優次,不輕易更改。

持之有恆,更是祈禱生活的秘訣。所以,指導者應該留意修生們是否忠誠地按時祈禱。要使他們明白,要到達祈祈禱的高峰,必要攀上高山,要進入祈禱精梓的底蘊,必要親臨深淵。故此必須堅持到底。在神枯時,指導者應加倍關心,鼓勵和支持他們,與他們在一起渡過難關。當神慰到來時,他們就能更體驗到這是上主的作為,白白的恩賜。這樣,無論在神枯或神慰中,都能全心投靠上主,皈依上主。

(3)個別定期交談

定期交談是讀指導者能清楚了解對方的祈禱進展,內心狀態和生活的轉變。因此,不宜作間歇性的交談,起初宜每週一次,稍後可按實際需要而定,最少也要按月交談一次。

一切交談都建基於互相信任,彼此開放。在此等交談中,聖神是真正的領導者。在聖神內的交談,不是尋找主觀的見解,堅持自己的執著,而是讓聖神自由地運作。如此,指導者就能進入對方整個祈禱的歷程中,與他一起分辨整個祈禱的進展,逐步的帶領他在祈禱中,由繁到簡、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由人的領域進入上主的領域,與衪相遇,達至神人合一的境界。

當我們心向上主,願意生活在衪的奧秘中時,就能以心靈的眼睛,敏銳地、細微地靜觀聖經中所載的人、地和事物,特別細心觀察主耶穌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衪內心的感受和渴望;同時也能細心留意其他人物的反應。這種靜觀入微的做法,有時易使人停留在觀其妙的欣賞階段上,而成為局外人。此時,指導者就必須留意對方,提醒他要投入,有份於這個奧跡中。特別留意自己對主及對其他人物的內心反應。當我們的心若為聖經中的說話或人物行動所觸動時,就得深入觸動的原因,細味上主的推動,盡量在此汲取天主的恩寵,沉浸在此恩寵中。千萬別急於立志,而當謙虛地、知恩地不斷讚頌上主,懇求衪賜你生活在此恩中。當你乞求此恩時,正是表達你的決心,願意隨從上主的感動而生活,回應衪召叫,承行衪的意旨,讓衪轉化自己。

倘若祈禱者,在靜觀入微下,仍是無動於衷,就應勸勉他堅持下去,心向上主,繼續凝視所默觀的奧跡。謙虛地乞求上主賜予堅忍之恩,靜待上主大能的手,在我們身上施行奇事,因為我們深信天王的行徑不是我們的行徑,天主的作為不是我們的作為。讓他明白在這全心信賴、堅忍地鍛煉中,同樣可臻至成全的境界。

另一方面,在交談中指導者要注意對方的生活,是否經過祈禱有所改變,是否按照福音的精神,基督的做法,能胸懷四海,容納眾生,對一切的人,信任、寬恕、接納,常存希望。保祿宗徒曾說:「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理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4-7)這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以眾人的心為心,好使我活不是我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四)對先修班、神、哲學生的指導不同之處

神修指導者要承認靈修生活是朝向天主的生活,聖神的風可任意吹拂,人亦會不斷成長,有所改變,所以指導者必須按照被指導者的實際情況按部就班的給予不同指導方式。其間不能急進也不能畏縮。培育者要日夜操勞,時刻細心留意受培育者實際情況和他們方面的需要來予以培育。

一年先修班的培育對象,正是一位願意捨棄世俗生活模式,抉擇度肖似善牧基督的鐸職生活。故這一年的培育重點在於建立他們靈修生活的芻型,人格的成長並不斷淨化修道動機。這時期要使初學祈禱者能按時凝視上主,細味救恩並非易事,正因這一點,指導者要加倍鼓勵,苦心勸勉,大力支持他們,不讓他們因不習慣而鬆懈祈禱。

這時期神師的角色極為重要,他應儼如一位慈父,懷有基督慈愛的心腸去關懷、諒解、鼓勵和鞭策他們。絕不是一位發號司令的指揮者。相反,神師最好和他們一起,按時祈禱,一同工作,共同分享。因為團體性的祈禱能營造祈禱氣氛,使他們感到是屬神團體中的一份子,減除初學祈禱者的孤單冷卻的感覺,且能使整個團體在祈禱中更漸趨共融,更易分沾得在基督內同居共處的喜樂。

至於共同分享祈禱心得時,神師的角色更是他們的同行者。用自己的祈禱經驗,去鼓勵他們,去扶掖他們,使這團體在這氣氛下彼此開放,互信互諒。

在第一年的修院生活中,體力勞動工作的鍛煉也有其價值。可選擇每週數次的園藝勞動,讓他們在勞動中接觸大自然,從栽種的整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萌生、成長、結果的過程,欣賞到生命的美好和奧妙,看見上主創造的奇妙化工。也可使他們學習放棄對體力勞動不重視的態度。以上各點都有助於祈禱生活。

對於祈禱的方法,在這階段也值得介紹給他們知道,但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要按照個人性格、教育背景、靈魂的光景、受到天主所推動的情怳的不同,與他們一起選擇不同的祈禱方法;如善用理性者,在凝視上主奧秘時,宜用理性推敲方法;若富於想像者,則用想像方法去默觀;那些重感性者,就要用心去領悟救恩。總而言之,每種方法不能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對同樣的人,也許需要改變祈禱方法。因此,指導者當留意其轉變,和祈禱方法在此時適合與否。

當他們踏入哲學階段時,指導者更要留意他們的祈禱生活,因為哲學生此時常被乏味的哲學課程所困,常為應付繁多的功課所惱。這些外在的壓力普通地影響他們,使他們疏忽作按時的祈禱,或祈禱流於形式化,或只為滿全規矩的要求。

這時指導者──神師必須了解到一位剛起步學習而未扎根於祈禱的哲學生面臨這些新挑戰,自會不知所措,自覺力不從心。那麼指導者更當耐心地鼓勵他們,看看是否要按他們的需要更換祈禱的方法,與主交往。祈禱的內容宜多默觀貞潔、貧窮、服從的基督,透過這默觀,使他們更具體地效法基督,毫無保留的獻身於天主。

當修生們開始研讀神學時,發覺與信仰生活關連的神學課總比乏味的哲學課易懂,在研讀時也易產生濃厚興趣。在神學階段,指導者宜教導他們研讀神學可用類似靜觀入微的祈禱方法,首先客觀了解每個奧秘的事理,掌握其全貌,然後細嚼、回味,使整個人投入在所學課程的奧秘中,這樣的研讀方法近乎祈禱。如此,越這樣研讀神學,越能徹悟救恩奧秘。再加上在祈禱中把所悟的咀嚼、回味,欣悅投入其中,受主轉化,那就能使由神學理智層面進入靈修領域。礙於時間及精力的有限,誠然此種靜觀入微的研讀法,不能應用到全部神學學科中。此時指導者要與他們一起分辨、選擇適合於自己靈修生活的某一學科,然後鼓勵他們試用上述方法來研讀。

另一方面,神學生在這階段開始接受牧民訓練,在堂區中學習牧民工作,目的使他們認識堂區和鐸職生活。透過實習來增加他們的牧者愛心;摧迫他們為信友服務,為服務者代禱,因為代禱是司祭的天職。況且在牧民工作中,從實際環境內,常使人覺到能力不足,人的有限。這時指導者當常提示他們信靠慈悲的上主,因為牧民的工作雖由人開始,卻賴天主而完成。這樣一來,工作與祈禱相扣相連,這就是所謂的牧民生活與靈修生活的整合。

結論

分享至此,我更要提出一極重要的思想。今天我淺談如何指導修道人祈禱,我得承認,接受培育的對象是人,參與培育者也是人,但實際培育者是天主;培育的過程是方法,但產生培育的效果是恩寵,使這恩寵發揮作用的是恩寵泉源的天主,所以在學習祈禱一事上,既要好好準備自己,還得全心依賴天主。正如保祿宗徒說的:「我栽種,阿頗羅澆灌,然而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可見,栽種的不算甚麼,澆灌的也不算甚麼,只在那使之生長的天主。」(格前3:6-7)而這位無限慈悲的天主,是要我們窮畢生之力去追尋,去讚頌。